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醫藥 | 人間福報

醫藥

常常落枕? 緩解脖子疼痛3個伸展、拉筋方法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一覺醒來覺得脖子痠痛又卡卡,甚至無法轉動,當心你是「落枕」!物理治療師指出,那是頸部周圍肌肉、韌帶等發炎或痙孿等造成的,提醒民眾先以伸展與拉筋的方法,並施以熱敷以放鬆緊繃的組織,可以紓緩疼痛。 中正脊椎骨科復健中心物理治療師林冠寧今(5/13)日指出,很多民眾忍受著落枕的疼痛求助於物理治療盼能趕快緩解脖子卡卡的問題。 林冠寧說,落枕在醫學上稱為「頸椎急性關節周圍炎」,指的是頸部周圍的肌肉、韌帶、椎間盤或小面關節等軟組織受損後產生發炎、痙攣、疼痛。特別是來自於長期姿勢不正確、睡眠姿勢不當或枕頭不合適、缺乏運動、緊張、壓力都可能陷入落枕危機。 她指出,落枕好發於早上起床或長時間固定姿勢後「突然覺得脖子卡卡」,而其生成原因可能是單純頸部肌肉拉傷、痙攣,或是頸椎小面關節錯位,如果是肌肉拉傷,會使頸部在旋轉側彎或後仰時,因肌肉拉扯產生疼痛且活動受限,通常只要適度休息一周就能改善。 但是如果為頸椎小面關節受傷產生的落枕,恐怕休息的時間要拉長到兩周才能改善疼痛感,如果疼痛遲遲都沒有緩解,民眾應盡早尋求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協助。 治療師建議民眾使用熱敷放鬆緊繃的肌肉組織,也可以用伸展操、拉筋運動緩解疼痛,訓練頸部肌肉的靈活度。 圖/中正脊椎骨科提供 物理治療師也分享3個伸展與拉筋方法,包括縮下巴,眼睛直視前方,來回做做縮下巴的運動,重複10至20次。頭部側彎做耳朵碰對側肩膀的動作,以伸展頸部側邊上斜方肌,重複10下。頭部旋轉,一手置於後腦杓,一手放在下巴,頸部做旋轉,重複10至20下。

MORE

英國AZ遭集體訴訟 認了新冠疫苗會引發血栓

【中央社/倫敦專電】英國製藥大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簡稱AZ)首度在法庭文件中承認其新冠疫苗可能引起罕見副作用,此一明顯轉變可能為數百萬英鎊的法律賠償鋪路。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這家英國製藥大廠正面對一場集體訴訟,被指控其與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合作開發的疫苗,導致數十起死亡和重傷害病例。 原告律師指稱,這款COVID-19疫苗產生一種副作用,對少數家庭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 第一起案例是由男子史考特(Jamie Scott)去年提出的,稱自己在2021年4月接種疫苗後出現血栓和腦出血,導致他無法工作與永久性腦損傷。史考特為兩名孩子的父親。 圖/unsplash AZ公司對這些說法提出辯駁,但在今年2月提交給高等法院的一份法律文件中承認,其疫苗「在極少數情況下,會導致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TS)」。 早在2021年3月,即COVID-19疫苗推出後不久,科學家們就首次確定這款疫苗與一種稱為「疫苗引起之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新疾病有關係。 AZ指出,在英國監管機構批准下,與這款疫苗相關的產品資訊已於2021年4月更新,其中包括「AZ與牛津大學合作開發的疫苗,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會引發」TTS。 根據提訟的Leigh Day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摩爾(Sarah Moore)表示:「AZ公司花了一年時間才正式承認他們的疫苗會引發造成嚴重影響的血栓,而這一事實早自2021年末時已被臨床界廣泛接受。」 圖/unsplash 律師根據英國「1987年消費者保護法」(Consumer Protection Act 1987),起訴位於劍橋(Cambridge)的AZ公司,稱這款疫苗未如同大家期望的那樣安全。 英國藥政機構「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HRA)的數據顯示,英國至少有81例死亡病例,疑似與本身也患有血小板低下的人身上出現血栓不良反應有關。 根據MHRA數據,在注射AZ疫苗後發生血栓情況的患者中,有近1/5死亡病例。 獨立研究指出,AZ疫苗在因應這場流行病非常有效,在推出第1年於全球挽救了逾600萬人的性命。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AZ疫苗「對所有18歲及以上的個人都是安全有效的」,而引發法律訴訟的不良反應「非常罕見」。 圖/unsplash

MORE

投器官所好慎選食材 吃出健康增添免疫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器官是維持身體健康的根本,人們卻因「習以為常」而疏忽照顧,甚至在日常飲食生活中,不斷做出許多傷害器官的行為而不自知。究竟,人體主要的8大器官喜歡什麼?害怕什麼?請跟著營養師一起,「投」器官所「好」,吃出健康來! 營養師高敏敏,特別歸納出人體8大器官最「害怕」的事,並提供最佳「照護」指南。 1.胃怕撐 營養師常說「不要吃到撐,吃8分即可」,控制食量很重要,因為長期處於很撐很飽的狀態,我們的胃就需要一直分泌「胃液」消化食物,如此胃黏膜容易受傷,不利於修復,可能導致胃負擔變大。 健胃食材:秋葵、山藥、木耳。富含多醣體、黏蛋白的食物,可增加胃黏膜的保護力。 2. 肺怕煙 肺不僅怕菸,其實燒金紙、點蚊香、放煙火等,都可能產生危害肺部的PM2.5。長期吸入有害物質,恐對呼吸道造成傷害,甚至影響孩童腦部發展。 顧肺食材:番茄、芭樂、白蘿蔔。營養素可幫助修復肺細胞,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避免二手菸及空汙危害! 3. 肝怕酒 若長期飲酒過量,恐導致脂肪肝、肝炎、肝硬化,尤其體脂較高的人,更容易受酒精的傷害。 保肝食材:芭樂、深綠色蔬菜。含有維生素C營養素,與Omega-3好油,可幫助肝臟排毒、抗發炎。 4. 腸怕堵 便祕不僅會造成皮膚粗糙、口臭、肥胖等,糞便如果留在腸道內太久,毒素會長期刺激腸黏膜,易導致大腸癌。 整腸食材:木耳、南瓜、奇異果。豐富的膳食纖維和植物膠,皆可促進消化蠕動,幫助排便更順暢。 5. 心怕鹹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心血管疾病導致每年造成全球約1790萬人死亡。而鈉含量過高的食物 ,會使血管內水分增加,易導致高血壓,尤其心血管疾病好發在肥胖者、老年人與長期菸酒者。 養心食材:堅果、酪梨、香蕉。除了平時要控制鈉含量外,也要多注意脂肪攝取,避免脂肪堆積於血管內壁,也要保持運動習慣、戒菸酒 ,才能有效降低心肌梗塞風險。 6. 腎怕渴 建議成人每天至少攝取2000~3000c.c.水量,若水分攝取不足,會使尿液濃縮,長期下來易導致結石。 顧腎食材:白開水、牛奶、黑豆。每日足夠飲水,可稀釋尿鈣及草酸沉澱,而每日攝取1000毫克鈣質,也可以降低腸道對草酸的吸收,降低尿鈣濃度。 7. 胰怕醣 胰臟有調節血糖的功能,若暴飲暴食,一次有太多的血糖震盪,長期下來,使胰島素敏感度降低,易導致糖尿病。 顧胰食材:玉米、雞蛋。首先,要避免高糖及精緻澱粉,提高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也優先選擇低GI食材,維持血糖平穩。 8. 膽怕油 形成膽結石的主要原因,是長期攝取高油食物,會導致膽固醇濃度過高,沉積在膽囊壁上,如果兩餐間隔太久,膽囊太久沒有收縮,也很容易膽汁堆積、形成結石。 保膽食材:菠菜、燕麥。蔬果的膳食纖維,可幫助吸附膽酸,除應避免過度油膩食物,也要記得三餐定時。

MORE

遠距醫療零距離 遠洋船舶救命嘜ㄟ通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去年海巡宜蘭艦千里送藥救援船長的故事,讓人驚覺到遠洋醫療的重要。高雄榮總今(4/30)天揭牌成立「智慧醫療暨遠距醫療照護中心」,未來除了服務偏鄉遠距醫療,也加入海上衛星服務,及旅居國外派駐人員的醫療,讓看病有新的選擇。 高雄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金順指出,高榮盤點及整合醫療資源,發展遠距醫療,可以幫助偏遠民眾,也改善偏鄉資源不足等問題,免除民眾舟車勞頓之苦。更特別的是,高榮和遠東醫電健康照護公司攜手合作遠距醫療會診諮詢服務,可以提供在汪洋上的遠洋船舶工作人員或旅居國外的台商、駐外人員或商旅醫療服務。 過去海上視訊常因訊號不夠清晰,致聽診模糊難以清楚判斷,如今在衛星科技的協助下,遠距醫療有助於影像及訊息更清晰,讓醫療判讀更精準,透過緊急或非緊急用藥,穩住患者的生命跡象,再視需要後送。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表示,宜蘭艦千里送藥的救援故事凸顯海上船舶醫療的重要性,盼高榮智慧醫療及遠距照護可以關照到更多的緊急救援案例。 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醫療及照護需求增加,健保支出也水漲船高,醫護人力不足,在宅及遠距醫療成了趨勢,高榮盼結合資訊科技透過電子處方箋及電子支付,讓就醫看診有非門診的選擇。

MORE

不知不覺的變美 隱形矯正及舌側矯正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現代隨著人們對口腔健康和美容的重視程度提高,以及牙齒矯正技術的進步,齒顎矯正的盛行率也正在增加。三總牙科部醫師指出,齒顎矯正不僅可以改善口腔健康和功能,還可提升外觀和自信心。傳統有效的矯正方式,是將矯正器黏牙齒的外側,但難免有疼痛適應期與美觀的問題;而新型的「隱形矯正」及「舌側矯正」方式,可明顯改善上述缺點,接受度大為提高。 「想要矯正牙齒,但我的工作環境不適合被看到矯正器。」「年紀大了,戴著矯正器,被朋友看到,會不好意思!」這些考量,是大部分人在決定牙齒矯正治療前,內心所產生的疑慮。 三軍總醫院牙科部齒顎矯正科主治醫師李威成表示,隨著數位時代的浪潮,各式隱形矯正系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隱形矯正系統,通常由透明的塑料製成,因此在戴著時幾乎看不到,這使得矯正過程相對不會影響外觀,對於追求美觀的人來說,更受歡迎。 另外,與傳統的金屬矯正器相比,隱形矯正具有較少的口腔不適、不易造成口腔潰瘍或其他刺激、容易拆卸與清潔,減少了使用不便之優點。但隱形矯正器,仍建議每天需戴上至少22小時,並定期更換隱形矯正牙套,才會有一定的效果。 「舌側矯正」在目前矯正專業中屬於高端治療,十分要求醫師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能和知識。相較於其他盛行的先進國家如日本、韓國和歐洲,在台灣舌側矯正治療仍不普及。 李威成醫師說,隱形矯正器,仍建議每天需戴上至少22小時,並定期更換隱形矯正牙套,才會有一定的效果。圖/記者陳玲芳   李威成說,舌側矯正是一種看不見矯正器的矯正治療,將矯正裝置精確地安裝在牙齒內側,此法不僅能夠讓患者擁有優雅的外觀,同時能做到良好的可預期矯正成果。 與傳統的矯正方法有所不同,三軍總醫院研究團隊將矯正技術細分並「客製化」應用在不同矯正需求的患者身上,能更有效地解決複雜的矯正案例。團隊在面對不同矯正挑戰時,也展現出驚人的整合能力。不僅依靠牙科專業知識,還整合其他科別,這種跨領域合作模式,為患者帶來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MORE

年輕族群免費心理諮商擬延長 逾2萬人受惠

【本報台北訊】由於近年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年上升,為提早接住「藍色」少年們,衛福部在去年8月起推出「年輕族群心理諮商方案」,補助15至30歲民眾,3次免費諮商,為期一年。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表示,目前正在研議是否繼續推動,確定後會對外說明;該措施已經服務超過2萬人,並轉介高風險族群就醫。 根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統計,2022年全國自殺人數共3787人,比前一年上升202人,增幅5.6%;死因排名第12位。若依照年齡分布,14歲以下19人、15至24歲264人、25至44歲1096人、45至64歲1270人、65歲以上1138人。 台灣自殺防治協會理事長呂淑貞指出,協會將在下周辦理記者會,公布自身身亡資料以及通報狀況,也會請專家解析年輕族群上升趨勢;另外針對中壯年部分也會與國際比較數值,特別是包含警察等第一線職場壓力也會說明。 年輕族群心理諮商方案,補助15至30歲民眾,一年三次免費諮商補助;去年剛推出時獲得外界回響,甫推出就直逼人數,衛福部加碼預算讓心理諮商補助預算破億元。截至4月底,已經有2萬5024人使用該補助,總使用人次為6萬3533人次。 陳亮妤說,經評估達轉介風險者約占33%,希望透過商補助,讓高風險個案得以從更前端及時預防處理,並讓專業醫療團隊介入與治療。由於補助計畫從去年8月開始為期一年,將在今年年中落幕,她表示,是否延長計畫及如何執行將在確定後會對外說明。 另外,衛福部已著手引進澳洲「心理急救包」,為讓周遭的人可以及早辨識身旁親友的求救訊號。陳亮妤指出,心理急救包在去年已經完成審核,今年年初已簽訂相關事宜,今年第二季推國際督導培訓課程,今年下半年將持續依照引進流程持續進行。

MORE

孩子高低肩 竟是兒童脊椎側彎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小學5年級的小路從學校帶回體檢報告,報告上說有脊椎側彎的可能,讓家長擔心起是孩子背重物還是坐姿不好?阮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阮黎儀今(4/8)日指出,孩子高低肩的原因很多,建議先做檢查並做物理治療,必要時穿戴背架。 阮黎儀指出,門診遇過母親帶著孩子就醫並詢問什麼是脊椎側彎?為什麼孩子的脊椎會長歪?該怎麼矯正? 醫生指出,高低肩生成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發育不全、意外傷害、姿勢不良或錯位等。孩子是否有脊椎側彎,於日常生活稍加留意姿勢及體態,或許就可以察覺。例如高低肩、穿褲子時的腰線不等高、往前趴下去時背部左右側隆起不均、背後肩胛骨一邊比較突出、胸部大小及前面肋骨下緣兩側不對稱等,都能觀察出一些跡象。 阮黎儀提醒家長勿心存「等長大就好了」 的心理,放任高低肩愈來愈嚴重。建議先到骨科做檢查診斷與評估拍攝X光片、準確測量脊椎側彎程度,便能預估側彎進展的可能性,千萬勿任由脊椎側彎惡化。 她指出,小朋友脊椎側彎的角度在發育未完全前,都有變大的機會,尤其是5歲以前跟青春期等快速成長期間,角度的進展更快,至少需每4個月追蹤一次。 如果脊椎彎度小於30度或可不用擔心;若大於40度,日後當核心肌群的肌力退化時,每隔1、2年可能會增加1度。她說,多數的治療目標,都會設定在發育完成時角度小於30度。醫生指出,當側彎大於25度時,會建議除了運動也穿戴背架。 圖/Unssplash 有關穿背架的建議,醫師主張,每天穿戴16小時以上的全日型,或是睡覺時穿戴8小時的夜間型,若有不適或皮膚磨損,或穿背架後照X光時,雖然角度有變小但反而造成高低肩及身體歪斜等不對稱體態,宜請背架師再做調整。 如果孩子做治療性運動及背架穿戴,側彎角度仍進展到大於5度,醫生建議做手術矯正。當孩子離發育完成還有一段時間,可接受成長型手術,搭配軀幹成長的速度,每4到6個月接受一次延長手術;若孩子已經很接近發育完成,則可以進行融合手術。 阮黎儀說,脊椎側彎是漸進式發展的病症,最終可能導致骨盆、椎骨和胸腔結構的變形,特別是脊椎側彎會使體態產生變化,間接影響社交發展及自信心等。她建議一旦發現孩子的身形有異,仍應找專科醫師診斷及長期追蹤。

MORE

皮膚變黑了? 光敏感藥物會刺激黑色素細胞活躍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醫師,最近我沒有晒很多太陽,皮膚卻變得比較黑,是否和服用藥物造成的呢?」高醫皮膚科主治醫師孫熒指出,確實有些光敏感藥物會刺激黑色素細胞活躍,而產生色素沉澱,讓膚色變深。 孫熒今(5/1)指出,60幾歲的陳婦在服用特定藥物後到皮膚科看診,主訴自己並沒有特別晒很多的太陽,近來卻感覺到膚色變黑了,質疑自己皮膚或是健康亮紅燈。 孫熒肯定民眾是有高度警覺心的人,注意到自己膚色的改變,還質疑可能是服用某些藥物而導致。她說,在現實生活裡, 很多人不大會主動將藥物跟皮膚的變化做聯結;類似陳婦這樣的病人是有助於釐清導致黑色素沉澱的原因。 她說,膚色變西通常來自於曝晒,如果民眾適當的使用防晒霜或其他防曬物品都有助於減少陽光對皮膚的影響,也能預防色素沉澱。 此外,服用藥物對膚色的變化也不能漠視。她指出,膚色的色調由黑色素細胞產生黑色素所決定的,部分藥物確實會刺激黑色素細胞,使其變得活躍而產生過多的黑色素。當黑色素在皮膚中聚集,導致皮膚變得比以前更深或產生斑點,這在門診是常見案例。 一般常見會導致皮膚色素沉澱的藥物包含抗生素、抗抑鬱、抗精神疾病藥物及抗凝血藥物等都會刺激皮膚細胞。 尤其還有一些藥物具有光敏感性, 常見於光毒性及光過敏等類型。光毒性的藥物有抗黴菌藥物、抗生素和消炎藥物等,有時會造成患者皮膚細胞損傷,產生疹子,疼痛、水泡等症狀。 她說,光過敏是指某些藥物,例如抗生素和降膽固醇的藥,在人體受陽光刺激後,會與皮膚細胞中特定的免疫細胞互動,觸發免疫反應,引起皮疹、搔癢或水泡等症狀,甚至皮膚發炎或刺激到皮膚內的黑色素細胞,讓皮膚變黑。 圖/Unsplash 雖然有些藥物會造成部分病人有色素沉澱反應,醫生說,也非每個服用者都有副作用,各人體質不同,也可能只是短暫性變化。醫生提醒一旦發現用藥造成膚色改變,先就醫診療以利停藥或預防處置。

MORE

偏鄉「燈塔醫院」虧損 健保總額擬專款支持

【本報綜合報導】偏鄉離島醫療院守護居民健康,但是在最新公布111年醫院財報中卻有不少偏鄉醫院出現短絀數字,中央健保署今(4/30)日列出不能倒的「燈塔醫院」名單,總額擬列專款支持,最快今年下半年上路。 中央健康保險署公布111年醫療院所財報,虧錢名單有門諾醫院壽豐分院、衛福部立金門醫院、玉里慈濟醫院、雲林長庚等,這些被視為醫療資源較不充沛地區的醫院都是111年整體收支短絀金額前10大機構。這些醫院慘澹經營恐有倒閉之虞。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長劉林義告訴媒體,健保已經展開對於偏遠地區醫院支持策略,將補助離島5家醫院,分別為金門馬祖各1家醫院、澎湖3家醫院,將住院案件支付加成,支付點數加計30%,新制將於今年5月上路,強化地方醫療。 另外,健保署也列出不能倒「燈塔醫院」名單,提供補助方案。預計以偏遠地區或離島地區只有1家醫院為條件找出「燈塔醫院」,研擬從健保總額列出專款支持經營不易的「燈塔醫院」,力拚今年下半年訂出方案、盡快上路。 長庚醫院行政中心執行長游進邦表示,雲林長庚醫院虧損0.26億元,醫院位在麥寮鄉,地處偏鄉,當地住民人口少,但醫院內部設備器材、醫護人力仍然不馬虎,強調對雲林長庚醫院虧損並不意外,還是會以照顧當地民眾為首要任務。 虧損金額居冠、年短絀1.15億元的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委託長庚醫療興建經營,游進邦指出,由於土城醫院屬於新設立醫院,大約僅開幕3年多,新醫院設立所投入的成本都還在折舊階段,所以成本相對較高。 最虧錢與最賺錢的醫院都是長庚體系,111年最賺錢的是林口長庚醫院93.93億元,比110年的34.79億元增加明顯。游進邦說,醫院盈餘名列前茅都與業外收入有關,尤其股票收入挹注,受經濟循環好壞影響,非醫界控制,強調不會虧待醫護,維持每年調薪。

MORE

公費篩檢提早發現 4種癌早期存活率逾9成

【本報台北訊】癌症已經連續4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最新統計,民國110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762人,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勞動節剛過,衛福部國健署提醒,目前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肺癌及口腔癌篩檢均有公費篩檢,提醒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癌、女性乳癌、子宮頸癌及肺癌的第0期、第1期的5年存活率皆超過9成,口腔癌第0期、第1期的5年存活率有7至8成以上。 國健署表示,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嚼食檳榔或吸菸習慣者,定期每2年1次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說,106年至110年5項癌症5年期別相對存活率分析指出,大腸癌、女性乳癌、子宮頸癌及肺癌的第0期、第1期的5年存活率皆超過9成,口腔癌第0期、第1期的5年存活率有7至8成以上;但若進展到第4期,大腸癌與肺癌5年存活率僅為1成多,子宮頸癌約2成5,乳癌與口腔癌則不到4成。 林莉茹指出,以大腸癌篩檢為例,根據研究顯示,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者,若在篩檢後超過6個月以上再做大腸鏡檢查,得到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可達2倍,而若超過1年才做大腸鏡檢查者,則風險更達2.8倍;因此愈早接受進一步檢查,罹癌的風險就愈低。 112年接受政府補助癌症篩檢服務約480萬人次,林莉茹說,民眾除可到醫療院所就近接受篩檢,也能透過國健署與醫療機構及當地方衛生單位建構的篩檢服務網絡,由衛生局所結合社區、職場到點設站。 如企業內女性員工,符合婦女乳房X光攝影檢查資格滿20人,也可向所在地衛生局或國健署核可的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提出需求,由醫療院所安排乳房攝影檢查巡迴車,把篩檢服務直接送到公司,也可以結合雇主提供的勞工健檢,或搭配國健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

MORE
/2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