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11 十種幸福之道──勝鬘經十大受1】勝鬘經十大受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11 十種幸福之道──勝鬘經十大受1】勝鬘經十大受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5觀看次
藥師經變相之樂手╱位於莫高窟第220窟
文/星雲大師

一、《勝鬘經》的題旨

《勝鬘經》,全稱《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又稱《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師子吼經》、《勝鬘師子吼經》、《師子吼方廣經》、《勝鬘師子吼經》、《勝鬘大方便方廣經》。一卷。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三九四~四六八)譯。

「勝鬘」是人名,他是中印度舍衛國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的女兒,自幼聰明靈巧,長大後嫁至阿踰闍國,為友稱王的妃子。勝鬘因受父母的薰陶而皈依佛法,敬禮讚歎如來,獲得當來作佛的授記。本經就是以他為因緣,記下佛陀所說的道理。其後勝鬘對友稱王說大乘佛法,與友稱王共同教化國中人民。

本經是大乘如來藏系經典中的代表作之一。全經結構共分十五章,內容包括如來真實義功德、十受、三願、攝受、一乘、無邊聖諦、如來藏、法身、空義隱覆真實、一諦、一依、顛倒真實、自性清淨、真子、勝鬘等。

本經認為三乘之教歸於大乘的一乘,得一乘即得如來法身。眾生雖然被煩惱所纏,但其本性清淨無垢,與如來同等,所以皆具有如來之性(佛性、如來藏)。且以如來藏為基礎,即使在生死輪迴的世界,也有獲得涅槃的可能。本經的一乘思想,是承繼《法華經》,而成為大乘佛教的重點所在。又本經的特色是以在家女眾勝鬘夫人為說法者,因此與維摩居士所說的《維摩經》,並為大乘佛教在家佛教的代表作。在思想教義的層次,於天台宗所立藏、通、別、圓四教中,本經被攝於別、圓二教;而於華嚴宗所立小、始、終、頓、圓等五教之中,本經被攝於終教中。

二、《勝鬘經》的譯者

求那跋陀羅是劉宋時的譯經僧,中印度人,原屬婆羅門種姓。幼學五明諸論,廣研天文、書算、醫方、咒術等學。後來因讀《雜阿毘曇心論》而崇信佛法,於是剃髮出家,並受具足戒。求那跋陀羅為人慈和恭順,專勤學業,先學習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後轉學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經》、《華嚴經》等諸經,進而讀誦宣講,並以佛法勸化父母歸信佛教。

劉宋元嘉十二年(四三五),求那跋陀羅經由海路至廣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南京)祇洹寺,請他從事譯經工作。求那跋陀羅與慧嚴、慧觀等人,於祇洹寺招集義學僧,譯出《雜阿含經》五十卷,於東安寺譯出《大法鼓經》二卷,於丹陽郡譯出《勝鬘經》一卷。其後,受譙王之請而至荊州新寺,宣講《華嚴》等經。

求那跋陀羅一生歷經文帝、孝武帝、明帝三朝,歷朝對他皆歸向推崇,對內事外事多有貢獻。求那跋陀羅廣演大乘教法,譯經弘化,世稱「摩訶衍」。所譯經典共計五十二部一百三十四卷。

三、《勝鬘經》的譯本

本經在中國前後有三種譯本:

一、據《開元錄》卷十四載,北涼曇無讖譯〈勝鬘經〉一卷,今已佚失。

二、劉宋元嘉十三年,求那跋陀羅譯於揚州。

三、唐菩提流志所譯《大寶積經》第四十八會〈勝鬘夫人會〉。

以上二、三譯現存,以求那跋陀羅的譯本流通最廣。今收錄於《高麗藏》第六冊、《磧砂藏》第六冊、《龍藏》第二十冊、《卍正藏》第九冊、《大正藏》第十二冊。

四、勝鬘夫人十大受

勝鬘夫人善根深厚,初次聞法就能與佛陀相應,很快地體悟大乘佛法的微妙義理,並且在佛前自我宣誓要受持十種大乘戒法及三大誓願。所謂「受」,就是承擔、受持的意思。一個人能擔當什麼責任和教育,就看他的接受程度有多少,而勝鬘夫人則承擔受持了這十種大乘佛法。十大受是:

(一)受戒不犯:

不忘承諾、不捨所願、不失道德、不違法制。

(二)尊長不慢:

不見過失、不嫌落伍、不計斥責、不疑成就。

(三)處眾不恚:

不瞋人過、不恨人非、不念人異、不害人順。

(四)他有不妒:

不妒人喜、不毀人譽、不謗人有、不忘人苦。

(五)內外不慳:

不慳所有、不吝喜捨、不苦奉獻、不計所施。

(六)成就眾生:

財物布施、授藝教導、方便協助、無畏成就。

(七)四攝度眾:

捨愛為慈、離厭為親、去私為公、忘我為人。

(八)關護殘障:

矜孤恤寡、幫助困厄、醫療疾病、助長心智。

(九)慈悲愛物:

終不棄捨、以力折服、以慈攝受、令行正法。

(十)不忘正法:

明四諦法、發四弘願、行四無量、證四聖果。

以下分別說明:

(一)受戒不犯

勝鬘夫人對佛陀立誓:「佛陀,我從今日開始,一直到覺悟成佛,於修學期間,對於所受持的一切戒律,絕不生起一念毀犯的心。」

發心受戒之後,本來可以不犯,但由於眾生為煩惱所惑亂,或為貧困生活的壓力所迫,或是戒力日衰,都會讓一個人內心不得清淨,而無法嚴持戒律。所以持續不斷的受戒,目的就是希望息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

戒,是規律,是做人的根本。經云:「三業炎火,焚燒行人,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戒」分為︰1.小乘戒,即聲聞戒;2.大乘戒,菩薩戒;3.出家戒,有沙彌十戒、比丘具足戒;4.在家戒,有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戒是一切佛法的基礎,戒也是對治一個人放逸懈怠的有利方法;行為造作來自身、口、意的衝動,有了戒法的規範,三業不犯,戒行自然清淨。

受戒有什麼利益?佛經說,若能度一人出家受戒,勝造八萬四千塔的功德。如果受戒又犯戒,怎麼辦?受戒而犯,仍勝無戒不犯。「受戒不犯」,其意義有四點:不忘承諾、不捨所願、不失道德、不違法制。

1.不忘承諾

古人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所以過去有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侍二君的道德典範。反觀現代人,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定公約、公證,使用信用卡卻信用破產,如此的無信而訴訟,不知有什麼資格在人間立身處事。

信用是做人的基礎。我十二歲出家,本來並不是真的想要出家,也不懂得出家是什麼,只是小孩子對一位法師的隨口應答,然而就為了這句話,我奉行了一生一世。今日的台灣佛教或佛光山,假如對佛教有一些什麼推展和進步,並不是我星雲有什麼神通法力,也只是在奉行自己的承諾。在蘭陽仁愛之家的依融、紹覺法師,當年他們在佛光山的會議上舉手要服務老人,為了不忘承諾,也是因此奉行了一生一世。

過去有位孝子,為孝敬生病的母親,上菜市場買肉,他走到東街,問肉販:「豬肉多少錢一斤?」商人回答:「三塊錢。」孝子心想:先去買別的東西,回頭再來買吧。當他走到西街又聽到有人在喊價,一斤肉只要二塊半。他心裡實在很想買,但是不能,因為剛才在東街,心中已經承諾人家了,不能失去信用。所以他還是回到東街,買三塊錢一斤的肉。

所以,有道德的人,應遵守承諾而不失信於人。

2.不捨所願

當今的政治界,候選人在選舉的時候往往隨便發願,一旦當選卻一件事情也做不出來;男女朋友戀愛的時候海誓山盟,不久變心,就互相砍殺或潑硫酸,或結了婚卻又離婚,造成人間倫理的悲劇;佛教界也有不少人發心出家又還俗;立志做事,碰到困難卻逃之夭夭。所以說發願不真切,一生都在不定當中。

反觀諸佛菩薩發願度生,永不退轉,所以有願必成,譬如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普賢十大願、觀音菩薩十二大願、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等,都能願願成就。

學佛修道的過程,有願才能督促自己的精進,有願才能成就道業。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