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說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說偈 --心口一致

發言修行,常使相應; 於善友所,不覆諸惡。 於所聞法,不求過失; 於說法者,不生惡心。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有一段偈頌:「發言修行,常使相應;於善友所,不覆諸惡。於所聞法,不求過失;於說法者,不生惡心。」這幾句話都可以作為我們修身處事的參考。 「發言修行,常使相應」,待人接物,不可以空口說大話,說得到也要能做得到。有的人說了不行,有的人說得多做得少,有的人說是一回事,做的又是一回事,這都是言行不一。如果希望做人健全,首先就是要言行一致。 「於善友所,不覆諸惡」,在善知識的面前,不應該隱瞞自己的缺點、過失。因為善知識會給予我們規勸、指導、鼓勵,自己也會因此而得到善友的利益。如果刻意去覆藏自己的過失,善知識就不能適時的給我們規勸,自己可能會愈做愈錯、愈來愈壞,最後鑄下大錯而無法挽回。 「於所聞法,不求過失」,我們從善友、大德那裡聽來的道理,不要吹毛求疵和他辯論、計較或反駁。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聽到別人說的言論、道理,自己要能分辨善惡。把好的吸收下來,不好的正可以做為自我檢討,避免日後重蹈覆轍。 「於說法者,不生惡心」,善友、大德指導我們,會針對我們的錯誤給予提出指正,依著善知識的建議、指教來改過遷善,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從此心生不滿,甚至產生反感、起了惡心惡念,那就失去聞法的利益,也會障礙自己的進步。 所謂「佛法從恭敬中求」,能夠放下自己的驕慢執著,不覆藏己過,以一顆恭敬質直的心聽聞善知識、善友的教誨,自然能讓我們的人格提昇,道德增上。

MORE

星雲說偈--直道

文/星雲大師 由來直道世難行, 枉道求容我不能; 萬里滔滔大江水, 縱教百折也東傾。 ──明.雲棲袾宏 這首是蓮池(雲棲袾宏)大師的詩偈,他說雖然直道難行,但待人處世仍然要有正直的風骨。 自古至今,平直的道路不一定平順好走。 比方說,現代的高速公路很平坦、很筆直,但是連環車禍也不斷發生;人與人的相處,也常因為太耿直了,反而容易傷害到友誼。 「由來直道世難行」,古代的一些讀書人,由於太正直,當朝為官後往往難容於世。我們修行佛法,離不開世間,也常因為直心而遇到麻煩阻礙,因此更要守住直心,以直心真心成道,彎曲心、諂媚心只會讓我們離道更遠。《維摩經》倡導直心是道場,心不可曲折,不可諂媚,要直下承擔,凡事不妄言,要還人一個真實。 「枉道求容我不能」,如果說為了讓人接納我,就故意虛假不實,那是不可以的。 戰國時代的黔婁去世的時候,因為家中太窮,連一塊可以完整遮蓋遺體的長布也沒有,有人建議把布斜過來蓋,但是黔婁的夫人堅決不肯,說:「寧可正而不足,也不可斜而有餘!」 「萬里滔滔大江水,縱教百折也東傾」,萬里長江浪,千古滔滔不絕地流著,縱有千迴百轉的曲折,長江水還是向東流。 一個正直修行的人,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寧願頭可斷、血可流,可是要他彎腰屈膝低頭,是萬萬不能,正直做人還是非常重要的!

MORE

星雲說偈--孝善之道

力慕善業, 可用安身; 力慕孝悌, 可用榮親。 ──《法苑珠林》 在《法苑珠林》裡,有四句偈子很好:「力慕善業,可用安身;力慕孝悌,可用榮親」,說明了在家佛弟子的修持之道,乃至一般人應具有的基本道德觀。 「力慕善業,可用安身」,我們如何才能獲得安身之道?必須傾注心力慕求善業,做善事就能安身。什麼是善業?比方,你從事的事業、工作,是有益於社會、人群,如果不是正當的工作就很麻煩了。比方:販賣槍炮子彈、製造或買賣殺生用具,或者走私、販毒等等,做了不正當的事業,睡覺都不能睡得安心。 人生要想求得安身立命,就要有很多的善業。不但所做所行都是善業,結交的朋友都是善友,即使是居住的地方,也要與善鄰相處。凡是一切的善因、善緣、善事都圍繞在我身邊,你說,怎麼會不能安身呢? 「力慕孝悌,可用榮親」,除了安身以外,還要懂得「榮親」,即光宗耀祖,讓家族能因為你而得到榮耀,那就要「力慕孝悌」,要和睦家庭大眾、孝順父母,對家庭有責任。 說到佛教對孝順的看法,「孝」,還比較容易做到,「順」,就很難了。我們講到孝悌有三等:初等的孝,對於父母家人,都能甘旨奉養;二等的孝,自己有所作為、事業有成,讓父母感到光榮;最高等的孝,就是讓父母、家人都能有宗教的信仰,並且都能做善事,這才是大孝中的大孝。 實踐孝悌,要循序漸進,從小的孝順、中等的孝順,再到大孝,讓全家人都有宗教信仰。其實,不管是信仰哪一個宗教都很好,有信仰比沒有信仰好,甚至於迷信也比不信好。迷信,只是不懂得信仰的意義、價值,好比有的老公公、老婆婆,在神明之前跪拜祈求,至少他知道不能做壞事,心地還是很善良、很清淨,那就很了不起了。 所以人生在世,能引導父母有正確的宗教信仰,如信仰人間佛教,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讓父母能藉由信仰得到現世的法樂,這才是第一等的孝善之道。

MORE

星雲說偈 四種法財

乞者不逆,廣結善緣; 於所施物,不生愛惜。 恆願眾生,獲多財寶; 捨離諸見,順於正信。 ──《大寶積經》 財富,是人人所希求嚮往的,人的一生,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為賺錢而努力。佛教對財富的看法,是教我們對金錢不要過於戀慕追求,但適當的淨財對己對人都有幫助,所以也不絕對排斥。在《大寶積經》裡,佛陀告訴我們四種獲得財富之法: 「乞者不逆,廣結善緣」,凡是向我們乞求幫助的人,不要違逆他、拒絕他,應該滿足他的需求。人間最可貴的不是金銀財寶,從喜捨中得來的快樂,才是最可貴的。 「於所施物,不生愛惜」,對他人施與錢財物資,最重要的是心甘情願,歡歡喜喜的給人,能夠做到皆大歡喜,功德最大。如果布施之後感到可惜,或期望對方歡喜接受甚至有所回報,那就不是究竟的布施了。所謂「喜捨、喜捨」,「捨得、捨得」,歡喜布施他人,自有所得。 「恆願眾生,獲多財寶」,心中恆常發願,要以關懷眾生的心,滿足眾生的種種需要;所有的眾生都能「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眾生都是離開煩惱、離開痛苦,獲得財富、獲得滿足,這是我們每天要祈願的。如果我們的心中都是關懷別人,自己的人格也會日益昇華;時時幫助他人,自己的道德必能有所增進。 「捨離諸見,順於正信」,人往往都有自己的見解、看法,這些見解有時候是對的,有時候是不對的。尤其我們常常在「有」、「無」,「你」、「我」的上面計較、執著,有時候在「色法」(即世間的物質)上計較,有時候在「心法」裡面計較,所以人的執著,不是執著身就是執著心,甚至執著於自己的思想、見解等等,這些都是不當的。所以要「順於正信」,要有正見、正信,才有正當的人生觀。 什麼是正見?佛法裡的三法印、八正道、四聖諦等,都是我們的正見,能幫助我們認知時空、調和人我關係、通透事理因緣,這是比世間珍寶更可貴的財富。擁有財富,最可貴的是利益他人,讓財富發揮最大的效用。如果不懂得利益他人,再多的財富都沒有意義。這四種「法財」,值得我們深思。

MORE

星雲說偈-- 快樂在哪裡?

應時得友樂, 適時滿足樂, 命終善業樂, 正信成就樂。 ──《法句經》 快樂,是人人所嚮往追求的。有的人以享用種種的珍饈美味、滿漢大席為快樂,可是吃多了也會生病;有的人以遊覽名山大川、到處玩樂為快樂,可是玩樂很快也會成為過去。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呢? 《法句經》的這段偈頌告訴我們: 第一、應時得友樂。好友相聚的時光,是讓人感到愉快的。古人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個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有好朋友來指引迷津;徬徨失措,不能做決定時,能得到朋友的建言、支援、贊助,就可以讓自己振作起來,所以朋友對人的一生很重要。 孔子說,益友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耿直的朋友,能做我的老師;寬厚的朋友,能諒解我的不足;有知識、見解的朋友,能處處教導我。有了這三種朋友,人生會很快樂充實。 第二、適時滿足樂。每天的生活當中,你能感覺到滿足快樂嗎?有的人有錢、有名利、有地位,心中還是不滿足,不快樂。不滿足的人生,怎麼能快樂得起來呢?所以我們如果每天都心存歡喜、滿足,富貴就在我們的身邊。 第三、命終善業樂。人到了臨命終時,算一算他一生中的所作所為,善業比較多,人生就有存款;如果惡業比較多,就是負債。善業多,必然快樂;惡業多,負債多的人,就不快樂了。 第四、正信成就樂。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心的信仰,信仰就是我們的寶藏,信仰是快樂的泉源。人不能迷信,當然也不能不信,更不能邪信。如果有正信,正信就是我有了目標,做事有了方法、有了道路。一個人有正信,前途有目標,在各行各業就能有成就。 因此,善友是人生旅途的良師,知足是心靈快樂的妙方;你有正信的法寶,朋友會歡喜你,大眾會信賴你,就能擁有很多的快樂。

MORE

星雲說偈--盲人執燭

若多少有聞,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執燭, 照彼不自明。 ──《法句譬喻經》 在《法句譬喻經》裡有一段偈子:「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是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大意是:有的人聽到一些佛法、聽到一些道理,就自高自大,用他的所知、所見、所聞去要求別人,對人貢高我慢,自以為了不起。這種人就如同眼盲的人手執蠟燭,可以照到別人,卻照不到自己,自己仍是愚癡無知。 經典裡有這麼一則譬喻:一個眼盲的人夜間行路,除了拿拐杖以外,他還特別在手拿了一個燈籠。有人就問他:「你又看不到路,拿個燈籠作什麼呢?」盲眼人說:「這個燈籠是要給別人看的。當我行走在路上,別人看到我手上的燈籠,就不會撞到我了。」就這樣,他在路上走著走著,到了晚上,還是和一個路人相碰撞跌倒了。這個路人質問瞎子:「你為什麼要撞我?」盲眼人反過來問他:「難道你沒有看到我手上的燈籠嗎?」路人說:「你哪裡有燈?你的燈籠早就熄滅了。」盲眼人說:「我的燈籠熄了,難道你的心光也滅了嗎?」 每個人都有一盞心燈,當我們自性的心燈熄滅了,就會產生種種的過失、障礙,讓我們執著迷惑,反而只知道怨怪別人,卻不曉得要反省自己。好比一個人在沒有知識的時候,經常會愚癡、迷惑;有了知識學問,知識學問往往也容易成為自己的障礙,即佛教說的「所知障」;甚至知識的「知」生病了,就是「痴」,知識也會成為愚癡、毛病,聰明反被聰明誤。 在現實的生活裡,有的人自以為聰明,對人驕傲自大,看不起別人,其實這樣的人反而會讓人更加看不起他。自大的人反而給人看小,自高的人反而被人看低。所以我們應該點亮自己的心燈,照亮自己的同時,也照耀他人。

MORE

星雲說偈--常存善意

善意譬如電, 來明去復冥; 邪念如覆雲, 惡起不見道。 ──《三慧經》 這首詩偈以簡明的譬喻,說明善、惡念對人的影響,讓我們能知所警惕。 「善意譬如電,來明去復冥」,我們如果生起善念,就像燈有了電,就能光明照耀,處處溫暖明亮。如果失去善念,就像停電一般,光明沒有了,又陷入了黑暗。 學佛的人,要恆常發菩提心、發菩薩心,心燈就點亮了;假如菩提心退了,菩薩心退了,不想再行善,就等於電燈又再暗下來,什麼都看不清楚了。 「邪念如覆雲」,邪念就像天上的烏雲,一旦生起,本來朗朗乾坤的天空,一下子就被烏雲所遮蔽,見不到天了!正如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光明,沒有垢穢,只因為起了妄想雜念,等於烏雲遮蔽了晴空,就把自己智慧光明的心性給蓋覆了。 「惡起不見道」,假若生起了惡念,比方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乃至於貪瞋嫉妒、邪見、貢高我慢等等,就不能見道,看不清自己的道路在哪裡。就好像走路或開車,如果見不到前方的道路,你敢行走或行駛嗎?因此,惡念一生起,就是這麼的可怕,會讓人不能見道,找不到真理的道路。 我們要發願時時生起善念,常行十善三好,也就是常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以善念來代替邪念,就能點亮心靈的燈光,心燈亮了,就能看清楚人生的道路,就能分辨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壞事。一個人能常保善意,心自然清楚明白,就會正派行事,不會迷失。

MORE

星雲說偈--識是生死本

文/星雲大師 識是生死本, 亦為涅槃徑; 中息在胞胎, 遊戲無量界。 ──《菩薩處胎經》 「識是生死本」,這裡所說的「識」,就是我們生命的主體。有情眾生可以生天、做人,或墮落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都是依據我們的識,識就是生死的根本。眾生在六道的生死大海裡,浮浮沉沉,起起滅滅,就是因為識在輪迴。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這是六種能生起感覺的器官,它會攀緣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進而產生「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然後就有了好壞喜惡的分別,並造作好事、壞事。之後,由「第七識」(傳達識)傳送給「第八識」。第八識稱為「阿賴耶識」,也就是我們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如同一座倉庫,前六識所做的善業、惡業,藉由第七識的傳送,阿賴耶識都照單全收。故而在我們的第八識裡面,收藏了許多善惡的種子,將來這些種子,遇緣生長,開花結果,就是我們要承受果報的時候。 「亦為涅槃徑」,雖說識是生死的根本,不過由於第六意識有分別的作用,懂得好與不好,懂得加以選擇,會影響我們將來往生善道或者是沉淪惡道。 如果我們多行善事,多造善業,當第八識裡善的種子起現行時,這個識就是通往涅槃的路徑,能指引我們走向涅槃之路、不生不死的境界。如此一來,本來是生死根本的識,就能轉識成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當八識轉成四智,也就安住在涅槃之境了。 「中息在胞胎」,識可以幫助我們入菩提涅槃,也可以讓我們和無明煩惱相應,因此識棲息在這兩者中間,猶如母親懷胎一般。常人所說的靈魂投胎,指的就是「識」。 識,是死不了的,在累世的輪迴中,我們的肉軀雖然死亡,識卻「遊戲無量界」,直到趣入涅槃,超越生死藩籬為止。所以,我們對於自己的一言一行,所種下的善惡業因種子,不能不謹慎啊!

MORE

星雲說偈--供養如來

 如來坐道場,所得微妙法,若人能修學,是真供諸佛。 ──《華手經》兩千六百多年前,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開悟成道。釋迦牟尼佛悟到什麼?他覺悟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的平等法,宇宙萬物都是共存共榮的生命體,而這也是宇宙人生的實相。  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第一句話即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佛性。」站在人人皆有佛性的立場來說,佛與眾生平等不二,只差在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釋迦牟尼佛在人間宣說了這麼微妙的真理,但是到現在,人間還是有許多的不平等,如:男女不平等、種族不平等、貧富不平等,如果能達到真正的自由、民主、平等,那真是最美好的境界了。  佛所修行證悟的因緣法,是般若、緣起性空的中道法,他告訴我們,世間萬法都是互為因緣,不能單獨存在。比方,人在世間,吃飯,要有農夫耕種,才有糧食可吃;穿著,要有工廠織布染衣,才有衣物可穿;各種資具,也要靠各類的工廠製造,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為便利,而這些都不是一個人能獨力完成,必須結合許多的因緣關係。透過學習佛法,可以讓我們明白這個世間,進而懂得如何經營自己的人生。  但是,很多人學佛只知道拜佛、信佛,卻不懂佛法。例如:佛要我們慈悲,但他不慈悲;佛要我們無我,但他的我執很重;佛講的中道、因緣法他不懂,所以不能學佛所學,行佛所行,實在好可惜!  一個佛弟子應該廣學一切法,能明白佛法,就是對諸佛最好的供養。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能懂得佛法,以心靈體驗佛法,以廣結善緣奉行佛法,以語言宣揚佛法,才是對佛最真誠、最上等的供養!

MORE

星雲說偈--不諍勝負

得勝增長怨, 負則益憂苦, 不諍勝負者, 其樂最第一。 ──《雜寶藏經》 人在世間生活,自懂事以來就開始有爭勝負的心理。比方,為了和兄弟姊妹爭一塊糖吃,會鬧得不可開交;到學校讀書,考試要爭排名,誰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爭得不亦樂乎;父母年老,要分財產了,也希望自己比別人多分到一份。人的一生,幾乎離不開與人爭強鬥勝、計較比較的心態,所以常常是苦苦惱惱的度過時日。 甚至愛賭博的人,總想在賭埸上賭個輸贏;談感情,也要在感情裡求得一個圓滿;上法院打官司的人,很多是一口氣吞不下,不管花多少錢,就是要跟對方爭個理。 勝負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一個人贏了對方,往往「得勝增長怨」,爭得父母的寵愛,兄弟姐妹會心生怨恨、不服氣;賭錢賭贏了,對方不歡喜,總想著有一天一定要向你扳回一局。甚至兩國戰爭,打得你死我活,敗的一方隨時都想捲土重來等等。其實,兩方爭戰,即使一方勝利了,其結果還是難以設想。 贏了會結怨,那麼輸了呢?「負則益憂苦」,如果不幸輸給對方,難免傷心難過,增益內心的憂苦。 「不諍勝負者,其樂最第一」,認清了勝負輸贏的道理,就不會想再和他人爭強好勝。如此一來,就沒有輸贏,超越勝負之外,進而超越得失之外、善惡之外、凡聖之外,沒有了勝負、得失、善惡、聖凡的分別,就能感受到人生的自在逍遙,獲得人生第一樂。

MORE
/10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