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Herstory89】「Me Too」運動發起人 塔拉納.伯克的期許 | 人間福報

【Herstory89】「Me Too」運動發起人 塔拉納.伯克的期許

THE MERIT TIMES
文/楊慧莉
字級
收藏文章
66觀看次
伯克出版回憶錄《解脫》,提醒性侵受害者自己並不孤單。 圖/Cavalier House Books
伯克發起的「Me Too」運動,目標之一是根除有害的職場環境。圖/123RF
2017年11月,伯克參與在好萊塢舉行的「Me Too」運動大遊行。圖/The Columbus Dispatch
圖/Vogue
伯克(右)與米蘭諾(左)攜手合作,將「Me Too」運動變成全球性現象。圖/BuzzFeed
文/楊慧莉

最近,五、六年前在美國如火如荼開展的「Me Too」運動,終於延燒到台灣社會,讓人再也無法漠視存在人類社會已久的性騷文化。此運動當初是在什麼狀況下發起?發起人本身對此運動又有什麼樣的願景?



運動源起

同理受害者的處境

塔拉納‧伯克(Tarana Burke, 1973-)是美國社會運動家。十幾歲時,她就加入青年發展組織「二十一世紀」,帶頭發起一些跟種族歧視、住房不平等和經濟正義有關的活動。不過,其生涯在搬入阿拉巴馬州塞爾瑪市就重心轉移,變成支持性暴力的受害者。

運動孕育十年

一九九七年,伯克遇到一位十三歲女孩。女孩私下跟她透露自己遭到性侵害。儘管當下讓伯克很無言,卻是「Me Too」(我也是)運動誕生的關鍵時刻。

「我當時沒有回應她,也無法以任何方式協助她,甚至連『我也是』這樣的話也說不出口。」伯克補充說,「這真的很困擾我,縈繞心中久久不去。」

原來,伯克七歲時被性侵,讓她身心受創。後來,她又遇到多位女孩告知她們遭性侵的故事,了解到有太多女孩遭受狼爪卻哭訴無門,也無安全的地方支持和保護她們。

與十三歲女孩對話後十年,伯克終於找到資源,有能力創辦一個非營利組織「Just Be Inc.」,協助性侵和性騷的受害者。這個組織在當地發揮影響力,所在區域的公立學校運用其教案,讓畢業後的校友們以各種方式發光發熱。

就在組織創立前一年,伯克躺在自家公寓地板坐墊上,對於其社區所發生的性暴力事件感到挫折,於是拿出一張紙寫上「Me Too」( 我也是)的字眼,並進一步寫出行動計畫,打算在倖存者之間發起一個基於同理心的運動,可以幫助她們獲得療癒,而非讓人生困於所發生的不幸事故。伯克當時就以「Me Too」為運動命名。

女星推波助瀾

伯克的「Me Too」運動一開始並未引發廣大效應,直到十一年後的某個周日,美國女星米蘭諾(Alyssa Milano)在社群網站上推出類似活動。她也使用伯克用來賦權性侵倖存者的相同字眼「Me Too」,只不過是以主題標籤的形式「 #metoo」呈現。

米蘭諾推出活動的目的是,看到好萊塢製作人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一堆性騷、性侵的控訴後,想為受害者尋找發聲的管道,「如果你也有這類經驗,請在『推特』網站上以『我也是』回應。」

米蘭諾推文後,社群網站隨即湧進了性騷和性侵的故事,「#metoo」成為使用者告知其遭性侵暴力經驗並與其他倖存者團結在一起的管道。這個主題標籤不僅在推特,在其他社群網站也被廣泛使用。根據美聯社的報導,光臉書,在一開始的二十四小時內就有超過一千兩百萬則的貼文和回應。

焦點在受害者

不過,米蘭諾掀起巨大效應時,有些有色女性注意到伯克長期以來的努力多年來並未得到知名白人女性主義者的支持。事實上,米蘭諾推文時一開始也沒歸功於伯克,有些人就留意到黑人女性又從這種故事中被排除了。

伯克坦承,自己看到米蘭諾的推文時也很驚慌,「我有些害怕,擔心畢生的部分努力被挪用,而其用途並非自己的本意。」

後來,米蘭諾得知此事後,表示並不清楚伯克的運動,也趕緊彌補。她在推文「#metoo」兩天後就聯絡上伯克,提出合作的希望。米蘭諾當下的表現讓伯克覺得她感恩又優雅。沒多久,米蘭諾上《早安美國》,就在節目中將「Me Too」運動歸功於伯克,「這個運動真正所為,以及伯克讓我們真正得以做到的是,把焦點放在受害者身上。」

放大受害者的聲音一直都是伯克的目標。伯克表示,「儘管各式各樣的運動未正視交織性弱勢者的問題,但我相信所發起的運動一定大於一個人的力量;我認為,如果我要把這個反性騷、性侵運動變成個人獨有,就太自私了,它比我和米蘭諾都大,我們都不是這件工作的焦點,倖存者才是焦點。」

結果,伯克與米蘭諾攜手合作,將「Me Too」運動變成全球性現象,即便台灣社會已晚了五、六年。



運動願景

打造無性騷的世界

前年,伯克出版回憶錄《解脫:我獲得自由的故事與「Me Too」運動的誕生》(Unbound: My Story Of Liberation And The Birth Of The Me Too Movement),裡頭清楚描繪她童年遭性侵的細節,這件事傷害她、也深深影響她往後人生的樣貌。《解脫》上市前,她接受媒體採訪,談及出書的用意。

希望永遠都在

首先,伯克表明「這當然不是一本關於參加金球獎頒獎典禮,看到一堆名流,一堆權勢男人因『Me Too』運動而人生大受影響的故事」。

她表示,「我的故事很普通,也很不尋常;書裡有很多黑人小女孩的故事,也有很多年輕女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在我生命裡已深植四十多年,該是讓它們離開我身體、找到位置適得其所的時候了。」

面對跟她同樣遭受性暴力的受害者,伯克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傳達他們並不孤單的訊息,讓他們認知到「自己很正常,只是遭遇到不正常的事;碰到性暴力之事,並非自己有問題,無需背負羞恥的負擔」。而藉由書寫,她也深入自己的潛意識,發覺更多自己原本沒有意識到的部分。

回到「Me Too」運動本身,伯克強調,從同理心的角度去面對性侵之事,就能集體療癒,也給了很多原本絕望之人「希望」,其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她表示,在反性侵運動延燒之前,性暴力方面的最大頭條是三十年前希爾(Anita Hill)指控大法官被提名人湯瑪斯(Clarence Thomas)性騷擾,而今在短短幾年間就爆出這麼多性醜聞。

伯克也認知到我們是人,不可能總是很陽光。她提醒,「所以請允許自己自由感受,但也別忘了希望永遠都在,只是有時我們會視而不見。」

改善職場環境

去年十月,「Me Too」運動屆滿五周年,伯克於受訪時再度重申,「這個運動不是為了指認誰做壞事,而是要改變文化取向,透過公開對話,達到終止性暴力、支持倖存者,並根除有害職場環境的目標。」

伯克發現目前大家仍把焦點放在性侵犯,而非專注在那些說「我也是」的受害者身上,聽聽他們的需求。關於有害職場環境,曾有媒體指出,透過與三十位華爾街高階主管的訪談,顯現該職業生態目前僱用女性還是有「未知的風險」。伯克認為這些高級主管想說的是,「我還是會為所欲為!」她強調運動的目標不是讓職場環境變得很緊張,而是希望女性員工在其中不會覺得被矮化或受威脅,男性要尊重女性感受且無受害者情結,「現在不是因新世代,人們才開始對不想要的碰觸或進一步發展感到不舒服,而是這些行為始終不合宜。」

伯克表示,希望看到職場上有更多的公開對話以扼止歪風,不希望運動走向分歧,而是成為全民共識,其最終目標是創造一個支持暴力倖存者、彼此包容的職場環境。為了這個目標,她自覺尚有許多地方仍需努力。

改變文化肌理

「Me Too」運動發展至今,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運動,也確實如伯克所願,並非只是曇花一現。而所有有力量的運動都希望建構在一個更好的願景上。

對伯克而言,「Me Too」運動的願景就是看到一個免於性暴力的世界出現。為了這樣的世界,她認為我們要徹底扭轉一種錯誤的文化,這種文化傳播「脆弱等同許可」和「身體自主權並非基本人權」的觀念;「換言之,我們要拆解性暴力的基石:權力和特權。」

伯克表示,關於「Me Too」運動,多半聽到的都是個體事件或變態行為,卻沒認識到有權力的人就有特權,這讓沒有權力的人變得更脆弱;老師與學生、教練和運動員、執法人員和公民、父母與孩子,都處於權力極不平衡的關係中,想改善這種關係,就要創造向權力說真話的空間。

此外,她也建議,我們得重新教育自己和孩子,去了解權力和特權不一定是摧毀和奪取,也可以用在服務和建設;而我們也該重新教育自己去了解每個人都有權利保有完整人性的走過這一生。

以一個性騷文化的受害者角度,伯克提出的是檢視文化、翻轉機制的做法。她語重心長的說,「我們欠未來世代一個世界,在那裡再也沒有性暴力;我相信我們可以建構出那樣的世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