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

今牌人生認知牌卡 提升長輩認知功能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台北榮民總醫院昨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展開為期三年的藝術與醫療專業跨域合作,同時宣告為因應台灣二○二五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發行藝術輔療工具「今牌人生認知牌卡」,為長者提供更多增進健康福祉的創新方案。 故宮院長蕭宗煌表示,「今牌人生認知牌卡」是透過樂齡長者、心理師與職能治療師的全新視角,讓故宮六十件經典文物與生活經歷結合,使故宮的文「物」回歸到「人」、「使用者」,關照不同面向群眾。透過教材教具的互動與認知,讓「文物」轉化為生活的體驗與探索生命記憶的鑰匙,使藝術輔療成為非藥物活動的選項之一,實踐博物館的社會責任。 「今牌人生認知牌卡」全套包含六十張文物牌卡、文物介紹及使用指引說明一本。北榮院長陳威明表示,這是國內首創由博物館與國家級醫學中心的深度合作,將文物寓意及意象結合牌卡形式,以非藥物介入活動,充分融入長者復能過程。 牌卡也收集〈清明上河圖〉文物的部分片段,其中一張牌卡是描述迎娶的場景,讓一名輕度失智的老太太,回想起年輕時姐姐結婚的場景,有助情緒穩定。  

MORE

世界氣喘日 掌握3要點4口訣遠離氣喘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INA)自1998年起將每年5月第一周的周二訂為「世界氣喘日」,為此,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於世界氣喘日當天與國際接軌同步舉辦「世界氣喘日!掌握氣喘3大要點與4字口訣,規律回診長治久安是關鍵」記者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希望藉此傳遞患者正確氣喘照護知識,呼籲患者「規律回診與遵從醫囑規律,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抗發炎」的重要性,共同呼籲國民提高氣喘自我檢測與照護意識。 根據2022年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公布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指引調查指出,全台仍有約200萬氣喘病人尚未被診斷,臨床上僅有不到三成患者在治療氣喘,治療處境引人憂心。 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協同全台近百位胸腔科醫師,一致認同強調應掌握氣喘「發現」、「監測」、「控制不發作」三大要點,與熟記「咻、閉、久、哇」4字口訣,分別對應咳嗽咻咻叫、胸口緊閉感、久咳不癒、反覆出現感冒症狀,提升自我檢測是否有氣喘症狀。 「長治久安是關鍵」世界氣喘日記者會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學會公共事務小組代表張博瑞醫師、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廖文鎮,與氣喘衛教大使峮峮同台,揭露醫學會2024全新研究資料。 峮峮現身說法、分享治病經驗,「小時候氣喘狀況非常嚴重,一點點刺激都能讓我咳得痛苦不已。起初以為是過敏,結果竟然是氣喘!」她指出,光靠改變生活作息,仍非長久之計,「直到積極就醫、與醫師討論後,隨身常備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抗發炎,狀況終於大幅改善。」

MORE

腸病毒拉警報! 5歲以下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家中有5歲以下的孩童家長要特別注意了,腸病毒流行期,提醒家長關切小朋友要落實勤洗手,預防腸病毒上身。高雄市衛生局今(5/7)日指出,截至第18周(4月28日到5月4日),高雄市腸病毒的急診就診941人次,停課班級數有41班。 衛生局指出,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數有一人,係為克沙奇A型,提醒家長要特別留意孩童的衛生習慣。 衛生局強調,預防腸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是肥皂勤洗手,落實「濕、搓、沖、捧、擦」5步驟正確洗手,即使使用漂白水進行環境清潔,以及用酒精消毒,對腸病毒抑制效果仍然有限,務必要有勤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 特別是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發現嬰幼兒出現肢體無力麻痺,或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應盡速到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就醫。

MORE

看見偏鄉醫療匱乏 甜美女醫自願駐蘭嶼

【本報台東訊】台東縣蘭嶼鄉衛生所服務5年的醫師潘力銘本月初離職,遺缺昨由甜美可人的潘茹涵醫師接任,潘茹涵曾在台北慈濟醫院擔任急診醫師,去年起投入各地賑災工作,她發現偏鄉醫療匱乏,決定投身蘭嶼鄉衛生所服務,肩負起24小時醫療重任。 台東縣衛生局指出,潘茹涵為人熱心、樂於助人,曾說兒時夢想是「有能力照顧家人」,考上公費醫師後,先在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工作,訓練出迅速應對各種緊急情況的能力,也在新北消防EMTP訓練中,以授課講師和臨床實習指導醫師的身分傳授經驗,2021年起參與新北特搜醫療組的訓練。 去年南投風災中,她與消防隊徒步進入災區賑災,看見偏鄉醫療資源匱乏,許多住家距離醫療機構至少1、2小時車程,更堅定前進偏鄉服務的信念。她主動向台東衛生局毛遂自薦,入職蘭嶼鄉衛生所後,將深入社區推動「預防保健」概念,並肩負起24小時的醫療重任,成為蘭嶼的守護者。

MORE

母親節蛋糕健康吃 身體無負擔

【本報台北訊】周日即將迎來一年一度的母親節,營養師提醒,民眾在吃蛋糕幫媽媽慶祝時,也要顧慮到熱量和家人的身體健康。 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挑蛋糕時把握以下四個祕訣,就可以在享受蛋糕美味的同時,也減少身體的負擔。 一、選質地蓬鬆的蛋糕,熱量較低,也可以以雞蛋、牛奶等原型食材為主。 二、蛋糕上的裝飾以原味或是水果口味做替代,減少蛋糕上過多的裝飾,例如:糖衣、翻糖、馬卡龍。 三、避開高油脂高糖內餡,如:卡士達醬、慕斯、紅豆餡。 四、挑選蛋糕時以適合大小為主,並且一起分食,分散熱量共享歡樂。 高敏敏說,吃的時間也很重要,建議中午到下午時段吃,才能讓身體有足夠時間消化。晚上才吃蛋糕很容易讓身體吃不消,讓身體很難受。吃蛋糕的同時,建議搭配無糖茶、無糖豆漿等飲料一起享用,避免喝手搖含糖飲料,讓糖分攝取超標。吃完蛋糕後也記得要多活動,幫助代謝。 另外,在慶祝母親節的同時,也要顧及媽媽身體健康,如果不是買蛋糕回家吃,而是去吃Buffet慶祝,也建議不要有吃回本心態,以免造成腸胃負擔,在享用餐點時也請抓好分量,避免打包又不會造成浪費。

MORE

大腦決策背後關鍵 微米層次解開神秘面紗

【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人類的偏好是如何形成,陽明交大、台北榮總與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微米層次觀察到大腦中不同腦區的神經細胞活動,揭開偏好形成與情境影響神經機制,為理解人類行為和決策提供重要基礎。這項研究已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研究團隊發現,偏好以及影響偏好的情境因素,是由大腦中的眼眶額葉皮質、腦島和海馬迴的神經活動所掌控。這些腦區中的神經細胞群體,有些僅反應當下的偏好強弱,有些僅反應外在情境因素,也有極少部分的細胞群體同時表現兩者。這樣的發現說明了,情境因素對偏好的影響,經由空間上相鄰、功能上互補的不同神經細胞群體共同作用所產生。 主持研究的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吳仕煒表示,瞭解人類偏好與決策是經濟學、心理學等領域關心的重要課題。透過神經科學的研究,有助於解答偏好如何在大腦形成,又如何受到情境因素影響。 他進一步解釋,偏好反映了我們對於不同事物的主觀感受,研究偏好,其實就是在研究不同個體的獨特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個別差異。因此,這項研究也為神經科學、經濟學與心理學三種不同學科的對話奠定基礎。 有別於當下研究人類大腦所使用的功能性磁振造影(MRI)只能觀察到釐米等級的大腦活動,這次研究是少見在微米層次解析度上觀察到人類大腦的神經細胞活動,為科學家提供前所未有的神經活動細節,過去只能在實驗動物的大腦中,透過神經電生理紀錄或鈣離子影像等技術得以觀察之。 台北榮總癲癇團隊主治醫師尤香玉表示,立體定位腦電波是用來治療頑治型癲癇病患判斷病灶的重要方法,可以協助臨床醫師建構病灶腦區,讓手術治療更精準。透過神經科學的研究,有望更深入理解人類行為和決策背後的神經機制,提供更多解析人類在做決策時的本質關鍵。

MORE

肚子咕嚕叫有原因 醫生提醒警訊

【本報台北訊】肚子不論是否飢餓,都會發出咕嚕的聲音,醫師指出,這個現象稱為「腸鳴」,因長時間未進食,但腸胃仍進行有節奏的蠕動,導致腸道氣體過多而引起,最常發生於早上,不過,胃酸過多、腸胃炎、腸阻、便祕、大腸癌等情況,也會發生腸鳴。 飢餓時肚子咕嚕叫的原因 桃園鴻林診所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在臉書表示,肚子餓時會咕嚕叫的情形稱為「腸鳴」,屬於正常的生理反應。 因胃腸本來就會有節奏的蠕動,幫助消化食物和推動食物在消化道中前進;當早上空腹或是長時間未進食,肚子就會發出咕嚕的聲音。 他說明,因為身體長時間沒有食物進入腸胃道,血糖太低的訊號傳到大腦飽食中樞,刺激腸胃道一直蠕動,推動腸道內的空氣和少量剩餘物質。 過程中腸道擠壓會產生咕嚕的聲音,這個聲音是一種身體語言,提醒著「該進食了」。 長時間未進食,肚子會發出咕嚕聲,提醒著「該進食了」。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肚子不餓仍咕嚕叫的原因 飢餓時肚子會咕嚕叫,但不餓時仍發出聲響,對此,鄭泓志指出,當胃酸分泌過多、腸胃炎、腸道氣體太多、便祕及腸阻塞時,也可能出現腸鳴。 他提醒,要特別注意腸阻塞的狀況,曾有患者因經常腸鳴,且聲音愈來愈大聲,經腸鏡檢查後,發現大腸內有1顆惡性腫瘤。 他解釋,腸阻塞(Intestinal Obstruction)是指腸道內出現部分或完全的阻塞,使食物、液體和氣體無法正常通過消化系統,但腸道仍然會試圖透過正常蠕動推動裡面的食物及水分通過阻塞點。 當腸道發現正常蠕動無法讓食糜通過阻塞點,就會在阻塞處增強蠕動,嘗試克服阻塞,過程中腸道內的氣體和液體被擠壓和移動,因此產生咕嚕聲。 此外,腸道試圖克服阻塞的活動,可能會導致腸道不正常擴張,進一步增強腸鳴聲。 當胃酸分泌過多、腸胃炎、腸道氣體太多、便祕及腸阻塞時,也可能出現腸鳴。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腸鳴超過1個月應就醫 鄭泓志表示,如果持續腸鳴超過1個月,或伴隨其他腹部不適,就要提高警覺,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 如發生腹痛、腹脹、嘔吐、便祕、無法排氣等,這些症狀將比肚子咕嚕叫的後果更為明顯和嚴重。 一般腸阻塞患者,可以用聽診器聽到腹部發出金屬聲或高頻率活動性腸聲,照X光也可以發現腸擴張或腸套疊等影像。他建議,若腸鳴狀況持續發生,須進行腸鏡檢查並做完整評估。 資料來源:為什麼不餓「肚子卻咕嚕叫」?醫揭5類「腸鳴原因」小心大腸癌警訊 如果持續腸鳴超過1個月,或伴隨其他腹部不適,就要提高警覺,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MORE

國健署提供3要訣 有效控制氣喘防發病

【本報台北訊】氣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全台約每5位氣喘病人就有1位氣喘控制不佳,導致發作風險增。衛福部國健署提醒,平時應定期回診監測氣喘控制狀況,以預防其急性發作或惡化,但全台21%氣喘患者未依醫師指示定期回門診追蹤,呼籲患者遵照醫囑以控制好疾病。 每年5月第1個禮拜的周二為「世界氣喘日」,今年為5月7日,主題是「氣喘衛教賦能」,呼籲氣喘病人學習管理自身疾病及了解就醫時機,才能有效降低氣喘發病率及死亡率。 全球逾2.6億人有氣喘疾病,每年更造成超過45萬人死亡,其實大部分死亡是可以預防的。 國健署202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數據顯示,12歲以上氣喘病人過去1年內曾發作者有21.6%,約每5位氣喘病人就有1位氣喘控制不佳,其中21%未依醫師指示定期回門診追蹤、15.1%曾因氣喘發作至急診就醫。 全球逾2.6億人有氣喘疾病,每年更造成超過45萬人死亡,其實大部分死亡是可以預防的。圖/123RF 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許多風險因素會影響氣喘控制,進而誘發氣喘症狀,如過敏原及非過敏原的刺激物,而定時監測是了解氣喘控制的關鍵,建議氣喘病人可以使用「尖峰呼氣流速計」,以確認氣喘有無發作及肺功能狀態。 國健署提供3要訣,幫助病人掌握氣喘控制,包括減少曝露誘發環境、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正確用藥定時回診。 減少曝露誘發環境 氣喘病人吸入灰塵、塵蟎、黴菌、動物毛髮等過敏原會誘發氣喘,應定期清潔居家環境。 菸害、氣溫變化、刺激性味道等非過敏原也是常見的誘發因子,建議可配戴口罩,減少吸入冷空氣、二手菸、氣味強烈的噴霧劑及香水等,以降低氣喘發作風險。 減少曝於氣喘誘發環境可降低氣喘發作。圖/新北市高灘處提供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 非食物過敏原所誘發的氣喘病人要注重營養均衡,每天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乳品類、豆蛋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另外,規律運動可以增強免疫力,選擇合適的運動種類及場所,大部分的氣喘病人都可以正常運動,建議氣喘病人選擇健走、羽毛球等間歇性休息運動,並避免在乾冷、粉塵飛揚的環境運動為佳。 正確用藥定時回診 氣喘藥物主要分為急性發作治療及慢性保養藥物,氣喘病人須依照醫師指示,於適當時機使用正確類型及劑量的藥物,並定時回診追蹤,確認氣喘控制情形。 長期氣喘控制良好的病人,若經醫師評估同意,也可以有減輕用藥與調整回診頻率的機會,達到氣喘照護最佳目標。理,配合醫囑用藥治療及定時回診,更是長期穩定控制氣喘的不二法門。

MORE

住空汙區30年 罹肺腺癌風險增

【本報台北訊】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最新研究發現,居住地區空汙細懸浮微粒(PM2.5)平均濃度,如30年來每立方公尺增加10微克,將提升肺腺癌風險,且機率還高於每天吸菸1包以上的老菸槍,證實空汙環境確實與肺腺癌息息相關。 肺癌為國人10大癌症死因之首,每年新增人數1.7萬人,死亡1萬多人,已取代肝癌成為「新國病」,致癌因子有吸菸、家族史、空汙等,台大公衛這項調查首次證實,如持續30年暴露於PM2.5空汙,則罹患肺腺癌風險,高出每天吸菸1包以上重度吸菸者的1.044倍,研究成果於上月刊登在「環境研究」國際期刊。 此篇研究第一作者為台大公衛學院博士班研究生林蔚琪,指導教授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表示,空汙PM2.5與肺腺癌有關,但需暴露多久才會提高致癌風險,遲遲無相關研究;為此,研究團隊研究以國內1997至22020年肺癌登記資料為基本數據,進一步比對30年來各地區空汙狀況。 詹長權表示,近年台灣肺癌盛行率逐年上升,分析癌症登記資料庫裡的30歲以上肺腺癌患者(14.3萬人),推算這些癌友於罹癌前30年居住環境的PM2.5濃度平均值,結果介於11至46微克。 中南部比北部嚴重 都市甚於鄉村 「減少空汙,對降低肺腺癌一定有效,愈早做愈有效。」詹長權說,此項研究發現,台中以南的中南部地區空汙比北部嚴重,且都市比鄉村嚴重,環境部應依照空汙監測指標報告,鎖定空汙嚴重的縣市、鄉鎮,提高衛教宣導,而衛福部則可考慮加強該區域民眾肺癌公費篩檢。 如何降低空汙造成罹患肺癌的風險?詹長權建議,民眾應養成戴口罩等防護措施,政府則需建造更好的公共交通、限制燃煤電廠,以及減少空氣汙染的工業排放,並設立空汙監測App,隨時提醒國人,如果空汙嚴重,就避免外出。 免費電腦斷層篩檢 醫界籲年齡放寬 衛福部國健署規定,男性50至74歲、女性45至74歲可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中山附醫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志毅呼籲,家族史者篩檢年齡應向下放寬至35,同時也應向上放寬至78歲,以擴增篩檢人數,同時於篩檢判讀及後續治療、追蹤,應由相關各科組成醫療團隊介入,確保民眾遠離肺癌。 依國健署最新統計,約已有7.8萬人進行LDCT篩檢肺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此篩檢率偏低。以目前高達5成肺癌患者被診斷時都為晚期,而晚期5年存活率也僅1成3,若要翻轉肺癌死亡率,必須雙管齊下,先讓每年篩檢率倍增,並提供更好的治療方式,提高新藥可近性,讓患者5年存活率倍增,才有機會改善整體的癌症存活率。

MORE

【休眠淨化】正確睡姿 降失智風險

文/本報綜合報導 睡眠對於身心健康至關重要,除了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睡姿也可能對大腦健康產生影響。據研究指出,側臥睡覺能清除大腦的廢物,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在此之前,科學家已經發現側臥是較佳的睡姿,能防止胃酸逆流等健康問題,而趴著睡是最不好的睡姿,容易拉傷肌肉、關節,並導致背部和脖子僵硬等問題。 大腦科學研究 據美國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研究發現,側臥睡姿有助於大腦清除白天累積的廢棄物質,有益於大腦健康,從而降低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與大腦神經系統退化等相關疾病風險。石溪大學教授海倫‧本維尼斯特(Helene Benveniste)說,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大都普遍採側臥的睡姿,這可能是有根據的。 從近年來的研究推論,睡眠階段對於清除腦部的垃圾有重要作用,這項研究進一步支持這個觀點。失智症有很多類型,多半與不良的睡眠問題有關,比如失眠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睡眠問題很可能與記憶力減退、阿茲海默症等疾病有關。 全世界80歲以上人口大約1/6患有阿茲海默症,僅英國就有85萬患者。這種疾病的主要臨床特徵是,腦部出現β澱粉樣蛋白斑塊。這些斑塊阻斷腦部神經元細胞之間的連接,最終導致腦細胞死亡、腦組織受損。此外,科學家還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缺乏某些對於傳遞訊息關鍵的化學物質,缺乏這些物質時,大腦處理訊息能力明顯較低。    睡眠對於身心健康至關重要,除了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睡姿也可能對大腦健康產生影響。圖/123RF 睡眠活動現象 睡覺是為了讓身體獲得充分休息,此時血壓降低、呼吸舒緩、肌肉放鬆,整個人的活動量大減。但人體在睡覺時並非完全處於「關機」狀態,有一些活動仍在進行,以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據每日醫學(Medical Daily)網站報導,人體在睡覺時,還會進行一些活動。 ● 分泌荷爾蒙 睡覺時,人體會分泌生長荷爾蒙以修補身體,此時細胞與組織更新的速度會比醒著的時候快。此外,睡眠也會使肌肉放鬆,使其獲得休息的機會。而且也會分泌飢餓荷爾蒙,人體有2種荷爾蒙會影響食欲,一種是瘦體素(leptin),另一種是飢餓素(ghrelin)。當吃飽時,瘦體素就會增加,刺激腦部停止進食;當飢餓時,飢餓素就會增多,讓人胃口大開。當睡眠不足時,體內的瘦體素會減少、飢餓素會增加,這就是隔天會感覺肚子很餓的原因。 ● 增強防禦力 睡眠可強化免疫系統,促使人體釋放某些蛋白質以對抗感染,包括一種能直接造成腫瘤細胞死亡的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或熬夜會使免疫力降低。此外,睡覺時,體內與壓力有關的荷爾蒙皮質醇會減少分泌,使人減少焦慮和壓力感。 ● 清理廢棄物 睡眠時,眼皮會清理眼中黏液、細菌、死去的細胞、眼皮的油脂等物質,使其堆積在眼角,進而形成眼屎。美國眼科醫師希瓦柏(Ivan Schwab)比喻,眼皮很像是從臉頰朝鼻子方向關閉的拉鍊,可將眼中各個部位的眼淚推至眼角,一路收集所有的廢棄物。 ● 能美容皮膚 這與肌肉在睡眠時自行修補一樣,皮膚也會在睡眠中進行復原的動作。此時皮膚會產生更多細胞並減緩蛋白質的分解,進而使細胞生長更快並進行修補。所以睡覺有美容皮膚的功效,但這是指晚上的睡覺,在白天睡覺,修補皮膚所需的能量被用於其他地方,所以無此效果。  蓋有重量感的被子,感覺像被擁抱一樣,除了能改善失眠、紓壓,還有許多好處。圖/123RF 蓋重被睡覺有好處 在睡覺時,蓋輕軟的棉被或重量感的棉被,哪個好?對於有睡眠困擾的人,答案可能是後者。原因是,蓋有重量感的被子,感覺像被擁抱一樣,除了能改善失眠、紓壓,還有許多好處。 醫學臨床研究 美國睡眠醫學學會《臨床睡眠醫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曾經發表一篇研究,調查了120位有失眠症狀者,比較蓋輕薄被毯與加重厚毯的差別。結果發現,蓋加重毯者不僅大幅改善失眠,睡眠品質及白天嗜睡程度也得到改善。加重毯組的參與者,有近60%的人嚴重失眠指數降低一半以上,失眠緩解率為42.2%,而蓋輕薄被毯後,明顯降低失眠指數的人僅5.4%,緩解率為3.6%。 實驗結束後12個月之內,研究人員持續觀察參與者,發現多數人在事後持續蓋加重毯,原本蓋輕薄被毯的參與者改成加重毯後,同樣得到理想效果。12個月後再做一次調查,發現採用重量毯的人有92%產生正面變化,其中78%參與者的失眠症狀得到緩解。 蓋重被能助眠 蓋有重量的棉被不僅可幫助入睡,還可以降低壓力及緊張感,正如人們處在焦慮、心情不好、憂鬱或是感到肌肉痠痛時,透過按摩可以放鬆。按摩在醫學上是一種深層壓力治療,可讓身體產生一些變化,重被是相同的原理,它的重量感能在身體持續、溫和地施加壓力。而且比起按摩,重被的作用時間更久,當棉被覆蓋整個身軀,會讓人感覺如同被擁抱。 重量被有什麼好處?首先,它能抑制交感神經,活躍副交感神經,平緩血壓、心跳,讓人體放鬆,更容易進入睡眠。而且使人降低焦慮、緊張、放鬆壓力,使人疼痛忍受度變高,疼痛感下降。還能刺激大腦釋放改善情緒的化學物質,例如讓心情變好的血清素,讓精神更專注的多巴胺。 不過,睡眠時的加重感不是人人都適用,對於幽閉恐懼症者,重量緊緊包住全身,可能會因此觸發恐懼感。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較容易在睡眠中呼吸暫停,棉被太重可能會增加風險。而且也不適合2歲以下的兒童,一不小心可能造成窒息。一般選購被子並非愈重愈好,被子重量大概以體重5%~10%為宜。

MORE
/162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