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 受持戒法是信仰實踐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受持戒法是信仰實踐

THE MERIT TIMES
字級
收藏文章
35觀看次
受持戒法是信仰的實踐,佛陀於遺教中告誡弟子們當以戒為師。圖/pexels
圖/pexels
圖/pexels
圖/pexels
圖/pexels
圖/pexels
圖/pexels
圖/pexels
圖/pexels
影片來源:Youtube/ibpsradio/戒學-持戒與犯戒(上)

文/星雲大師

戒是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止處。受持戒法是信仰的實踐,佛陀於遺教中告誡弟子們當以戒為師,經典中也常以各種譬喻來說明「戒」的重要性。 影片來源:Youtube/ibpsradio/戒學-持戒與犯戒(下)

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做人,所謂「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進一步開發內心的光明智慧,悟證最高的真理。戒律因應各種根機對象,可分為出家修道者的式叉摩那戒(六法戒)、沙彌(尼)十戒、比丘(尼)具足戒;以及在家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則適用於任何發心受持的眾生。

圖/pexels

以具足戒而言,因戒品具足故名之,依性質不同可分為八類:


波羅夷

屬根本極惡戒,犯則喪失比丘(尼)的資格,無法再生活於僧團之中。此罪如同斷首之刑,不可復生。例如:殺人、搶劫等。

僧殘

是次於波羅夷的重罪,犯此罪者,如同殘廢一樣,但得於清淨大眾中,為如法說懺悔除罪之法,則此罪可除。例如:毀謗、造謠等。

圖/pexels

不定

有犯罪嫌疑,但尚在懷疑判斷之中(嫌疑犯)。例如:比丘夜宿寡女家。

捨墮

因貪財或貪物所犯之罪,犯則罰以沒收物品,並於大眾中懺悔。例如:不法向人需索衣物。

圖/pexels

單墮

捨墮和單墮都屬「波逸提」(懺悔罪),意譯:墮、令墮、能燒熱、應對治、應懺悔。乃輕罪之一種,謂所犯若經懺悔則能得滅罪,若不懺悔,則墮於惡趣之諸過。須捨財物而懺悔之墮罪,稱為「捨墮」;單對他人懺悔(於大眾前)即可得清淨之墮罪,稱為「單墮」。例如:惡口辱罵、令人鬥亂、打人傷害等。

圖/pexels

波羅提提舍尼

簡稱提舍尼(悔過罪),意為向彼悔、對他說、可呵法。犯此過者,必須向其他之清淨比丘發露懺悔,是輕罪的一種。例如:飲食不當(強人所難、不如法食品等)。

眾學

有關生活禮儀等細則,條目眾多,應常學習,故稱眾學。屬「突吉羅」(粗魯)的輕罪。例如:食衣住行之威儀端正、身語意三業之清淨和雅等。

圖/pexels

滅諍

止滅諍論所設的方法及規定,當大家意見不合,起爭執時,要面對面坦誠佈公,互相表白說明,解除彼此間的誤解。一旦化除爭執,事後則不可再有議論,不可背後再搬弄是非。

由上述可知,佛教講究自制修身,尊重他人,行止合乎善惡因果則是持戒,破戒猶可藉發露懺悔、積善結緣來化解,將功贖罪;破見(沒有因果觀念)則無可救藥,萬劫不復。

圖/pexels

一般人以為受戒是增加束縛,其實,凡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是倫理的基本德目,受戒在於不侵犯而尊重有情眾生。所以受持五戒,就是守法的表現。

圖/pexels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