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130】隨堂開示錄 335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43 佛教對問題的看法 3-1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130】隨堂開示錄 335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43 佛教對問題的看法 3-1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5觀看次
星雲大師於新加坡弘法記者招待會中開示。 (2008.06.04) 圖/佛光山提供
時間:2008年6月4日 
地點:新加坡佛光山會議室



提問一:請問禪淨共修,這兩者法門如何結合?

大師:一般說,禪是自力,念佛(淨土)是他力。
其實,禪,不要把它看成只是佛教的;禪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每一個人都有禪心,把自己的心顧好,讓自己的心地明白,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點亮心靈的燈光就是禪。禪,就是悟道,「哦!原來是這樣。」悟道的人,他很冷靜。悟道了,很遠很遠的事,會慢慢向我集中;過去的事,會慢慢浮現在我的面前。有了禪,宇宙山河大地都在我的心中,一切眾生都在我的心裡。佛祖不會給你開悟;悟,要靠自己。好比讀書,讀到「我懂了」,就是開悟了。這一點也不難,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有問題就會開悟,沒有問題就不能開悟。
念佛,靠的是他力,就好像老人走路要靠拐杖,黑暗裡走路要靠燈光,生病了要靠健康的人給我幫助。
念佛,就好比是我想要到達一個目標,例如:沒有煩惱、沒有苦難、身心安樂,我個人的力量沒有辦法到達,可以藉助阿彌陀佛的力量來完成。阿彌陀佛在我們的心裡,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要靠自己來開發自己心中的阿彌陀佛,能把自己心中的阿彌陀佛開採出來,大概要求歡喜、自在、解脫、開悟,都不為難了。
有一個小故事:有一個老法師,宣揚「阿彌陀佛」有多了不起。他說,「阿彌陀佛」一句話真好,你來了,我不知道怎麼跟你講話,就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表示歡迎;你要走了,就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表示送行;你升官了,「阿彌陀佛哦!」為你祝福;你倒閉了,「唉!真是阿彌陀佛!」為你惋惜。好也「阿彌陀佛」,不好也「阿彌陀佛」,來也「阿彌陀佛」,去也「阿彌陀佛」,凡事都可以用一句「阿彌陀佛」來代表。你送禮給我,我不知道怎麼感謝,就以「阿彌陀佛」回禮;你表示不用客氣,也可以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以消除煩惱,消除業障,增加清淨,增加真善美……
在座一位年輕人一聽,「哼!豈有此理,哪裡這麼神奇?『阿彌陀佛』不過四個字,有這麼大功用嗎?我才不信。」
老法師想要開導這年輕人很難,就順口說了一句:「混蛋。」年輕人一聽:「耶!你出家人怎麼罵人?」袖子一撩,作勢好像要打架的樣子。老和尚就說:「你看,『混蛋』才兩個字,你就這麼激動,有這樣的功用;『阿彌陀佛』四個字耶!」總之,不論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就看你的根性屬於哪一種。

提問二:如何看待各種法會與個人修行的關係?

大師:佛教裡的法會名目之多,就好比全世界的神明之多,真是難以描述。至於法會做得好不好,如不如法,有沒有功德,世界上無論做什麼事都有它的效果,不會說沒有用。
例如在台灣,幾十年前常常聽人喊「三民主義萬歲」,我們也常常跟著喊,有什麼用嗎?在當時,喊「三民主義萬歲」,就可以出國、得到自由、得到方便。喊「三民主義萬歲」很好用,做法會、念經,又怎麼會沒有用呢?
但是,要發揮作用,光是祈求,光是祈禱,也是不行的。好比石頭沉到水裡,這是正常的因果,如果你祈求:「神明啊!讓石頭浮起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違背因果。又例如油是浮在水面上的,如果你祈求:「神明啊!讓油沉下去吧!」這也不會的,因為它有它物理的定律,你不能違背這個定律。
在我知道的,參加大大小小的法會,心誠則靈。甚至有時候,做法會的人可能還沒有功德,反而在那裡拜拜的人很有功德。或許你說老婆婆、老公公迷信,拿著香祈求拜拜,有什麼意思?很有意思的,他們的心因為念經而念得清淨昇華,虔誠善良,無人能比。所以,看待法會要包容。
你說世界上哪裡會有那麼多的神明,什麼風神、雨神、雷神、樹神、石頭神……?這是因為過去的人對自然界不了解啊!甚至人自己也創造很多神明,比方要結婚了,就拜託月下老人幫忙;要生孩子,就拜註生娘娘;要發財,就拜財神爺;要讀書進步,就拜文昌帝君;要去醫病,就找王爺;去派出所尋求幫忙,派出所不肯幫,我就拜土地公;去找縣長,縣長也不見得幫我的忙,我就去拜城隍爺……世間上的神明,也就這樣增加了。為什麼?因為都是人所需要。
宗教不是神明創造的,是人創造的,神明也沒有創造人,是人創造神明。但是,神明究竟在哪裡?其實,千萬種的神明都在我們自己的心裡。看我心的需求是什麼,就把祂規畫成為什麼神。但是,佛教不一樣,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他是人,他有生養的父母,有出生的地方,有苦修的過程,他是一位老師,是一位覺悟的聖者,不是神。所以,我們不能用權威來看佛祖,不能把佛祖當作萬能的神明來依賴。
國際佛光會提倡「自覺與行佛」,主要就是說,自己要覺悟,要奉行佛法。你能擁有般若、智慧、慈悲、正派、無我、忍耐……這許多佛法,有佛法就有辦法。

提問三:道德修為是否會帶來能力與智慧的提升?

大師:這是必然的。道德是宇宙之間人與人和諧相處的依據,人生存在這個宇宙時空裡,需要道德。儘管我衣服破爛,不過我要有道德;我沒有錢,不過我要有道德。我們要用道德維護社會的次序,維護人間的公理、公義、公正。一個人即使穿著華麗的衣服、住洋房、坐汽車,也可能做不到這些。
道德看起來無形,卻對宇宙間會有影響。例如人要正派。黔婁死了,他的太太要替他蓋一塊布,家裡窮沒有錢,一塊布蓋到腳就蓋不到頭,蓋到頭就蓋不到腳。旁邊的人說:「把布斜過來就可以蓋到了。」黔婁的太太說:「不可以,我的先生一生講道德,做人正派,『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邪)而有餘』。」
所以,我覺得在世間要提倡道德。當然人很難十全十美,人非聖賢,總會有過失,不過要能有幾分道德,不能完全沒有。能有道德的行為,就是我們國際佛光會提倡的「三好運動」: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身口意三好,這是很好的修行,就是建設道德、建設和諧,就是建設人間可愛的樂園。
(待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