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大師、佛教學院與我 | 人間福報

大師、佛教學院與我

THE MERIT TIMES
文/萬金川(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前佛教學院院長)
字級
收藏文章
22觀看次
圖/123RF
文/萬金川(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前佛教學院院長)

對中國教育史和西洋教育史略有所知的人大概都知道,宋代興起的書院原初是由禪院慢慢脫胎而來,至於今天普設於世界各地的大學,其前身則是從歐洲中古時期的修院逐漸演化而成。國際知名的高等學府,不論是英國的牛津與劍橋,或是美國的哈佛與耶魯,在這些學校的建制之中都有一座歷史悠久的神學院,而這種設置不僅僅在於標榜高等學府之中應有的求道精神,更有其昭示莘莘學子一個明確知識方向的深遠意涵。



2009年,正值個人「學術休假」期間,一日突然在家中接獲星雲大師來電,說要親來舍下拜訪,一介凡夫如何擔當得起。趕緊回說:「豈敢勞動大駕!」於是彼此相約到佛光山台北道場會面。事實上,能與佛光山結緣還是因為當年南華大學初創之際,個人和不少大學時代的好友相偕南下,共襄大師辦學的盛舉。

任職期間更蒙大師及惠師父(慈惠法師)不棄,出任佛光山委託南華大學辨理的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一職。其後由於人事更迭,於是毅然決然揮別了南華五年的歲月,而前往中央大學中文系擔任教職。

依照約定的時間,個人前往佛光山台北道場拜謁大師。一俟個人坐定,大師劈頭第一句話就說:「萬老師,當年你離開南華,真是南華的損失!」接著大師便開門見山,直接說明了約見我的用意。

原來是因為佛教學院院長請辭,大師希望個人能從目前工作單位借調到佛光大學服務一段時間,並出任佛教學院院長一職。說實在的,當時聽到大師這一段突如其來的話語,心中真是五味雜陳,一時之間也愣住了,不知道該如何來回覆他老人家。

就在氣氛瞬間似乎凝結的那一剎那,大師卻又緩緩道出了他心目中佛教學院的願景:「我不是要辦一所傳統的叢林學院。那種以培育僧才為目標的學院,佛光山早已有之,並且如今也發展出了相當的規模。當然,我也不是要在佛光大學增添一所世俗性的一般學院,那沒有多大意義。大學裡可以增設的學院何其多,為什麼一定要設置佛教學院呢?因為一所大學需要一個靈魂,需要一個確切的精神方向!我希望佛教學院能夠承擔這項任務,並且勇於負起這個責任!」

頓時之間,個人當下就明白了大師對佛教學院的期許,是希望這所學院能夠成為佛光大學的精神象徵,具體落實人間佛教的理念——以出世的心而行入世的事!在神聖化與世俗化的兩端,好好承擔起一座橋梁應該肩負起來的責任。

當時個人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勇氣,竟然回說,大師就讓我來試試看吧!隨即大師便告訴周邊的法師們,日後要全力配合萬老師來把佛教學院辦好。



在借調前往佛光任職的那一段時間裡,不論是課程的重新調整或是師資的延聘,不但得到了前任佛光大學翁校長的大力配合,更得到大師全力的支持,並告訴我,一定要為佛教學院延請一流的師資。黃繹勳與宗玉媺兩位學有專長的老師,一位是留學美國的博士,一位是留學德國的博士,她們兩位優秀的佛學研究人才就是當年個人借調佛光的時候,敦聘而前來佛教學院任教的。

雲水軒與海淨樓是佛教學院的所在地,仿宋的建築隱約於山勢之間,軒門前方則是一片開闊,既可遠眺太平洋,也可觀見載浮載沉的龜山島。遊走在教室與寮房之間,徘徊於典座與香燈之際,共住、共食與共學的生活,使得整幢雲水軒與海淨樓成了偌大的一座情景教室,日復一日的上演著解行並重的現代戲碼。靈秀的山水,自當孕育出不凡的氣宇。能夠潛玩其間的學子們,真是何其有幸!



在個人任職佛教學院的那一段歲月裡,大師不時便會前來學院訪視並垂詢院務。當然,大師蒞臨的時候,也總是同學們最歡喜的日子,因為他老人家疼愛這些孩子,總是會帶些禮物給他們。除此而外,有幾件令人始終難忘的事情,特別在此一提。

此間有一個行之有年的傳統,由各個相關單位,包括各個不同道場興辦的佛學院以及若干高校的相關科系在內,輪流主辦一年一度的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個人借調佛教學院期間,正好輪到本院主辦這項佛學研究界的年度盛事。在個人上山晉見大師並當面稟告此事的時候,大師隨即開示說:「佛教學院不是為佛光山辦的,它是為整個人間辦的,萬院長!你要開大門、走大路,與人為善,多多和其他道場交流,增加彼此的了解,大家都是為佛陀辦事的啊!」

個人一年的借調期限眼看就要屆滿了,大師與翁前校長也曾數度挽留。大師並且還說:「中央大學並不缺一名教授,但是佛教學院很需要你啊!」然而,個人仍然因為一點私心而拂逆了他老人家的挽留!因為中央大學的人事單位事前曾經告訴我,若是不能在一年借調期滿歸建的話,將會嚴重影響個人日後的退休權益,雖然個人並沒有將此事稟明大師。悄悄回到原初的任職單位,繼續過著教學的生涯,數年之間也沒再過問佛教學院的事情,畢竟不在其位,便不應該再謀其政了。



及至又再次到了個人的「學術休假」,這次是惠師父打了電話給我,也是相約在佛光山台北道場見面。這次談論的事情,則是由於佛光大學新近成立了一個校級的佛教研究中心,惠師父希望個人能夠出面主持一些大型的佛學研究計畫。

在答應承接惠師父交辦的這項任務之後,個人又與佛光大學再續前緣。

由於主持計畫的關係,個人又經常穿梭在雲水軒之間,同時並在佛教學院兼了一門研究所的課程。就在這項大型計畫第一年的成果發表會在佛光山盛大舉辦之際,大師除了親自召見與會的國際學者之外,更私下問我何時退休,願不願意再到佛光大學任教。

我回說,退休後只打算閒在家中養老!大師笑著說:「我馬上就要九十歲了,慈惠法師也快八十了,都還在忙,你怎麼可以說要退休,要養老呢!」當下真讓我羞愧的無地自容。於是我便提前退休而又到了佛教學院任職。

就在個人重新回到佛教學院,大師又親臨學院為全院師生打氣,又再次要求佛教學院一定要成為佛光大學的靈魂並為此而奮鬥,同時也要肩負起溝通神聖與世俗的責任。



(本文收錄於《十年雲水 百年樹人:佛光大學佛教學院十周年紀念特刊》,2018年)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