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遊藝筆記】 愛蓮說(下) ──妙法蓮華 | 人間福報

【遊藝筆記】 愛蓮說(下) ──妙法蓮華

THE MERIT TIMES
文/陳牧雨
字級
收藏文章
37觀看次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中國人對荷花的喜愛,最早可追朔自《詩經》時代。爾後,綿長的中國歷史,產生了許多歌頌荷花的詩詞與文章。然而其中最有名影響最深遠的,當屬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

周敦頤在該文中,以生動的文詞將荷花的性格描述得淋漓盡致。文中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句句皆成為廣為人知的詠荷名句。

從此,荷花除了在世人面前展現她的美麗之外,還多了許多擬人化的高貴性格。最後,周敦頤以「蓮,花之君子者也」幫荷花做個總結,讓人們對荷花除了愛其美之外,還多了一分尊敬的情懷。

江南的夏季,原本就適合荷花生長,加上江南多水澤,於是荷花成了夏日江南的特色景觀。

柳永是北宋著名詞人,作品流傳甚廣,相傳有「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說法。他曾在〈望海潮〉一詞中,以「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來形容江南之美。據說多年後,金主完顏亮讀到此詞,被柳永所描述的江南之美吸引,遂興起投鞭渡江、進據江南的想法。

世人愛荷,畫家亦不例外,所以歷代產生了許多畫荷名家。根據唐朝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南北朝梁元帝畫有〈芙蓉醮鼎圖〉,這可能是中國畫史上最早的荷花作品。

接著,五代及宋朝的花鳥名家黃筌、徐熙、趙昌等,根據文字記載都有不少畫荷作品,可惜早已湮沒不復見。現存最早的荷花繪畫,當屬南宋畫院畫家所繪的〈出水芙蓉〉團扇圖。

接著,元、明、清至現代,大部分花鳥名家幾乎都有荷花作品傳世。《儒林外史》中說,王冕擅長畫荷,求畫者接踵不絕。不過不知何故,台北故宮典藏許多王冕巨幅的梅花作品,卻並未見其荷花畫作,甚至坊間畫冊與報章雜誌也從未見過。雖然網路上偶然可見王冕的荷畫,但筆墨粗鄙、構圖鬆散,與其梅花作品相去甚遠。

印度亦多荷花,或許由於佛教源自印度,因此佛教與荷花亦產生許多密切的關聯。《涅槃經》中記載:「佛亦名為大芬陀利。」《觀無量壽經》又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芬陀利是「大白蓮花」的梵語,同時也是佛的別稱。

以佛經而言,《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又古代「華」與「花」通用,兩本經典均以蓮花或花為名。佛教流傳到中國後,結合了中國的文化,由《法華經》而開展了天台宗,由《華嚴經》而開展了賢首宗。這兩個宗派,也被喻為中國佛教宗派發展史上的雙璧。

佛教裡也有「拈花微笑」的典故,據說拈的是荷花。

《大梵天王決疑經》記載:當年,佛陀在靈鷲山法會上,拈起一朵蓮花,在座百千大眾中,唯有上首弟子大迦葉會心一笑。佛陀傳法的心印,因為手上的一朵淨蓮,而能在靜默中完成。這一則禪意的公案,也成了千古的美談。

迦葉尊者之所以微笑,是因為他透過佛陀的拈花行為而體會了佛法。後來,「拈花微笑」也就成了不須語言就能心領神會的意思。

明代莫是龍的〈山中雜賦〉中亦有「投足蓮花界,息身祇樹林」一句,以蓮花界來代表佛教,「祇樹林」則是佛陀曾經講道的地方。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