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人間佛教 回歸佛陀本懷 | 人間福報

人間佛教 回歸佛陀本懷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75觀看次
六、人間佛教的 語言文字 佛教自印度東傳中土後,逐漸形成各種本土化的發展,其中的一大特色,就是語言文字的漢化,今日應該提倡人間化。
佛光大藏經《禪藏》。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編按】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共分六個章節:一、總說,二、佛陀的人間生活,三、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四、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五、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六、總結,約數萬字,將陸續於出刊的《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發表,並預計於四、五月間結集出書,與本刊同為贈閱。歡迎有緣人來函索取,或發表撰寫對人間佛教的看法,共同發揚人間佛教。如經錄取,將贈閱本刊並酌資稿酬。再版時一併收錄,做為今日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對佛陀的一份供養。

六、人間佛教的

語言文字

佛教自印度東傳中土後,逐漸形成各種本土化的發展,其中的一大特色,就是語言文字的漢化,今日應該提倡人間化。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重要工具,藉由語言文字,得以表達思想、溝通意見。雖然語言並不能究竟傳達心聲,所以禪宗主張不立語言文字,但,語言文字也是進入佛法核心的橋梁,是進入最後的修證階段才能不立文字。

所謂「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一句話,給人歡喜;一句話,給人怨恨;你說,語言文字又怎麼不重要呢?所以,佛教的弘傳,還是需要靠語言文字。如《金剛經》說的,對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若受持四句偈,而為他人說法,可見佛法對語言文字的推崇。

像唐玄奘大師到印度求法,不帶回來那麼多的經典,怎麼能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歷代《大藏經》的印行,如果沒有那許多智慧的經典語句,又怎麼能表達真理呢?

假如沒有語言,人與人之間講話、溝通,就沒有那麼順利,那麼美好;如果沒有文字,那許多文學、哲學的內容,又怎麼能豐富起來呢?所以人間佛教的發展,光是在語言文字上,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可以說無與倫比;假如沒有佛教的詞句,中國人的講話,必定不夠表情達意;如果沒有佛教的語言文字,中國的文史哲學,就沒有辦法形容得那麼淋漓盡致。所以胡適之推崇中國禪門的語錄,視為近代白話文的濫觴,白話文運動曾受到禪宗語錄的影響。

佛教東傳以來,把佛陀對人間佛教各種真理的解釋表達很多,例如:要我們明白四聖諦、十二因緣,要我們遵循八正道的行持,當然要用許多的語言文字來闡述。後來經過歷代的高僧大德弘揚,特別是禪門祖師對於諸多文字的發展,影響很大,約略來估計,成語就不止千百條之上,名詞、造句也不止千百條,還有生活之中的諺語、詞彙等等,也是難以估計。

佛教語句 豐富中華文化

一般說來,如果能認識一千條成語,這個人可以算是一個讀書人了;假如能運用文字傳道,有幾百個名詞來應用,也已經足夠;但是相關佛教的成語、名詞,不只千百條之上,對中國文字和語言的影響可謂至大至廣。

梁啟超先生在《佛學研究十八篇》裡提到: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由於佛經的翻譯,至少為中國增加了三萬五千個詞彙。這些新增的詞語,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學的內涵,而且擴大了原有的意境,所以中國的文學很美,甚至連平時的口語都很優美,正是因為有很多來自佛經的美妙語彙,無怪乎連外國人都認為中國的文字很高明。其實人間佛教的語言文字,常常在我們生活裡運用講說,只是大家不知道是從佛教中來,不知道是禪宗用語。

假如說,沒有了人間佛教的這許多語言文字,我們還能文雅講話嗎?假如沒有了人間佛教睿智的語言文字,我們的溝通,可以說非常的困難。像普通我們說的字詞,如:「佛光普照」、「法水長流」,在英文裡,翻譯起來都很困難;像佛教的「四大皆空」、「五蘊非有」,簡單的八個字,用英文來說明,就是一長串的文字,也不容易深入翻譯。所以中國的文字語言,不但意義深廣,尤其詞彙之華美,世界各國的語言文字,都難以與中國文字並肩。

因為佛教的弘揚,依靠語言文字傳播,尤其佛經與那許多禪門的成語都有很多解釋,甚至用各國的文字來翻譯,也一樣不容易。如「不二法門」、「真如自性」、「八識田中」、「無住生心」等……這許多詞語,不但充實了中華文化的哲學思想、語言文字內涵,說來可以傲視今日全世界國家的語言文字之上。歸根究柢,有四種因緣:

(一)譯經與整合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當初的佛弟子,他們在佛陀入滅後不久,便著手把佛陀的言教、語錄結集起來;因為有經典的結集,才有三藏十二部經的法寶流傳,才能讓正法得以永久住世。

甚至佛教初傳中國之際,也要感謝有迦葉摩騰、竺法蘭、安世高、支婁迦讖、支謙、康僧會等來自西域的高僧,他們陸續把佛經翻譯成漢文;乃至鳩摩羅什、真諦,以及後期的玄奘、不空、義淨等五大譯經家,隨著他們翻譯的經卷愈來愈多,佛法的義理思想也愈臻完備,因此才有後來「八宗並起」的隋唐佛教盛世,也才發展出屬於中國大乘佛教的特色。經典的翻譯,既傳達了佛陀奧妙的教理,也形成中國佛教發展的義諦。

這當中值得一提的是,鳩摩羅什與玄奘大師當初受到姚興與唐太宗的護持,分別於長安逍遙園與玉華寺設立譯場,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潛心翻譯佛經。他們當時主持的譯經院,參與的人數都在千人以上,規模比起當今的「國立編譯館」,都要來得盛大。

鳩摩羅什翻譯的經典,一般稱為「舊譯」。由於他崇尚意譯,譯筆簡潔流暢,尤其門下四大弟子道融、僧叡、僧肇、道生等,都是十分優秀的語言文字俊傑,有他們參與其中,因此羅什大師翻譯的《法華經》、《金剛經》、《維摩經》、《彌陀經》等,在中國流傳廣遠,這是因為他的文字通順、暢達,所以合乎中國人的喜好,能深入教界。

相對的,玄奘大師主張直譯,他為了要符合經文原意,文字就有一點拗口,讀誦起來就感覺比較困難。所以經典能否廣泛流通,與文字的流暢與否,還是有唇齒相依的關係。其中,玄奘大師也定立「五不翻」的原則,即祕密故、含多義故、此無故、順古故、生善故,而以音譯代替意譯。後代的譯經家,每每就以玄奘所立定的這些原則為法式,稱以前所翻譯的為「舊譯」,以後譯的為「新譯」,這就是當初古德們對於語言文字的講究。

所以,人間佛教對語言文字不要泥古,不要那麼執著,可以適當的口語化,可以流利通順的翻新,因為它的傳承轉化,都有時代的意義。如:中國佛教、日本佛教、韓國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等,都各有其語法特色,顯示了地理、歷史的的關係。假如沒有「中國」二個字,怎麼表達華夏佛學豐富的歷史意義?藏傳佛教沒有「藏傳」二個字,能表達佛教在西藏弘傳的教法嗎?又好比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等,不但表示了內容的分門別類,也各有其修持精神。

今日,我們統整這許多的佛教都是「人間佛教」,這不僅是千百年佛教詞彙的整合,而且也彰顯了佛陀的本懷,希望全世界佛教能以「人間佛教」為佛教統一的大義。特別是現今提倡的「人間佛教」,已是當今時勢所趨、社會人心需要的一種教法,眾流匯合,壯大為共識,以導正家國社會風氣,大家不要再畫蛇添足,生出多少繁複的枝葉,反而讓人無所適從。我們朝向「人間佛教」這個美好的方向去發展,不違反歷史進步的潮流,人間佛教就是世人需要的佛教,人都可以成佛,這有什麼不好呢?

(二)經藏的傳播

在中國佛教二千年的發展歷史中,也由於有歷朝歷代的許多高僧大德們艱苦卓絕,努力不懈於經典的翻譯,才有今日各種版本的大藏經,如:《開寶藏》、《契丹藏》、《毘盧藏》、《磧砂藏》、《高麗藏》、《嘉興藏》、《龍藏》、《頻伽藏》、《鐵眼藏》、《卍字正續藏經》、《大正藏經》等等相繼問世。

這許多藏經,都包涵了文學之美、哲學之奧,成為世界各國對中華文化的尊重、羨慕。就如《莎士比亞》吧,除了情愛的故事以外,對於人間社會的人心深度、生活細節,它也無法超越佛教的文學內容。

也可以說,就如胡適之博士在《胡適文存》裡所提,一部《八十華嚴》就是一部長篇小說;一部《大寶積經》就是一部散文體作品;而《維摩詰經》則是世界上最長的白話詩,兼具哲學的意境和文學的美妙。雖然這樣的說法,在佛教徒看起來,有褻瀆佛法的尊嚴;但事實上,我們要歌頌讚歎佛學之美、詞句之多,也只有用文學上、哲學上的角度來比擬了。

這些艱鉅而偉大的成就,固然得力於中國印刷術的發明;然而相對的,由於佛教的傳播日漸普及,經典的需要量日漸增加,因此也帶動印刷業的蓬勃發展。甚至可以說,由於佛經的流傳,促進了印刷術的不斷進步;另一方面,因為印刷術的日新又新,無形中也助長了佛教文化事業的蓬勃興盛。

現今各寺院道場,甚至一般信徒家中,不但可以見到各種版本的《大藏經》,乃至各種佛教的書刊、雜誌,俯拾皆是,可以說藏經、佛書十分普及,充實了國人的心靈,開拓了思想,促進了人間佛教的傳布。

(三)宗派的共生

佛法,經過歷代大德的闡揚,再加上禪門一花五葉、五宗七派的發展,這許多禪師們直指本心、見性成佛,對真理開闢了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捷徑。尤其,祖師大德們把經典真理傳播到人間社會,讓百姓安心接受,老人能體會,孩童能聽懂,也就更加的難能可貴了。

像智者大師,他在天台山發揚《法華經》,他的宗派就稱為「天台宗」;《華嚴經》由於賢首大師的大力弘揚,故《華嚴宗》又稱為「賢首宗」等……佛教因此發展出以地名、人名為宗派,各有各的特色。

又好比「淨土宗」成為「蓮宗」、「淨宗」、「念佛宗」等,一個宗派都有很多的稱呼;又如一個「三論宗」,有「空宗」、「信宗」等說法;像「唯識宗」又名「唯心宗」等等不一而足,也沒有互相排斥。

就等於佛教為了表達我們的本性,說出「如來藏」、「真如」、「自性」、「實相」等等名相,為的就是要把真理闡明;因此,佛教從來沒有對許多名詞有過異議,計較高下。

這許多名相的不同,使大家可以從各種方面來認識自性,所以名稱雖多,其意義則一。好比一個佛陀有十個名詞的尊稱,這又有什麼不好呢?就如過去一個文人雅士,有學名、有字、有號、筆名、自號等等,就是一般人也會有別名、小名,其實都是同一個人。

因此,當今「人間佛教」的推行,是需要全世界佛弟子一起來,要知道:這是回歸佛陀的本懷。接受「人間佛教」這一句話,對未來佛教在人間推動有無比的力量,千萬不可以認為「人間佛教」有所不當,而殘忍的摧殘佛教的傳承命脈。

(待續)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雙月刊,全冊約五百頁,贈送學校、圖書館、監獄、各級機關團體等。免費贈閱一年(六期),歡迎索閱,參閱廣告版,填妥申請表格,附一年六期郵資一百二十元,擲回佛光山文化發行部。

電話請洽07-6561921轉6665-6667。如需較大數量,歡迎助印,每本新台幣一百元。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