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從世界美術名作談人生】龍行天下迎太平(上) | 人間福報

【從世界美術名作談人生】龍行天下迎太平(上)

THE MERIT TIMES
文/王瑋名
字級
收藏文章
47觀看次
唐朝的瑞花龍鳳葵花鏡,可見一隻三爪祥龍和兩隻鳳在葵花上飛舞。圖/故宮博物院
玉豬龍,約五千至三千年前紅山文化之玉器。 圖/故宮博物院
赤崁樓贔屭,乃乾隆為表彰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所賜。圖/維基百科
文/王瑋名

在少子化的年代,龍年似乎又是人口增加的妙靈丹。

龍,自古就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圖騰。以前有一說是,黃帝打敗蚩尤後為統整各族群,將各族的圖騰組合成龍形,一來代表自己一統中華,二來希望各族大融合。其形象,從台灣匠師流傳的畫龍口訣可見一斑:「一畫鹿角二蝦目,三畫狗鼻四牛嘴,五畫獅鬃六魚鱗,七畫蛇身八火炎,九畫雞腳畫龍罷。」

事實上,龍的形象早於黃帝打敗蚩尤。

目前認定龍形最早出現在八千年前的遼寧興隆窪文化,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成龍形的石塊堆塑,全長近二十公尺,寬近兩公尺;因緊鄰墓穴,顯然其作用是為了庇佑亡靈。接著,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也發現以貝殼塑造成龍形伴隨墓葬。五千至三千年前的遼寧紅山文化,更出現不少C形龍玉器及玉豬龍。自此,龍已成為華夏最受崇拜的神獸。

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黑陶文化,也有龍紋出現在陶器上,如龍山文化的彩繪蟠龍紋陶盤。商周青銅器除了孰悉的饕餮紋,也有不少龍紋,甚至可說貫穿了青銅器的風華年代。龍是商代通天神獸的要角,儘管紋樣變化多端,但始終保有神獸的體態,龍紋形象也自此開始由多元化向規範化、由宗教化向藝術化發展。

例如,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收藏有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銅器人面盉,整體為圓形,蓋作人面形,盉身有夒紋(龍紋),形制極為獨特,風格譎奇怪異,體現出濃郁的神祕氣息,是商周時期極具代表性的龍紋飾作品。

漢時期的畫像磚上,更有許多龍畫。《史記‧天宮書》中的「東宮蒼龍、南方朱鳥、西宮咸池、北宮玄武」,演變成左青龍右白虎,加上朱雀、玄武成了四靈獸。道家與神仙思想的興盛,對龍的造型與觀念形成深邃的影響,陰陽五行之說也使得漢代建築十分重視方位取向,並以四靈瓦代表建築的方位。

龍爪在商周時多為三爪,後來龍爪變多且含義更加明確;明清時,龍爪已經是不同階層的代表,並依爪數劃分。五爪龍是皇帝專用,例如清朝國旗黃龍旗,底為黃色,上為一隻尊貴的五爪青龍,有吉祥之意;一般的藩王、親王則是四爪龍,既所謂的「蟒」,繡有四爪龍的官服即稱為「蟒袍」,如果用錯就是犯了逾矩之罪,會被懷疑意圖篡位;「三爪龍」則用在各級官員的官袍上。

常言道:龍生九子,子子不同。其實「九」乃貴數之意,一開始也非九子,直到明朝才有具體記載,如李東陽《懷麓堂集》寫的是「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屭、狴犴、負屭、蚩吻」,而後楊慎《升庵集》所寫的「贔屭、蚩吻、蒲牢、狴犴、饕餮、、睚眥、狻猊、椒圖」,才是如今多數人知道的龍九子;另外還包括了螭首、麒麟、望天吼、貔貅、龍馬等等。而這些龍子之中,台灣人最熟悉的應該是「贔屭」,也就是台南赤崁樓的那九隻石龜。

龍的造型歷經數千年的演變,漢之後漸漸定形。對中華文化而言,龍代表權勢、高貴、尊榮,又是幸運與成功的標誌;另外四海龍王能控制雨水,所以自古人們對龍有一定的崇拜及喜愛。這回先淺談龍形器物,下回要來談談歷代畫龍的大師作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