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3D列印口顎彌補物 貼合臉型重拾信心 | 人間福報

3D列印口顎彌補物 貼合臉型重拾信心

THE MERIT TIMES
文/張維君
字級
收藏文章
250觀看次
圖/樹下繪本
圖/樹下繪本

文/張維君

口腔癌的罹患人數,多年來在台灣十大癌症中位居前列,每年約有上萬人,其中約6成需要進行口顎重建手術。如果是下顎骨大範圍切除者,透過傳統金屬支架接合手術,即使術後成功,仍有臉部歪斜、口齒不清及缺牙而導致咀嚼困難等障礙,使病友們飽受身心煎熬。工研院與高雄榮民總醫院,日前發表全國首創的「3D列印口顎彌補物」臨床試驗成果,客製化的下顎骨贗復體,不僅改善病人的容貌與咀嚼功能,其結合牙科植體的創新設計更已完成專利申請,將為未來口顎重建的口腔癌患者帶來新希望。

3D列印 適用醫材



由於3D列印能客製化產出高度貼合患者個人顏面,或身體其他部位的醫材,3D列印因此成為近年醫材產業熱門的應用技術。工研院南分院在高雄路竹科學園區,更設立符合醫材法規的「3D列印醫材智慧製造示範場域」,過去在骨科、牙材及手術器械方面與產業、醫院等都有豐富合作經驗,因此與想幫助口腔癌患者突破既有手術限制的高雄榮總一拍即合,啟動3D列印口顎彌補物臨床試驗計畫。

目前主流是以金屬骨板的規格品,固定自體小腿腓骨進行重建,易造成無法完全貼合患者臉型,而使臉部歪斜及口齒不清的問題。此次工研院利用鈦金屬3D列印技術製作口顎彌補物,其獨特減壓避震系統與輕量化設計,讓植入物與患者骨頭可良好接合不鬆脫,且口顎彌補物上,更預留未來作人工植牙的孔洞介面,讓患者不再只能吃流質食物,可正常進食,並獲得足夠的營養攝取,進而回復生活品質。

在3年計畫過程中,總計完成9例臨床試驗,但進到人體臨床試驗前,須先完成下顎骨贗復體模型的力學測試,經過幾百萬次咀嚼力道的模擬與咬合測試,以及緩衝結構的測試驗證後,取得實驗數據,接著以蘭嶼豬進行動物實驗,確認具生物相容性,最後才進入人體試驗。

由於是客製化的醫材,因此高雄榮總口腔顎面外科,花較多時間來與患者溝通設計,包括利用3D掃描器、擴增實境等裝置,來模擬確認手術切除範圍與切除方式,接著在口顎彌補物的外形設計上也花費了一番心思,有些患者是大面積的切除,沒有另一側的骨頭結構可參考,或是進行第二次手術,腫瘤部位複雜等,在彌補物外形設計繪圖上特別需要費心;在功能面則需要考慮安裝幾支螺絲固定接合、需要預留幾隻假牙孔洞等,接著工研院團隊負責製作對應的緩衝避震結構,通常都需要進行圖檔兩次以上的反覆編修與確認。

植入醫材 慎重以對



雖然有許多步驟須一一確認,但不同於工業產品,口腔癌患者每一天都在與時間賽跑,在發病後趁癌細胞擴散前需盡早治療,因此會在1至2個月內,就完成口顎彌補物的列印製作,並進行手術。

而這次是全國首例3D列印醫材的人體臨床試驗計畫,事關人體必須特別謹慎,各環節需不斷溝通,以免進行植入手術時無法安裝或有不適的反應。

與醫療團隊跨領域合作,除了需理解醫師的語言外,也需充分尊重專業,尤其用於人體的3D列印醫材在材質上,不是強度愈高愈好,也不是重量愈輕愈好。能理解並尊重彼此的專業,是跨領域團隊能夠成功的原因。

目前美國、荷蘭、韓國等國,雖然也發表過幾篇客製化下顎骨贗復體技術的論文,但尚未廣泛應用;目前高雄榮總與工研院研究團隊,已經完成數項專利申請,這項技術除了應用於下顎骨贗復體重建手術外,未來也可用於上顎骨與較小部位的口腔手術,或造福其他身體部位需要重建的患者。

研究團隊將繼續改良優化植入物的功用設計、提升舒適性,也期待3D列印金屬彌補物智慧醫材的技術能加速產品化,受到更多醫療人員、病患及家屬的認可,未來可大步跨入國際生醫醫材市場。

本文由工研院提供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