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

清淨機成室內空汙元凶 專家教5要4不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肺癌長年高居十大死因之首,為免除空氣汙染危害,許多人選擇在家中使用空氣清淨機,然而,根據國內一項最新產學合作調查,發現有半數(50%)民眾,深受居家潮溼問題所苦,且有超過兩成,家庭空氣清淨機不僅沒有發揮功能,反而成為家中空氣汙染的製造機。專家對此提出「5要4不」防範對策。 PM0.3 最難過濾的汙染源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今(26)日首次攜手國內清淨機品牌發表「全台空氣清淨機抽樣100大調查」,發現逾兩成家庭空氣清淨機出風口排出的PM0.3懸浮微粒,數值竟高達數百萬(標準數值應落在〇至六萬之間)。 莊凱任表示,2014年WHO就指出室內與室外空氣汙染會對呼吸道造成危害,包含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病,且與心血管疾病及癌症亦具有強烈相關性,而此「可入肺顆粒物」PM0.3,正是空氣清淨機最難過濾的汙染源。 這次「空氣清淨機抽樣100大調查」走入全台家戶,實際量測每一台空氣清淨機出風口排出的PM0.3懸浮微粒數,結果真實反映出消費者的「無感」,以及諸多的錯誤使用觀念與使用習慣,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讓家裡的空氣清淨機,成為家庭的空氣汙染的源頭。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指出,「可入肺顆粒物」PM0.3,正是空氣清淨機最難過濾的汙染源。圖/克立淨科技提供 5要4不 正確使用清淨機 對此,莊凱任具體提出居家空氣品質的5大要點:1. 檢查家中的空氣汙染源;2. 定時更換空氣濾網;3. 掌握居家相對溼度;4. 保持空氣清淨機主機電源開啟;5. 選擇有定期服務機制的優良品牌。 另有「4不」原則要遵守:1. 不要製造汙染來源;2. 不用它廠濾網耗材;3. 不讓雜物阻擋空氣清淨機的風道;4. 不將主機放置角落。上述原則如未遵守,將成為居家空氣汙染的最大元凶。 莊凱任提醒,若要維持良好的居家空氣品質,針對上述要點,切記避免自行製造汙染來源,如大火烹調、燒香拜拜、室內吸菸(包括陽台);也別為了省錢、節省耗材而忽略「定期更換濾網」。 專家提醒,若要維持良好的居家空氣品質,切記避免自行製造汙染來源,如大火烹調、燒香拜拜等。圖/克立淨科技提供 此外,住家空間應保持「相對溼度」(溼度計上的數字愈少代表空氣愈乾燥,吸收水分能力愈強;數字愈大,代表空氣愈潮溼,吸收水分能力愈弱),避免雜物阻擋空氣清淨機的風道,更別將機器放置在角落形同「空轉」。 悶溼髒空氣 危害過敏兒健康 國內空氣清淨機業者,今發表全台首創擁有智能除溼與電漿清淨雙功能、雙濾淨風道、雙專利新機「CS100超能雷神電漿空氣清淨機」,攜手台灣工業設計教父謝榮雅設計師打造精品級家具兼家電,以解決台灣悶溼髒空氣,可能帶來的呼吸健康危害。 克立淨執行長胡玉蓮表示,全球共同面臨的「空氣危機」日益嚴重,空氣清淨機產品變成現代人的生活必需品,但因為空氣太無感,消費者普遍不知家中的清淨機究竟有沒有發揮功效,尤其是每到換季期間,過敏兒的健康問題日趨嚴重,也常造成家長莫大困擾。 每到換季期間,過敏兒的健康問題日趨嚴重,也常造成家長莫大困擾。圖/克立淨科技提供 這次攜手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莊凱任教授,進行「空氣清淨機抽樣100大調查」,事前先發放問卷調查,第二階段由具有「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專責人員」合格證書的空氣檢測顧問挨家進行空氣品質檢測服務,進行調查時間長達兩個月,共抽樣北中南地區總計100台空氣清淨機,進行普查數據與交叉比對分析。

MORE

小心高糖飲食 影響孩童成長曲線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兒科醫師觀察指出,近半數前往成長科就診孩童,營養攝取不均衡,可能是導致成長曲線落後的原因。另外,過多的糖分飲食攝取,也會影響孩童成長發育。 根據禾馨小兒專科主治醫師陳菁兒成長門診觀察,近半數的就診孩童有飲食不均衡的狀況,包含偏食,乳製品及蛋白質攝取不足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陳菁兒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調查,台灣孩童對於特定營養素攝取量普遍不足,特別是蔬果與乳製品攝取量更是不及建議量的一半。她強調,飲食中的蛋白質、脂質與碳水化合物,若沒有正確比例搭配,孩子成長表現就會大受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過多的糖分飲食攝取,也會影響孩童成長發展;以全糖珍珠奶茶為例:喝一整杯將影響成長二小時。因此,想讓孩子成長的父母們,關鍵在於提供孩子充分營養、充足睡眠與足夠運動,並留意糖分攝取,才能讓孩子發揮成長潛能。 陳菁兒提醒,孩童成長過程,從學齡前到小學,再到中學「青春期前」的每一年都很重要。不少家長認為青春期才是孩子長成的關鍵期,因而疏忽了孩童「學齡前」的黃金發育期。 「85%孩童長成都在學齡前成型,如果希望孩子成長不落人後,可以選擇適當的營養補充品。」陳菁兒建議,可從一歲開始打底,建立成長衝刺的能量基礎。 她認為,家長應觀察三個關注指標,調整飲食,以幫助孩子奠定成長基礎。如長期外食且家中無法定期準備足量蛋白質及五種以上蔬果、孩子偏挑食、成長曲線落後者,建議可挑選合適營養補充品,幫助孩童增進食欲、補充成長所需營養。 坊間有以衛福部公告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為基礎,由專業營養師專為台灣一歲以上幼童成長發育調配設計的產品,以三大營養素為基礎,添加濃縮乳清蛋白、酪蛋白、分離大豆蛋白等三重優質蛋白質的「成長素」可供選擇。

MORE

避免米飯變質增細菌 放室溫不超過2小時

【本報台北訊】許多長輩喜歡煮一大鍋飯,從早餐吃到晚餐,吃不完隔天繼續加熱食用,這樣的飲食習慣,隱藏食物中毒危機:容易滋生仙人掌桿菌。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111年食品中毒發生與防治年報」,去年通報的189件案件數中,24.6%為仙人掌桿菌。 白飯沒吃完時,許多人會先放涼再放置冰箱,因為「怕冰箱壞掉」。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表示,米飯只要放在室溫超過2個小時,就會開始變質,在自然降溫的過程中,會使細菌快速繁殖。尤其是炎熱的夏天,米飯才放沒多久就出現「牽絲」,可聞到一股微微的臭酸味,代表已經有仙人掌桿菌了。 加熱溫度 須達70℃以上 仙人掌桿菌可在10~50℃中繁殖,溫度範圍很寬,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30℃,最容易感染米飯、馬鈴薯等澱粉類食物。徐佳靖強調,要將米飯冷藏在4℃以下,或保溫在65℃以上,才能抑制細菌繁殖。仙人掌桿菌不耐熱,拿出冰箱復熱時,一定要加溫達70℃以上,才能滅菌避免吃下肚中毒。 分裝冷凍 延長保存時間   白飯即使放進冰箱冷藏,也要在2天內食用完畢,因為冰箱保存只是讓細菌的生長繁殖速度變慢,而且冰箱門打開太久或頻繁開關,也會使內部溫度產生波動。 另要注意的是,勿把熱的食物跟冰的食物放在一起,會讓原本已經冷卻的食物溫度提高。若想延長白飯保存時間,徐佳靖建議,可分裝冷凍一周;而使用保鮮膜包覆,可以鎖住米飯美味。 除了家中的米飯保存,徐佳靖提醒,便利商店的即食飯糰、市場販售的傳統飯糰若放在室溫過久,一樣也會產生仙人掌桿菌。超商飯糰以18℃的保鮮方式處理,離開鮮食櫃後,要盡速食用完畢;糯米飯糰也易受仙人掌桿菌汙染,從早餐放到午餐,不建議再食用。 米飯保存技巧。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MORE

腸躁症患者 營養師建議以低腹敏食物改善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黃女是公司主管,每天有看不完的業績報表,家庭、公司兩頭燒,工作壓力導致她常有腸胃道的問題,尤其反覆出現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後來求診被診斷患有腸躁症。營養師建議嘗試以低腹敏食物做調整,果然能改善腹脹、腹痛等惱人的問題了。 在凡事講究效率、工作看業績報表的時代,很多公司的主管都患有腸躁症,也就是胃道的功能性疾病。臨床上「腸躁症」特徵是慢性且反覆發作的腹痛、腹脹、脹氣和排便習慣的改變,患者常常會從腹瀉變成便秘。衛福部資料顯示,全世界約有七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腸躁症,而台灣平均每6人就有一人有腸躁症的問題。 高雄榮總營養師林建宇今(4/10)日受訪指出,經醫生診斷為腸躁症的患者,除了有醫藥的治療,通常尋求營養師協助者,多建議他們採取「低腹敏飲食 (Low FODMAP Diet)以調整體質。 他說,透過食物的控制最直接簡易,不過需要患者嘗試及落實。所謂「低腹敏飲食」是來自專業胃腸疾病團隊研發的發現,專家認為食物中存在一些短鏈的碳水化合物,而這些短鏈的碳水化合物在小腸中難以被吸收或無法消化,導致在腸道中吸水膨脹或被快速發酵產氣而引起腸胃不適,所以團隊將這些碳水化合物命名為 FODMAP,即是可發酵的寡醣、雙糖、單醣和多元醇 (Fermentable Oligo-, Di-,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的縮寫。 研究證實,腸躁症患者實施低腹敏飲食2至6周後,約有四分之三的人可改善腸胃道的腹脹、腹痛等影響生活品質的問題。 建議避開的「高腹敏食物」,蔬菜類包括蘆筍、洋蔥、蔥、花椰菜、甜豌豆、大蒜等,建議食用「低腹敏食物」的茄子、高麗菜、青椒、胡蘿蔔、小黃瓜、馬鈴薯、櫛瓜等。 水果類的「高腹敏水果」有蘋果、櫻桃、乾果、芒果、桃子、李子及西瓜等,建議的「低腹敏水果」有哈蜜瓜、綠奇異果、柑橘、柳橙及鳳梨。 高腹敏的乳製品包括,含乳糖的牛奶、優格及冰淇淋,建議改食用乳糖含量低的起司、牛奶等。至於豆蛋類建議避開醃製及加工食物,豆腐以傳統板豆腐優先考量。 圖/高雄榮總提供 全榖雜糧類以低腹敏的玉米、燕麥、藜麥及米飯為主,取代高腹敏的小麥、黑麥或大麥麵包。 而糖、甜味劑方面,高果糖及玉米糖漿、蜂蜜等算是高腹敏食物,改食用低腹敏的黑巧克力、楓糖漿及蔗糖。 林建宇表示,臨床上有碰過愛吃麵包的民眾,也易有腹脹等問題,經建議先暫停食用含小麥、黑麥的麵包後,已明顯改善腹脹等問題了。

MORE

長者每7人有1人骨鬆 這4撇步學起來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根據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布資料,台灣將在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20%;隨著人口老化,許多老年化人口常見的健康問題也隨之普及化,其中骨質疏鬆症患者,更是逐年成長。藥師指出,罹患骨鬆除了正規藥物治療外,還有四種非藥物方式可防治骨鬆,國人應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 國健署於2017-2020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65歲以上民眾,至少有一個部位測出有骨鬆的比率為14.1%,約「每7人就有1人」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高於男性(女性17.4%、男性10.4%),且這些數據隨人口老化持續增長。 根據健保署統計,每年因骨質疏鬆症引起髖關節骨折的開刀醫療支出,就耗費約10億元以上,而後續照顧花費,可能再耗掉30億元,對健保資源所造成的負擔,不容小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林映州說,骨質疏鬆症為骨密度減少及骨組織結構破壞,而導致骨骼脆弱及和容易骨折之骨骼疾病。因此,骨質疏鬆症防治目標,包括增加骨質密度、增加肌肉耐力、減緩骨骼流失,及透過環境整治,降低跌倒風險。 專家指出,定期荷重運動,如健走、慢跑、登山、舞蹈、跳繩等,可以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改善身體協調及平衡。圖/pexels 增加骨質密度方法,又可分為非藥物治療及藥物治療。先說非藥物治療方式,有以下四種: 一、透過均衡飲食獲取充足營養,例如鈣質、維生素D及蛋白質。 二、定期荷重運動,以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改善身體協調及平衡,例如健走、慢跑、登山、舞蹈、跳繩等運動。 三、避免會降低骨質密度的不良生活習慣,例如抽菸、酗酒、過度攝取咖啡因及熬夜。 四、正確評估自身是否有骨鬆症的危險因子,並提早準備預防,例如家庭遺傳、長期服用含類固醇藥物、停經後婦女、卵巢切除或45歲之前提前更年期的女性。 至於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治療,則依藥物作用機轉不同,目前分為三大類,整體來說,可與醫師討論從多種選擇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藥物,但每種治療都有其利弊,且普遍需要接受長期治療,才能產生療效、減少骨折風險。

MORE

上中藥房買胡椒粉 專家:食安與美味兼顧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即便不吃辣,許多人在用餐時,仍少不了灑些黑、白胡椒粉,只因這些香料,往往也是餐桌上的美味關鍵。然而,蘇丹紅風暴橫掃之下,連黑、白胡椒與青辣椒粉原料,也被檢出蘇丹紅,據食品專家推測,應該是食品製程管線汙染所致。美味與食安該如何兼顧?專家說,別擔心,就上中藥房買現磨的胡椒粉吧! 現在流行到中藥房買現磨的胡椒粉?現任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教授暨系主任、立夫中醫藥博物館副館長張文德說,「對!除了賣場上有可以現磨研磨罐的黑胡椒及白胡椒外,您也可以到中藥房買到胡椒粉,尤其是白胡椒粉。」 百年藥房的伴手禮 張文德觀察發現,很多婆婆媽媽們,習慣到市場附近的中藥房買現磨白胡椒粉,而大家結伴到金門旅遊時,也喜歡到將近兩百年歷史的「存德藥房」,採買最受顧客青睞的白胡椒粉當伴手禮。理由也許非關食安,而是為了那純正又清香濃郁的現磨胡椒香氣。實則,胡椒有其營養價值,適度食用亦可收「溫胃、解膩、助消化」的保健功效。 胡椒是原產於南印度的胡椒科藤本植物胡椒(Piper nigrum L.)接近成熟或已成熟果實。黑胡椒是秋末到隔年春季,在果實接近成熟時採收,以熱水清洗然後日晒乾燥。在乾燥過程中,果皮與果肉會產生褐化,因此會呈現果皮皺縮、黑褐色的胡椒粒型態。如果等到果實成熟變紅時採收,泡水、剃除果肉後晒乾的種子,即為白胡椒。 圖/Freepik 香味內斂促進食欲 台大藥學博士出身的張文德,談起「胡椒家族」頭頭是道。他指出,胡椒的辛辣味,主要源自胡椒果皮和種子中的「胡椒鹼」,胡椒的果皮還含有檸檬、花香或木質香氣的萜烯類化合物,讓黑胡椒除辣味強烈外,還有多層次香氣,能去腥提味。而白胡椒味道柔和清香、細緻內斂,香味穩定,能促進食欲,是許多菜餚、湯品的理想調味料。 胡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香辛料之一,在史前時代就已經被印度人當做調味佐料使用。埃及也很早就有使用胡椒的紀錄,甚至用胡椒作為陪葬的奢侈品。隨著羅馬帝國的勢力擴張,胡椒在歐洲開始流行。甚至在中世紀的歐洲,胡椒是身分地位的象徵,可作為貨幣使用,有「黑金」稱號。 也因如此,歐洲掀起一股尋找前往東方香料財富的新路線熱潮,進而演變成地理大發現、海上霸權競爭以及殖民主義等。對世界歷史、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都有很極大的影響。 立夫中醫藥博物館副館長張文德說,除了賣場上有可以現磨研磨罐的黑胡椒及白胡椒外,也可以到中藥房買到胡椒粉,尤其是白胡椒粉。背景為立夫中醫藥博物館。圖/張文德提供 綠胡椒vs.泰國料理 張文德說,還有一種「綠胡椒」,是胡椒果實尚未成熟時就採下處理,先浸泡在鹽水和醋後乾燥,讓外表保持綠色。其辣味中帶著清新淡雅的芳香,泰國的和其他東南亞料理經常使用。以香氣的濃郁強烈來區分,黑胡椒居首,綠胡椒其次,再來才是白胡椒。 馬告vs.台灣原住民 「山胡椒」,是台灣泰雅族語「maqaw」的馬告,為泰雅、賽夏族傳統的調味料,味道類似胡椒、檸檬和薑的綜合體。為樟科小喬木山蒼樹(Litsea cubeba)的果實。 對原住民而言,馬告與其生活飲食息息相關,除了用來調味食物,還可消除宿醉引起的頭痛、身體痠痛,具有健胃整腸等功能。馬告的外表,和黑胡椒十分相似,都是黑色小顆粒狀;馬告的外皮皺摺不明顯,黑胡椒則有明顯皺褶;兩者香味也不同,很容易分辨。 圖/Freepik

MORE

台灣外食比例高 平均「腸齡」老10歲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日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表示,腸道健康跟身體狀況息息相關,腸齡愈高、大腦跟肌膚的衰老程度愈高,因此,照顧好腸道,百利而無一害;國內醫師江坤俊指出,相較於日本,台灣外食比例偏高,在實踐「腸活」中,需要在外食攝取上,做好把關。 因應國人日益重視腸道健康,由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主辦、台灣大正製藥贊助的「健康新定義 天天新腸活」座談會,特別邀請台日健康專家一同交流,為國人腸道健康提出具體建議。考慮到台日文化、生活習慣差異,希望透過台日健康專家們的交流,找出適合國人日常執行的「新腸活運動」。 第二大腦「新腸活」 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首席顧問陳佳煌博士表示,國人因工作繁忙、長期久坐,以及飲食失調等生活習慣,腸道壓力增大,造成便祕、腸脹氣、腸發炎、免疫下滑等不適症狀。因此,特邀請來自日本研究腸道細菌的「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以及敏盛醫院副院長江坤俊、高韻均營養師,共同分享腸活秘訣。 在日本蔚為風潮的「腸活」是什麼?近年來多項研究指出,因腸道與大腦之間,存在頻繁的雙向連結,故只要維持腸道菌叢健康,就能進一步改善身心平衡。腸道又被稱為人的「第二大腦」,若腸道菌叢失衡,也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以及睡眠品質等,將造成身心上各種不適症狀。 現年76歲的日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發覺現代人均因飲食不均衡、壓力大、缺乏運動等問題,造成腸道環境紊亂,受腸道引發各種健康問題所困。於是從性別、年齡、生活習慣等切入分析,說明人們生活習慣、型態與腸道間具有密不可分關係。除了用「吃」改善,也要多「動」,適量的腹部體操,有助刺激腹部肌群,更能促進腸道蠕動。  圖/資料照片 外食族3多3少成隱憂 「台灣人平均腸道年齡,比實際年齡老快10歲,而 70%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江坤俊認為,台灣外食族常見隱憂是「3多3少」:精緻澱粉多,精緻澱粉屬高GI食物,吃多容易造成肥胖;鈉多,與高血壓有關;第3多則一次性餐具,當熱騰騰食物裝入其中,可能溶出的塑化劑,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容易造成過敏與癌症。「3少」則是膳食纖維少、維生素不足以及鈣不夠。 江坤俊分享「 5R」,針對腸道修復,從清空做起再填補的觀念,從「移除」、「酵素取代」、「菌叢種殖」、「修復」、「身心靈平衡」等五大階段,再到簡單落實、天天新腸活,以達成「日腸」醫級生活好習慣。 高韻均營養師補充道,民以食為天,健康飲食對身體有深遠影響。畢竟人體是由每日所吃之營養素堆疊而成,「高纖」飲食不但能幫助腸道蠕動,也是腸道菌叢主要能量來源。此外,除了攝取膳食纖維,也要增加腸道內好的益生菌數量,才可「腸」保健康。 圖/資料照片

MORE

善用中醫針灸 擺脫失眠之苦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根據研究發現,長期失眠也是一種慢性疾病,超過三分之二的失眠症患者,其睡眠問題長達兩年以上。從中醫觀點來看,失眠又稱為不得臥、不得眠、不寐、目不瞑。中醫師建議,目前已服用太多藥物,加上有睡眠障礙困擾者,不妨利用針灸方式來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主任葉家豪表示,中醫對失眠可區分為「外感」和「內傷」兩方面。由外感病引起者,主要見於各種熱病過程中。由內傷引起者,則多由於肝氣鬱結、心脾兩虛、心腎不交、陰虛火旺、痰熱內擾、胃氣不和所引起。一般來說,外感所引起的失眠,以實證較多。內傷所引起的失眠,以虛證較多。因此,長期失眠者以「內傷」所致為常見。 若從中醫病因病機來看,如果過喜、過怒、過思、過悲耗損五臟精氣,將使臟腑功能失調情志所傷導致的不寐。勞心過度,傷心耗血,導致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無以奉養心神而致不寐。先天不足,房勞過度等,而致腎陰虧損,腎水 不足,不能上濟于心陰。或心陽衰弱,心火不能下溫腎水,心腎不交導致的不寐。 血虛肝旺,魂不守舍,或暴怒傷肝,血虛肝旺而致不寐。心氣素虛,遇事易驚,心神不安,終日惕惕,心虛膽怯引起的虛煩不眠。脾運不健,或嗜食肥甘,聚溼釀痰,痰鬱化熱,或痰邪入裡,灼津煉液,痰熱擾心神導致痰熱內擾而不寐。胃氣不和,氣機不暢,宿食內停,心神被擾導致的「胃不和,則臥不安」。 針灸治療睡眠障礙,常選取穴位有耳神門、攢竹、三陰交、百會、四神聰、內關等穴位處理。但是針灸治療睡眠障礙有其侷限性,往往當天針灸時會睡的較安穩,但卻無法像藥物一樣維持太久效果。此時,若能配合睡眠衛教方式,不排除可以減低安眠藥劑量。 本身害怕針灸也不想吃安眠藥者,建議要養成良好睡眠衛生習慣。上述提及穴位,也可運用指壓方式來幫助睡眠。平時也可以自行按壓耳神門穴、內關穴、攢竹穴,每次 5-10 分鐘,讓心情較為穩定,有助入睡,擺脫失眠之苦。 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MORE

中醫對治消渴症 飲食保健有一套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糖尿病是一種全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主要原因是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讓葡萄糖進入細胞利用的能力減低,最嚴重時會無法完全利用,進而使血糖上升;糖尿病早期常見症狀就是吃多、喝多、尿多,即俗稱的「三多」。中醫師表示,糖尿病中醫稱之為「消渴症」,如能做好飲食保健,配合中醫師治療,將有機會大幅改善。 義守大學暨義大醫院中醫部主任蔡金川指出,在中醫典籍中並無「糖尿病」名詞,「消渴」一詞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書中記載「甘美肥胖,易患消渴」。中醫認為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工作壓 力,情志失調,氣機不暢、勞欲過度等,都可誘發消渴症。 消渴症可分為三種:上消、中消、下消,中醫會依病程及體質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 「上消」:患者由於肺燥陰虛,津液失於滋潤,所以表現為經常口渴,喜歡喝水,但喝了以後又不能解渴,病根在「肺」。 「中消」:患者胃熱熾盛,消化能力過盛,表現為雖然吃得多,但還是容易肚餓,口苦,口臭,口乾,日漸消瘦,病根在「脾胃」。 「下消」:患者由於腎虛精虧,不能約束小便,出現尿頻量多、尿濁有時像豬油一樣,手足心熱,腰膝痠軟,病根在「腎」。 蔡金川說,若患者兼有肺燥、胃熱與腎虛的因素,便會同時出現多飲、多食、多尿等徵狀。他提出飲食保健之道如下: 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太甜的水果,如西瓜、甜瓜、棗子、龍眼等。圖/pexels 飲食注意3項 1. 忌食酒類及麵食類:酒類容易造成肝臟及胰臟發炎,對糖分在體內的代謝造成干擾。麵食如麵包、饅頭、包子、麵條、油條、餅乾等,容易造成身體內高血糖狀態,血糖的控制也會變得不穩定。以上兩者皆應嚴格禁食。 2. 太甜的水果不宜食用:如龍眼、棗子、西瓜、甜瓜等。 3. 平日應多飲用溫熱開水:患者體內容易出現血液濃縮狀態,多喝水能夠避免此一現象。但若是長期喝冰水的話,容易造成腸胃機能不佳,對於長期治療,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日常保健2要 1. 養成運動的好習慣:每周最少應有3次運動時段,運動方式不拘,但不宜過度激烈,每次運動時間應至少維持 30 分鐘。 2. 避免長期緊張思慮:注意調節勞逸,久事伏案用腦者,要注意體力活動。 本周日(4/7)下午 2點到 4點,由義守大學暨義大醫院 蔡金川中醫部主任及三義慈濟中醫醫院 葉家舟院長,在線上有免費視訊課程, 主講「中醫消渴症(糖尿病)中醫治療與保健方法」、「中醫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理論與實務」。免事先報名,屆時可以網路查詢關鍵字「瘋中醫 基金會」即可找到入口,或上「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網站查詢。

MORE

不可輕忽近視 逾500度病變和失明風險增

【本報台北訊】現代人使用3C產品愈來愈普及,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近視問題已成全球流行病,估2050年全球將有50%的人罹患近視。台灣近視病醫學會示警,年紀愈小近視,平均每年近視度數會增加100度,一旦達500度以上高度近視,容易有病變機率,甚至有10%失明風險。 台灣近視病醫學會理事長、基隆長庚醫院院長賴旗俊表示,根據國民健康署2022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大班近視盛行率為4.75%、小學1年級8.75%、6年級62.7%,高中後10人中更有9人近視,且有3.5人是高度近視。 台灣近視病醫學會執行長、高雄長庚醫院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吳佩昌表示,近視度數若未控制,將逐年增加,從幼兒園開始到國中近視,平均每年會增加100度,高中後約每年增加50度。 若達到500度以上就是高度近視,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病變,甚至有10%失明危機。 近視度數若未控制,將逐年增加,從幼兒園開始到國中近視,平均每年會增加100度,高中後約每年增加50度。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然而,台灣近視病醫學會調查3000個、家中有6至15歲孩童的家庭發現,家長雖對近視有認知觀念,卻有9成孩童沒有從小定期檢查視力的習慣,其中更有超過5成家庭的兒童罹患近視,甚至有近百位孩童已是高度近視。 吳佩昌說明,一旦開始近視,眼睛健康就不可逆,建議孩子應從3歲起就定期做視力檢查,及早進行近視控制,而非單純近視矯正,才能避免度數持續飆升,導致未來眼睛病變、失明等更併發症。 他表示,目前已有多種治療可減緩近視增加的速度,如低濃度散瞳劑藥水、角膜塑型片、治療性鏡片或日拋軟式治療性隱形眼鏡。 孩子應從3歲起就定期做視力檢查,及早進行近視控制。圖為示意圖。圖/Freepik 若想矯正近視度數,常見方式有配戴傳統鏡片或隱形眼鏡,可恢復當下清晰視力,但如果不良習慣仍無改善,度數依然加速惡化。 吳佩昌分享,近視應及早開始控制與預防,研究證實每天120分鐘的戶外運動,最能保護眼睛。 他建議爸媽可透過4招,與孩子一同建立良好的生活用眼習慣,包括每日至少2小時戶外活動時間;注意用眼距離及姿勢,眼睛與書本保持最少35至45公分距離;用眼30分鐘就休息10分鐘;充足睡眠、均衡飲食。 台灣近視病醫學會也在今年推出新版兒童近視衛教手冊「近視病知多少」,整理相關近視衛教資訊,納入目前經過許可的近視控制治療方案,如近視控制治療性軟式隱形眼鏡及近視控制治療性光學鏡片等。 資料來源:近視成全球流行病!醫揭:年紀越小「近視度數飆越快」10%恐失明 圖/資料照片

MORE
/2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