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台灣史話】台北濟南教會與李春生 (上) | 人間福報

【台灣史話】台北濟南教會與李春生 (上)

THE MERIT TIMES
文/林嘉澍
字級
收藏文章
42觀看次
精緻的彩繪玻璃。圖/林嘉澍
禮拜堂內部景觀。圖/林嘉澍
哥德復興式風格的濟南教會禮拜堂。圖/林嘉澍
文/林嘉澍

大約在一六二○年代荷蘭治台時期,基督教開始來到台灣傳布,一六六一年荷蘭人退出台灣後,基督教隨之式微。一八六五年、一八七二年,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生與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牧師先後來台,分別在台灣南部與北部傳教,基督教長老教會(Presbyterian)逐漸遍布全台灣。

一八九五年五月,日本統治台灣後不久,日本基督教會傳道局派遣河合龜輔牧師來台向日本人傳教,不分教派成立「基督信徒一致會」,為濟南教會創始之前身。河合龜輔隔年五月抵台後,隨即與當時在台北的日本基督徒接觸,開始傳教。

後來教會信徒日漸增加,舊有聚會場所狹小不敷使用,便將聚會場所改在新起街(今西門紅樓附近)租屋聚會,並開始募款,以興建更大的禮拜堂。後來得到大稻埕富商李春生的幫助,在新起街獲得一處房屋,開始有了固定聚會之所。

明治二十九年(一八九六)十一月,日本基督教會派大儀見元一郎來台視察,正式成立「台北日本基督教會」,簡稱「台北教會」。不僅在台北布道,更傳福音到基隆、淡水、台中、花蓮、台東及高雄等地,足跡行遍全台。

隨著台北教會的迅速拓展,原有會堂日顯狹隘且受白蟻蛀蝕之害,又因都市改正計畫須得搬遷。經河合龜輔牧師建議,在明治四十年二月召開信徒總會,決定賣掉原有的會堂並籌募五萬圓,以興建新的會堂,並推舉當時台灣總督府土木局長長尾半平長老任建堂委員長,主持籌募事宜。

此案得到當時總督府的支持,聘請到總督府營繕課知名建築師井手薰參與設計興建,並由森山松之助擔任顧問。濟南教會禮拜堂於大正四年(一九一五)開始興建,隔年落成,成為現今所見磚石造禮拜堂之規模。

昭和八年(一九三三),為擴大向台灣人布教,在大稻埕另設立日語講道的傳道所,稱「太平町傳道所」,兩年後改稱「台北日本基督教會太平町教會」。戰後,才將太平町教會與幸町教會的所有會籍移交給台灣基督長老北部大會。

昭和十二年,台北日本基督教會改名為「台北幸町教會」;昭和十九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併入幸町教會新成立的「日本基督教台灣教團」。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同年十月該團正式解散。

戰後的幸町教會因地名變更改稱「濟南街教會」,並在郭和烈牧師時期命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簡稱「濟南教會」。

濟南教會禮拜堂的建築形式為哥德復興式(Gothic Revival)風格,將哥德風味的細部構造,如尖拱、扶壁等引入建築本身。外牆採紅磚與唭哩岸石的混合構造,使建築整體近似於英國鄉村小教堂之形式,樸實親切又兼具精緻華美。

禮拜堂的主入口面向西邊,大門以拱圈門框作多層退凹邊框,強化大門深遠的印象。入口上方有兩根尖形的小尖塔,表現出哥德復興式教堂向上拔起的效果,和後方的尖頂、十字架相互呼應。偏於一方的鐘樓是教堂的醒目標誌,頂層以石材砌成的百葉窗,也讓整個立面和諧又富有變化。

教堂屋頂的兩坡陡峭形成正面的巨大山牆,最高點以十字架收頭,充分傳達了宗教神聖崇高的意涵。此外,濟南教會屋頂上所鋪的魚鱗瓦,也是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特色。教堂內部屋架採用的是鋼骨屋架,將屋架結構露出,以鏤空方式減少屋架的厚重感,增加禮拜堂的高敞度。

濟南教會禮拜堂的十字架、尖頂、鐘樓及各式尖拱窗,都是建築的顯著特色,非常具有保存的價值。若無李春生捐地善舉,今天台北不會有這麼美麗的教堂。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