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 67 如何做一個在家居士 3-3 | 人間福報

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 67 如何做一個在家居士 3-3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2觀看次
佛光山大雄寶殿成佛大道。 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佛光山萬佛三壇大戒戒會 時間:1977年12月25日 地點:佛光山



古德大師為求道而發心堅定的故事很多,家喻戶曉的浮山法遠禪師,發心參學,到寺廟去掛單,從早上等到晚上,星星都掛滿天空了,知客師父還是不加理睬,把禪師關在門外。北方的寒風,吹在身上,寒徹骨髓。又沒有糧食可吃,飢寒交迫,凍得直發抖。

但是,禪師發了心,不得佛道誓不回頭,一直規矩地坐在門口。好不容易知客師父來開門了,迎面就是一盆冰涼的水,潑在禪師的身上,怒吼著說:「怎麼!天晚了,你還賴著不走呀!」禪師說:「大德,我不遠千里為道而來,你這一盆冷水,就趕得了我嗎?」

一心向道 不畏艱難

知客師父勉強接受他,讓他到廚房去煮飯,一住幾年,沒有人寒暄問候。寺中生活很苦,有一天趁大和尚不在家,拿油煮麵給大家吃,不巧被大和尚抓個正著:「怎麼可以擅取我的常住物?要變賣你的衣單來賠償。」衣單太破爛,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去念經賠償,晚上則棲息在寺外走廊下。

半個月後,大和尚發現了:「你還沒有走,住在我的廊下,繳納房租。」舊帳尚未還清,又欠了房錢。如此百般的折磨,禪師因為發心堅定,所以度過了這些考驗,後來成為這個寺院的住持。

你們大家也要如此發心。我在佛光山辦佛教學院,老師們採用國文幾分、常識幾分來檢定學生的程度。我主張可以用道來考試,故意冤枉折磨他,找他的麻煩,看他發心多少?如果他發心很深,再大的痛苦,也能忍受。

所以,從一個人是否能夠受得了艱苦,可以看出發心的深淺。像各位,為了受戒,種種的不便與不適,都能忍受下來,這是因為大家發了心的緣故啊!

發心供養 貴在虔誠

有人發心來受五戒,並不一定五戒全受,受一、二條都可以。受一戒為少分優婆塞,六十分;受二戒至四戒為多分優婆塞,八十分;五戒全受為滿分優婆塞,一百分;從他發心深淺可以看出多少分。所以,發心雖然一樣,程度深淺卻有不同。

譬如有人打上堂齋供眾,很發心。有人打護法大齋,是不是更發心?有時打大齋不及施給人一碗稀粥,主要是發心虔誠與否?過去有一位富翁,聽說佛陀要到當地來說法,於是發心供養四百八十盞油燈來莊嚴講堂。當時有一位衣衫襤褸的貧女,發了虔誠、恭敬的心,也想供養油燈,於是剪去頭髮,變賣一點錢,買了一盞油燈卻照亮整個會場。貧女雖然只布施了一燈,但是發心比富翁的四百八十盞還要虔誠、還要真切,所以功德也就更大了。

起大信願 發廣大心

平時也有一些信徒到佛光山來出功德,佛光山真正的精神,並不在布施的財物有多少,主要是看發心。有人布施一百、一千、一萬,甚至龐大數目,事相雖然不同,但是如果發心不當,也是枉然。

譬如一萬元送人賭博,一塊錢捐獻獎學金,兩者的意義迥然不同。功德也不可相提並論。一千元送給不修行的寺院,一元布施給興學辦道的道場,其間的效果功德自然大不相同。所以,你們發心也要有智慧,選擇好的道場;好比種田,也要挑選良田,自然會有好的收成。澆薄的田,如何冀望有收穫呢?進而言之,田地相同,事相一樣,最重要的就是看發心與否了。

要如何了解你自己是否得戒,就要看你發心的程度。發心不一定指金錢的布施,主要是指:是否具備至誠懇切,為仰慕真理,而心甘情願受苦受難;因此,貧窮的人也可以發廣大心,發了廣大心,自然能夠得到清淨大道。所以,在家居士,第一要務:就是對佛法要起大信願,然後要發廣大心去守道行道。

(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