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綜合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全集20】佛教管理學-39

佛教管理學 文/星雲大師 弘法系列 30 ●五和的管理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不同。不過,不同不要緊,和合就能成功。在這些不同當中,倒是有一樣東西可以讓大家相同,那就是「和諧」,你尊重我、我尊重你,你包容我、我包容你,大家互相給予助緣、給予助力,社會和諧了,還怕世界不能和平嗎?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做「以和為貴」。在這個世間上,儘管有地域不同、貧富不同、知識不同、理想不同、黨派不同,不過對於不同的人,也不至於要消滅他。因為這個世界是一個共同存在的世界,是一個多元的世界,假如沒有別人的存在,沒有士農工商等各行各業,要怎麼解決我們衣食住行的問題呢?我們怎麼能活得下去呢?因此,任何人都不是我們的仇敵,而是我們的恩人;因為有他們,我才能生存。 如果你能有這樣的觀念,就表示自己對「人和」的重視。有了「人和」,做事業,事業就能成功;從事計畫,計畫就會完成。 所謂「五和」: 第一是「自心和悅」 「和」要從自己做起,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聽自己的話,明明知道要做個好人,卻還是隨波逐流,那是最沒有用、最懦弱的人;相反地,一個有為的人,他能創造自己心內的歡喜,也就生活得很快樂。 第二是「家庭和順」 一個家庭裡,假如父母、兄弟姊妹、夫妻之間不和,家就是地獄;反之,家庭能和諧,家也就是天堂。所以,每個人不但要創造家庭的和諧,還要你尊重我、我尊重你,彼此順從。 第三是「人我和敬」 在社會上,有長官、朋友、同事、同學、同鄉等種種關係,假如你與別人不能和平相處,沒有尊敬包容,甚至把別人當作敵人,對他人種種猜疑嫉妒,固然對方受到你的傷害而吃了虧,但自己又何嘗能得到利益呢?所以,人我和敬實在是社會管理中重要的一環。 第四是「社會和諧」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不同。不過,不同不要緊,和合就能成功。例如建材,有磚、瓦、砂石等不同,調和就能建築一棟房舍;味道,有酸甜苦辣的不同,調和就能製作一道美味佳肴。就是在社會群體當中,也有士農工商、貧富貴賤等不同職業、身分的人,甚至「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都各有不同。但是在這些不同當中,倒是有一樣東西可以讓大家相同,那就是「和諧」,你尊重我、我尊重你,你包容我、我包容你,大家互相給予助緣、給予助力,社會和諧了,還怕世界不能和平嗎? 第五是「世界和平」 自古以來,仁人君子、聖賢之士都倡導「世界和平」,但世界能和平嗎?那是很難的。如果全世界七十四億人口都能從自心和悅做起,慢慢地,做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敬人者,人恆敬之;助人者,人恆助之」,還怕天下不能和平嗎? ●三好的管理 目前佛光山在社會上,甚至在學校、家庭裡積極推動「三好運動」,希望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當中,都能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到底做好事,哪裡還會有敵人呢?說好話,哪裡會讓人不高興呢?存好心,彼此怎麼會不歡喜呢?身、口、意三業淨化了,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也就得以實現。 在佛教講,人的生命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隨著業力不斷地輪迴,身口意的行為能決定未來的一切,對人生的好壞得失會有影響,所以對於「三好」,不可以等閒視之。 如果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校園、每一個社團、每一個社會,甚至每一個國家的全體人民,都能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施受同等的管理 在佛教裡,說到布施,有的人生活比較富足,可以用錢財幫助貧困的人;有的人力氣比較足夠,可以用力量幫助體弱的人。總之,人只要有因緣、有能量,都可以對人做出貢獻。當然,也有一些人生活貧苦,力量也不是那麼足夠,只能接受人家的施捨、賜予、獎勵或贊助。這兩者,一個是施,一個是受。 其實,在佛門裡,施者、受者同等利益。縱然自己有力量布施,也不必分別我是布施的人、你是受施的人,應該要感謝接受我布施的人,讓我有結緣的機會。換句話說,對於受施的人,不可以心存傲慢,而要心懷感恩。這就好比請客吃飯,在過去,客人用餐完畢,都要謝謝主人招待,但現代不是了,吃過飯以後,反而是主人要謝謝客人光臨,為他增加光彩。畢竟光是主人說要請客,而客人不來,又能奈何?你說要布施,而人家不願意接受,又如何成事?也等於打籃球,雖然兩隊敵對交戰,但到底還是要感謝對方,因為沒有另外一方,球賽就辦不起來了。 又例如,在寺院裡打齋供眾,齋主得到齋堂拜齋,感謝高僧大德接受供養,乃至每年七月佛教舉辦盂蘭盆會,信徒一方面供養高僧大德,另一方面仰仗出家人的修行功德,對過往眷屬人等救苦救難,也都有「施受平等」的意義。布施的人,增長慈悲,能得度;受施的人,得到幫助,也能得度。因此,受者要感謝施者,施者也要感謝受者。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有一次我到四川捐建學校、醫院和捐贈救護車,我說:「我並不是來救濟的,是來報恩的,因為我從小看《三國演義》、讀杜甫的詩集、蘇東坡的文集,是四川這個地方孕育我成長的。」 所以,是施捨也是報恩,是報恩也是施捨,唯有報恩、施捨,才是富人。不過,接受給予的人,也不要感到卑賤,你能有這個接受的機會,是自己的福德因緣;你能有這種好事來往,是彼此的緣分,互相都要感謝。 如果能將「施者、受者同等利益」的觀念推廣到各個工作團隊,對於受我們幫助的人不傲慢,還要感謝他讓我有機會付出一點力量,有了這種平等、尊敬、感恩的心,你在管理、發展事業上,還不能事半功倍嗎? (待續)

MORE

【星雲大師全集37】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7

佛教對「人生命運」的看法 7 文/星雲大師 因緣果報的原理 【問】佛教講「自業自受」,但是中國人有所謂「父債子償」,這是否有違佛教的業報論呢? 【答】佛教講「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修行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因果業報更要自己承擔,別人代替不了。 話說有一位年輕人信佛十分虔誠,對因果業報深信不疑。但是他的母親沒有信仰,自然不相信什麼因果業報,所以總是告訴兒子:「你不必相信什麼因果報應,果真有因果,就讓我來代替你受報好了。」 有一天,兒子不小心被刀子割傷了手指,他就趁機對著母親說:「媽媽,請您趕快代替我痛一下吧!」這時媽媽終於知道,世間上有很多事不是別人能夠代勞的。 所謂:「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在「自業自受」的定律下,一旦造了業,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如《地藏經》云:「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一語道破了「善惡因果,決定有報」、「因果業報,自作自受」的至理。 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一個人除非不造業,否則造了業就一定要受報。《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即使已經成道的佛陀,也有「馬麥之災」,也要償還。 不過,「自業自受」是指自己的「別業」而言,別業之外另有人我之間的「共業」關係。例如,為什麼一群人同生在一個國家,共享山河大地及國家的各種建設與資源,乃至承受一樣的天災人禍等苦難,這就是彼此的共業所招感。 在共業的招感下,有緣的人自然會有「患難與共,禍福同享」的情感。例如,父親偷盜搶劫,外人不會相助,但兒女看在父子親情的關係上,就會去幫忙。因此,父母的業力無論是善業、惡業,都會牽連子女,甚至影響到後代子孫,而且在同業相招的原理下,行善則招感有德者為後代,行惡者則招感敗德者為子孫。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有聲望的民代,不但本人獲得選民的擁護、信賴,一旦兒女出馬競選,也能獲得支持。人望,就是父母留給兒女無形的資產。反之,父母素行不良,兒女也會遭受恥辱。 甚至中國人講:「積善以遺子孫,其福必昌;積惡以貽家人,其禍必危。」乃至「父債子償」之說,都是一種共業的牽連關係。「父債子償」不是業力的轉移,而是共通業因的分擔,仍不離「因果」關係,自然也沒有違反業力論。 佛教的因果觀,源自「緣起性空」的道理,佛教講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仗因託緣,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為因,待緣聚又生他果,如是輾轉相攝,乃成森羅萬象。所以,大至一個世界,小如一個微塵,都沒有實存的自性可言,而因緣不同,果報就會有所差異。 因緣,有外在和內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緣是一般因緣,內在的因緣是價值因緣。外在的因緣就如在同一塊田地上播下不同的種子,收成就不一樣,這個種子就是價值因緣。又如:一樣的父母,養出不一樣的兒女;一樣的老師,教出的學生程度也各有不同。外在的一般因緣,如父母、老師,可能相同,但內在的價值因緣,如資質、心力,卻是各有千秋。所以說:因緣有內外,外緣雖然具足,而內因不同,果報自然有異。 因果業報的關係極其複雜,所牽連的層面也很廣、很多,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釋清楚。例如同樣是殺人,有心殺人、無心殺人、過失殺人,動機不同,罪業就有輕重。業力也是一樣,不能只看表相的殺盜淫妄,內中的背景、因緣關係都要去深究。 有人說打死蚊子變蚊子,打死人將來就能變人。這是邪見,因果不是欠人一元就還一元,不是看在錢的價值,有時可能是一條命,或是一生的榮辱。所以因果不是數量上的相等,而是有其另外的價值。 「父債子償」不違因果業報,因為彼此互為父子,本身就有業力的關係。再說,從法律上來講,父親的遺產是由兒女繼承,當然父親的債務也要由兒女償還,除非兒女放棄繼承,否則「父債子償」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合乎因果。所謂佛法不離世法,理是通達的,不能這裡這樣講,到那裡又那樣講。 佛教講因果業報,就是「做如是因,感如是果」,「因」到「果」之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緣」,緣分好壞,對結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例如,淮南的橘子樹移植到淮北,就成為柑桔,所以品種之外,也不能忽視氣候、水土等其他因緣的培植。 現在的社會非常講究農產品改良,動植物都有專業人員從事研究,對品種的改良、取捨非常嚴格。 其實,人也有品種的好壞,品種好的子孫,必然獲得父母的愛護、師長的讚美、國家的重用。如果品種不好,不但成為父母的麻煩,也是社會的拖累。所以每一個人都要檢討自己的種子,是優?是劣? 好的品種,從因緣果報上來說,種子本身是因,是主力,但還需要外緣的助力,才能有好的結果。所以,好的品種如果沒有得到好的因緣助力,可能也難以有好的發育;壞的品種如果得到好的因緣助力,可能也會有出人意外的成長。 如民間台語有此一說,「歹竹出好筍」,這雖然未必是絕對的道理,但「因緣」對「果報」確實扮演著重要的支配作用。「因緣果報」的道理深奧而微妙,值得我們好好的深入探究! (待續)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18】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 29 關於受戒種種 5-3

佛光山西來寺傳授國際萬緣三壇大戒戒會 時間:2008年12月23日 地點:美國洛杉磯西來寺法堂 提問六:如何將宗門思想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舉心動念要能承擔:「我是佛光山!」不時地在心裡想:我要做到這一條、我要奉行那一條、我要代表佛光山……把這一切一切都要做好。 你能肯定清規裡的規矩,你就是佛光山,你就有宗門思想。相反地,如果你總是生起排拒的心,你就不是佛光山了。 提問七:我們不是在佛學院讀書的學生,如何在課業以及工作中取得平衡?應該如何規畫自己的未來? 不要常常用「如何」來問別人:如何弘揚佛法?如何了生脫死?如何斷除煩惱?如何、如何……要問自己應該怎麼做。 「工作和課業如何平衡?」要勤勞啊!還有別的話講嗎?「如何規畫自己的未來?」我說的是我的啊!自己做就好,不要問別人。雖然我也可以說出幾十種「如何」,但是那對你沒有用啊! 提問八:法名與內號有什麼不同的意義? 我們的法名,是來自普陀派的臨濟宗傳承,現在是第四十八、四十九代了,是依〈臨濟宗法脈偈語〉所說:「湛然法界,方廣嚴宏,彌滿本覺,了悟心宗,惟靈廓徹,體用周隆,聞思修學,止觀常融,傳持妙理,繼古賢公,信解行證,月朗天中。」 我比較不太重視宗派觀念,「佛教」就是我的宗派。五家七派的流傳,我雖然是傳承臨濟宗這一派,但我凡事隨緣、隨順,我也不說光大臨濟禪法,我要光大佛法;我也不說建一座臨濟禪寺,我要建一間大雄寶殿。儘管佛教的流傳好像學校,有這個學校、有那個學校,但我基本上來自中國的文化。 提問九:西方重視學術,如何將佛教學術研究和修行結合在一起,並且做到解行並重? 十年之內,不要羨慕名聞利養,十年之後,就能做得到。讀書也好,修行也好,都很辛苦,但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為佛光山徒眾感到非常遺憾的,就是多數人不用功讀書,不發心寫作,不發心出產作品。 歷屆的戒期,以我們這一次最盛況、程度最高,恐怕佛教有歷史以來,也是這一次最高、最盛況,假如你們這一次戒期的人士也不發大心,佛教的希望難矣哉! 提問十:弟子來自巴西,身為西方人,如何把中國佛教學好?又怎樣傳揚到西方? 你先去調查,無論是巴西,或者東方哪個國家,或者歐洲哪個國家,到美國來學習,現在回去後有辦法的人,是學了多少年?二年、三年、五年,語言還沒有學會,回去後會有辦法嗎?玄奘大師到印度,學了多少年?十七年後才回到中國翻譯經典的。凡事不下苦功夫,以為很簡單,可以速成,以為今天說,明天就成長,這是不可能的。即使瓜果,也都要培養個幾月幾年,才能成熟。(待續)

MORE

【星雲一筆字佛教成語】(6)

未了公案尚待完成 未足為道不足一談 本地風光一切照舊 本來面目真如自性 本命元辰自我本性 正法眼藏真理心要 瓦礫生光成就非凡 甘露法雨如來教法 生命的能量 文/星雲大師 生命的能量有多重?正如古人形容生死時說:「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生命有多重?也是「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 有的人,活著只為三餐餬口,苟延生命;他的生命價值就在飯食之間。有的人為了造福社會,苦學利眾,甚至身繫天下之安危,所以他的生命有多重?可想而知。 同樣是人,但在遭受綁票時,有的人贖金十萬,有的人百萬,有的人千萬,可見生命的價值有高低多少也! 有的人出生富豪之家,享受先人的餘蔭,卻是飽食終日,沒有散發自我生命之能量!有的人出身寒微,不但能立德、立功、立言,造福人群,讓萬民受惠,此即他的生命的能量也! 工商政界,為要功成名就,忍受社會眾人的歧視;一旦飛黃騰達,登上寶座,則萬人敬仰。所以,一個人生命的能量,在於發揮成就,在於有益人世。 光緒、宣統,以童子之齡即位為中國之帝,不管有為與否,但從小就散發他們生命的能量;姜太公以八十高齡始為文王賞識,老來一樣能散發他生命的能量。 生命之能量就是真如佛性,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只看一個人自我的努力,自我的時運。 有的人十載寒窗,空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有的人如蛟龍困在沙灘,時來運轉飛上九重天,此間的因緣非常重要。 朱洪武能由沙彌作皇帝;韓信乞食於淮安,終能聞達於天下。能量雖具備,也要靠眾緣和合,才能成就。 生命的能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無限無量的。過去世界發生能源危機,各國紛紛到高山、深海裡探勘能源,甚至發明太陽能。其實,能量是在吾人的心中。 吾人要想發揮生命的能量,先要把心裡的源頭找出來;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把心中的盲點去除,則智慧、慈悲、功德等能量,自然源源不絕。 生命裡的能量,是無限的,就看你怎麼樣的運用。會運用,則如陽光溫暖人間,不會運用,反而危害社會,那就浪費生命的能量了。 ──摘自《迷悟之間》第二冊 p.61 【成語典故】 未了公案 指未能解決的事件。 原文:《卍續藏‧宗門十規論》載唐末五代‧清涼文益禪師(885~958年):「有纖瑕之疑事,須憑決擇,貴要分明。作親偽之箴規,為人天之眼目。然後高提宗印,大播真風。徵引先代是非,鞭撻未了公案。如不經淘汰,臆斷古今,則何異未學?而強舞太阿。」 本地風光 本地風光,是禪門用語,同義詞還有本來面目、無位真人、清淨本心,意思相當於佛法的涅槃、解脫、真如、實相、般若、佛性等。它有兩種涵意:一,是指世間萬物的本來面目,即萬物本自天然呈現的風貌。二,是指心境上的本來面目,即讓心回歸到最單純、無分別的狀態。 本來面目 乃人人本具,不迷不悟之面目。又作本地風光、本分田地、自己本分、本分事。即身心自然脫落而現前之人人本具之心性。與顯教之「本覺」、密教之「本初」意義相同。 原文:《六祖壇經》:「(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正法眼藏 指禪宗所傳之心印,也泛指佛所說的無上正法。又作清淨法眼。即依徹見真理的智慧眼(正法眼),透見萬德祕藏之法(藏),為佛內心之悟境。正法眼藏是禪宗視為最深奧義之菩提,是由釋尊輾轉傳至菩提達摩,師資相傳,以心傳心的心法。 原文:《聯燈會要》卷一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 瓦礫生光 1.意指因圓果滿,畢竟成就。 原文:《五燈會元》卷十五載宋‧雪竇重顯禪師(980~1052年):「如來正法眼藏,委在今日。放行則瓦礫生光,把住則真金失色。權柄在手,殺活臨時。其有作者,共相證據。」 2.磚瓦、砂礫變成黃金,發出光彩。比喻成就輝煌。 原文:《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維摩詰經講經文四》:「令瓦礫以生光,遣枯林之花秀。」 以上【成語典故】部份轉引自「佛典妙供」網站http://www.sutrapearls.org/ 謹在此感謝觀世心居士惠予提供參照

MORE

【佛法真義3 佛教常識110】知客

文/星雲大師 「知客」一詞,望文生義,就是「我知道客人」。我知道客人是什麼人?是什麼心理?是什麼性格?有什麼需要?我應該怎樣接待他、招呼他、安排他、幫助他;重要的是,讓他有賓至如歸的感受,所以在每一個地方、時段,知客都要清楚了解整個過程和細節。 例如,在客堂裡,要懂得上茶,問候寒暄,茶點招待,了解客人,跟他談話、溝通。在佛殿裡,要引領客人上香、禮佛,為客人介紹說明。到了用餐時,除了上茶,準備適當的菜餚,還要知道陪客人,讓他感受被重視。「知客」對時空的拿捏、進退的分寸等,也須要有巧妙的應對之道。 在叢林裡,客堂是四大堂口之一,其重要性可見一斑。知客一職在寺院負責的工作範圍很廣,包括電話管理、客來人往登記、廚房飯菜、對外接待、用餐吃飯、車輛安排、糾紛處理、對外人事應對、知會協調等,可說是佛門的第一線,如同一個國家的外交官,舉凡信徒一進山門,不管他是來接洽事情、求助、傾訴,或是參觀、禮佛,第一個接觸的就是知客。 因此,一個知客稱職與否,關係著常住的興衰得失。除了見人要招呼,還要能遇事變通,不失威儀,言談舉止都要如法得宜。比方說,軍政首領等人,或是地方團體來山,應先認識、了解身分,或報請和尚接見,或由常住安排用齋、開示。如果來訪者是要請法,或者求見和尚、各寮首長,客堂當值知客都應該盡心聯繫安排。 現代的社會是一個凡事都講求服務的社會,不管哪一個行業,只要待人處事官僚,都不會受到歡迎。所以身為知客,首要條件,除了主動服務、溫和謙恭、熱情之外,還要能盤算、策畫、了解各種因緣關係、來龍去脈,更要懂得耐煩、替人設想、肯吃苦。我認為,上等的知客師必須能與人談說佛法,為人解決問題,慈悲耐煩,無所不能。中等的知客師,能帶人參觀,說些應酬的話,但不能為人解決問題。下等的知客師,一見到香客來,只會趕人去拜佛、吃飯,自己閒著沒事可忙。 對一個知客而言,應對來客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對來者卻不平常。例如,來了一個信徒,他在社會上沒有受到尊重,可是一到寺院來,就一切平等了,所以他歡喜到寺院,甚至因為感動而一生護持三寶。所以客堂裡的送往迎來,看起來都是一些俗事,實際上是廣結善緣,勤修福田。 而知客所扮演的角色,更是寺院與信徒之間的橋梁,象徵一個寺院的形象。身為一名知客,要經常把常住的宗風、思想、建設等,介紹給信徒認識,同時也要把信徒的行誼回報給常住。而知客的儀表、談吐、禮儀,都反映出一個寺院的風格,應該注意自己的形象。 尤其,身為知客必須要有學問,要不斷充實自己的佛學素養,說起話來能出言吐語不俗氣,且能對信徒說法,使他們認識佛教、僧團、常住,讓他們感受到法喜,獲得法益。甚至要能接引遊客,度化成為檀那,由檀那變成信徒,進一步成為護法、幹部;能夠如此,這就是一個盡責而成功的知客師了。 善知識 佛經裡常會提到善友、親友、勝友、善親友等詞,這些就是我們常講的「善知識」。《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述善財童子在求道過程中,共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他們以何種姿態出現,只要能引導眾人捨惡修善、入於佛道者,都可以稱為「善知識」。 《雜阿含經》裡記載,何等人能為遠遊善知識?何等人能為居家善知識?何等人能為通財善知識?何等人能為後世善知識?佛陀說:商人是我們遠遊的善知識,因為商人經常各處通商,知道何處有財富、哪裡有風景;家庭裡貞節賢良的妻子,是我們居家的善知識;同行的企業家和我們一起創辦事業,是我們通財的善知識;如果我們的心中有正見,有良好的觀念,這個正見就是我們後世永恆的善知識。 由此而知,師長教導我們,是我們的善知識;親朋好友規勸我們,是我們的善知識。甚至,歷史讓我們明古鑑今,歷史就是我們的善知識;看到一本好書、聽到一句好話、遇到一件好事,能給人歡喜、提昇淨化心靈的,都是我們的善知識;「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自然界的一花、一草、朝陽、和風等,也都是我們學習的善知識。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愚者也有一得」;可見所有的人都可以是我們的善知識。即使是壞人也可以成為我們的逆增上緣,如提婆達多一生陷害佛陀,佛陀反說他是善知識,是逆增上緣。因為沒有黑暗,哪有光明?沒有罪惡,哪有善美?即使佛陀遭逢毀謗、傷害等等,這些外道害佛,也都是助佛成道的資糧。 所以說,能在不同的環境,努力使自己接受磨鍊,這樣環境也是我們成功的大善知識;觀念一改,不論順逆、好壞,凡事想當然爾,那麼不管何處、何人,都會成為你的善知識。 一個人的功成名就,要靠眾緣幫助,不捨一緣,珍惜身邊的每一個緣分。把一切人都當成善知識,親近他、尊敬他、向他學習;即使沒有東西為我所學,我也能包容他、尊重他,在包容與尊重當中,我們也能獲得無限的法益。如孔子說「我不如老農,不如老圃」,不輕他人,則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善知識。 要如何分辨善知識?我認為:愛護我、喜歡我的人,不見得就是我們的善知識;而罵我們、打我們,天天沒有好臉色給我的,不一定就不是我們的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是對我們的前途有所教導、人格有所指正,又能幫我們向上,督促我們進步的人,讓我們在學業、道業、事業有所成長的,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識。

MORE

【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 ㊼】胡說八道

文/星雲大師 我們現在對於別人講的話,覺得不高興的時候,都是批評他「胡說八道」。意思就是罵他亂講、隨便講,講的不合理、不正派。但實際上,「胡說八道」是很正當、很正派、很重要的歷史。 當初,佛教從印度傳來中國的時候,經過西域胡人居住的地方,胡人對佛教的信奉特別虔誠。他們經常助佛宣揚,講說佛教裡面「四聖諦──苦集滅道」中的「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胡人講說這「八道」,或者那個時候是佛教初傳,有很多不同的翻譯、解釋;或者那個時候胡人的語言、音聲,讓其他地區的人不容易聽懂,大家聽到胡人傳授的八正道,就說「胡人說的八道」。 但是有的人不知其意,沒有深加研究,就把「胡人說的八道」,講成「胡說八道」,於是就這樣形成一句流行的話。後來語意的改變,批評別人講話,不喜歡聽的都叫做「胡說八道」,因而成為一句變了質的風行語言。 實際上「胡說八道」有它的歷史,有它的意義,有當初佛教盛行的狀況描述。而今,「胡說八道」中,真正的「八道」已經沒有人去深思了解;不要說「胡說」──胡人說的八道,就是現在的大德長者、權威的法師講授八道,實在講,這是人生的指南針,人生如果對這八道有了認識、行持,人生是可以非常的超越、非常的智慧、非常的解脫。 可惜,現在恐怕這一個八道,不必胡人說,哪怕什麼樣的正派人士來說,大家也不容易申明其義,都認為這是他不能理解、不要聽的八正道。其實「八正道」是幫助我們走向人生坦途,甚至是指引我們步上成佛大道的正確指南。今列舉八道的內容、意義如下: 第一、正見:因緣果報,善惡業力,無常苦空,佛道永恆。 第二、正思惟: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第三、正語:真實的語言,慈悲的語言,讚歎的語言,利行的語言。 第四、正業:不殺生為業,不偷盜為生,不邪淫為事,不邪業為命。 第五、正命:合理的經濟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慈悲的社會生活,道德的政治生活。 第六、正精進: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除,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第七、正念:念佛覺行圓滿,念法法界圓融,念僧清淨功德,念天仁至義盡。 第八、正定:健康的禪定,定心的禪定,悟道的禪定,見性的禪定。 人創造神明 舉世之間,每個國家幾乎多少都有一些地方性的神明信仰,叫做民間信仰。除此之外,他們也信仰一些國際性的、世界性的宗教。所謂「世界性」的宗教,它不是限於一國、一地的信仰,而是跨國際的,所以說「宗教無國界」。 目前被稱為世界性的宗教,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道教、儒教等。要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宗教,要讓全世界的國家公認你、接受你,才算是名門正派;相反的,一些附佛外道來立宗立派的,都只是短暫的過程,很快就會煙消雲散,不能成為氣候。 在一些地方性的民間宗教信仰當中,大都是以神明為中心;甚至於不入流的仙狐鬼怪,也都有人信仰。其實,這許多的神明、仙狐鬼怪,都不是舉世所公認的,而是一些少數人,為了人心、人性的需要而創造的。 例如:跟人起了爭執,警察、公安來調解,但他認為公安、警察調解不公,於是就建個土地公廟,請土地公來坐鎮;因為土地公就是我心中的派出所,祂會來幫我主持正義的。跟人打官司訴訟,也討不到公道;法律既然不能給我保障,我只有建個城隍廟了,城隍爺是最公平無私的,祂會來幫我主持公道。 因此,以這樣子的情況來推演,每一個人都可以創造他個人需要的宗教。例如:耕農的,他會相信神農大帝;做工的,他把魯班奉為祖師爺;經商的,他視關公為武財神。就這樣,王爺、仙女、娘娘、太子……各種神明就應運而生。 當然,也有的人相信大自然的雷電雲雨,因此,雷電雲雨就是他敬畏的神明;有的人相信自然界的山河大地,因此,山河大地就都是他崇拜的宗教。甚至於為了感念過去勤政愛民的帝王,或者是曾經建立功勳的英雄,人們也設立祠堂供奉他們。還有一般人對地方稍有貢獻、功勞的,大家為了感德報恩,都把他當作神明在崇拜。所以,世間的宗教信仰,與其說是上帝造萬物,不如說是眾人創造神明。 但是正信的佛教不同,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他不是神明,他是人;他出生在印度迦毗羅衛國,他有生養的父母淨飯王、摩耶夫人;他有修學的宮廷生活,有入道苦修的記錄歷程。他是經過多年勤修、苦行,最後悟道的覺者,所以宇宙無限的空間,都在他的心裡,無限的時間和他並壽,他超越了時空,以一個大覺者、大自在、大悟道者來為眾生說法。 佛陀跟神明不同,他不能賞賜你什麼,但他可以開導你因緣果報等佛法真理;他沒有什麼權威來處罰你,他都說自己的行為要自己負責。他是一位覺者、智者,他超越所有的宗教,超越所有的神明;他以佛法真理來教化你、加持你,而不是施捨給你平安、幸福、發財、富貴。 跟著佛陀的信仰,你要能尊重他,信仰他的道德,信仰佛陀是實在有的,信仰佛陀的教化是能讓我受益的,這就是傳統的佛教;與現在的人間佛教,是有所對應,是古今一致的。因此,我們信奉佛教,就要回歸佛陀的本懷。 佛沒有創造人,人也不能創造佛;各人自業自受,因果自己承擔。所謂「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就是佛教最高的信仰理念。

MORE

【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 (117)】摩訶薩

文/星雲大師 一般人以為,菩薩是供在寺院殿堂中間或四周的聖像,如觀世音叫「觀音菩薩」,地藏王叫「地藏菩薩」。其實,佛教裡,「菩薩」兩個字的意思,不是說供在殿堂裡的才是菩薩,菩薩就在人間,所有的人都是菩薩。 小孩子叫「小菩薩」,男士叫「男菩薩」,女生叫「女菩薩」;發心的義工是「義工菩薩」,年紀老的是「老菩薩」;甚至各位「新戒菩薩」、各位「初發心菩薩」、各位「青年朋友菩薩」等等。 「菩薩」兩個字,是「人」的稱謂。就等於是學生,有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甚至博士生也是學生。供在佛殿中央的,稱為菩薩;只要你肯奉行佛法,你對佛教有虔誠的信仰,都可以尊稱為「菩薩」。 如果你能以菩薩自居,菩薩是「大道心眾生」,菩薩「自利利他」;你是菩薩,自然就會肯得為人服務。菩薩一詞,用中國話來解釋,就是「覺有情」,就是覺悟的人。你有信仰,你能懂得、你有覺察、你能認識問題,你肯得到佛教裡來學道,你就可以被稱為「菩薩」。 不過,菩薩也有五十二個階位,小學生、幼稚園的菩薩,當然不能和最高階位的大菩薩相比。「大菩薩」在佛教的名稱,叫做「摩訶薩」。「摩訶」是梵語,華語的意思,也就是用中國話來說,就是「大」;「摩訶薩」就是「大菩薩」。所以,佛教裡有很多的大居士、大護法、大功德主,我們都稱他為「大菩薩」。 菩薩不是人死了以後,由佛祖來封他為菩薩,也不是說在世修行,死後成道了叫菩薩;所謂菩薩,就叫「活菩薩」,在世間活著就可以稱為菩薩。 你學道了,就是學道的菩薩;你發心了,就是發心的菩薩;你度化眾生,就是度眾的菩薩。所謂:「堯何人也,舜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因此,觀世音、地藏王是菩薩也,我也是菩薩也!你只要對自己具有信心,你只要肯自覺覺他、自度度人,應該就可以稱為菩薩了,甚至被稱為「摩訶薩」。 太虛大師說:「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這句話,我們每個人應該都可以直下承擔也。 雲水行佛 曾有人問我,什麼叫「雲水三千」?我說:天上的白雲飄來又飄去,地上的河水流過去又流回來;出家人行腳就是雲水。雲水到哪裡去呢?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雲水就是「行佛」。 佛光山開山之初,我設立了一間小小的診所,免費提供本山徒眾及山下居民看診。但位於本山鄰近的旗山、六龜、甲仙、三民、桃源等鄉鎮都是山區,以原住民朋友居多,他們生病時,不僅沒有辦法獲得良好的醫療,也不能工作賺錢,還要花錢來為有病的身體療治。尤其,山路遙遠,交通不便,即使是沒有病的人,經過一路的顛簸也會不適,何況是生病的民眾?真是雪上加霜! 為此,我起了一個想法:送醫療到山區,讓有錢的人出一點淨財,幫助病苦的人醫療。所以,我在一九八三年成立「佛光山施診醫療隊」,每周固定巡迴各縣市,將醫療送到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一九八七年,擴大組織編制與服務範圍,並更名為「雲水醫院」。 雲水醫院不同於一般醫院,是以「弘法義診車」為醫院,載著「愛心」在鄉里村莊,如行雲流水般穿梭,施藥治病,嘉惠民眾服務。不過好事也不容易做,基於某些人為因素,只有改變服務方向,除了定期的海內外義診活動之外,我在佛光山下設立一間「佛光診所」,由專業的醫師、護理人員,為本山及來山的大眾、鄰近的民眾服務。 後來「雲水醫院」的構想不成,我就把它轉換成「雲水書車」,取名為「雲水書坊」。想到偏遠地區的小朋友不容易閱讀課外讀物,我就提出「我買書,你讀書」(送書到偏遠地區)的想法。每天由車子載著滿滿的書籍,輪流開到偏遠村莊、學校,讓大家來借書。甚至,還有隨車的義工或講說故事,或者變魔術,寓教於樂,帶領孩子們愛上閱讀。現在已有五十部「雲水書車」,在各地廣結善緣。 二○一三年起,「雲水書車」更與佛光山舉辦的「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結合,徒眾們喊出「果香書香處處飄香,人情法情處處真情」的口號,結合書香、果香活動,讓偏鄉地區、弱勢團體也能品嘗玉荷包荔枝的美味。 此外,有感於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二○一○年,佛光山慈悲基金會更啟動了送醫療到偏鄉的「雲水護智車」,守護銀髮族的心靈與健康。 我的想法是,有錢的人可以出錢,給沒有錢的人看病;有錢的人可以捐書、出資,給沒有書讀的人讀書。希望這樣的理念,可以拉近一點社會上貧富不均的差距。

MORE

報恩

文/星雲大師 中華文化倡導「報恩」的美德;就是在佛教裡,到處也都有「報恩」的思想。 報恩是人類倫理的根本,所謂「滴水之恩,湧泉以報」;肯得報恩,他必定心有餘力,才會自願說我要去報恩。因此,懂得報恩的人,才是富有的人;貧窮的人,哪裡會有力量去報恩呢?報恩的人,也可以說都是有情有義的人,都是社會上善良的、正派的人;相反的來說,無情無義、不知恩惠的人,必定是自私自利的人,如佛陀講說是「非人」之類。 國家保護我們,我們要報國家的恩;父母養育我們,我們也要孝養他們。佛法僧三寶,給我們心靈的安慰、身心的安住,三寶對我們也有恩;甚至於一切眾生、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對我們有幫助的人,都是我們的恩人。 「報恩」本來是人類很正常的一個倫理關係,是很好的文化思想;只是佛教裡面有一句話,我常常感到有一點意見。例如,信徒對寺廟布施建築工程、裝塑佛像、印刷經典、供養大眾,那麼寺院裡的出家人都說:「你真發心,阿彌陀佛將來會接引你到西方極樂世界。」 圖/unsplash 我覺得奇怪,這許多信者布施給寺院,從生活上給予我們協助,為什麼沒有想到我要來回報他們,反而要讓阿彌陀佛來報答呢?我認為我們出家人,太推卸報恩的責任了,好像什麼人對我怎麼好法,都是應該的;什麼人對我有種種的恩惠,都要讓佛祖去代替我們報恩。因此,佛教人士沒有自我的感恩,自我的回報,自我的社會服務,我認為這樣的情況不合乎道理。 我覺得報恩的思想,每一個人都要自己去承當,我們既然到世間上來,所有享受到的都是別人的幫助,所以我們也要懂得幫助別人,才是回報恩惠。 人從出生下來就要靠父母養育,靠社會給予各種的支持;慢慢成長了,在二十歲大學畢業以前,可以說都享受到人間給予的恩德,對別人也從未有過貢獻。 但是,有些年輕人卻常常對父母不滿,對老師不滿,對國家社會也不滿,對很多的士農工商都不滿。我就想到,人間那許多的大眾,對你恩重如山,你怎麼連一點感謝都沒有?老是嫌這個不好、嫌那個不好。你想想,這樣的做人合理嗎? 所以我覺得,一個人要把人做好,先要學習報恩。從童年的時候,在家庭裡讓父母歡喜,這就是報恩;及長,在學校裡讀書,對同學、朋友服務,這就是報恩。甚至於老師教我們的,也不要嫌他這個教得不好,那個教得不好,所有今天世界上有頭有臉的人物,不都是那許多他不服氣的老師,把他教到成功的嗎?為什麼對老師不知道感恩圖報呢? 對社會也不可以怨恨。你看,坐在家裡面,報紙把全世界的新聞都送到你的眼前;坐在家裡面,打開電視機,那些演藝人員,拿出渾身的氣力表演給你欣賞,這還不夠對你的恩惠嗎?你能不感謝嗎? 圖/unsplash 所以,光是享受人間的所得,自己還要產生種種的不滿,不知道彼此有互利的關係;做人的道德這樣欠缺,要想將來在國家社會裡出人頭地,就是做到什麼大的官員,那也都是一些官僚,經商者也充其量都是奸商。 世間上每一個人,例如外國那許多偉大的政治領袖,他們一句話,雖然沒有和我直接影響,不過在經濟、政策各方面,可能都對我有利,我在無形之中,都享受到他們那一句話給予我的方便,可以說都是恩人。 甚至於就是貧苦的人士吧,接受我幫助,我也要感謝他,讓我有機會為社會做一點功德,讓我為這許多苦難的人,盡一點做人的風度。所以,給人還要感謝別人,才是報恩。 現在人類由於自己的貪吝,都希望別人對我好。別人給予我,我老是接受,就表示我貧窮;如果我能可以幫助別人,給予別人,那我就是富有,我就是一個報恩者。在這個世間上,我們所以要提倡報恩,是在告訴大家做人的根本道理;你要想做一個健全的人,就先從報恩做起。

MORE

【星雲大師全集122】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 52 人間佛教實踐的理念 14-10

文/星雲大師 提問六:弟子學佛四年了,在學佛之前是在北京工作,學佛後則是到處參訪,幾年後才又重新回到職場。過去我在領導們心中的形象是思路清晰、目光高遠、表達能力很好的。可是這一回他們見到我,都問我說:「你現在眼神裡充滿了祥和、慈悲,還能做事嗎?你全身上下沒有一根刺,沒有稜角了,在你這個年齡是不是嫌早了點兒?」 既然有這個問題出現了,也就意味著我學佛沒有學到家,在表現、表達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此請問大師,如何才能把佛法的妙用,真實地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如何才能把佛法的慈悲,讓別人感受到,卻又不讓人覺得我很另類? 一般社會人士總會批評我們學佛的人很消極,對社會不積極、不關心、看破世界、落伍了,這實在是一個錯誤。其實,人生並不是要逞匹夫之勇,不是為了一時的意氣用事。 戰國時代,有一個國王很喜歡鬥雞。但是雞要會鬥,總要經過一番訓練。於是國王便找來了一位有名的鬥雞訓練師,拜託他代為訓練鬥雞。從此,他便展開了鬥雞的訓練。 兩個禮拜後,國王心急,前往察看鬥雞訓練的情形。只見那鬥雞顯露凶氣,雄糾糾、氣昂昂地,一副不屑一視的樣子。訓練師說:「這樣的雞子沒有用,還得再接受訓練。」 隔了一個月,國王再度前往,只見鬥雞沒有了雄糾糾、氣昂昂的氣勢,變得比較溫馴。於是國王問:「這個雞子怎麼不像過去有精神力氣了?」訓練師竟說:「牠進步了!」國王一臉狐疑,心想:「這怎麼是進步呢?」雖然不了解,也沒再多問。 發菩提心 積極利生 過了兩個月,國王又去了。這時候雞子正在睡覺,國王一看,說:「糟糕!你把我的鬥雞訓練成這副懶洋洋的樣子,這怎麼成呢?」這時,只見訓練師不慌不忙地說:「現在牠訓練成功了。你看!很多鬥雞都不敢接近牠。儘管其他的鬥雞在牠身邊圍繞,牠也是一動都不動。牠是真正成功了!」不逞一時之氣的雞子,也就不像老虎三撲,後力不繼,是隻真正有實力的鬥雞了。 過去的武林豪俠也是一樣,真正有武功的,看上去也都像是個病夫。所以真正的學佛人,並不消極,而是積極的。坦誠說,我一生都沒有休息,也沒有度過假,我一天工作不只十五、六個小時以上,除了吃飯、睡覺以外,我都在辦事。甚至過去年輕的時候,為了爭取時間,我連上廁所都是跑步去的。所以,能說我這個出家人不積極嗎?並不會,反而我是愛惜生命、愛惜時間、愛惜工作的。 因此,受人譏諷,我們也不必去計較,因為那是對方不懂、不了解。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學佛的人,也要自我檢討,要發菩提心。一個菩提心裡包含了勇敢、智慧、般若、積極、向善、向上,力量是很大的。 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分別代表了佛教的悲、智、願、行,也就是慈悲的觀世音、智慧的文殊、大願力的地藏王、修行的普賢王。就說地藏王吧!他誓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那真是了不起的。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在社會上應該是屬於積極分子,不同的是他看淡了功名富貴、世俗娛樂,但是在利人利世方面,他是非常積極的。 無我無求 自覺進步 所以我想,你信佛四年,這很難得。不過,過去中國有一段取笑人的話: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三年,佛在西天;信佛五年,佛就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總之,不要灰心!信佛教不是彆扭的。有所求,求不到就會灰心。所以,信佛教,除了無我,還要無求,不求什麼。 關於「無求」這一點,我一路走來,培養了自己對佛教的信心。例如:我從十二歲出家後的十年中,每次拜佛,都是求諸佛菩薩保佑我,給我聰明、給我智慧、讓我進步。 到了二十多歲時,發覺到這樣不行,太自私了,天天向佛祖要這樣、要那樣,就如同小孩子向父母要糖、要錢般,應該改一改。於是我改口說:「佛祖啊!觀音菩薩啊!請您保佑我的父母身體健康,保護我師父的弘法事業順利,保護我的親屬人等都能平安吧!」對於這樣的改變,當時也自覺進步,你看!我現在不為自己了,我都是為父母、兄弟、親人而祈求佛祖保佑。 心量擴大 發心承擔 到了三、四十歲左右,覺得這也不對,天天向佛菩薩要求保佑我的父母、我的師兄、我的朋友……全都是「我的」,這也不對啊!於是我改變說詞,把祈求的範圍擴大了。「佛祖慈悲,請您加持世界和平,加持人民安樂,加持所有眾生都能幸福快樂!」對於這樣的改變,我也很得意,哎喲!我現在的心量變大了,我以世界為重,以人民為對象,我修行有成啊!這時候的我可以說處在自我陶醉的狀態。 漸漸地,到了五十歲左右,又覺不對,我天天要求佛祖讓世界和平、讓眾生離苦得樂,讓佛陀如此辛苦,我自己又是做什麼的呢?所以我又有了改變。每當我在佛前禮拜時,總會說:「佛祖,請您把一切的苦難賜予我,請您訓練弟子我,能代您擔當弘法利生的責任。」這時候的我,已不要求佛祖做什麼,苦難的事情全交由我來承擔! 所以,在修行的路上,願力也有層次的不同。但這也不只是由某一位老師教導我的,甚至可以說沒有人告訴我應該怎麼發願。就在各種磨鍊之下,幾十年後,我才漸漸地通達那麼一點道理。 依此類推,在很多方面,我也深有所感,例如慈悲。現在回想起來,從小我就有慈悲的性格,尤其出家後,在佛教裡,有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因此,我更是感到自豪:啊!我的性格與別人不一樣,我對人很慈悲。 三、四十年前,台灣一家中國石油公司舉辦了一場講演,邀我前往主持,當時剛從學校畢業的心定和尚替我開車,車子行駛在路中,一股「慈悲」的感受忽然湧現,一時間,我忘記了世界,忘記了所有一切,心裡只有不斷浮現:慈悲、慈悲、慈悲……「慈悲」的念頭一直盤旋在我的腦海裡。後來我口中索性地小聲稱念:「慈悲、慈悲……」其實,那時候,我也擔心給正在駕駛的心定和尚看到我那沉浸在「慈悲」氛圍中的樣子。 領悟慈悲 生死一如 當時,我每念一句慈悲,就覺得自己過去不懂慈悲。其實,慈悲有狹義的慈悲,有廣大的慈悲;有有相的慈悲,有無相的慈悲;有有緣的慈悲,有無緣的慈悲;有一時的慈悲,有永恆的慈悲;有現世的慈悲,有來世的慈悲;有對待的慈悲,有無對待的慈悲;有有限的慈悲,有無限的慈悲。頓時間,整個宇宙似乎充滿了慈悲,我滿腦子都在想慈悲、慈悲、慈悲、慈悲…… 那一次讓我感覺到,對於慈悲,我又多了一些了解。這是很突然的感受,不是別人教我的,也不是我從經典裡看來的,而是從內心裡發出的。 今年是兔年,大家要我寫幾個字祝賀新年,因為兔子很靈巧,所以我就寫了「巧智慧心」四個字。巧,是靈巧;智,是世間的智慧。六祖大師說:「慧由心生。」智慧是從心裡生起的,所以我希望各位有緣人,能從內心去體會世間一切,要有我了解了、我懂了的體悟。實在說,中國的禪門倒不一定要你成佛,反而是要你能覺悟、開悟。 所謂「開悟」,就是我懂了、我明白了。在開悟的境界裡,時空是沒有對待的,人我是沒有對待的,生死是沒有對待的,一如也,是即心的。(待續)

MORE

退讓原來是向前

文/星雲大師 排班,講究次序,這是佛教所重視的。如所有的經典記載,佛陀早期的弘化生活,僧侶托鉢都要「次第乞食」;在中華文化也有許多優良的傳統,諸如做人講究「溫、良、恭、儉、讓」,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這將是多麼美好的社會,多麼和諧的人我關係呀。 可惜的是,現在這些美好的傳統,有些已經都變質、走樣了。例如,二○一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也就是大家在歡度跨年夜的時候,上海黃浦區外灘的陳毅廣場,發生一起人擠人的踩踏事件,總共造成三十六人死亡,四十九人受傷。 現在的社會,不管走到哪裡,到處都在推擠,誰也不肯退讓。為了要早一點擠進演唱會場,連公安、警察都攔不住;為了要和名人照相、握手,就是警衛、安全人員也無法阻擋。因為大家都不肯排隊,即使有人願意排隊,也有人要從中插隊,不肯依序前進;一個不依程序、沒有前後標準的社會,如何能公平有治安呢?所以現在在一片復興中華文化的呼聲中,謙虛、退讓的美德,我們應該要把他再加強、提起。 圖/unsplash 排隊、謙讓,在文明的人類社會裡,必是不可少的美德與規範。我們看,在夏威夷的公園裡,幾萬人的集會,只有一個老人和一個小孩在旁邊維持秩序。只見他們的手指一比,大家就乖乖的隨著手勢指引,或向左、向右,或前進、停止,一切都是那麼的井然有序,安靜無聲。相對的,有一些國家,人民不守規矩、紀律,即使你用一根繩子圍起來,甚至築起一道牆,他也要翻牆而過。 大家以為「爭先恐後」,就可以占到什麼便宜。其實,人生有前面的半個世界,也有後面的半個世界。前面的世界是窄門,大家擠得頭破血流,傷害了人際的和諧;假如你能退讓一步,後面的世界沒有人要,你擁有了後面的半個世界,不是無比的逍遙自在嗎? 有一首偈語說:「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你不肯退後一步,就無法插滿整田的秧苗,所以謙讓裡,有甚深的哲理,謙讓裡,有無比廣闊的天空。 退讓,才有前進的空間,才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因為世界不是我一個人的,還有社會大眾,因此隨時隨地,不管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別人,要懂得謙讓;你能謙虛、讓人,別人才會對你有好感。尤其在人群裡,唯有懂得相互謙退、禮讓,大家各退一步,才能相安無事。如中國有名的「將相和」,藺相如因為能對廉頗禮讓,最後也感得廉頗登門負荊請罪,這是何等美好的人性光輝之展現。因此,不要以為謙虛、退讓,是很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懂得謙讓,對個人品格的涵養,對國家社會的和諧發展,其影響之大,都是不言而喻。所以排隊、退讓的美德,這是我們在復興中華文化的當下,大家應該要齊心努力的地方。 圖/unsplash

MORE
/336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