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公益 | 人間福報

生活

吳哲銘用花足 拉住迷途孩子

文/程憲 在先後任教學校推動「花式足球」運動的吳哲銘,自言是一位「很笨」的老師。他用最平實的方式,自己先苦練在台灣算是偏冷門的花式足球技巧,表演給孩子們看,引發孩子興趣,紛紛愛上花足,最後苦練有成並走上表演台,忘了逃課使壞,也重新找回信心…… 求學時期成績屬於後段的吳哲銘,屏東師院畢業後,依成績分發到彰化偏鄉學校頂庄國小。「我很了解成績後段的學生,處於同儕間苦苦掙扎的心情,也相信他們只是還沒有找到亮點及所長,絕非因成績不佳就一無是處。」 帶班當導師時,吳哲銘常鼓勵學生發展多元興趣,功課不行運動行同樣很棒,後來專任體育老師,不論推「樂樂足球」或「花式足球」,都希望孩子能代表學校參加校外比賽,或走上表演台找回自信,許多原本成績後段的孩子,不再逃學遊蕩或接觸違禁品,假日也能準時到學校勤練花足。 因緣際會開展花足夢 吳哲銘起先推動「樂樂足球」,曾為頂庄國小的孩子添增許多榮耀,可惜後來比賽規則改變,參賽人數規定以班級為單位共15名選手才可成隊,而頂庄國小因少子化每班人數逐漸少於10人,就算學生身手再好也不符合參賽資格。 2013年,吳哲銘因緣際會認識了玩花式足球的高手Harris,便邀請他來頂庄教孩子,Harris將基礎招式帶給孩子之後,就由吳哲銘持續展開訓練,並整編成變化多端、由簡至繁的動作。 當時,全台會玩花式足球的不到20人,吳哲銘為了給孩子舞台,帶著團員去考街頭藝人證照,有機會就參與各式演出。兩年後,頂庄國小的孩子們以「DJ Children」的名號,成為全台灣第一個以花式足球表演聞名的學校。 炫技對決非競技得分 「正規足球賽是靠競技得分比輸贏,也只能使用足部及頭部進球;而花式足球則頭、手、腳、全身都能用,盡力展現身體的力與美,著重炫技表演及街舞式對決。」吳哲銘說,大多數足球明星在球場下,多少都會頑皮的玩上幾招花足動作,但兩者所要掌握的技巧,其實截然不同。 花足的很多基本動作,例如挑球、抽球、彈球、夾球、停球、繞球、繞胸……等控球方式,愈能在節奏分明的音樂聲中,把球玩得熟練又花招百出者愈是高手,所以花足不比團隊默契,而是像街舞Battle(對決)般,先由一邊表演30秒鐘,接著再由另一邊表演30秒鐘,之後再輪到對方上場,共3分鐘一決勝負……至於哪一邊表現更精采,則由5位評審舉牌判定高下。 幫問題學生增加亮點 外號「小阿諾老師」的吳哲銘,體格相當壯碩健美,當憲兵時同僚喜歡稱呼他「阿諾」,吳哲銘不敢以此自居,只同意大家叫他「小阿諾」。而他奉行健康人生的教育原則,也讓「小阿諾老師」不論在頂庄國小任教,或如今回到故鄉高雄市橋頭區興糖國小任教,都致力推廣花式足球,希望能翻轉大人眼裡的「問題學生」,最終擁有快樂、自信的人生。 「花式足球,是一個起點很公平的運動。」吳哲銘坦言,從習慣踢球到用身體來玩球,幾乎所有人在入門時都曾經歷一番卡關。「力量、球感的培養是最難的,光是最基礎的『腳背挑球』,就很少有人第一次能踢超過5下。」 可以失敗但不能放棄 好在只要透過練習,掌握前5%的球技,能力就有辦法慢慢堆疊上去。「只要掌握簡單技巧,不放棄練習,花足很容易上手。」在這公平的起跑點上,吳哲銘意外影響了許多原本輸在起跑線上,學業成就低落的孩子,從此不再逃學、不用吃藥……甚至看見不一樣的自己。 吳哲銘說,孩子一旦在學校、課業裡找不到存在感,很容易走歪,之後就可能勒索同學、逃學厭學;或是脾氣暴躁,常和同學起衝突;或沉迷網路,父母不知如何管教……花式足球剛好是個契機,可以提供孩子一個生活重心與努力的方向。 練球帶動自律和品德 吳哲銘帶著孩子練球,除了教球也教品行,最重視的就是「自律」和「品德」。而孩子們也很爭氣,不只個性改變、氣質改變,和同學人際關係變得和諧,也願意往正向的方向發展。 「起初,家長都說工作忙,很少會來看孩子表演,也質疑:學這個有什麼用?能讓升學加分嗎?甚至有人懷疑我別有用心,把孩子推上街頭表演像乞丐……」吳哲銘深知,一個從來不被肯定的孩子,能勇敢面對群眾展現自己,難度超乎想像,完成後的成就感,更是無法用金錢衡量。 比金錢更能終生受用 每當看到孩子表演時,音樂一放下去,原本渙散的眼神馬上亮起來,吳哲銘就覺得一切辛苦相當值得。「孩子在這裡找到自信、學會自律、團隊合作、人際相處,甚至過動症孩子停藥後變得更專注……家長也從反對、質疑,變為全力支持……」 吳哲銘希望,有一天花式足球能變成一種文化,孩子可以從中獲得肯定與樂趣,以不一樣的眼光看待自己。為此,他會持續搭建舞台,行走校園,讓更多孩子有機會看見生命不同的可能性。 環島推廣 雖累卻值得 幾乎每年暑假,「小阿諾老師」都會和家人環島旅行,除了增進家人關係,還會安排騎單車或機車、開車,前往不同縣市的6、7所學校,示範推廣花式足球。幾年重覆及新增累積下,已有超過20所國小學童受惠,逐漸愛上這種看起來有趣好玩,搭配著輕快好聽的音樂,學起來入門不算太難,但想玩得出神入化卻不容易的運動。 「我試圖效法阿甘精神,每年環島1150公里,每次都累爆了,但只要有2、3個學生願意持續練下去,我就覺得賺到了。」吳哲銘不只在校園帶學生玩花式足球,家中的兩個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兒子從幼稚園大班(5歲),女兒從小一(6歲)起,就開始跟著爸爸從簡單的動作,逐漸練就高難度花招。 「如今,全國也只有我帶過的學生有能力上台表演。」吳哲銘的女兒今年國三,經常跟著爸爸的學生轉戰南北表演,每次都獲得滿堂采。2017年起,吳哲銘及兒子、女兒,數度受邀上吳宗憲、胡瓜主持的節目訪問,花式足球可說是不但豐富了吳哲銘的教學生涯,也扭轉老父對他的評價…… 吳哲銘不諱言,太太黃雅琳明知他沒有資源還一頭熱,始終都在一旁支持,反而是老父吳福順完全不看好,還曾嘲諷他是「皮在癢」,認為兒子成功機率不高。但一路走來看著看著,老父也不得說:「我蠻佩服他有這個毅力啦,做這個老實講吃力不討好,但他真的做到了。」

MORE

劉崇鳳 願成為山的侍者

文/木木田木 身為《我願成為山的侍者》、《女子山海》等書作者,劉崇鳳常感嘆:女性登山,往往要面對比男性更多的身心挑戰:生理期的不便、負重和體力的限制,腳程速度較慢等…… 化暗為明前後共10年 儘管如此,各種阻力並無法阻擋劉崇鳳對山林的渴望,「爸爸的友人曾發生山難,我大學時只好選擇對家人善意隱瞞,偷偷加入登山社……」 除了愛爬山,劉崇鳳還常書寫登山文章,一有發表,便轉貼父母知曉,久而久之,「女兒愛爬山」成了家人心照不宣的默契。 爬山10年,終於說服家人同行登山、野營,看到父母在過程中十分享受,媽媽甚至主動買登山服給她,劉崇鳳忍不住說:「就像是個里程碑!從不支持到被認可,能把登山樂趣分享給家人,比爬上任何一座大山還更感動。」 模仿及摸索登山風格 劉崇鳳坦言,剛開始爬山,一心只想跟上隊伍腳步,害怕成為「拖油瓶」,等到走得有餘裕時,開始看到路旁的千年古木,驚歎不己想駐足欣賞,卻見學長面無表情超車而過…… 這種追求「攻頂」的爬山形式,讓她逐漸覺得茫然,不知自己為何而爬,直到帶領花東朋友登山時,發現這些來自各行各業、各年齡層的「非專業山友」,在山中的行徑完全超乎她的想像:有人抱樹,跟花說話,有人喜歡認植物、聽鳥鳴…… 雖然沿途走得很慢,卻更怡然自得,在他們眼裡,山林是一座活生生的遊樂園。「以前我只知道一種爬山方式,也不斷模仿複製,是這些非專業山友,讓我發現:原來可以這樣走山!」 入山林只為遇見自己 「登山社的訓練,是我的底氣基礎,但自然引導員的角色,則賦予我創造、感知,發現身體裡古老的力量,學會傾聽宇宙和自然的訊息,當兩者合而為一,整個人終於整合完畢。」 劉崇鳳曾帶不同族群山友去爬山,有孕婦、孩子、音樂人、藝術家、流亡藏人……打破許多「這樣、那樣才正確」的刻板觀念,她甚至發現,自己和多數女性引導員,仍下意識在模仿男性。 「如果不追求走得快、背得多,也不想當被照顧、寵物般的可愛女孩,那麼女性在山中,獨特和迷人的一面會是什麼?」劉崇鳳深深思索。 山女登山不強調攻頂 劉崇鳳決定發起「全女性」的山女登山活動,不強調攻頂,在山中感受、沉澱安靜、與山互動,直觀內心。 「在純女性團體裡,大家很快能進入狀況,當陰柔之力覺醒、自然開展時,情感的表達、釋放,自成一股能量。」在山中唱歌跳舞、流淚、分享、和樹說話,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也不用擔心別人會說:「女人就是感情用事」。 大自然帶動情緒流動 劉崇鳳說,儘管時代再進步,台灣社會還是不鼓勵人們表達情感、情緒和感覺,但是在山中,當引導人不壓抑亦不鼓勵,而是選擇讓山友的情感自然順流──無論情緒正面或負面,皆保持尊重,不催促,不打擾,靜默的力量自會慢慢帶動所有情緒的波濤流動。 「這是山在告訴我們,原來平日積壓了這麼多情緒。」面對受傷、脆弱的自己,女山友(劉崇鳳稱其為「山女」)學會自我接納,這便是山教會人的第一件事。 寒風冷雨反逼出溫暖 當山中氣候不佳,所有隊伍紛紛下撤,山女們常不覺山頂「白牆」有何問題?一片霧濛、能見度不高,難道山就不值得爬嗎?冷雨大風中,一群女人無畏走向谷地深處,以行動展現「山女」精神:以全新的節奏,努力向山而行。 正如同劉崇鳳的書寫:「天氣不好不再是不上山的理由,原來入山不為看山,而是遇見覺醒清明的自身。」若論體能,女性可能爆發力不強,但是耐力、韌性很驚人;若論收穫,雖然女性走得不快也不遠,卻很深刻。 別讓素養趕不上人潮 疫情後,劉崇鳳發現,民眾對親近山林關注度大為提升,但大眾對登山的想像,仍停留在英雄式攻頂、炫麗裝備等印象,當登山「素養」趕不上「人潮」,往往亂象頻生,甚至發生山難遺憾。 「大人更需要山林教育!因為我們跟大自然失聯太久了。」劉崇鳳認為,台灣坐擁全世界密度最高的3000公尺山林,若能重視山林教育,成立專業的登山學校、推廣教育組織、組建專門搜救單位,不僅能讓國人享受最豐盛的自然寶藏,也將是國際認識台灣最有力的綠色名片。 山女運動 籲兩性合作 劉崇鳳近年積極提倡「山女運動」,看似只針對女性,鼓勵開啟自我覺醒和感知,但其實她認為:陰性和陽性力量相輔相成,不是相對,不是依賴,而是合作關係。 一次登山尾聲,偶遇另一支隊伍嚮導,拜託她帶兩位男性山友下山,當時她已做好心理調整,但山女們無視新男性成員,仍自在唱歌跳舞,有趣的是,隊中唯一的男嚮導,卻想保護山女活動的純粹,率先將兩位男山友帶下山。 「男性其實很需要女性或母性的支持,一路走來,當發現這群山女很關愛他們,他們也會更願意回饋、守護,陰性和陽性力量互相給予支撐,正是兩性互補的力量。」 某次劉崇鳳獨居山屋,看見滿地垃圾,當她連廁所、水溝也一併撿拾乾淨,沒想到兩小時後,環境又恢復「原狀」,對她造成巨大衝擊。「一個人在山上面對人性的真相,真的很殘酷,當時只感到絕望。」 直到有一次,帶著12、13歲的華德福孩子登山,同樣事件再度發生,山屋內外無止盡出現的垃圾山,如同令人絕望的無底洞,面對如此沮喪現場,有的孩子哭泣淚流不止,有的孩子無法接受難堪真相之餘,甚至以手搥打溪流石頭發洩情緒…… 劉崇鳳突然明白:原來自己並不孤單,自始,她開啟「無痕山林」的教育模式,寫文章、帶人上山,鼓勵人人將山林當「家」,產生情感認同,而非只是到此一遊,才不會隨手丟垃圾,而是撿垃圾下山。「或許成效很慢,但這才是長治久安的辦法。」

MORE

高雄旗山、三民區明天停水 影響逾2萬戶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高雄市旗山區13里、三民區8里因工程施工,明(5/8)日上午9時起停水8到14小時,共有約2萬1500戶會受到影響,水公司提醒民眾預做儲水準備。 台灣自來水公司第七區管理處官網發布停水通知,旗山區因辦理今年旗山水源地及手巾寮淨水場高低壓配電設備檢驗暨供水設備檢修,5月8日上午9時起至下午5時止停水。 停水區域包括旗山區竹峰里、大德里、大林里、湄州里、瑞吉里、廣福里、中正里、圓富里、永和里、東昌里、東平里、太平里、三協里旗楠一路及三桃巷部分,影響戶數共1萬1900戶。 三民區因辦理民族一路與雨水下水道牴觸改遷工程,5月8日上午9時起至晚上11時停水,停水區域包括同德里、安吉里、安生里、安發里、德仁里、德智里、正興里、灣興里,影響戶數9600戶。 市府也提前預告用戶儲水準備,並建議提早於停水前6小時完成儲水,以避免集中儲水而造成管線末端用戶無水可用的情形。

MORE

戴維思 疫情間國際移動28國

文/朱莉雅 學習大師戴維思(Davis)老師,在全球疫情肆虐的3年期間,不但沒有停止在國際間移動的腳步,反而數次帶著全家老小進行長途旅行……他努力搜集資訊、審慎評估及擬定策略,從危險的地區前往安全的地區,負責任的進行數趟品質絕佳的旅遊學習…… 疫情肆虐全球的3年期間,在各國進行教學的學習大師戴維思,數度帶著89歲的爸爸,和兩個11歲的龍鳳胎,前往28個國家和地區走讀,或善用轉機的時間,趁機在當地進行小旅行,不但重新激發爸爸的生命熱情,兩個雙胞胎更是收穫滿滿…… Davis從小到大,最大的夢想就是前往聯合國承認的190多個國家旅遊,截至目前為止,59歲的戴維思,已前往130多個國家(孩子也去過60多國),所以這趟東歐、東南亞之旅,除了是為爸爸圓夢,也是補足戴維思其中有一些國家未曾造訪過的遺憾。 比一般人更重視安全 雖然許多人認為,疫情期間在國際趴趴走是「極冒險」的行為,甚至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但Davis老師認為,所謂「危不危險」其實是相對的。在台灣百分百嚴防死守的疫情初期,Davis帶雙胞胎返台探親,被認為「很危險」、「不負責任」;但以近期台灣鬆綁後,民眾逐漸能與病毒共處的心態來看,可能又會覺得「好像也沒那麼危險」。 事實上,站在Davis的觀點,他認為自己才是最重視安全的那群人。2020年,台灣每天染疫人口幾乎都不曾破百,只要聽到有一個個案染疫而亡,或是有漏網的防疫破口,全台都會陷入恐慌。但Davis一家人居住的加州,3000多萬人口中,就有350萬人確診,死亡6萬5000人…… 避居南法的悠閒生活 當時州政府宣布學校全面改成線上教學,Davis考量到原本就讀英法雙語國際學校的雙胞胎,無法長時間安定的坐在電腦前面學習,而且全家人天天關在家中吃吃喝喝,不能到大自然活動,久了健康一定出問題,便決定帶著雙胞胎到南法近亞維儂的蒙彼利埃市居遊,孩子在當地學校上課,下課就外出遊玩、游泳(當地疫情並不嚴重,僅停課10天就恢復正常上課)。 2020年耶誕假期,Davis先帶著雙胞胎,到當時疫情還不嚴重的非洲盧安達、烏干達等地旅遊(據說是當地疫情期間首批通關的國際旅客),之後返回加州探視時年87歲的老父,發現爸爸的體能及心肺功能明顯變差,走路會很喘,彷彿人生就要走到盡頭…… 幫老父完成夢想清單 Davis鼓起勇氣問爸爸: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有沒有什麼願望(Bucket List)特別想要達成?或一直想去而沒機會前往的國家地區?想帶爸爸進行人生最後一趟旅行。 原本Davis預期爸爸可能會反感或拒絕,沒想到爸爸想起一位剛過世的老友,離世前最大遺憾就是沒能去新加坡一趟……於是欣然同意列出「夢想清單」,計畫到南斯拉夫解體後的東歐各國旅行……Davis打鐵趁熱,立刻列出一個簡單的行程規畫,令爸爸充滿期待。 西班牙出發前往東歐 2021年初,全家人兵分兩路,老父帶著雙胞胎從丹麥轉機到巴塞隆納,再由西班牙穿越安道爾進入南法的蒙彼利埃居住一段時間,雙胞胎繼續學業,爸爸早上在當地學校學法語,閒時散步、買菜,中午煮料理給全家吃,下午四處走逛,悠閒過生活……Davis視此過程為學習良機,老人的人生經驗和閱歷,加上孩子對環境的敏銳觀察和記憶力,讓過程變得極其順利。 另一方面,Davis先飛到上海授課及處理事務,再借道阿布達比、賽浦路斯,在復活節長假前,和家人約定在巴塞隆納聚集,之後前往義大利佛羅倫期、羅馬、威尼斯及匈牙利等地旅遊、泡藥浴溫泉,再慢慢前往巴爾幹半島上的波士尼亞等國。 麻煩不少卻安心出遊 「在布達佩斯泡溫泉,對爸爸的身心療癒有很積極的效益。而整個溫泉池及所到之處的飯店泳池、戲院,通常都只有我們一家人。」Davis認為事前若評估準確,出遊其實很安全。 不過難以避免的是,各國防疫規定寬鬆不一,Davis即便前往疫情不算緊張的地區,也要進行各式檢測、提供健康碼、填報自主健康文書、旅館隔離(3年中他個人累計居隔100多天),何況三代同遊,所要進行的檢查及通關手續,必然更加的複雜。 「為了避免爸爸覺得繁瑣焦慮,所有計畫前往的國家和地區,防疫規定和資訊我隨時更新並審慎評估,除盡量去疫情不嚴重的國家,所有資料填寫也事先上網完成,避免等候時間過久令爸爸打壞遊興。」 東南亞歷史人文之旅 就這樣一路靠著自駕、搭輪船、搭火車及巴士,一家人暢遊了克羅埃西亞、黑山共和國、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科索沃、蒙特內哥羅、馬其頓……等國,還到數個月後發生戰爭的烏克蘭滑雪。 返回美國休息一個多月後,Davis再度帶著全家人前往香港出生地,接著轉往吉隆坡、新加坡、柬埔寨……暢遊吳哥窟等歷史古蹟。 「神奇的是,原本動一動會喘很久的爸爸,在沿路瘦了10磅(約5公斤)後,竟然走路有風、體力變好、笑口常開,經常反過來問我:我們下次去哪裡玩呀?」父子也約定,今年8月老父90歲生日宴後,出發前往英屬開曼群島體驗「郵輪之旅」。 學習之旅 繞著地球跑 由於本身是教人如何學習的專家,Davis在前往每個國家或地區前,都會為全家人設計不同的學習主題,有些是有計畫的安排,有些則是預期之外的意外收穫。 像爸爸到法國後進入當地學校學法語,是全班年紀最長的學生(Davis是第2老的學生),但學習成果很驚人,比15歲的年輕人更快進入狀況。 而從威尼斯前往波士尼亞時,因為跑錯機場錯過班機,改為轉機從克羅埃西亞前往巴爾幹半島,結果竟在當地結識一位奧運搏擊銅牌得主,這對夫婦和Davis一見如故,太太是奧運跳水選手教練,看到雙胞胎的體型見獵心喜,極想納入旗下好好栽培,雙方也商訂好今年暑假合作「跳水夏令營」…… 最明顯的是,龍鳳胎兒女在沿途的多元文化刺激下,語文能力長足進步;在世界觀方面,龍鳳胎了解世上的貧富差距及珍惜所有,也對於吳哥窟及歐洲建築等世界文明及歷史,自然而然感興趣起來,更看到疫情對世界造成的威脅,開始身體力行對大自然產生愛護之心。整趟行程,可說是收穫滿滿。

MORE

花蓮女兒張景嵐 助建創世花蓮院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花蓮強震災情慘重,至今仍餘震不斷、人心惶惶,花蓮女兒張景嵐今(18)日擔任創世基金會愛心大使,與新世紀文化藝術團花蓮阿美族的孩子們,一起為花蓮祈福,也邀請社會大眾一同支持籌建創世基金會清寒植物人安養院,新建第18家「花蓮分院」。 阿美族孩子們帶來原民傳統祈福舞蹈,舞蹈中人字交叉牽手代表著團結;藝人張景嵐寫下祈福心願小卡,為家鄉花蓮加油,希望藉由大眾的力量,一人一力,讓愛「洄」「嵐」、幫助花蓮植物人「院」望成真。 花蓮22歲曾小姐,4歲時癲癇發作,腦部重傷成植物人,因父母早逝,由外公外婆接手照顧,2005年經轉介入住創世基隆院,直到2011年羅東院成立,成為羅東院第一位院民。18年來,外公外婆每每從花蓮三棧部落北上探視,高齡近80歲的兩老,體力負擔沉重,讓探親之路更顯崎嶇。創世基金會現正籌建花蓮植物人安養院,外公外婆盼了十多年的心願,終於看見一線曙光。 藝人張景嵐說:「花蓮是我的家鄉,這裡充滿許多兒時回憶,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能夠擔任公益愛心大使非常高興,也覺得特別有意義,希望藉由這次機會,邀請各界朋友一起幫助花蓮地區的植物人,共同為弱勢朋友盡一份心力!」 創世基金會表示,花蓮地區目前有1061位植物人及重度失能者,為紓解這些家庭的困境,歷經十多年,終於覓得土地,著手籌建第18家清寒植物人安養院「花蓮分院」,預計服務90床,落實「在地安養」。建院之路相當漫長,邀請民眾每月定期定額600元認助築夢瓦,幫助花蓮建院。

MORE

牙醫師廖逸芬 東台灣實現回響樂團夢

文/黃作炎 人生行路,大都希望退休之後能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或遊山玩水,或朋友常聚,然而牙醫師廖逸芬,卻在年過半百後,選擇考進台東大學音樂系主修大提琴,並成立「台東回響樂團」,接續兒時以來不曾間斷的音樂夢。 從小沉浸音樂國度中 台東回響樂團成軍不到3年,就獲得台東縣政府的肯定,獲頒第一級傑出演藝團隊的殊榮。如今,廖逸芬「右手行醫、左手練樂」──白天看診、讀研,傍晚則天天練團,一栽進去就是8年,動力及毅力驚人,也譜出東台灣的傳奇故事。 廖逸芬從小學習音樂,中學就讀北一女中,參加學校國樂社,還擔當過國樂社長一職,但其實她最擅長的是鋼琴和大提琴,常搭飛機到台北聽音樂會,或參與其他樂團如:台東縣立交響樂團、大稻埕樂團、醫聲室內樂團、長榮音樂營、亞洲醫師樂團……演出,對音樂的熱情始終不忘初心。 為東部音樂人造平台 因為女兒對吹奏法國號頗具天分,廖逸芬從小就極力培養,甚至常陪著孩子到台北、高雄拜師學藝。「在台東,沒有幾個家庭的孩子,有機會像我女兒……」廖逸芬猶記得,孩子讀國小時,音樂課是靠著圖片認識樂器,從小到大沒見過真正的樂器長怎樣,就算有機會接觸音樂,家庭環境也不見得能支持他們…… 8年多前,廖逸芬決定成立「台東回響樂團」,「回響」意謂有「回鄉」之意,希望透過這個樂團能帶動台東原有的音樂環境,並定期舉辦音樂營和年度音樂會,也廣邀其他縣市,甚至國外的音樂人來此交流,讓台東有更多音樂的養分。 吸引志同道合者加入 一開始,回響樂團的團員,幾乎都是一群喜愛音樂,卻為了求學、工作,必須旅居外縣市或國外的台東子弟,年齡層從高中職學生到社會人士都有,大家利用寒暑假返鄉團練,同時爭取各種展演機會,甚至到台東火車站、醫院等地快閃演出。 漸漸的,原本不看好他們的音樂老師們,開始陸續加入樂團,也順利開展了巡迴音樂會(門票不是免費就是訂為推廣價),一方面推廣音樂教育,並尋找可能合作的學校,在校內成立樂團,免費進行教學……也因此,台東有更多小朋友想學音樂,有更多家長接觸到音樂,也讓更多音樂老師願意留在台東了。 盼音樂教育真正扎根 「台東只是缺少讓音樂人才返鄉服務的機會。」廖逸芬說,這幾年來透過大型音樂會,讓許多台東子弟有機會返鄉演出,在台東縣政府文化處的支持下,回響樂團與在地傑出演藝團隊、台東大學管弦樂團等,輪流到蘭嶼、綠島等14個鄉鎮市,進行數十場藝術展演。 當音樂氛圍帶動起來後,廖逸芬和夥伴們決定創建一個音樂教育交流平台,2017年,廖逸芬和中華晨光全人關懷協會合作啟動「音樂小種子」偏鄉音樂教育計畫。讓孩子們在不同類型音樂中學習,深化音樂展演的內容,讓偏鄉的音樂教育更加豐富多元。 音樂園丁願扎根台東 2022年,廖逸芬更邀請音樂家,走進台東偏遠學校舉辦「音樂講堂」,曾輔導知本國小、大武國小成立弦樂團;2019年亦開始與台東高商管樂團合作,積極推動音樂教育與樂器學習,由學校提供場地與資源,樂團提供各式樂器與專業師資,讓校內學生從認識音符開始接觸東西方多元音樂。 回響樂團如今團員人數已超過百人,回響樂團指揮張尹芳、返鄉推動爵士樂的林昱廷,還有長期旅美後返回台東的小提琴家張恆碩,及小提琴老師郭政鑫、蔡侑霖,大提琴家黃品潔……等人,都願意留在台東扎根,引進各種資源及扶助,讓更多的原住民族群及偏鄉學校的孩子,能透過樂音發揮無限的創意和想像。 50歲報考大學音樂系 廖逸芬雖擅長鋼琴和大提琴,但對音樂的種類和形式,卻抱持開放的態度,除了交響樂團,爵士樂、流行音樂、古典音樂,都分別成立小團在運作練習。 在擔任台東回響樂團團長,及社團法人台東回響愛樂協會理事長之餘,50歲那年,廖逸芬決定報考台東大學音樂系,主修大提琴,從大一新鮮人開始,一路讀到音樂系研究所。 在台東大學校園內,常可見廖逸芬提著偌大的琴盒進出校園,在課堂上與年紀小她很多的同學互動頻繁,不少同學受她感召,常一起下鄉教小朋友音樂,儘管生活異常此忙碌,廖逸芬每學期成績總名列一二。 「這樣不會累嗎?」不少朋友、病人常問廖逸芬,她的回答是:「不會呀!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高興都來不急了,怎麼會累呢?」 年紀增長後,發現身邊會定期聯絡的老同學,總是固定那幾個,廖逸芬便在推動樂團團務之餘,在台東台糖文創園區13號倉庫,成立一個充滿文青風的Le Ark藝術展演中心,與在地藝術家像是布拉瑞揚舞團的排練場、回響樂團練團場域……等比鄰而居。 在Le Ark這個兼具音樂與美食的展演空間中,除不定期提供小編制管絃樂團展演,更將各領域藝術打散、共融,嘗試各種音樂呈現形式,並結合五感體驗的創新型態用餐方式,提供富含文化藝術的多元生活樣態。 廖逸芬不惜重金投資360度全息投影的薄幕設備、聲控式可移動燈光及影音設備,可隨演出型態、音樂的節奏、氛圍調整移動,以多媒體形態展現音樂魅力,打造出融合主題式音樂會的實驗性藝文空間,讓演出更具張力。 「我希望當台東人想聽音樂時,隨時有地方可去……還能沉浸在國際級音樂廳中觀賞演出……」雖然因此負擔變大,但她依然樂在其中。 「台東絕不是偏鄉。」廖逸芬強調,如今台東的在地藝術展演已逐漸能與國際接軌,未來她期望把美味料理與音樂結合,讓藝術融入觀眾平日的生活中。

MORE

3類型海岸危機 戲水牢記防溺10招、救溺5步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台灣四面環海有優美的海岸線,但是有些海岸卻潛藏著陷阱,高雄旗津、花蓮七星潭等都屬於「陡降型海灘」,離岸數十公尺外地勢陡降,易有「反捲流」,而「離岸流」的墾丁南灣也隱藏危機,專家提醒戲水務把握「防溺10招、救溺5步」。 天氣愈來愈熱,不少民眾消暑的方式是到海邊戲水,但是不諳水性的民眾只看到沁涼的浪潮海水就迫不及待潛入海中戲水,卻忽略了反捲流及離岸流等危機,戲水意外屢見不鮮。 高雄市運動發展局今(5/4)日在旗津中洲海域舉辦「水域自救觀摩與宣導」,由高雄市水中運動協會宣導防溺知識,指導穿著救生衣、示範CPR心肺復甦術按壓、皮艇等溺水救援方法。 體育署揭露海岸3類型危機,包括「陡降型海灘」,以花蓮七星潭、高雄旗津、宜蘭內埤最常見,離岸外陡降的地勢易造成「反捲流」,長浪會將人捲到外海。 「離岸流」有石門白沙灣、墾丁南灣,看似風平浪靜的水域卻藏著殺機,其強大的拉力常讓人無力游回岸上而溺水。還有「瘋狗浪」以台灣東北角海岸、基隆外木山、新北市三貂角、台中清水北防沙堤等地最常見。因遠處傳來的波浪進入淺水區後破碎,轉變成驚人衝擊力,易將站在岸邊或是礁岩上的人捲入海裡。 暑假來了,不少學生相偕戲水,專家示範「防溺10招、救溺5步」,提醒溺水意外的防溺5步是「叫、叫、伸、拋、划」,即大聲呼叫救援、電話報叫警、竹竿等延伸物救援、抛送球圈物、利用船或浮木等划行間接救援。 圖/高雄市運發局提供 遇到仍應牢記「岸上救生優於下水救生、器材救生優於徒手救生、團隊救生優於個人救生」。 「防溺的10大招式」是出門前看氣象、天候不佳變更目的地、合法戲水地點、下水前暖身、 要有救生設備、救生人員、勿穿著牛仔褲、衡量身體狀況、疲累不應下水。 圖/高雄市運發局提供 還有「三不」即是戲水時勿不落單、不長時間泡在水中避免失溫、不在水中嬉鬧惡作劇。提醒加強仰漂、水母漂技巧,落水時要保持冷靜,勿拼命掙扎消耗體力,應適時舉手呼叫等待救援。

MORE

施裕隆、柳雪琳 白色情人節浪漫行善

文/陳清貴 每年3月14日「白色情人節」及九九重陽節前夕,經營科技公司的施裕隆、柳雪琳,都會收到另一半最浪漫的禮物──捐一輛復康巴士,做為兩人鶼鰈情深的見證,7年來,已陸續捐出14輛復康巴士,打造身心障礙朋友行無礙的理想國…… 被譽為「科技界神鵰俠侶」的施裕隆、柳雪琳夫婦,7年來,已捐出13輛復康巴士,並即將在本月14日捐出第14輛,造福新北市的行動不便的老人及民眾,出入可以有便利的交通工具搭乘。 事實上,這7年來,每逢白色情人節和九九重陽節前夕,新北市政府總會各收到一輛由施裕隆夫婦捐贈的復康巴士。這是新北市所收到個人捐贈復康巴士最高紀錄者,捐贈者是一對從事科技業的夫妻施裕隆、柳雪琳,而起因竟是這對鶼鰈情深的夫妻,互贈生日禮物所引起的,在新北市傳為一段佳話。 以捐車祝福生日快樂 2016年6月22日,施裕隆生日前夕,夫妻倆穿著情侶裝,低調現身新北市政府貴賓室,時任市長的朱立倫代表接受兩人捐出的第一輛復康巴士「法隆妙韻1號」。 當時朱立倫市長聽到施裕隆說著:「6月24日是我的生日,太太很早就告訴我要送我一輛車,祝我生日快樂!當下相當開心,沒想到後來卻是一部復康巴士,而且是要捐出去的……」 朱立倫看到柳雪琳在一旁頷首微笑不語,明白兩人情感深厚且志同道合,又知道施裕隆創業過程,賢慧的太太一直從旁輔佐,因此半開玩笑說:「那明年太太生日時,換您要捐車表示回報囉!」沒想到施裕隆哈哈大笑:「一定!明年一定!」 白色浪漫和重陽獻愛 隔年3月14日白色情人節當天,剛好也是柳雪琳的生日,兩夫妻果真穿著情侶裝再度現身新北市政府,共同捐出「法隆妙韻2」,改由施裕隆祝福太太「生日快樂」! 此舉大大獲得在場人士認同,咸認「用愛心做善事送給另一半,真的是最好的生日禮物。」施裕隆更表示,夫妻倆已經決定了,此後每年會捐贈2部復康巴士,上半年在白色情人節,下半年則會在重陽節前夕,以行善表達愛意和祝福。 隨科技浪潮創業有成 在三重區興德路從事電子科技業的施裕隆、柳雪琳,相識於大學的一次舞會,一見鍾情下,就讀輔大織品系大三的施裕隆,便對就讀德明商專的柳雪琳展開熱烈追求。大學畢業後,施裕隆進入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從事汽車絨布業務,柳雪琳則進入一家電子公司上班。 兩人結婚後,正值台灣電子科技工業起步,在太太的鼓勵下,施裕隆嘗試創業。1989年,兩人創立玄茂科技公司,專門從事連接器、網路攝影機、行動電源及電腦周邊產品等開發製作,2001年,更到大陸東莞設廠。 不止捐車還認養貧童 施裕隆、柳雪琳兩人在事業有成後,經常捐贈金錢、物資給弱勢團體、基金會或寺廟,兩人並皈依地皎法師,法師分別授予兩人法名為法隆和妙韻,因此後來決定捐贈復康巴士時,就以「法隆妙韻」依序列號。 施裕隆夫婦不僅捐車,也經常贊助家扶、兒盟等基金會和偏區學校獎助學金,認養的弱勢孩童超過百位,孩童經常寫信感謝「認養人」,兩人均視為至寶,全部擺放在辦公室內。施裕隆還固定捐血,此生期望以百次為目標,目前已達71次。 將慈善志業傳承子女 2018年重陽前夕,施裕隆夫婦帶著即將出國留學的女兒和兒子,捐出第5輛復康巴士。施裕隆說,往後他不僅會持續行善助人,甚至會將慈善志業列入給2名子女的備忘錄,希望子女以後持續傳承,該次就是特地帶兩個孩子來見習捐車,兩個孩子個性仁慈敦厚,也很樂於承接父母的志業。 去年重陽節當天,施裕隆捐出第13輛復康巴士,當天特別揪剛從英國取得電機碩士學位歸國的兒子和一些好友,挽出手臂捐輸熱血,施裕隆是第71次捐血,累計捐出1萬7750cc,兒子雖然僅是首次,卻有意繼承爸爸的捐血志業。 捐贈輛數可以組車隊 2020年3月捐第8輛時,因為適逢疫情期間,施氏夫婦兩人雖未現身,捐車行動卻未中止。新北市長侯友宜獲悉後,特地捎了一張賀卡祝福,除了祝柳女士生日快樂外,還特別寫道:「因為賢伉儷的愛心,4年來捐贈8輛車,已可為新北市組成一個『復康巴士車隊』了!」 當新北市的工作人員,帶著侯市長的生日賀卡、感謝牌和「法隆妙韻8」模型車,送到施裕隆位於三重的辦公室,施裕隆還特別將歷年來獲得回贈的感謝牌和模型車擺在一起,合拍一張照片,長長的車隊,見證「科技界神鵰俠侶」的積福行善,也象徵兩人深厚的公益情懷隨歲月永流傳。 (本文摘自《方寸間最美的人》,遠景出版社) 低調行善 愛心永傳 相對於某些縣市因復康巴士不足,無法規畫相關的服務,新北市雖然幅員廣大,有山有海有河,卻因為有善心人士持續捐贈復康巴士,反而可以有計畫的推展各項接送行動不便長者及身心障礙者的服務。 令人敬佩的是,除了前幾年施裕隆、柳雪琳會穿著情侶裝現身捐車會場外,近幾年來兩人已趨於低調,捐車均委由車商代理,只有在新北市社會局堅持打造一輛模型車,派人親送到他辦公室回贈,才有機會留下影像紀錄。 「我們很珍惜市府所回贈的感謝牌和模型車,都會依照序號整齊地擺放在辦公室。」施裕隆、柳雪琳說,師父常提醒「多行善事,必有福報」,他們夫妻倒不全是為了「福報」才積極行善,而是覺得社會需要多一些溫暖,自己既有能力,就應該多回饋社會,多幫助人。 雖然在國外,「白色情人節」是女生向男生表示愛意的日子,但對施裕隆、柳雪琳來說,不管是先生送太太,或是太太送先生,「愛心永遠都是最好的禮物」!也唯有將小愛化作大愛,才能幫助更多的身障朋友和失能長輩。 施裕隆表示,前幾年新冠疫情造成全球大流行,令他常感嘆「世事難料」!但反過來看,台灣由於超前部署,加上人民內心善良,對各國發生的災難,行善從不落人後,因此相對於全球恐慌和疫情嚴重,台灣一直是塊平安寧靜的有福之地,令他更覺得平日要多布施,廣植福田,以趨吉避凶。

MORE

突破職場天花板 消防員、馴犬員女力不設限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中等身材,選擇當消防員,鄭繡敏對工作有清楚的體認,即使出勤20公斤的裝備上身,還要在火場拉起約5公斤的水帶跑步,一點都不喊苦,她說「每次的勤務不僅和時間賽跑,也是體力的考驗,希望人員平安。」 明(5/1)天就是勞動節,在兩性平權的時代,職場上的女性各自展現堅毅的一面,巾幗不讓鬚眉,不管是客貨車駕駛,還是馴犬員、消防員都有女性的身影,她們盡心盡力的在崗位上默默付出,不少女力已成了職場上不可或缺的力量,而且還是出色的主角。 高雄市消防局鼎金分隊消防員鄭繡敏是一個媽媽,她24小時執勤待命的工作,一旦忙起來是昏天暗地;特別是出勤務時,消防衣帽、鞋子及氣瓶的重量全上身逾20公斤,還要在濃煙密布的火場拉起水帶滅火,是份吃重的工作。 已經有14年資歷的她,可是一點都不馬虎,她說,在兩性平權的職場,女性沒有特別待遇,消防員出了勤在充滿危險的火場該衝、該跑或上下雙節梯,不能遲疑,完全是「救援擺第一」。 為了維持身體的靈活度和好體力,鄭繡敏下崗後還要健身、跑步及重訓,以強化心肺功能及救援耐力。她說「打火救援是我的日常,每當完成任務後聽到民眾一句民眾的『謝謝』,心中會有溫暖和感動!」 圖/鄭繡敏提供 鄭繡敏坦言女性在打火的行列有先天體能的不足,但是在救助的過程中,女性的細膩心思常會讓傷者感動。 認真的女力還有高雄市搜救犬馴養中心的領犬員鄭莛芸,因為喜歡狗狗,所以她從消防員轉換跑道當馴犬員。走過7年的馴犬歲月,已先後訓練過5隻搜救犬,Mina咪娜是目前鄭莛芸的好拍檔,每天和咪娜朝夕相處,彼此已有良好的默契與互信。 搜救犬馴養中心的領犬員都是男性,鄭莛芸是唯一的女性。鄭莛芸於咪娜出生後就接手照護,當起狗褓母,不僅要關照狗狗的營養、活動力,還要追蹤牠的體能,從攀爬瓦礫堆開始訓練起,訓練搜救犬走水平梯,跑步、接拋拾回等;過程中狗狗會有畏懼退縮等情形,領犬員要發揮更大的耐心,陪伴及鼓勵,才能帶著搜救犬反覆的練習及充實牠該有的搜救技能。 「馴犬的辛苦在於人、犬沒有共同的語言,只能靠彼此的默契、信任!」鄭莛芸坦言,曾經有過因為教不會搜救犬的技能而懷疑自己的能力,也曾萌生放手。後來同事分享馴犬心得及送暖鼓勵,才讓她慢慢與適應咪娜的節奏,也彼此培養出更好的默契,並成功的馴化了咪娜。 即將滿4歲的咪娜,在鄭莛芸的鼓勵及訓練後已取得國際MRT搜救犬救援能力認證,未來將有出國救援服務的機會了。 一般都是男性的馴犬員,鄭莛芸無視於職場的艱辛,7年來,她帶著搜救犬前進災區,咪娜也於0403花蓮地震立下汗馬功勞。

MORE

徐季幼 與寄養童幸福相遇

文/陳清貴 人生最美的相遇,就是一群原本無依無靠的幼弱兒,進入真心相待的陌生人家中,獲得猶如父母一般的關愛,讓原本枯萎的心靈,重新獲得滋養,在鼓勵和陪伴下發芽茁壯,長成最好的自己,並終生繫念這段恩情…… 「人世間有一種相遇,不是在路上,而是在生命裡;感謝你們對我多年的養育之恩……」在寄養家庭待了8年的夢夢,在110年過年前,和小婷、小彤、東東、阿仁等4位「家人」,一起回到撫養他們長大的陳耿周、徐季幼位於中和區莒光路家裡。 5位寄養童如今都已是30歲左右的「社會人士」,其中阿仁和小婷已為人父母。5位當年的寄養童,帶著花束、卡片等禮物,原本是想陪爹地、媽咪吃頓歡喜團圓飯,卻因每人一番誠摯的感謝話語,讓徐季幼不停地擦眼淚…… 化工作為真情付出 徐季幼今年54歲,24年前,在另一半的支持及協助下,通過成為新北市家扶體系的寄養家庭,夫妻倆同心協力、互相補位,前後一共扶養過40多位變故家庭的孩子,陪他們走過人生艱難的第一哩路。 徐季幼坦言,當初的起心動念,只是想找個能兼顧家庭又能貼補家用的「工作」,沒想到一頭栽下去後,種種愛的牽絆讓她無法自拔,真心盡力照顧來來去去的寄養孩童,成了她生命中最珍貴的資產。 真的可以睡床上嗎 徐季幼回憶,每位寄養童剛接手時,她都會先了解孩子原生家庭的狀況,再分別採取不同的教養方式,慢慢導正孩子。她永遠記得,小朋友東東第一天住進來時,指著床舖問道:「我真的可以睡這裡嗎?」讓徐季幼聽了心很酸。 原來,東東一直是睡在公園椅子上,甚至曾經抱著自來水管睡,經社會局保護安置,才來到徐季幼家;另外一位個性頑劣的阿仁,來時已9歲,一開口總是問候別人的爹娘,更在校常拿著掃把跟同學打架,還一直吵著要回三峽阿嬤家。 扮黑白臉導正孩子 有一天,徐季幼終於忍不住跟阿仁說,如果真的要翹家,「零用錢放在那裡,搭X號公車就能去三峽……」說也奇怪,自此阿仁反而安定的住了下來。 為了改正孩子頑劣的個性,徐季幼常和家扶中心督導范淑芬分飾黑白臉。有一次她故意當著阿仁的面,向淑芬老師抗議說:「我的兒子這麼乖巧,你的紀錄怎麼可以寫他頑劣、愛打架呢?」除了保留了阿仁的顏面,也間接鼓勵了他。 成就不足無顏探親 如今29歲的阿仁,除了育有一子,經營鋁門窗業,還是某家建設公司的工地主任,當天在吃團圓飯的過程,阿仁不停接聽客戶和建商的電話,可見能力足以獨當一面,更受到公司及合作夥伴倚重。 倒是功課一向極好的東東,目前在做網拍生意,雖然很想念徐季幼,幾度騎車經過樓下,卻始終不敢上樓。原因是:媽咪對他期望很高,東東總覺得成就還不夠好,自覺無顏見媽咪、爹地……讓徐季幼聽了,熱淚又像斷了線的珍珠。 畫一張溫馨媽咪卡 5位回家探望徐季幼的孩子們,小婷無疑是眾人心中的「老大姐」。她目前在一家通信公司擔任客服主管,說話貼心逗趣,有如明星林美秀。 她回憶高中時第一次跟男友約會,轉頭一看,卻見淑芬老師帶著徐季幼來查勤,所幸男友沒被嚇跑,現在成了她的另一半。 小婷此次特製了一張大卡片,描繪在徐家時感受的溫馨,每一條細線,牽引著寄養童用手指頭捺印的心,每一顆心都藏著對媽咪的思念。 第一餐吃40顆水餃 小彤幼時常吃不飽,長大後特別喜歡做菜,也具備廚藝天賦,高職就讀觀光餐旅科,曾在花蓮某飯店實習,目前在一家早餐店工作。 徐季幼憶及,小彤來的第一天,她下了20顆水餃給小彤吃,不料吃完這份後,小彤竟眼睜睜盯著徐季幼的盤子,最後媽咪心疼的將自己的一份也給了小彤,那餐,小彤一共吃了40顆水餃。 團圓餐會由小彤掌廚,她在徐家的廚房裡,和媽咪合力煮了滿滿一桌大菜,讓5個曾經命運交疊的寄養孩子,宛如久別重逢的浪子,重新投入母親的懷抱,再度品嘗媽媽的味道。 模範母親澤被弱幼 飯吃到一半,有人嚷嚷「要吃爹地的黃金炒蛋」,徐季幼狐疑:「我煮得不夠豐盛嗎?」5個小大人說:「你不懂啦,那是我們童年共同的回憶喔!」原來以前媽咪有事外出忙碌時,從事弱電工程的陳耿周,就會自動補位煮食,不過就是一千零一招──黃金炒蛋! 徐季幼110年獲得新北市模範母親,在市府接受侯友宜市長表揚時,因疫情寄養童無法到場祝賀,但仍貼心獻上康乃馨花束,托家扶社工邱玟菱送來,花束上寫著:「恭喜媽咪獲獎!您是全世界最偉大的母親,我們有幸與您幸福相遇!」 (本文摘自《方寸間最美的人》,遠景出版社) 爹地的肩膀比天高 徐季幼的女兒陳溫壎,和這幾位寄養童幾乎同時間成長,小時候偶爾彼此會爭寵:「媽媽是我的!」有回做錯事被處罰,陳溫壎不平的問媽媽:「為什麼他們做錯了不用受罰,我就要被處罰呢?」徐季幼總是耐著性子解釋:「他們需要更多的愛啊!而你已經很幸福了!」 團圓飯在回味往事和彼此吐槽中飄香,要送給爹地和媽咪的禮物卻悄悄展開。小時候愛做夢、走路總是輕飄飄的夢夢,拿出厚厚的2封信朗讀,一封給媽咪、另封給爹地。 「人世間有一種陪伴,不是在身邊,而是在心裡……爹地是我們的大家長,也是離天空最近的肩膀!」真摯的語言和豐富的情感,不僅媽咪潰堤了,連爹地也溼潤了眼眶。 編按 家扶基金會推動寄養服務42年,以「打開家門、讓愛住進來!」及「雖然沒有血緣,但會讓你結一輩子緣!」為號召,希望有更多的家庭投入寄養的行列。

MORE
/13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