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佛法真義2 佛學思想98】臨終關懷 | 人間福報

【佛法真義2 佛學思想98】臨終關懷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2觀看次
「臨終關懷」最重要的,是要讓臨終者安心,讓他不要懼怕,所以最好要有人說法,或是他喜歡的人給他安慰。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臨終關懷」是現代社會上的一些有心人士所提倡,他們希望藉由宗教關懷與醫療照護,幫助一些即將往生的人,在臨終之前得到身心兩方面的妥善照顧;甚至對臨終者的家屬,也提供一些看護上的協助與心靈上的安慰,幫助他們度過這人生中最難忍受的生離死別的悲傷時刻。

不過,其實在過去的佛教寺院裡,人臨終了,他認為這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出家人對於生死應該放下,沒有什麼關懷、不關懷;你死了以後,弄張毯子包裹起來,然後抬到後山去荼毗火葬,全寺的大眾也都不知道,一個人就已經這樣離開世間了,也沒有人說閒話,因為大家都是萍水相聚,也不講究彼此之間的你關懷我、我關懷你的。

當然,也有一些修道的人,他們視生死如遊戲,所以離開世間時,也有種種特殊的異象。如鄧隱峰飛錫禪師倒立而亡;如普化禪師遊戲人間,跟信徒宣布在什麼時間,將在東門、或南門、或西門、或北門往生,他預知往生的時刻。其他再如:德普禪師讓弟子辦齋祭祀,他要看看祭祀的情況,並且享用過祭祀齋後才安然而逝;船子和尚則吹笛進入煙波,覆舟而逝。

這些禪師、高僧們,有的人生死安詳、有的人坐化、有的人無疾而終……在佛教裡有不少宣揚、讚美這許多往生者的異相,卻少有提倡「臨終關懷」的意識。不過現在的社會,講究人我的關係、講究人生的富樂,就是死亡離開世間,也需要給他關懷。就如過去佛教裡也有西方堂、如意寮、塔院,提供對往生者的照護,雖不及今日安寧病房的普及和效用,但其實佛教早就有對往生者的臨終助念,甚至今日佛光山的萬壽園,也設有安寧病房。

說到安寧病房,我認為理想的安寧病房,應該要有一間淨室,讓病患可以躺臥在床上,聆聽輕慢的佛教梵唄,讓他能在悠揚的誦經、念佛聲中,離世而去。患者之外,也有他的眷屬及有關人士,就算是出家人吧,他也有道友,因此應該在往生堂的隔壁,設立一個空間,作為眷屬們吃住的地方,以便大家輪流照顧即將往生的人。

俗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負責照顧病患的人,就是專業的看護吧,為一個病人,長年累月的辛苦,身體也不容易承擔。所以中華文化提倡子孫盡孝道,對於父母的臨終前照顧,應該大家輪流看顧,就不會有久病床前無孝子的窘況了。

現在的醫院和佛教界,也都設有助念團,為一些即將離世的患者助念,給予護持,給予關懷,我覺得這就是時代的進步,也是佛教對於世間應有的隨喜、隨緣的服務。

不過,「臨終關懷」最重要的,我想第一個是要讓臨終者安心,讓他不要懼怕,所以最好要有人說法,或是他喜歡的人給他安慰。往生以後,現在大部分都是高樓,不方便,醫院也不方便,最好就是有安寧病房。過去的寺院有提供給往生者的靈棺附寄在靈骨塔、納骨堂裡。然而現在一些功利人士,設立葬儀社、殯儀館、公墓,把這樣的服務,當成一種商業行為,從中牟利;甚至公墓的負責人,為了節省土地,也運用佛教的塔型模式,讓社會人士接收了佛教千百年來利益大眾的成果。

不過,佛教今後應該在「安寧病房」的意義之下,在寺院道場裡,設立更周全的往生堂,給予亡者助念,說法安慰。

所以,佛光山在台灣嘉義辦的南華大學,特別成立了生死學系,就是為了解決人生的兩大問題:一個是生,一個是死。

讓生者能夠不感虧欠、不太麻煩、不留遺憾的處理喪葬事情;讓亡者也能在師友眷屬的幫助之下,在佛號聲、誦經聲中,安詳的離世。這種生亡兩利的佛事,就是了生脫死。當今的佛教要普利社會,對於「臨終關懷」這麼美好的意義,也不能不用心,不能不注意。



關於《白蛇傳》

《白蛇傳》是中國民間四大傳說故事之一(餘三為《孟姜女》、《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在《白蛇傳》裡,許仙與白素貞「人妖相戀」的曲折愛情故事,不但中國家喻戶曉、膾炙人口,日本也曾經拍過動畫電影,甚至法國漢學家儒蓮,曾將《白蛇傳》翻譯成法文,可見其流傳之廣。

《白蛇傳》在中國民間,最初只是大家「口耳相傳」,後來有了「評話」、「說書」等形式出現,再後來才有小說、歌劇、電視劇、歌仔戲、電影等戲劇表演。因此,有關《白蛇傳》最早成型的故事記載,目前所知的,是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至於《白蛇傳》真正的作者究竟是誰,實在說已很難考據。

不過,《白蛇傳》的故事情節與人物,如法海禪師,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金山寺也確有其寺,在江蘇鎮江的金山,清代康熙皇帝賜名「江天禪寺」,又名金山寺。而金山寺位處長江邊上,「水漫金山」也有可能發生,因此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其實是道教為了毀謗佛教而作。

《白蛇傳》的故事,基本包括借傘、盜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峰塔、祭塔等。「水漫金山」說的是,法海禪師因為識破白素貞實為蛇精,並不是人,他認為「人妖殊途」,豈能結為夫妻?因此,為了拆散許仙與白娘子,強硬把許仙帶到金山寺,導致白蛇精不滿,於是引長江之水想要淹沒金山寺,並且與法海禪師展開一場大戰。最後仙術不敵法術,白蛇精被法海收入鉢中,永鎮在「雷峰塔」裡。在我們看來,這是道教認為佛教的出家人對人間情義藐視,暗指僧侶無情無義,這是欺辱佛教、貶抑佛教的說法。

因為一般的人看《白蛇傳》,大都認為白蛇與許仙雖然殊途異類,可是雙方情投意合,彼此互許終身,有情人能成眷屬,也是美事,豈奈何卻被法海禪師給無情破壞了。相較之下,道教的南極仙翁,他在白蛇為救許仙,奮不顧身到昆崙山盜取仙草時,被白娘子的真情感動,因此網開一面,賜予靈芝,救回許仙一命。

如此兩相對照之下,南極仙翁「有情有義」,他「不分族類」,見白娘子有難,惻隱之心油然生起,並且慨然相助,感覺起來好像道教比較有人情味;而法海禪師認為人妖不同道,於是想方設法要拆散雙方,給人的感覺,佛教好像顯得「無情無義」。所以這本書,不是道教貶抑佛教的一個故事嗎?

不過,由此倒也提醒了我們,今日佛教在人間,應該要倡導、重視、省思的,一個是眾生平等,一個是對情愛問題的看法,第三個就是出家人自己有道心出家,但對世俗也不必那麼干擾。因為世間一切眾生,各有各的因緣業報;即使是佛陀,也不能度盡一切眾生,只能留下得度的因緣。這未嘗不也是值得我們深思之處。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