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公益 | 人間福報

生活

《展望‧更好的世界》足跡展限時4天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 台灣世界展望會於今年邁入60周年,特別邀請華人創意教父包益民策展年度最動人《展望‧更好的世界》足跡展,3/29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正式開幕,限時四天至4/1,展出一甲子歲月精華。 除了以照片和文字完整公開60年的歷史足跡外,更精選數十件深具代表意義的海內外事工物件作為展品,讓民眾能更了解台灣世界展望會耕耘的歷史脈絡,以及探索物件背後的動人故事。過去曾與展望會一同前往印度、柬埔寨,現為19位孩童資助者的鄭元暢也出席支持,並搶先觀展體驗,邀請民眾一起共襄盛舉。 有別於過往的公益展覽,本次足跡展特別策劃圖文、影音等內容供民眾現場互動,更加入了科技元素,精心安排VR展區,希望透過沉浸式體驗,還原脆弱地區艱苦環境的實況,讓民眾有機會隨著展望會一起深入最貧乏地區,感受服務歷程中帶來的希望與感動。 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李紹齡表示,期待民眾能透過60週年足跡展,全面了解展望會一甲子的耕耘與持續發揮的正向影響,並在未來與展望會一起攜手創造充滿善意與動力的能量、打開無限可能,讓公益的影響力得以不斷延伸,共同展望更好的世界。 《展望‧更好的世界》足跡展從台灣世界展望會的大事紀作為起始,精選歷史重要記事搭配圖片道出60年的發展軌跡,將展望會於六大洲近百個國家的足跡、幫助過的海內外兒童,以一目了然的形式呈現,巨大的牆面上可見台灣世界展望會足跡遍布全球,收穫無數脆弱的生命自立後展開的笑顏,極具視覺震撼力。 展區內也循環播放金馬影后張艾嘉今年攜手自立青年拍攝的公益影片,以及展望會到各地服務的片段,無論在展場的哪個角落,都能夠充分感受善的循環與能量。

MORE

王繼維 以搖滾樂靈魂賣香蕉

文/胡雪綾 「台青蕉樂團」團長、尊懷文教基金會執行祕書王繼維,25歲還在就讀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二時,就決定不隨俗的,返回高溫多雨的故鄉旗山種香蕉、賣香蕉、推廣和香蕉相關的人、情、事…… 「大學時熱中玩樂團,也曾在大小比賽中拿到不錯的成績,但在決定要念研究所之後,便選擇離團,專注於課業,讀著讀著,逐漸想起從小被家庭氛圍薰染的社會(社區改造)意識,決定回旗山老家『復興』香蕉產業……」 曾經輝煌而今沒落 「旗山蕉」最輝煌的時期,應是1950~1970年代台蕉銷日的極盛時期,尤其在1967年,台灣香蕉銷日更是達到38.2萬噸的高峰。但2008年,旗山小鎮早已沒落蕭條,年輕人幾乎全都擠向都會區,王繼維卻逆向思考決定返鄉…… 「台灣蕉全盛時期時,一船船香蕉銷往日本,返航時貨櫃不能空著,於是便載著大批的山葉鋼琴、河合鋼琴回來,所以旗山可說是台灣古典音樂傳布的起始點……」王繼維從小浸泡在旗山的音樂教室,為日後玩樂團打下扎實的音樂基礎。 1990年代,菲律賓香蕉大舉搶下日本外銷市場,台蕉不再一支獨秀,到2008年正式跌破1萬噸大關,旗山的香蕉產業日漸沒落,人口也大量外移。 父子皆是社造悍將 1995年,時任旗山農工機械、電腦教師的父親王中義老師,和媽媽傅貽芬,希望透過成立尊懷文教基金會(及尊懷人文活水協會),凝聚旗山社區人士對於教育、生態、環保、人文關懷的共識,再造優質社區文化。 當時13歲的王繼維,跟著父母、叔叔、阿姨們畫海報、發傳單、上街頭、宣講社區改造理想,或是擔任社區營造活動的義工……「論社造資歷,我可說是小學就『出道』啦。」可惜尊懷的理想當時過於前衛,後來不但有政治力介入,地方人士也缺乏共識,推動過程窒礙難行。 改以音樂行銷香蕉 多年後王繼維回到旗山,深知要振興香蕉產業,首要任務就是「快點和香蕉產生連結」。「要讓旗山人老少一起關心公共議題,農田應是最大公約數。畢竟,沒有產業,人留不下來。」王繼維一方面組搖滾樂團,用音樂行銷旗山香蕉,同時延續未竟的青春夢;另方面成立「台青蕉香蕉創意工坊」,在市場賣起香蕉蛋糕。 王繼維當年創業,用一台3000元的烘焙機,加上一張桌子,不只賣香蕉,也賣一個市場的可能性:以音樂與創意產品,讓香蕉以新樣貌直接面對消費者。王繼維深信,這不僅能重新讓旗山香蕉獲取消費者關注,也能讓蕉農有更多元的選擇,再逐漸導入更符合環境永續的耕作方式。 綠保種植引領風潮 好巧不巧,「台青蕉」成立沒多久,電影《海角七號》紅透半邊天,同樣是在地樂團的台青蕉獲得媒體關注,再加上美食節目也來採訪,香蕉蛋糕開始打出名號,更順勢推出香蕉果釀、香蕉手工餅乾、香蕉脆片、香蕉甜粿等產品,並與地方農夫合作,逐步擴展到飲料中使用的蜂蜜、檸檬等其他農產品。「今年新研發的產品則是──香蕉蛋黃酥。」 當年大張旗鼓的動作,引發香蕉盤商抵制他們直接向蕉農進貨,激起王繼維動念自己開始種綠色保育香蕉。「我們想以身作則,以自然農法栽培,種香蕉不灑除草劑,有人發現我們這樣做也可以種出美美的蕉,就會跟著做。」 地方創生吸引知音 在此同時,王繼維也串連旗山的農具鐵工廠、刻印店……等老店和商家,爬梳整理出版《小鎮專門店:跟著旗山的27道職人風景,來一趟台灣古早味的紙上行旅》一書,並以地方創生的角度,推動旗山小旅行,舉辦各種踏查活動,吸引眾多國際背包客、全台各地大人、小孩都喜歡來旗山玩。 王繼維的日常,是既務農也玩樂團,他也相信各種年齡的人,都可以企畫、執行屬於自己的「半農半X」,今年初他和國發會、文化部及勞動部的地方創生計畫合作,祭出補助津貼及免費住宿,鼓勵所有人移居旗山小鎮半年到一年,在慢活中完成預定計畫,一舉吸引了300多人詢問,30多人爭取。 隨著旗山熱潮再起,老街周遭地價跟著水漲船高,最貴月租金甚至高達20萬元。王繼維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開心旗山又重回人們的眼中,卻也擔心過度商業化,可能未來店面經營者,將不再是旗山人…… 守護文化不忘初衷 為了守護旗山,王繼維成為社會運動常客,2004年旗山火車站守護運動;2013年旗山廢爐渣掩埋案;2015年大溝頂老街拆遷案與馬頭山垃圾掩埋廠……不論是文化資產保存或是環境保護,王繼維幾乎是無役不與。 王繼維強調,挖掘及保存旗山在地文化,是「台青蕉」的初衷,而「台青蕉」終將成為旗山文化的一部分。儘管地方創生大多從經濟問題出發,但王繼維堅信文化先於產業。 「有些客人買我們的香蕉,一開始是認同我們對於香蕉產業的努力和想像,但等他們不到一小時就嗑完一整串蕉,就能真正體會到:旗山舊北蕉是美食,也相當有特色。」 不悔在旗山 種下青春 目前「台青蕉樂團」4位團員:王繼維(老王),玩具槍、阿沅、APPLE,不只把自己的青春種在旗山蕉園沃土中,更持續用搖滾樂吟唱青春,從2010年起,每年舉辦「搖旗吶喊音樂節」,邀請日本、馬來西亞、香港等地的樂團參與,現在已經成為旗山人共同的年度大事。 2019年,樂團全台走透透完成《種下青春》多場巡演,更前往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各國,用歌聲和故事讓當地青年,知道他們在旗山做的一些事……獲得許多回響,也讓不少年輕人找到回家的路。 「我們的歌全都和社區營造有關。」2009年,樂團發行了首張EP《香蕉他不肥》,道出台灣香蕉產業的問題,也成功吸引社會開始關注香蕉產業;2013年,推出首張音樂專輯《社區大小事》,關切社區的公共事務;2018年發行《種下青春》,以音樂訴說鄉村故事與文化;2020年發行單曲「你是司機我人客」,歡迎大家到旗山遛達逗留。 台青蕉樂團成立的15年間,累積近800場的演出,無論廟會、藝文慶典還是農產推廣與校園講唱,由土地出發的聲音和動感的農產推廣,都深入台灣社會的角落,讓音樂和產業充分結合,也成功扭轉台灣香蕉產業的悲情形象,帶動市場認同香蕉文創商品,展現不同凡響的「蕉農Style」。

MORE

高雄旗山、三民區明天停水 影響逾2萬戶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高雄市旗山區13里、三民區8里因工程施工,明(5/8)日上午9時起停水8到14小時,共有約2萬1500戶會受到影響,水公司提醒民眾預做儲水準備。 台灣自來水公司第七區管理處官網發布停水通知,旗山區因辦理今年旗山水源地及手巾寮淨水場高低壓配電設備檢驗暨供水設備檢修,5月8日上午9時起至下午5時止停水。 停水區域包括旗山區竹峰里、大德里、大林里、湄州里、瑞吉里、廣福里、中正里、圓富里、永和里、東昌里、東平里、太平里、三協里旗楠一路及三桃巷部分,影響戶數共1萬1900戶。 三民區因辦理民族一路與雨水下水道牴觸改遷工程,5月8日上午9時起至晚上11時停水,停水區域包括同德里、安吉里、安生里、安發里、德仁里、德智里、正興里、灣興里,影響戶數9600戶。 市府也提前預告用戶儲水準備,並建議提早於停水前6小時完成儲水,以避免集中儲水而造成管線末端用戶無水可用的情形。

MORE

蔡淯鈴 讓企業得人;人得到幸福

文/派翠西亞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畢業後,蔡淯鈴曾在華碩、揚明光學等科技業工作超過13年,也曾被華碩外派至瑞士蘇黎士工作3年,因為充分了解企業用人與人才求職的相互需求,決定創辦「得人資源整合」,協助二度就業婦女重返職場,並在成立第3年(2019)從90多組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遠見雜誌「社企之星潛力獎」肯定。 台灣女性婚後難題多 蔡淯鈴憶及在國外工作時,有一次想與代理商的財務主管約見面,結果對方回說「我每周三不工作」,因為她做的是「half job(半份工作)」。當時27歲的蔡淯鈴,雖然不太理解這個字的意義,卻留下深刻印象。 回到台灣後,看到周遭許多優秀的女性同學、同事、朋友……在職場上遇到各種難婚、難生、難養的掙扎,2016年,蔡淯鈴就計畫成立一個人才媒合公司,專門幫助有意重返職場的媽媽們達成心願。 蔡淯鈴心裡一直想著:「要如何做才能幫媽媽重回就業市場呢?」畢竟,這個問題從來都不是單身未婚的她,曾有過的痛苦和掙扎。 感同身受非同病相憐 「2019年參加『社企之星潛力獎』評選時,不少評審也誤以為我應曾身受其苦,才會跳出來幫助『同病相憐』的媽媽,當得知我單身未婚時,評審們都十分意外!」蔡淯鈴性格溫柔聰慧,但眼神格外堅定。 「我們和一般獵人頭公司最大的差異,是我們提倡彈性工作,解放工時,也希望能突破工作地點的限制,所以初期從得人進用人才的企業,都是理念相契合的企業。」雖然前期和企業溝通時,曾遇到一些阻力,但很快的,有愈來愈多企業願意接受這種聘雇人才的模式。 彈性上班效能並不差 得人更率先身體力行,公司雖設有辦公室,但6位員工不用打卡,可以選擇彈性上班或需要時可以早退,也可以在家工作;其中有一位還住在台中,開會時以視訊參加,結果證實:工作效能並不亞於員工固定上下班的企業。 蔡淯鈴坦言,因為職涯曾經中斷,重回職場的媽媽們往往備極艱辛,「得人」為她們開課補足新專業技能、學新觀念、開展職涯、適應職場,協調企業辦公室主動營造友善氛圍,甚至一路陪伴,直到二度就業媽媽,重新站穩腳步,遊刃有餘的展露自信笑容…… 「如果因為照顧幼兒而中斷職涯的媽媽們,能夠很容易重回職場,那麼內心掙扎於幼兒照顧的在職媽媽,心理壓力就可以少一些。」蔡淯鈴認為,這不止是對媽媽的愛,更多是對台灣下一代的愛。 企業人才的幸福解方 但一切問題的「解方」,最重要的便是:企業能接受彈性工作,或接受兩位員工分擔同一份工作職務(Job-Sharing)的模式,或同意員工必要時可以在家工作。 「我一直期盼:企業得人,人得幸福。」蔡淯鈴說,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源,時間是個人最重要的資源,如果社會能多一些良善企業,以包容和愛來經營勞資關係,人力資源將能夠更好地運用。 良善企業漸認同理念 剛開始,得人只想讓女性重回職場,以全職、部分工作或是短期工作的方式,到需要她們專業技能的職場任職,而非向下層非專業或不需要特殊技術的工作流動。但漸漸的,蔡淯鈴發現,這個倡議過於理想,在商業實踐上確實有其困難,於是她立刻加以調整。 如今,「得人」把往來客戶擴張到照顧員工的良善企業,只要工作制度及公司福利夠友善,即便該公司尚未實施彈性工時,也可以媒合人才派遣、短期專案、階段性經理人……到對方公司;同時,得人轉介的就職者,也從女性擴展到不分性別。「中年男性離開原職後,一樣很難用原專業重回職場!」 支持母嬰初衷永不變 重要的是,不論「得人」如何發展,蔡淯鈴都不忘初衷:「支持台灣的媽媽跟孩子」。一路走來,也吸引愈來愈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如專業經理人、人資主管、性格專家、工商心理學家、公共關係專家、媽媽社群創辦人、家庭議題專家、諮商協談者、社會工作者、生涯諮詢師、親職教育講師、職場父母……等,讓她對問題跟解方的掌握,愈來愈得心應手。 蔡淯鈴笑著說,「我們一直走在路上,也覺得離前方愈來愈接近。」時代會變、科技會變、人的價值觀會變、產業競爭環境會變,但只要企業和人才擁有良善的心,懂得為自己的幸福而奮鬥、願意給予別人的人生跟對自己一樣的尊重,就能在工作和家庭中完成自我追尋,找到人生的幸福。 力求生活工作平衡 經營一個社會企業,蔡淯鈴在幫媽媽找工作的過程,最大的體悟是:「不論男性或女性,最好不要中斷職涯:可以用不同形式繼續工作,即便暫時中斷,也不要斷太久。此外,夫妻能否共同承擔親職,也是成敗關鍵。」 蔡淯鈴說,在努力改變職場生態的過程,的確有愈來愈多企業認同「友善職場、彈性工作」,但在女性就業市場這塊,愈是深入了解各種自願及非自願中斷職涯的副作用後,蔡淯鈴反而希望「超前部署」,希望女性能想盡各種辦法持續留在職場。 「可以嘗試調單位,也可以工作減量減薪;夫妻協商共同承擔親職……陪伴孩子長大的3、5年間,不要在意考績和薪資,此外,要更積極累積專業、保持競爭力……」蔡淯鈴希望在她這一代,就能讓台灣職場,營造出解決女性就業及重返職場的正向機制。 「不能再拖到下一代了,少子女化嚴重及女性精英婚後大量流失的情況若再不改善,台灣的競爭力將大打折扣。」蔡淯鈴如今帶領得人團隊,積極致力關注個人職涯發展、女性職場、家庭及親職、世代差異,社會變遷……等議題,也大量關注科技對工作、家庭、個人、生涯、多代同堂的辦公室文化及組織關係……的交互影響。 這裡面,有關乎個人的、公司的、家庭的、社會的,但核心重點都希望能形塑出:人人能擁有工作和生活平衡的職場價值觀。

MORE

首泰建設 秉持佛陀精神 推動建築美學

文/記者曹麗蕙 首泰建設董事長羅李阿昭,追隨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近40年,秉持佛陀教法經營建築事業,所推出的捷運聯開宅「首泰信義」,不僅安全堅固,洋溢義大利佛羅倫斯人文之美,更榮獲2023年國家卓越建設獎「金質獎」肯定,而這已是首泰近10年間第3度榮獲此獎了…… 「我一生經營企業的理念,是以自己要入住的心情、堅持做到最好的態度,為顧客蓋房子。」被大家稱作「阿昭師姐」,總是將心比心的首泰建設關係機構董事長羅李阿昭,認為房子蓋好後,是好幾代人安身立命的家,「每個環節都要為客戶著想」。 投入慈善不遺餘力 談起星雲大師,阿昭師姐拿起辦公室中與大師的好幾幅合照,脫口而出就是大師的教誨,「師父教導我們做人要慈悲、付出,要疼惜老幼、幫助需要的『艱苦人』。」 她猶記約20年前婆婆往生時,她想以婆婆名義,為亟需建設經費的佛光大學捐一間教室,沒想到支票送到大師面前,大師卻微笑對她說:「拿去幫助花蓮的門諾醫院」,並叮囑她:「要去拋磚引玉。」 歡喜布施不分宗教 原本不認識門諾組織的阿昭師姐,抵達醫院後,親眼目睹地下室天花板好幾處漏水,必須得拿大桶子盛水,了解到門諾真的需要善款建設,又得知門諾長年照顧後山病患,讓她相當感動大師遠見,與無宗教之別的慈悲風範。「親自見聞後,我深刻體會到大師的偉大,更加堅定信念要跟隨他弘揚人間佛教」。 「阿昭師姐」現任中華福報生活推廣協會副理事長、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理事、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護持佛光山不遺餘力,也為門諾醫院、輔大醫院慷慨解囊、歡喜布施;更時常見她慈悲的身影,穿梭在育幼院、安養院服務,並因此在2015年榮獲「好人好事」代表,獲前總統馬英九接見表揚。 誠信負責蓋好房子 除了在生活上熱心公益,30多年來,「阿昭師姐」秉持佛陀精神經營事業,持續率領員工發揮建築專業,貢獻社會。「我常告訴兩個兒子和員工,客戶都是認真工作、儲蓄很久,才能買房子,我們蓋房子販售一定要誠信、負責,情願不惜成本堅持品質,絕不能偷工減料。」 羅李阿昭的二兒子、首泰建設總經理羅永宜,傳承父母的精神,讓企業發揚光大。「有一天,我們都不在了,但房子還會在,怎能不好好蓋?」父親羅秀雄生前的一句教誨,羅永宜一生銘記。從基層做起的他認為,「建築物一旦落成啟用,少說能用50年,唯有把品質做到最好,才對得起自己,對得起這塊土地,與住進來的每一個人……」 建案創造都市之美 對羅永宜而言,建築,不只是滿足「住的價值」,更是一種「文化水平」。「歐美國家的建築,讓整座城市特別有質感,也進而影響了城市美學。」所以對羅永宜來說,蓋房子是一門高規格的「手工藝」,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必須嚴肅看待。 首泰建設追求的目標是:「以建築之美,創造都市之美,實現生活之美」,他們也期許自己:讓每個建案作品,都像是在一個地方撒下種子,最終能促進周邊地段的城市美感。 3獲國家卓越建設獎肯定 堅持完美、追求人文底蘊,不斷淬煉建築空間美學的首泰建設,建案作品曾3度榮獲國家卓越建設獎。去年中,「首泰信義」更榮獲2023年國家卓越建設獎金質獎(最佳規畫設計類—住宅類)殊榮。 深耕大直多年的首泰,藉「首泰信義」首度入主信義安和精華地段,新作匯集香港P&T集團建築名家李華武、建築詩人陳瑞憲等世界級大師操刀設計,外觀為古典建築美學的黃金比例;踏入一樓大廳,能感受到陳瑞憲把整個氛圍拉回到文藝復興時期,運用天然石材搭配六角形列柱圍塑,展現來自佛羅倫斯的韶光美學。 最值得一提的是游泳池,在刻意加厚的牆面,作出幾個窗子,讓光線穿過窗際時,就像雕刻刀鑿出壁洞,游泳池如同置身古堡中,泅泳其中彷彿穿越時光回中世紀。 羅永宜表示,若將時光往前回溯10年,首泰第一個都更案「首泰大方」,就以綠色光合建築為初衷,透過有機住宅設計回應自然環境的永續設計,於2013年拿下第一座金質獎(最佳都市更新類—重建規畫設計獎),尤其建築外觀全面採純白花崗岩設計,更是顛覆一般大眾認為都更案都是「便宜建材」的印象。 首泰的「三悉風昀」,則是一座層層疊加如珠寶盒般的寓所,寓意「收藏琳瑯滿目的家庭記憶」。建築師邱文傑不以常見的金屬材質做垂直格柵,嘗試以崗石格柵,打破對材料的重力感,展現「舉重若輕、虛實相依」的美學邏輯,也讓首泰在2017年抱回第2座卓越獎(最佳規畫設計類—住宅類低層)。 羅李阿昭 行佛典範 「星雲大師為人處事心量寬大、不計較……令我終生景仰。」阿昭師姐憶述,當初她遵從大師意旨捐款給門諾醫院前,曾問大師:「門諾是基督教醫院,不是跟我們佛教不同嗎?」沒想到大師回答:「五教合一,只要是做好事,不必分宗教。」 羅李阿昭年輕時因曾受害,命若懸絲,是受道教神明救助,才脫離險境;後來她皈依佛門,卻對能否「佛道兼修」心有所惑,後來她聽從大師開示要「飲水思源」,心腦豁然開朗,一方面感恩神明救命,一方面虔誠修習佛法,兩全其美。 學佛多年間,生活與事業不免要迎難而上。「遇到這種時候,我會以『平常心』處理事情,吃點虧沒關係,事情圓滿就好。一旦太計較,心會有負擔,事情反而做不好;吃點虧,其實能廣結善緣,社會還能更和諧。」 個性爽朗的羅李阿昭,時時謹記大師的開示,在生活中踐行佛法,卻總是自謙:「唉呀!我只會做,不會講啦!」 「看到媽媽這個典範,我們一家三代都是佛光人。」羅永宜深受母親影響,當年結婚時,還主動提出要辦佛化婚禮。羅永宜分享,母親相當欽佩大師,跟隨大師盡心推廣人間佛教,但從不高談闊論,而是用心體會後,腳踏實地在生活中實踐佛法。 「媽媽幾乎不買奢侈品,都把錢拿來幫助別人,讓我們全家沐浴在佛光中,也傳承最棒的家風和信仰。」大師以德度人,風行草偃;阿昭師姐也以身教,潛移默化子孫。

MORE

牙醫師廖逸芬 東台灣實現回響樂團夢

文/黃作炎 人生行路,大都希望退休之後能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或遊山玩水,或朋友常聚,然而牙醫師廖逸芬,卻在年過半百後,選擇考進台東大學音樂系主修大提琴,並成立「台東回響樂團」,接續兒時以來不曾間斷的音樂夢。 從小沉浸音樂國度中 台東回響樂團成軍不到3年,就獲得台東縣政府的肯定,獲頒第一級傑出演藝團隊的殊榮。如今,廖逸芬「右手行醫、左手練樂」──白天看診、讀研,傍晚則天天練團,一栽進去就是8年,動力及毅力驚人,也譜出東台灣的傳奇故事。 廖逸芬從小學習音樂,中學就讀北一女中,參加學校國樂社,還擔當過國樂社長一職,但其實她最擅長的是鋼琴和大提琴,常搭飛機到台北聽音樂會,或參與其他樂團如:台東縣立交響樂團、大稻埕樂團、醫聲室內樂團、長榮音樂營、亞洲醫師樂團……演出,對音樂的熱情始終不忘初心。 為東部音樂人造平台 因為女兒對吹奏法國號頗具天分,廖逸芬從小就極力培養,甚至常陪著孩子到台北、高雄拜師學藝。「在台東,沒有幾個家庭的孩子,有機會像我女兒……」廖逸芬猶記得,孩子讀國小時,音樂課是靠著圖片認識樂器,從小到大沒見過真正的樂器長怎樣,就算有機會接觸音樂,家庭環境也不見得能支持他們…… 8年多前,廖逸芬決定成立「台東回響樂團」,「回響」意謂有「回鄉」之意,希望透過這個樂團能帶動台東原有的音樂環境,並定期舉辦音樂營和年度音樂會,也廣邀其他縣市,甚至國外的音樂人來此交流,讓台東有更多音樂的養分。 吸引志同道合者加入 一開始,回響樂團的團員,幾乎都是一群喜愛音樂,卻為了求學、工作,必須旅居外縣市或國外的台東子弟,年齡層從高中職學生到社會人士都有,大家利用寒暑假返鄉團練,同時爭取各種展演機會,甚至到台東火車站、醫院等地快閃演出。 漸漸的,原本不看好他們的音樂老師們,開始陸續加入樂團,也順利開展了巡迴音樂會(門票不是免費就是訂為推廣價),一方面推廣音樂教育,並尋找可能合作的學校,在校內成立樂團,免費進行教學……也因此,台東有更多小朋友想學音樂,有更多家長接觸到音樂,也讓更多音樂老師願意留在台東了。 盼音樂教育真正扎根 「台東只是缺少讓音樂人才返鄉服務的機會。」廖逸芬說,這幾年來透過大型音樂會,讓許多台東子弟有機會返鄉演出,在台東縣政府文化處的支持下,回響樂團與在地傑出演藝團隊、台東大學管弦樂團等,輪流到蘭嶼、綠島等14個鄉鎮市,進行數十場藝術展演。 當音樂氛圍帶動起來後,廖逸芬和夥伴們決定創建一個音樂教育交流平台,2017年,廖逸芬和中華晨光全人關懷協會合作啟動「音樂小種子」偏鄉音樂教育計畫。讓孩子們在不同類型音樂中學習,深化音樂展演的內容,讓偏鄉的音樂教育更加豐富多元。 音樂園丁願扎根台東 2022年,廖逸芬更邀請音樂家,走進台東偏遠學校舉辦「音樂講堂」,曾輔導知本國小、大武國小成立弦樂團;2019年亦開始與台東高商管樂團合作,積極推動音樂教育與樂器學習,由學校提供場地與資源,樂團提供各式樂器與專業師資,讓校內學生從認識音符開始接觸東西方多元音樂。 回響樂團如今團員人數已超過百人,回響樂團指揮張尹芳、返鄉推動爵士樂的林昱廷,還有長期旅美後返回台東的小提琴家張恆碩,及小提琴老師郭政鑫、蔡侑霖,大提琴家黃品潔……等人,都願意留在台東扎根,引進各種資源及扶助,讓更多的原住民族群及偏鄉學校的孩子,能透過樂音發揮無限的創意和想像。 50歲報考大學音樂系 廖逸芬雖擅長鋼琴和大提琴,但對音樂的種類和形式,卻抱持開放的態度,除了交響樂團,爵士樂、流行音樂、古典音樂,都分別成立小團在運作練習。 在擔任台東回響樂團團長,及社團法人台東回響愛樂協會理事長之餘,50歲那年,廖逸芬決定報考台東大學音樂系,主修大提琴,從大一新鮮人開始,一路讀到音樂系研究所。 在台東大學校園內,常可見廖逸芬提著偌大的琴盒進出校園,在課堂上與年紀小她很多的同學互動頻繁,不少同學受她感召,常一起下鄉教小朋友音樂,儘管生活異常此忙碌,廖逸芬每學期成績總名列一二。 「這樣不會累嗎?」不少朋友、病人常問廖逸芬,她的回答是:「不會呀!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高興都來不急了,怎麼會累呢?」 年紀增長後,發現身邊會定期聯絡的老同學,總是固定那幾個,廖逸芬便在推動樂團團務之餘,在台東台糖文創園區13號倉庫,成立一個充滿文青風的Le Ark藝術展演中心,與在地藝術家像是布拉瑞揚舞團的排練場、回響樂團練團場域……等比鄰而居。 在Le Ark這個兼具音樂與美食的展演空間中,除不定期提供小編制管絃樂團展演,更將各領域藝術打散、共融,嘗試各種音樂呈現形式,並結合五感體驗的創新型態用餐方式,提供富含文化藝術的多元生活樣態。 廖逸芬不惜重金投資360度全息投影的薄幕設備、聲控式可移動燈光及影音設備,可隨演出型態、音樂的節奏、氛圍調整移動,以多媒體形態展現音樂魅力,打造出融合主題式音樂會的實驗性藝文空間,讓演出更具張力。 「我希望當台東人想聽音樂時,隨時有地方可去……還能沉浸在國際級音樂廳中觀賞演出……」雖然因此負擔變大,但她依然樂在其中。 「台東絕不是偏鄉。」廖逸芬強調,如今台東的在地藝術展演已逐漸能與國際接軌,未來她期望把美味料理與音樂結合,讓藝術融入觀眾平日的生活中。

MORE

肯愛協會 揮別憂鬱散播愛

文/酉方 「憂鬱症」被視為21世紀3大文明疾病之一,且WHO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30年憂鬱症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失能疾病。不得不說,這句話並未誇大。 憂鬱症不是絕症,而是可以痊癒的疾病。但身心沒出狀況的人常輕率批評:「憂鬱症」似乎是一種「流行病」!而且常汙名化患者,覺得他們太愛鑽牛角尖、不知足、抗壓性差……但如果一個人曾蒙受憂鬱狂潮襲擊,就絕對不會這麼說,因為當滿腦子都是想讓人生砍掉重練、想立刻按下關機鍵……實在痛苦異常。 康復病友有餘力助人 事實上,沒有人喜歡得憂鬱症,但「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所以一旦能從陷溺中慢慢爬上岸,許多病友都相當珍惜得之不易的健康,也深信每個人都有權力享受心理健康,只要用更多的愛,來療癒看不見的傷,走過憂鬱創傷就能從中生出更大的力量。 2004年,國內一群憂鬱症病友,決定成立肯愛社會服務協會。這個國內第一個憂鬱症病友成立的民間非營利團體,深信「肯愛,就有希望!」,他們提供非營利的全方位服務,從搶救憂鬱症患者,到關注精神疾患議題、鼓舞病友相扶相持,從事防患未然的兒童情緒教育……希望小孩、大人、老人,都能在肯愛的大團體中,建立美好生活。 三寶媽絕望中有盼望 像小雲媽媽的故事,就是肯愛病友間相互扶持,而後成功站起來的案例。 熙來人往的捷運站外,小雲媽頂著烈日站在烤地瓜攤車旁,雙手不時翻著地瓜,天氣熱,爐子也熱,煙與汗水讓她的眼睛幾乎張不開來,但她知道手上每顆熱騰騰、沉甸甸的地瓜,都是養家的希望,她不想放手。 小雲媽從小被父親家暴,缺乏安全感與不被愛的童年陰影,讓她罹患重度憂鬱症,曾經多次用各種方式自殺,屢次失敗後不但沒得到師長與同學的關懷,反而被同學譏笑是「自殺大王」。 長大後她結婚生子,想要打造自己的幸福家庭,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陰影,但婚姻卻在生完老三後走到盡頭,她成為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經濟、生活不順遂的種種打擊,讓她更憂鬱了。 「我真的好害怕,曾想帶著三個孩子一走了之。」小雲媽提及往事,淚流不止,還好母親的角色讓她最終打消念頭。「孩子是我的天使,我不能讓他們跟我一樣沒有父母疼愛。」 忘憂鼓手身心變安定 肯愛社會服務協會適時介入,陪伴這個家庭的9年間,除定期提供生活扶助金、物資等助力,讓小雲媽有了支撐的力量,工作之餘她還加入肯愛「忘憂鼓手」志工培訓工作坊,在運動、韻律中帶動身心平衡,感受夥伴們一同擊鼓帶來的興奮。「說也奇怪,用力敲完鼓,不但情緒變好了,心也安定下來了。」小雲媽說。 課程中,有動有靜,大家互相傾聽、訴說心情故事,鬱悶糾結的心情便慢慢舒展開來。 肯愛協會祕書長蘇禾說,在台灣,像小雲媽家這樣身心困頓的家庭不在少數,尤其在疫情之後困境更加明顯。協會長期認養幫助的234個脆弱家庭,家長罹患憂鬱症者占31%、躁鬱症占21%、身心障礙占3%。加上日前發生的Me Too與李玟輕生事件,在在顯示童年創傷與憂鬱症防治的重要性。 走過創傷育化大力量 肯愛協會坦言會內並不主打「專家」或「學者」,而是強調結合一群走過憂鬱創傷及關心身心健康的朋友,大家靠攏在一起向疾病及彼此學習, 他們願意全心奉獻,在生病前也各有精采、傑出的工作資歷,因此雖然默默走過19年,卻是國內長久以來,唯一服務憂鬱與貧窮雙重障礙認養救助的社福單位。 理事長呂立醫師從臨床經驗指出,許多夫妻因沒錢天天吵架的家庭,其實已讓目睹一切的孩子心中,形成創傷和壓力,如果沒有及時療育與照顧,往往埋下憂鬱症的隱憂, 「每個人都有可能,在生命中的某一個點上,突然陷入憂鬱的情境中,唯有把握機會協助他們,才能引導他們走出迷霧叢林。」 服務金三角 伴走忘憂路 國內不少憂鬱症患者諱疾忌醫,更不知道向何處求援,肯愛為積極回應社會需求,規畫「護家忘憂」、「陪你忘憂」、「學著忘憂」三系列專案,服務脆弱家庭兒童、長輩以及培訓志工,讓更多人懂得自我療癒,同時能療癒他人。 除了「學著忘憂」志工培訓專案外,「護家忘憂」專案服務對象,為脆弱家庭貧童家庭,包括認養、代用餐、情緒工作坊、安親培力與慢性病救助等計畫,從貧童個人到家庭,身體到心情都提供全方位的協助。 在台東海端鄉部落的憂鬱媽金珠,家裡有從學齡前到大學7個孩子,當中5個身體有腎臟病、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擔憂孩子的身體,也煩惱經濟過不去,金珠前途茫茫之餘經常焦慮落淚。 肯愛協會認助金珠家的孩子後,給予生活扶助金與慢性病就醫救助,也藉由肯愛海端書屋的支持,讓孩子們下課後有念書安親、圍桌用餐的地方,讓金珠終於重展笑容。 肯愛協會祕書長蘇禾說,海端部落像金珠家這樣貧病、經濟雙障弱勢的家庭不在少數,而且這些受助兒童疫後慢性病比例高達36%,顯示部落兒童長期營養不均衡與情緒壓力困擾下,往往導致身體誘發慢性病。 為了讓脆弱家庭的孩子能及時得到療癒,肯愛規畫「心影兒照亮計畫」,辦理表達性藝術療育團體及情緒體驗營,讓說不出來的孩子可以用畫、打鼓、音樂、演戲,甚至跳舞等方式說出來,也能在馬術、烘培、魔術等活動中遊戲與學習,孩子的情緒有了紓壓的出口,也逐漸打開心胸和外界建立信賴關係。 此外「陪你忘憂」專案則是針對亞健康長輩,以及離家失智老人的憂鬱症防治計畫。針對的族群則是身體機能退化的長輩,或住進安養機構或醫院等生活環境,因改變帶來生理與心理適應壓力,導致潛在老年憂鬱症的高風險族群,讓長輩在不可避免的老化過程中,能保養出健康最佳化的生活品質,進而預防憂鬱等身心症的發生。

MORE

楊淑華 帶自然農法洄稻佳里

文/木木田木 成大歷史系畢業的楊淑華,是標準台南都市小孩,儘管祖父母在台南耕田務農,但她從沒下過田。畢業後當了一年代課老師,2005年輾轉進入美濃社大工作,才首次接觸到農業和土地,沒想到自此改變生命和生涯,在田間找到恬靜的幸福…… 在美濃社大工作時,為了推廣有機農業,楊淑華和同事租了一塊田。第一次下田,拿起鋤頭,地沒開墾多少,手長水泡,腰酸背痛,深刻體認人在天地間的渺小,沒有好的體力、耐受力,在田裡根本待不住。 踐行知不足出國進修 「當時有個笑話說,現代農夫種稻,只需要打三通電話──第一通請耕耘機出動翻田整地,再打電話通知插秧機布田,最後一通打給割稻機負責割稻,田就『種』好了。」 在社大三年期間,她看到慣行農友在轉作有機種植時面臨許多困難與辛苦。「當時我較像旁觀者,別說自然農法,連收割流程都不清楚,叫了割稻機,卻沒叫載稻車,也沒聯絡烘稻廠,被農友提醒才緊急聯絡。」對於時常不知如何做才對,當下除了心虛,也體認到自身不足,於是決定出國找答案。 楊淑華先到澳洲WWOOF(國際打工換宿平台)擔任農務義工,體驗有機農場與生活社區共存機制,再到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KF,Khao-Kwan Foundation)學習自然農法。 米之神自然農法取經 KKF是泰國農業宣導組織,創辦人年輕時曾在公部門推廣「綠色革命」農耕法,以農藥、化肥、改良的高產種子,提升產量,希望讓農民賺更多錢…… 但2、30年過去後,他看到農夫愈來愈窮、土地愈來愈貧脊,他意識到:在一味追求大規模生產下,帶來的不是財富,而是土地不被敬重,自然不被尊重,人和土地的關係愈來愈疏離…… 他決定創立KKF米之神基金會,以農夫學校引導農民,改以自然農法進行耕作。為了擺脫自然農法給農民「既辛苦、產量又少」的刻板印象,他摸索整合多年,掌握三項核心技術:識蟲、培土、藏種於農,大大嘉惠農民。 核心技術助農民脫貧 識蟲,將田中益蟲、害蟲分類並加以分析,讓大自然萬物相互制衡,便可不用農藥,既可降低種植成本,又能友善自然。培土,培育土壤中微生物菌種的豐富性,算是一種自製天然肥料。 最後也最難的是「留種」,為了擺脫種子企業對農戶的控制,在自然機制下,將健壯生長的好種源,篩選、保存,藏種於農,教導農民重新掌握「留種育苗」技術。 KKF所倡導的自然農法,不只要讓土地回復自然,更要農民脫貧,因此大多以成本低、易取得的天然物資動手製作,當農民擺脫大企業控制,獲得耕種自主權,自然願意實行自然農法,而消費者的健康,也有了更多保障。 4女成立土拉客從農 在泰國一年期間,亦成為楊淑華的人生轉捩點,不僅習得技術、觀念,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什麼樣的「自然農業」。「我不懂泰文,只能下田實作,用眼睛觀察細節,沒想到在田裡待的時間長了,反而培養出耐受性,常常在田裡一待就是一整天。」 回台後,楊淑華和三位女生,先後在桃園大溪、宜蘭定居,並採行女性互助方式務農,和土地建立良性關係,成立「土拉客實驗農家園」(以1970年代歐美女性生態歸農運動Land Dyke音譯為名),寓意「用土地來招呼人客」。「感謝有人願意支持,讓我勇敢踏出這一步,成為一位全職農夫。」 10年後帶新農法歸鄉 「妳這麼喜歡種田,為什麼不回自己家種?」一句來自家人的疑問,讓楊淑華決定2015年搬回台南佳里,與86歲阿嬤同住耕作,並成立「洄稻佳里」品牌。而當年對務農一竅不通的楊淑華,10年後回到家鄉佳里,已能從零開始,獨當一面。 楊淑華不否認,返鄉後,挑戰才真正開始。宜蘭有機農友匯聚,已自成一股獨特鄉村生命力,但回到佳里後發現,三合院多是獨居老人,或與外籍看護合住,別說有機農業,就連農務配合方式都不相同。 處處危機也處處轉機 「在宜蘭時,我能直接打給代耕業者約時間,但這裡,插秧收割全部由『包頭』負責,好處是窗口單一,但相對來說,選擇性也較少。」 佳里不似宜蘭,沒有灌溉水圳,必須依靠打井抽地下水,旱季打不到水,或者馬達太久不用已故障,隨時都要臨機應變。光是碾米一道工序,便找了好幾家廠商,才找到符合她標準的優良碾米場配合。新環境要面對的課題不少,好在有10年經驗為底氣,才未讓她打退堂鼓。 收成雖起伏 堅定前行 當家鄉農友一聽楊淑華要「種有機」,紛紛好意勸說「不可能啦」,加上她的田不灑農藥,雜草常常長得比稻子還高,農友時常「熱心」指導,該灑什麼藥、怎麼種才對…… 「我是已經很清楚要什麼才回鄉的,所以不會左右搖擺受影響。」但面對自家阿嬤的熱心,常讓她哭笑不得。「有時巡田發現,種下的一排花生怎麼不見了,原來阿嬤以為是雜草,全部拔光光了。」 以往慣行農法為求方便管理,一片地通常只種一種作物,而自然農法以生物多樣性、互相制約平衡協助,因此各種作物混種,但是阿嬤視力不好,摸到不同葉型,便下意識當雜草處理。「我只好跟阿嬤說,我的種法跟傳統不一樣,你不用幫忙拔草啦。」 第一年種稻成果就頗佳,一分地平均收成有1000斤,在自然農法裡算表現不錯,讓周圍農友對她刮目相看。「每年狀況不同,也曾經五分地農田只收成不到2000斤。」面對巨大的起伏落差,她選擇頂住壓力,繼續前行。 面對地力消退,她堅持不用化肥,甚至有機肥也不用,以種植田菁、太陽麻、豆科植物作為天然綠肥,為土地固氮,搭配土地休耕、改種雜糧等方式,調整土壤體質。她相信土地自有步調,要學會聽懂大自然的訊息,減少人為擾動,才是尊重土地的作法。 「低價是消費趨勢,所以台灣糧食自給率低,主要依賴國外進口。有機農業雖然辛苦,但台灣的水田還是要有人種,否則有一天會完全受制於人,甚至技術失傳。」不賺快錢,不求方便,是人與環境重新建立關係的第一步。「我相信:善待大自然和土地,就是善待人類,善待自己。」

MORE

肌不可失 行動健身房駛進社區助長輩樂活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深蹲是鍛鍊下半身肌群、滑步機訓練腿部肌力!」「行動健身房巡迴車」今(4/29)日開進大樹區的活動中心,由健身教練指導長輩持續做滑步機訓練,還有下半身的深蹲等,鼓勵長者讓腿腳更有力,才能「健康呷百二!」 高雄市運動發展局攜手科技大廠打造「行動健身房巡迴車」,藉由運動巡迴模式,提供高雄偏鄉長輩更多運動資源,鼓勵長輩藉由專業的健身房巡迴車鍛鍊肌力,才能健康快活。 上午11時許,載有多種健身器材的巡迴車緩緩駛進高雄市大樹區新吉庄社區活動中心,已有阿公、阿嬤等著來健身、活動筋骨。阿公阿嬤說,原本稍嫌無力的雙腿經過教練指導和練習,感覺走路更靈活,不再卡卡。 統計顯示,高雄市老年人口已突破51萬人,佔全市總人口數近20%,代表高雄市將邁入超高齡城市。照顧高齡長輩是社會共同的責任,市府攜手日月光集團打造「行動健身房巡迴車」 前進偏鄉,讓地處郊區的長輩也和都會區長輩一樣,體驗功能性健身器材,透過不斷的訓練讓腿腳有力。 陳姓阿嬤說,過去都是飯後散步在社區走走,但是有了健身巡迴車器材及專人教導,「經過訓練後,可以不靠攙扶步行走路了!」她開心的表示,希望巡迴車常常來教導老人家做健身,活動筋骨。 圖/記者王淑芬攝 運發局指出,大樹區新吉庄社區有逾20名長輩,已接受為期10周的專業運動教學,長輩每周規律上課及強化肌力耐力訓練,多人已能自行從家裡步行到活動中心,可以不靠攙扶行走,他們藉由運動找回健康,也讓家中晚輩少煩惱。 巡迴車搭載專業健身器材,還有運動教練及物理治療,突破運動環境可近性的限制,如同將微型運動中心搬到社區。運發局將持續讓巡迴車在偏鄉協助長輩和健身運動零距離,才能樂活慢老。

MORE

偏鄉巡迴犬貓絕育列車來了 知名賣場協辦13場認養會

【中央社高雄訊】高雄市動物保護處10日舉辦偏鄉巡迴犬貓絕育三合一活動,今年首站到大樹區,提供犬貓絕育、狂犬病疫苗及晶片施打等服務;另外,家樂福今年將在高雄舉辦13場認養會,為流浪犬貓找個家。 高雄市動物保護處10日舉辦偏鄉巡迴犬貓絕育三合一活動,今年首站到大樹區綜合體育館,現場除了提供犬貓絕育、狂犬病疫苗及晶片施打服務,並提供免費動物醫療諮詢等服務。 動保處長葉坤松表示,去年動保處共舉辦36場次偏鄉巡迴犬貓絕育活動,合計絕育2303隻犬貓,考量偏鄉缺乏動物醫療資源,以及為加強犬貓源頭控管,會持續辦理偏鄉巡迴犬貓三合一絕育服務市民。 10日活動有256隻犬貓注射狂犬病疫苗、101隻植入晶片辦理寵物登記,還有109隻犬貓完成絕育手術;接下來,偏鄉巡迴犬貓絕育列車將於4月21日開往林園區西溪、中芸、鳳芸里里民聯合活動中心。 圖/記者張睿杰 動保處並表示,今年度市民犬貓絕育補助活動已開跑,年滿18歲高雄市民、每人申請上限2隻,於活動期間內攜帶犬貓至高雄市獸醫診療機構辦理絕育手術即可向動保處提出申請,名額有限。 另外,動保處為幫助更多流浪犬貓找到合適家庭,結合家樂福舉辦「為毛孩子找個家」認養會,今年首場認養會在家樂福成功店舉行。家樂福表示,今年認養會於大高雄區家樂福量販規畫共舉辦13場,鼓勵民眾前往鄰近家樂福認養。 家樂福認養會活動皆為周六下午2時到6時,接下來將於4月13日在鼎山店舉行;詳細資訊可在動保處官網、官方臉書或洽動保處(07)5519059查詢。

MORE
/1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