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閱讀 | 人間福報

閱讀

【寫意日常】種花種菜 快活人生

文/王美慧 因健康因素,果斷結束長達二十多年的熬夜工作,以前常覺時間不夠用,卸下工作後,突然覺得時間頗充裕。 喜歡宅在家的我,除了料理三餐,又開啟以前喜歡種花種菜的興趣。自家的花園,有一、二十盆花,玫瑰、桂花、蓮花、扶桑、黃蟬、孤挺花、薰衣草……四季更迭,幾乎天天都有花可觀賞。 種花之餘,料理是日常生活重心,當然得種點菜,九層塔、香菜、辣椒等料理配菜種一些,隨手可取,地瓜葉、皇宮菜,毋須費心照顧,給土給水,它們便能長成一方蔥郁綠意,為餐桌添一盤有機無毒的養生菜。盆栽裡還能種一棵無花果,生食煮湯皆可,無花果煮湯清爽溫潤甘甜,暖心也暖胃。 人生,簡簡單單,有花有菜又有果,心靈充足,肚子溫飽,日子便快活。

MORE

【台灣史話】武田貞吉與台灣茶粉

文/翁俊發 一九○○年九月,一批載著台灣茶粉的貨輪駛往神戶,在茶商武田貞吉的磚茶製作所試製。結果出爐,評語為香氣馥郁、形狀完整、水色濃厚,唯一缺點是有些微苦澀,但優於日本綠茶末原料。 台灣茶粉製作磚茶的歷史即由此開展。 當時,日本生產磚茶已經三十年,銷往俄羅斯港口海參崴,主要消費地是西伯利亞。俄國年需要量約四千萬斤,但日本輸出僅四十萬斤,市場仍有很大拓展空間。當時,競爭者為福州跟漢口兩紅茶產區,共有八家磚茶工廠,均為俄人所經營。 武田最初用中國跟印度紅茶粉作為原料,但成本太高。後來改採日本綠茶粉,不過品質略低。在他之後,長崎、福岡、熊本三地都陸續有磚茶工廠設立,彼此競爭,原料價格飆漲,售價反倒低落。一九○○年初,另一日本茶商曾探訪大稻埕茶館,得知台灣茶的再製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梗末,除了扔棄,一般是運到福州求售,武田於是嘗試利用這些被漠視的副產品。 大稻埕每年茶粉約在二十五到三十萬斤之間,可供製作兩千五百箱。而且,彼時台灣烏龍茶粉過多,日漸引起主要消費市場美國的不滿,茶粉容許限制漸趨嚴格。但如果把粉茶拿來加工,不只產生利潤,而且可挽救烏龍茶日漸衰敗的商譽。 磚茶原以紅茶粉末製成,綠茶也行,兩者都不帶苦味。用烏龍茶除了苦,還會有水色淡薄缺點,但武田已研發出仿造法,技術不成問題。不過,以紅茶為原料仍是首選。一九○一年,他又跑到台灣,找上了水返腳(今新北汐止)大茶商李萬居合作。這回,武田傳授當地茶農紅茶製法,成品全數收購。他的著眼點除了茶粉可以拿來做磚茶,還在於紅茶成本遠低於烏龍茶,而且市場廣及歐洲,不侷限於美國。 台灣茶粉在武田開拓下,成了搶手的磚茶原料貨源。但一九○四至一九○五年間日俄戰起,烽燹阻斷輸出。一九○六年戰歇,需求孔急,銷售大好。結果,不肖商人以劣等茶粉供應,不加焙火,還摻混砂塵,導致名聲墜落,由優轉劣。 另外根據一九○六年報載,茶粉利用還有個番外篇。茶粉其實也分等級,佳良品製茶磚,混砂的只能當肥料。有人研究拿來做成染劑,為「老虎黃」色,堅固不褪。齏粉細末,貌似不起眼,然則色味俱全,可說是台茶史上最物盡其用的一段歷史了。

MORE

【獻給動物朋友的詩】校園養蜂, 一點也不瘋

文/小熊老師  你的前世 如果不是記者 就是個作家 你看到滿山遍野的花 趕緊貼近採訪 不像我只是興奮的拍照 為了查證昨夜的雨 或者預測明日的風 你穿梭在花間 東嗅嗅西聞聞辛勤比對 用你的思想去發酵素材 你的絕技 是嗡嗡嗡溫柔的問候 讓每一朵花都為你敞開心房 說出最甜的話 你決定用透明的翅膀 把這些美妙的收穫帶回家 加入你的滿腹經綸 一起濃縮成蜜 ——————〈蜜蜂〉 身在蜜之鄉,應該大家都跟蜜蜂很熟吧! 台中城南,霧峰、大里、太平的丘陵地帶,盛產龍眼,滿山遍野的龍眼樹,花開時,養蜂人紛紛把蜂箱移至樹下,透過蜜蜂的辛勤工作,高品質的龍眼蜜便誕生了。好多人愛吃蜂蜜,大家所熟悉的蜂蜜,就是龍眼蜜,香甜、濃郁。在蜂蜜加持下,美食列隊:蜂蜜檸檬,蜂蜜蛋糕,是許多人的最愛。吐司、鬆餅,抹上蜂蜜,絕配!各種蜜汁料理,蜜汁雞腿、蜜汁排骨,若能用上真蜂蜜,那可是上等享受。還有人喝蜂蜜水止咳,可比感冒糖漿。 大家跟「蜂蜜」熟到不能再熟,跟「蜜蜂」卻一點也不熟,雖不至於聞「蜂」喪膽,卻總是怕怕,怕被叮(正確說法是「螫」)!即便在台中城南蜜之鄉,這個產出無數得獎蜜的所在,大人小孩對於蜜蜂的刻板印象,竟跟一般都會環境裡的居民不相上下。 農家子弟出身、住在生態寶地霧峰桐林的「環教校長」陳榮錦,熱中環境教育,擔任霧峰國小校長期間,結合園藝專長的家長,在校園邊際廊道種植蝴蝶食草,成功打造蝴蝶翩翩飛舞的生態學習環境,大獲好評。 但他不就此滿足,緊接著推動「校園養蜂」,這回,除了跟校園養蝶一樣勞師動眾,得組成一票老師和義工作為核心班底長期耕耘,還要面臨「家長的擔憂」和「技術的難題」。所幸,學生的家長裡有好幾位養蜂達人,擁有實戰經驗的「老師」近在咫尺,校長衝第一,成為校園養蜂的頭號「學生」,校園的第一巢蜂箱直接由家長貢獻。掌握養蜂技術的過程,難免獲得許多「勳章」,曾經上午被螫到臉,嘴唇腫起來了,但下午就要出校門參加重要會議,與會朋友一見,同聲驚呼:「哇!陳校長你的嘴唇變得好性感!」 陳榮錦分享:「你愈怕,愈容易被螫,把動作放慢,你不驚惶,蜜蜂便不驚惶。」到後來,他老神在在地與蜂為伍,索性連防護罩都撤下。「只要熟悉蜜蜂的習性,牠們其實是溫馴的。」只有少數人因體質特殊,被蜂螫之後會產生嚴重反應,一般人一旦被蜂螫,謹記保持冷靜,去除毒刺,清潔傷口,冰敷,留意身體反應,進一步,遵循醫師指示服用抗組織胺、止痛藥……事實上,蜜蜂的刺針尖端帶有倒鉤,螫人後刺針留在人的皮膚上,飛離時器官也被連同扯下,非不得已,牠們不會犧牲自己的生命。 「死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了解蜜蜂這種犧牲小我以保護群體的天性,讓我升起了幾分敬意。全世界的蜂類超過十二萬種,蜜蜂只是其中一部分,蜂類系譜中,蜜蜂、長腳蜂與虎頭蜂屬於社會性昆蟲,只有蜜蜂會產蜜,以蜂蠟築巢。蜂蜜、蜂膠、蜂王乳、蜂花粉以及蜂蠟,都是對人類生活有所貢獻的蜂產品。陳榮錦在校園養蜂教學時跟大家強調:「一隻蜜蜂一生大約只能生產五克的蜂蜜,兩克自己使用,三克給人類使用,所以我們的一口蜂蜜,就是好多隻蜜蜂一生辛苦工作的結果。」每一滴蜂蜜,都彌足珍貴啊。 蜜蜂的分工合作也值得小朋友學習。蜜蜂王國分為三種角色:蜂后(又稱蜂王)、雄蜂和工蜂。蜂后負責產卵,雄蜂負責交尾,數量最多的工蜂負責各種內外勤工作,經典童謠〈小蜜蜂〉:「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勤做工/來匆匆,去匆匆/做工興味濃/天暖花好不做工/將來哪裡好過冬/嗡嗡嗡,嗡嗡嗡/別學懶惰蟲。」講的就是工蜂。工蜂要建造及清理巢房、哺育幼蟲、服侍蜂后、接收食物、擔任守衛,每一隻都能執行多種任務;鍛鍊飛行能力後,便可以外出採集花蜜、花粉和水,以供應蜂群維生所需。 蜜蜂好忙!蜜蜂好棒!陳榮錦如今已申請回到居住地桐林山村服務,在家裡隔壁的學校「桐林國小」擔任校長。桐林作為多個養蜂場聚集之地,推行校園養蜂更是「無障礙」,家長、校友組成專業顧問群,陣容堅強。桐林國小的視聽教室「桐學苑」的陽台,就是小小的養蜂場,在桐學苑,養蜂教學的道具齊全,最受歡迎的是打了許多細細孔洞的透明觀察箱,裝進有一格格六角形巢房的巢片,貨真價實的蜜蜂在裡頭嗡嗡嗡。 桐林,無論校園或社區,都提供了豐富的蜂產品體驗課程:除了應用蜂蜜食材創作美食,蜂蠟布、蜂蠟香氛磚的DIY更是招牌體驗活動。學校與社區合辦走讀活動,讓養蜂教學資源對一般民眾打開門戶,做起全民環境教育。包括蜜蜂在內的各種蜂類,是環境生態的重要指標,當全世界的蜜蜂數量大幅減少,那不只是蜜蜂的生存危機,也是人類的生存危機,因為,如果沒有蜜蜂採蜜與授粉,農作物的生長就會受到影響,最驚心的說法是:我們桌上的食物將因為蜜蜂的消失而少掉三分之一! 蜜蜂的消失,除了氣候巨變、病蟲害等因素,還跟化學農藥大有關係,減少農藥使用,可以避免蜜蜂中毒死亡或行為異常。多多種植蜜粉源植物,則可以給蜜蜂更好的成長環境。社區剛剛與學校合辦「養蜂人家體驗營」,蜂知識、蜂手作,開眼界、趣味濃,壓軸節目「Bee生難忘的品蜜大會」令人回味無窮。看來,校園養蜂,社區玩蜂,已經掀起一波常民生態教育的「蜂潮」了。

MORE

【阡陌之時】機車的妙用

文/吳鈞堯 DT機車頭矮、尾巴翹起,林姓同學騎上,猶如賽手,遠遠的便能聽見引擎「噗噗噗」響著,跟著一個轉彎,聲息漸漸熄滅,右大腿跨出座位,拉起誇張、好看的圓弧,我們羨慕地瞧著。 年過十八、而且住得遠,可以申請騎乘機車上學。遠近與否,學校有丈量標準,大家都羨慕他住得遠。我從三重到南港,委實夠遠了,可是沒有財力負擔,再加上林同學因為重考,年長一歲,符合雙重標準。 我直到高工畢業,才有資格騎車,但不是什麼DT,只是野狼且是二手。林同學常在課堂間吹噓,他假日載了協和、靜修的女同學,怎麼刻意煞車,讓女孩們不得不靠近。 學校體恤學生遠途,讓他可以騎乘機車,變成把妹好招。不過,事情都有代價,他特別受到教官關照。也許他長我們一歲、或者個性海派擅長應對,沒過多久,與教官從拘謹變成哥兒們。 下課時同學依序排隊,搭乘公車,有幾天林同學也一起,我納悶卻不好多問。班上近五十位,很自然地畫分不同小圈圈,喜歡溜冰、都會玩樂的,很難跟崇尚健行、露營者走在一塊,林同學等同另一個團隊的領袖,甚少遲到的他,那陣子都不參加早自習,姍姍來遲時,後頭還跟著韓教官。 我以為他遲到被逮,要被處罰,哪知韓教官不像押送犯人,更像保護嘉賓。 傍晚,林同學依序排隊上車時,久未聽聞的DT引擎聲忽然出現,聒噪的排氣聲駛進視線時,下車的竟然是韓教官。 林同學很快出列,接管車子,噗噗噗上路前,回頭朝我們揮手。原來韓教官汽車送修,借用了幾天DT。不屬於林同學陣營的我們又驚又疑,林同學陣營的同學們顯然早已知情,大聲歡呼,「謝謝韓教官。」♣

MORE

【院線片《正發生》】諾貝爾文學獎、電影和女性自覺

文/吳孟樵 奧地利籍的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與法國籍的安妮艾諾的半自傳小說,不僅是小說早已受到「矚目」,被改編為電影後,引起強烈討論,且都是在成為電影作品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當文化跨越地域,突破性別限制,將自身遭致的社會不平等待遇、情欲經歷梳理成不同形式的創作,感染力是漸層、暈染、擴及許許多多的人反思,不再是單純地以一種性別論看待。那麼,身體所帶來的社會符號或情緒才有其論述意義。 本文引述的兩位女性作家的半自傳小說,不僅是小說早已受到「矚目」,被改編為電影後,引起強烈討論,且都是在成為電影作品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兩位是奧地利籍的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以及法國籍的安妮艾諾。 討論聲浪多年不輟 耶利內克二十一歲起即寫作出書,寫小說,也寫詩和劇本。她的作品裡最被討論的是《鋼琴教師》,愛莉卡(伊莎貝拉雨蓓飾演)的個性因長期被壓抑,衍生另類叛逆。而她冰冷嚴格的教學態度,直至俊帥的男學生華特(班諾馬吉梅飾演)出現,兩人發展成虐戀關係。 即使鋼琴教師愛莉卡已陷入無法抵擋的關係,仍以強勢的口吻對華特說:「感覺不會勝過我的理智。」片中人物關係互相折磨,像個生物鏈,母親扣住女兒愛莉卡;愛莉卡扣住戀她的男學生。由於揭露人性壓抑至殘虐的激烈關係,當作者耶利內克在二○○四年連獲卡夫卡文學獎與諾貝爾文學獎,引發某些宗教團體的抗議,不難想像是站在男性霸權的角度抗議。譏諷的是,鋼琴教師愛莉卡的角色是位於上端,控制權力的角色。 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的作品一向是藝術表現形式突出,片頭以一段段的劇情切割出演員字幕,再讓巴哈、舒伯特與舒曼的樂曲,搭上冷冽糾纏的情境。即使耶利內克很多年以前已將此小說寫成劇本,但漢內克的作品,習慣自己編劇,而演化成電影的經過,是漫長且富戲劇性。上映後,被討論的聲浪多年不輟。 對於電影如何詮釋文學手法,漢內克表示,他更動小說的部分結構是縮減小說中的母女關係,創造另一對小說中「不存在」的母女關係,企圖以委婉與敘述事實的方式,讓觀眾想起艾莉卡的童年。 電影探究兩性平權 安妮艾諾則將一九六○年代在法國讀大學期間懷孕,必須背負社會給予的龐大「罪惡」,甚至得坐牢,更甚至是得面臨墮胎風險而死亡的威脅,吞忍一切的身心苦難寫成小說《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小說之後改編為電影《正發生》,由黎巴嫩裔法國籍奧黛麗迪萬執導,以女性身分,也以記者的敏銳思惟探究兩性平權。 此片的女主角安娜瑪麗亞沃特魯梅雙眼炯炯有神,傳達出她上文學課裡雨果的詩,那般目光如炬向前行的勇敢女孩。這部電影不僅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在台灣剛發行此片沒多久後,艾諾於二○二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權力是一切生物的根本,當女性面對社會賦予男性過多的權利(力)制衡女性的發展,女性如何突破社會結構,更明確地看待自身,以及保護自身的身心狀態,肯定自身的創造力,是啟迪我們閱讀與思考的重點。

MORE

【詩】有光的森林

文/陽荷 一棵樹從夢中醒過來 一片森林從陽光中醒過來 路過的詩句在顫動中醒過來 該給一棵樹什麼隱喻 該給一片森林什麼想望 站在彎曲的路口 該有幾株擎天的毅力 每一道經過的光 該已篩落過多少行旅的風雨 細數歲月的年輪 誰來丈量昨天的高度 誰來探測隱微的明日 當你成為一棵樹 當你成為一片有光的森林 給暗黑以力量 給迷路以方向 彩色的幸福 在生命的曠野 正迎著光

MORE

【生活快門】自娛娛人

文/賢文 老人家吹薩克斯風聽說很好,可以增加肺活量,所以我一位大學同學和一位同學的先生,都在退休後的六十幾歲,開始學吹薩克斯風。同學的先生,甚至考上街頭藝人執照,偶然還可賺點小費呢。 周末,到台灣圖書館走走,也看到廣場有一長者在吹薩克斯風,一問之下,更不得了,他已八十幾歲了,真是有元氣!聽著他吹奏多首曲子,還很好聽呢。誰說老人無用呢?這位長者在這裡,既練了肺活量,也娛樂了大家。

MORE

【生活體悟】 慢活,便快活

文/堤娜 我是急性子,我驕傲! 舉凡走路、說話、吃東西、抄筆記……都比別人快,生平最令我惱火的是慢動作結帳的店員及前方擋路之人,對於這些拖慢我生活節奏的蝸牛,我總不吝惜投以冷峻目光或隔著口罩,用只有自己聽到的音量叱喝一番。 年逾不惑後,早年長期褊急使身體開始反噬,腸胃禁不起快速進食總疼痛難耐,省去親自烹煮時間的外食造成飲食不均,體內環保這檔事總是等無三分鐘作罷,和孩子講最多的字眼是快一點、再快一點……種種惡果一一浮現。 走投無路後,我只好嘗試學習「慢活」。先從為自己做菜並細嚼慢嚥開始,雖得花更多時間,但吃上色香味俱全的原型食物、香Q米飯、嫩綠葉菜、鮮脆瓜果,每一頓飯竟都是全新的體驗。 即便「快」的積習難改,然而從生活中的小事一點一滴改變,我漸漸領悟,「慢」可幫自己維持穩定狀態,始能容納及應對不穩定的一切。 於是,我微笑迎接陸續返家的孩子與先生,慢慢聽孩子說學校趣聞、先生說公司八卦、慢慢享用晚餐、合力收拾家裡,後來,家中笑聲遞增、和樂融融,原來,「媽媽慢活,一家都快活!」

MORE

【藏在剪紙中的故事】遇見龍

文/林文貞 走到花園裡 龍貼近香香的花朵 聽到了窩心的悄悄話 忍不住笑了

MORE

【研朱札記】南菜園的初曉──尾崎秀真誕生150年紀念

文/黃議震 南菜園,讓尾崎秀真實質貼近殖民統治的權力中心,而這裡更是尾崎一家得意與不幸的初發之源。 一九○一年五月,深具漢文學養的尾崎秀真在後藤新平的推介下來台任《台灣日日新報》記者。 後藤新平的推介,改變了尾崎秀真的命運,尾崎暫別了妻子喜多、長男尾崎秀波及剛出生幾天的次男尾崎秀實,隻身遠赴陌生的台灣。 或許我們能從尾崎赴台詩作〈入基隆〉末兩句「月光西墮天將曉,忽見雞籠一角山」,稍窺其「天將曉」、滿懷憧憬的心緒…… 十九世紀末,基隆港是許多中、日人士入台登岸之所,當船舶自東海航近基隆之際,「雞籠山」,這座錐形火山便漸漸越發清晰,而登島旅人的「忽見雞籠一角山」,即是日後此間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開端。 尾崎秀真踏上基隆,便開始了漫漫的四十五載寓台生涯,一九○一年十月,尾崎之妻將長男秀波託付予尾崎父母,帶著出生五個月的次子秀實來台團聚。在尾崎秀實幾十年後的追憶裡,依然記得兒時瑣事:「當時我們一家住在台北古亭庄兒玉總督的別墅『南菜園』裡,替他看家。他來到這裡,戴著近視眼鏡,身著和服,和服褲裙下穿著一雙皮鞋……。」(見《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尾崎秀樹著) 尾崎秀實筆下的「南菜園」為一八九九年六月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用六百日元的私房錢購買的台北城外古亭庄的一個別墅,說是別墅,其實不過是小小的茅屋而已。每到星期日,總督便會帶一名勤務兵到這個小屋來。他親自除草、施肥,開闢了一個菜園子,……因此守備絲毫不敢放鬆,在菜園斜對面建了一個眺望樓在那裡守備。」(見《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然而,尾崎秀真並非第一位因獲見重而受邀入住「南菜園」的名士。 昔年兒玉源太郎購下「南菜園」後的兩個月─一八九九年八月四日,受兒玉源太郎賞識的籾山衣洲即獲邀移居「南菜園」,籾山衣洲為日治時期台灣第一大報《台灣日日新報》漢文部主任,而這位名列「東京十才子」之一的任命,是有其政治上巧妙的作用的,然而其寓台履痕,卻是文壇深於政壇。 一八九八年甫任台灣總督的兒玉源太郎為解決薩摩派的《台灣新報》和長州派的《台灣日報》障礙殖民統治的對立態勢,主導由守屋善兵衛收購兩報合併為《台灣日日新報》,籾山衣洲任職其中,擁有報媒資源,「還身兼總督兒玉源太郎的文膽,這讓籾山在當時的台灣文壇擁有過人的影響力……,故學者神田喜一郎與島田謹二,在討論日治初期台灣文壇時,皆以『文壇祭酒』一詞,來推許籾山的重要性。」(註) 尾崎秀真來台後即與籾山衣洲過從甚密,在籾山的日記裡亦記有尾崎屢屢受邀至「南菜園」雅集之事。一九○二年九月,籾山因赤痢入台北醫院療養,隔年,「四月初,籾山因長期休養與《台灣日日新報》編輯群人事改革影響,被迫由《台灣日日新報》離職。」(註)在這場離職的餘波尾聲──一九○四年四月,尾崎秀真一家繼籾山衣洲之後,遷入「南菜園」。 尾崎秀真移居「南菜園」後,心境大為不同,這一年年底,尾崎繼鈴木虎雄之後出任《台灣日日新報》漢文部主筆,人生從此踏入異木奇花之園。南菜園,讓尾崎秀真實質貼近殖民統治的權力中心,而這裡更是尾崎一家得意與不幸的初發之源。 註:廖振富、張明權《在臺日人漢詩文集》,國立台灣文學館,二○一三年十一月初版,第一三二、一三三頁。

MORE
/504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