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生死自在】一期生命最後一哩路的模擬考及預作準備(十一) | 人間福報

【生死自在】一期生命最後一哩路的模擬考及預作準備(十一)

THE MERIT TIMES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字級
收藏文章
22觀看次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在上周的文章中,我再次特別解說臨終與往生助念的要領,除了誦經、念佛、回向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為臨終的親人開導,帶領他發願往生,因此,也為大家具體說明如何開導親人的實務應用。接著提醒大家要先向醫院申請「診斷證明書」,以便在親人往生後,用以辦理很多相關的行政事務。然後提醒大家要預先和禮儀公司具體商討親人的後事處理之所有細節,做好充分的準備,讓親人的生命最後一哩路能夠畫下圓滿的句點。

化解「八小時勿動遺體」的疑懼

接下來,有一個讓很多人擔心的所謂「八小時」問題,有必要跟大家談一下,也在此為大家解惑釋疑。很多人受到「八小時不得移動遺體」的影響,而擔心在親人捨報之後,如果觸動他的遺體(例如從醫院病房搬運轉移到太平間或往生室),會讓他感到痛苦不悅,而嚴重干擾到他的往生正念。

我一再強調,真正的「捨報往生」佛國淨土或善道,不是在一個人「死掉」以後,而是在他還「活著」的狀態下,就已經預知時至,然後「捨報(捨棄報身)」而「往生」,那時他的意識已經脫離他的肉體,所以也就不用擔心所謂「四大分離」的問題。只有在肉體已經停擺,而亡者的意識還捨不得或不願離開的情況下,才會有「四大分離」乃至感到痛苦的問題。從這一點來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為臨終親人開導發願往生的重要性。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晚唐詩人李商隱有一首詩詞〈錦瑟〉,最後兩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兩句詩文的內容,深刻地反映了絕大多數人,在親人往生之後,心中的那種深層的惆悵與失落感,久久無法化解。為什麼?因為在親人已臻生命末期階段,他最需要的是陪伴照顧,而不是救治,但是絕大多數的家屬,都將心思和精力放在一味地急救與延長親人的肉體生命現象上面,讓親人不斷地遭受現代醫療的不當及過度干預,導致最後「多重器官衰竭」而死。

又因為家屬不願面對親人的死亡,所以事先對於親人的後事毫無準備,以至於在親人過世之後才匆忙處理後事,家人一團慌亂,等到後事辦完,塵埃落定之後,再想要回憶起親人往生前的那段時光,卻發現腦中一片空白與茫然,心中一片惆悵與惘然!為什麼?因為當時只顧著急救與延長親人的肉體生命,完全沒有想到要陪伴親人,也沒有用心照顧他的親情與靈性需求,甚至於讓親人困在加護病房裡面,在身旁沒有任何親人的陪伴下,獨自孤單地撒手人寰,令人不勝唏噓!

感謝佛法的啟發、三寶加被、龍天護佑,以及諸多的善因緣,我的父母親在最後那段時光,一心發願往生佛國淨土,沒有遭受醫療的不當干預,我們兄弟同心協力,分工合作,全程陪伴父母親,並且每天用手機留下文字及影音記錄。在平常工作日,除了外籍看護外,至少有兄弟中一人或姪兒隨侍在側,周末假日則兄弟及全體家人一同陪伴。我們四兄弟成立一個Line群組,隨時將陪伴父母親的互動記錄,上傳Line群組分享或通告。事後我在寫紀念父母親的文章時,那些文字及影音記錄,成為非常重要及寶貴的依據,否則光憑回憶是不夠清楚明確的。

所以我要非常鄭重地提醒各位讀者,在陪伴末期親人的最後那段時光,除了為他開導、誦經、念佛、回向之外,務必要記得多和親人互動交流,同時要留下文字及影音記錄,以免事後追悔,那是非常珍貴的回憶,可以慰藉喪親的失落感。

結語

絕大多數人誤以為肉體的死亡就是生命終結,所以會恐懼,其實不然。肉體的死亡只是我們「這一期生命」的謝幕,同時也是過度到「下一期生命」的開始,所以我們必須及早好好預作準備,才不致於迷失方向。我們不需無謂地恐懼死亡,而是要發願往生佛國淨土,或者乘願再來,這是「生命永續經營」的具體實踐。

在我的眼中,我沒有看到「死亡的斷滅」,而是看到「往生的契機」。如果我們接受自然死,順應生命的自然機制,將應該準備的事務都預先規畫、準備好,我們就可以在最後那段寶貴的時光,全程以及全心全意陪伴照顧臨終親人,同時發願「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相約來生在佛國淨土相聚重逢。如此,親人可以「瀟灑走一回」,家屬也可以了無遺憾,這就是人間佛教生死達觀與生命永續的具體實踐。

(全文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