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的有情有義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的有情有義

THE MERIT TIMES
文/林信華(佛光山佛光大學社會學暨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兼教務處教務長)
字級
收藏文章
24觀看次
佛光大學懷恩館。 圖/資料照片
文/林信華(佛光山佛光大學社會學暨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兼教務處教務長)

2015年,礁溪林美山上的佛光大學。那一年,是我最後一次當面聆聽大師的開示。雖然已經過了八年,景象是清晰的,情義是存在的。其實不只八年,在南華大學任教的1997年,第一次見到大師,因緣已經開始,情義已經存在。在生命的存續與當下中,這不是八年,也不是十八年,其實是今生今世已經運轉的因緣與情義。

1997至2015這十八年之間,每年總有機會當面聆聽大師開示一、二次,因為大師會到學校來看我們。大師以非常活潑、輕鬆、隱喻以及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內心想要告訴大家的想法。說實在的,場景已經模糊,內容已經淡忘,但一個印象是永遠清晰的,至今在內心中仍充滿著力量──大師似乎一直在散發有情有義的波動,或者說,我至今對大師的印象就是有情有義。

見證慈悲力量

佛法是浩瀚的,有情有義也不容易,雖然它是人間經常被提起的用詞。大師總是讓我覺得充滿情感,沒有看過他生氣,但比較嚴肅的時候是有的。後來我才知道,這個情感跟我們日常講的不一樣,它是來自內心的,其實是一種慈悲的力量,這個力量之所及,不是只在一個人,而是對所有人都一樣。

或者說,每次我跟大師碰面時,感覺他的情感影響著不只我一個人,而是默默影響著不知多少人,因此我看見了這個慈悲的力量。在學校,大師會特別跟校長與主管交談,因為是這些人在推動校務,但我知道,其實這些人與其他教職員生,在大師內心是一樣的。我感受到,大師看見的是眾生。

要讓別人感覺你是有情感的,這並不容易。在社會生活中,大家彼此感受到的多是陌生,甚至是冷漠或者敵意。一個人可以故意讓他人感覺到是有情感的,但通常也是一次而已;濫情也是常見的,但總是沒有太大的力量,因為這往往很容易被感受到是濫情。

我知道,一種平靜又持續的感情力量,一定是在人間當中洗鍊出來的,或者內心覺悟而來,很難詳細地用語詞表達出來。這種情感有時候感受起來是慈悲,有時候感受起來是一種豪氣,我印象中的大師,有豪氣,如果你有需求或困難的時候,他會挺你的,而且說到做到,義字當頭,如是而已。這不是說,大師是有求必應,而是他應允的事情,總是會做到。好幾次我在旁邊觀察到,其實對學校之所求,大師可能知道有困難,但總是給人歡喜與放心,最後都圓滿解決了。

其實大師不只解決學校的困難,也解決自己的困難,這是一種豪邁的勇氣,在這個社會中,大多數人是缺乏的。後來我也知道,這是有捨就有得,佛光山的整個事務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一個人沒有豪氣,怎麼會有義呢?因為沒有力量,講的話怎麼會算數?我們都知道,用講的沒有用,有力量表現出來才會被看見。有力量的豪氣與義氣也是在人間當中洗鍊出來的,或者內心覺悟而來的。

我們平常說這個人有豪氣,可能意味著這個人不是很在乎一些得失,個性豁達,喜歡承擔困難的事情或者內心五蘊清明。每一個人可能或多或少帶有這些特性,但要表現出持續與可見的力量,那需要一種穩定的場域,這其實是來自內心的覺悟。

自古以來,應該有些人具備這樣的力量,也許並不一定是依循佛法的修行而來,萬法一通而已。反觀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中,具備這種豪氣的人愈來愈少,我們很多時候是氣短,著重眼前事務,在乎得失。

當然這並不一定是大家的問題,可能是社會型態的關係,因為大家被迫這樣,不然可能就不容易生存。在大學教書已經超過二十五年,我看我們年輕人身上的氣息,愈來愈不容易表現這種氣度,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但未來的世代也許有著跟以前不一樣的長處,也說不定。

格局決定未來

一個可以讓其他人感覺到有情有義的人,也必定是一個有格局的人。這個道理很簡單,一個在人間當中洗鍊出來,或者內心有所覺悟的人,通常不會拘泥小節或者限於一隅;他的時間與空間場域,必定比其他人更寬廣。當然我相信,這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在人間當中不斷昇華與覺悟而來。

記得有一次聆聽大師的開示,他說他在中年的時候,面對著大眾講話,還是會有些緊張。在經過幾年之後,不論台下有多少人,對大師來說,跟沒有人是一樣的。

在這時候,來自內心的話語,可以自然地表述出來。對於每個人來說,特別對我自己也一樣,這個其實是走向昇華與覺悟的歷程。有的人可能是天生的演講者,面對群眾頭頭是道,只是我不是這種人。這十八年來,我親身經歷大師的生命之道,昇華之道,而這也是我嘗試看見自己的道路,一個觀看人間與自性的道路。

一個慈悲又有豪氣的人,其所推動的佛法與志業可能會與其他人不一樣。台灣各佛教教團的創辦人都有不同的特質,也都是令人景仰的導師。當然佛法的道理是一樣的,實踐的道路卻可能不一樣。我感覺,星雲大師的性格特質比較容易涉入人間的事務,這不是說一定要這樣,只是有情有義而已。

事實上,大師所推動的人間佛教,是需要這種特質的,因為這樣才會深入人間而又影響人間。在有情有義的力量下,有時候政治與社會、宗教事務並沒有不可跨越的界線,其實在覺悟的有情眾生中,這個界線本來也是虛幻的。

在二十年前,辦大學是不容易的,更何況在今天的高教環境中,不是政府或企業主導,不是在都會區,又沒有累積的龐大校友,辦大學真的很辛苦。我歷經了南華大學與佛光大學的成長,分別都是創校第二年到校工作,其艱辛真是歷歷在目。我也要道出真實的事情,不以營利目的在辦大學,不是口頭說講講的,兩個大學真的是如此。

大師長存我心

大學是人間的,如何談營利呢?也因為這樣,辦大學更是辛苦。董事會要撐起大部分經費的負擔,我常常在想,要是企業這樣在辦大學,怎麼可能呢?這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其道理也是有情有義罷了,一個覺悟了的有情有義。

自古以來,為了眾人去做這種絕地逢生的事情,除了曠世梟雄或者有情有義的覺悟者之外,還會有誰呢?

大師於2023年2月5日圓寂,7日回佛光山緬懷大師的歷程中,有情有義的力量更是清晰地被我看見。我相信,人往生之後,只是肉體的消散,魂魄仍然存在,如果是覺悟的靈性魂魄,它的能量與使命必然強大,並且可能化身出現而再次被世人看見。

在佛光山,有情有義的強大力量,讓我相信大師將依其所願,以可能的形式繼續護佑眾生,佛法也是如實存在於當下。

我在這十八年的人生,連結大師十八年的生命歷程,適逢緬懷大師,在這裡簡單回想自己的心得。至此我發現,大師其實早在我的心中,並且我一直依此生活著。

記得2002年擔任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的創系主任時,將社會學系的系訓與系徽表述為「有情有義」,並且一直沿用至今。2006至2018年期間,我在參與宜蘭的地方事務時,也在人間持續實踐這個想法。在2018那一年,我清楚地告訴宜蘭人,我要把宜蘭變成一個有情有義的地方。雖然人間因緣的變化,並不是可以掌握,甚至是瞬息萬變成為虛幻的無常,但在離相的覺悟自性當中,我隱隱約約可以感受到不變的東西,這是我所具有的,也是大師與所有眾生所具有的。

大師叮囑我們,教育是所有人間俗事的根本,未來要繼續推動教育的事業,特別希望繼續扶持其所創立的大學。雖然這件事情現在已經變得非常不容易,甚至也是上述絕地逢生的事情,但道理與邏輯是一樣的,我們需要的是覺悟的情義力量。

我們會繼續奮鬥,我相信,有意願去愈困難的地方,生命必定會更有力量,也必定更能看見真正的自己。大師的有情有義,就如同佛法一樣,將會讓我們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

(轉載自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官網/星雲大師緬懷專區)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