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說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說偈-- 無事手

圖/妙顯 心如大海無邊際, 廣植淨蓮養身心; 自有一雙無事手, 為作世間慈悲人。 ──唐.黃檗希運 「心如大海無邊際」,人心如同大海一般,無邊無際。事實上,心不僅像大海,佛經也說「心如國王能行令」,心就像是身體的國王,可以對我們的四肢、感官發號施令。心念一動,眼睛就去看,耳朵就去聽,手就去做事,腳就去走路,心的活動,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心又像電光,心念一動,東西南北任遨遊;想建大樓,念頭一轉,心頭的大樓即刻就建好了,心念之快真如石火電光。 心又像畫師,《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心如藝術家,可以在心中呈現出美好或醜陋的種種變化。 心又像虛空,可以包羅萬象。平常我們常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不是說宰相肚子裡真能撐著一條船航行,而是形容宰相的心量,大到能容納一切! 所以「心」的作用無量無邊,變化萬端,容納萬有。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顆心呢? 「廣植淨蓮養身心」,佛教裡常以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來譬喻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有這麼了不起的一顆心,我們要好好地愛護它。就如吃了營養的食物,可以滋養我們的色身;學佛的人勤修「戒定慧」三學,可以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在我們的心田裡廣植淨蓮,則可滋養我們的身心。 「自有一雙無事手」,藉由心的力量,能驅動我們隨時、隨地、隨緣做好事。例如:隨口說好話,隨手替人服務,隨時心存好念,隨時廣結善緣。 「為作世間慈悲人」,一般人都知道慈悲,甚至自己也奉行慈悲,但真正的慈悲,是無私而有智慧的服務濟助,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佛教裡的無量法門,無不是以慈悲為根本。《般若經》也提到,菩薩因眾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長養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慈悲心,實為成就菩薩道的必要條件。 希望我們今天的社會,人人都能「廣植淨蓮養身心」,到處都是行善布施的慈悲人,人間自然會很美好了。

MORE

星雲說偈--參禪之道

文/星雲大師 撥草占風辨正邪, 先須拈卻眼中沙; 舉頭若味天皇餅, 虛心難吃趙州茶。 ──宋.黃龍慧南 參禪學道,必須要有些什麼條件?「撥草占風辨正邪」,想去除煩惱,息下無明的風浪,撥草占風之前必須先辨正邪。 參禪,不是閉起眼睛打坐,糊里糊塗冥想。參禪人需要智慧,需要靈巧,心中要能包容萬有,要能明善惡、定是非、辨邪正。如果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正道?什麼是邪法?都分不清楚,這種參禪不是參糊塗禪嗎?辨正邪,不只是參禪人的專利,世人若是正邪不分、是非不明,不知權衡輕重,不能察知善惡,也算不得正人、好人。 禪者辨了正邪後,「先須拈卻眼中沙」,一翳在眼,空華亂墜,眼中有一粒沙子,就有了翳,很容易把宇宙的本來面目,統統都蒙蔽看錯了。因此,必須先去除眼中沙,將心上的烏雲去除,無明煩惱去除。 「舉頭若味天皇餅」,要從生活裡去體會天皇道悟禪師的禪餅滋味。叫你吃餅,不是說填飽肚皮了事,主要是明心見性。 「虛心難吃趙州茶」,你想像趙州禪師一樣有道行嗎?請看趙州禪師如何教導學僧。有學僧問:「什麼是道?」趙州說:「吃茶去!」「什麼是佛?」「洗碗去!」「怎麼樣才能找到自心?」「掃地去!」 趙州禪師的一碗茶,可以給你開悟,可以給你成佛作祖!為什麼?禪就是告訴你除了生活以外,沒有另外的禪,你若會吃天皇餅,會喝趙州茶,大概就可以與禪同在了。

MORE

星雲說偈--得聞佛音聲

文/星雲大師 寧受無量苦, 得聞佛音聲; 不受一切樂, 而不聞佛名。 ──《念佛三昧寶王論》 這首四句偈可說與佛教的另一首偈語:「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知」,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一個人就算活到一百歲,卻不知道世間生滅的原理,還不如生一天,知道緣起緣滅,深刻明白佛法的真理,這個比較重要,所以此偈才說:「寧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 即使承受無量的諸苦,只要能聽到佛的音聲說法,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知道自己從何處而來,往何處而去,能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以後就不會辛苦了。故而就是現在受苦很多,也渴望能夠聽到佛宣說的法音。 「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不願身處在享樂的環境裡,天天快樂享受,卻無法聽聞佛的名聲,聽不到佛法。因為當下雖然很快樂,以後卻是痛苦的。就如同天界的天人,雖然在天上享福,想吃什麼就有得吃,想穿什麼就有得穿,似乎福樂無窮。可是一旦福報享盡,就會「五衰相現」,出現譬如腋下流汗、身體發臭、不樂本座等衰亡之相,然後墮落到人間,繼續生死輪迴。 在娑婆世界裡,雖是多災多難,有很多的辛苦、很多的委屈,不過卻有佛法可以聆聽,有佛道可以修持,有善知識可以親近,就是受一些苦,也不算一回事。 只要能挨過這許多人生的關卡,就「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會找到自己的佛性。假如只知道天天享受人間的欲樂,而沒有佛法可聽聞,未來是很可悲、很可怕的。 人生的意義在哪裡?就在於有沒有佛法,只要有佛法就會有辦法。比方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有四攝法、三法印……,有了佛法,就足以令我們享用不盡,一切困境都有辦法解決。《念佛三昧寶王論》的這四句偈很有意義,值得細細思惟、奉行。

MORE

星雲說偈--法施殊勝

施寶福雖多,不及一法施,一偈福尚勝,況多難思議。 ──《大寶積經》一個人若想布施行善,不一定是佛教徒才能做,凡是有心向善的人,都可以做一些救苦救難、修橋鋪路的助人事業。「施寶福雖多,不如一法施」,在佛教裡,並不是布施錢財才有功德,有時候出力也是布施。好比現在很多人到機關團體做義工,可能比出錢還更加偉大,因為出了錢就沒有事了,做義工卻要任勞任怨,很辛苦。 有時候不一定出錢出力,能夠說好話、讚歎他人,比出錢出力更重要。再者,出一份美好的心意供養,我心裡尊重、恭敬、包容別人,也是美妙的布施。這些布施的福報雖很多,但都只是世間的福田,「不及一法施」,比不上你用佛法去度化他人,讓人離苦得樂。布施多,功德多;布施少,功德少,這是有相的認知。財布施不及法布施,法是什麼?即真理、佛法的布施。你貧窮,我給你很多的錢,但錢會有用完的一天;我給你佛法,教你要慈悲、有道德,你學會了慈悲,就會從心裡生出力量,而有能力去給人。所以慈悲、智慧是用不盡的,道德、仁義也用不盡,布施、喜捨、忍辱、柔和更是用不盡的法寶。布施是很高貴的德行,表示自己的內心富足,有能力可以給人。給人一個佛法、一句好話,讓人生起信心,肯定自己的真如佛性,那麼他所得到的福德「況多難思議」,是相當多,相當不可思議的!

MORE

星雲說偈-- 心口合一

念佛容易信心難, 心口不一總是閒; 口念彌陀心散亂, 喊破喉嚨也徒然。 ──〈費閑歌〉明.憨山德清 這是明代憨山大師〈費閑歌〉裡的一段話,提供念佛修行者一個很好的方向。 念佛不光是口頭念,必須做到「三業相應」。三業,就是身、口、意。口中誦念「阿彌陀佛」聖號,清清楚楚、綿綿不斷;身體保持端坐或合掌禮拜、經行繞佛;心中憶念佛號,淨念相續。三業相應,才能與佛感應道交,這樣的念佛,就會有效果。 念佛只念「阿彌陀佛」四個字,看似容易,但要念出信心、念得四大皆空,念出感應、念出成就,卻不容易。對於淨土法門,你真的相信嗎?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真的相信嗎?所以念佛是一個易行難信的法門。 念佛若想得到感應,首先要培養自己的信心:對淨土極樂世界,信其真實不虛;對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的事例,信其真實不虛;你的信仰越是真實,結果也就越真實。現在有些念佛的人言行不一,嘴上念阿彌陀佛,心裡打妄想;身體在禮佛、打坐,內心卻雜念紛馳,還有些人只是耍嘴皮子,口誦心不行,內外不一,當然無法得到念佛的真實福報。 過去有師兄弟兩人一起修行,師兄專長於講經說法,師弟只會念阿彌陀佛。幾十年後,師兄度眾無數,師弟還是老實念佛,師兄未免有些看不起師弟。可是師弟念一聲佛號,天空立刻音樂齊鳴;念一聲佛號,就滿室芬芳,可見一個人念佛念到心不散亂,至誠懇切,即使只是一聲的佛號,也會有感應的。 「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若是以散亂心來念佛,最多只能獲得一點福德因緣,還是不能具足往生淨土的資糧。所以,我們要真正的老實念佛,不要以散亂心念佛,否則就只是徒然落了個表相,無法得到信仰的實益。

MORE

星雲說偈 -- 惡心如賊

惡從心生, 反以自賊, 如鐵生垢, 消毀其形。 ──《佛說孛經抄》 在《佛說孛經抄》裡,有一首偈語說得好:「惡從心生,反以自賊,如鐵生垢,消毀其形。」 每個人都有一顆心,有時候這顆心像一座好的工廠,能生產很多好的產品,如智慧、慚愧、感恩、忍辱、喜捨、歡喜等,所想、所做都是好人好事;有時候這顆心是一座不好的工廠,專門排放黑煙、廢水,製造環境污染,生產的東西品質也不好,心所想的都是貪欲、瞋恨、嫉妒、邪見。 心有時又像盜賊一般,專門領導眼、耳、鼻、舌、身做壞事,不能本分安住。對此,王陽明先生曾明白指出:「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意思是:要捉拿山中的盜匪、強盜不難,要降伏心中的劫賊卻很困難,所以說「惡從心生,反以自賊」。 所謂「心是惡源」,心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必須努力去除心中的惡念,不讓心淪為罪惡的淵藪。就如外在的世界,要重視環境保護,心內的世界一樣要注重環保,才能常保清淨、整然有序。如何做到心的環保?可以透過戒定慧,來滅除心中的貪瞋癡。 「如鐵生垢,消毀其形」,平時我們要敲打一塊鐵,可能敲不斷、打不壞;如果將這塊鐵擺放著,隨著時間一久,鐵會慢慢銹蝕,逐漸失去鋼硬的特質和力量,形體自然會慢慢毀壞。同樣的,人在世間生活,有時難免會遭受外界的打擊,然而這些打擊的力量很有限,真正能打擊我們、破壞我們的,還是自己。如果不能降伏心中的盜賊,任由它在心海裡興風作浪,在心田裡為非作歹,終有一天,它也會像鐵銹一般的腐蝕了自己。 因此,一個人不管為人處世或學佛修行,首重降伏自心。只要能降伏自己的心,則何事不辨?何事不成?好比我們常常認為別人不聽我們的話,其實我們的心又何嘗聽自己的話?心中想要不貪、不瞋、不癡,做出來的行為還是貪、瞋、癡,所以真正最不聽話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這一顆心。 要如何降伏自心?必須以慈悲喜捨、禪淨戒行來修心,以八正道的人生觀來過生活。能夠降伏心中的盜賊,使它歸化柔順,便能做心的主人,讓心不再被外境染污,不再被煩惱使役,這顆心自然能幫助我們長養無上功德!

MORE

星雲說偈--施戒

生死輪轉, 往來五道, 無親可恃, 唯有施戒。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裡有四句偈:「生死輪轉,往來五道,無親可恃,唯有施戒。」這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好比人出生到世間,經過數十寒暑,老病死了,死了以後不是沒有,等於花凋謝了,種子掉到地下,又再生長、開花、結果。所以世間萬物是因果輪迴,生死流轉,生了要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是環形的。又如時辰鐘,從一走到十二,又會再從一開始;一江春水向東流,流到哪裡?會再回來的,所以是「生死輪轉」。 「往來五道」,五道就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福德因緣具足,會再轉世為人,甚至生天;如果福德因緣不夠,平時作惡多端,則墮落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我們就是在這五道裡輪迴不已。 「無親可恃」,面對永無止盡的生死輪轉,有誰可以幫助我們?沒有。我們所做的善業,沒有人可以破壞得了;造了惡業,佛祖也救不了我們,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所以每個人的善惡行為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不要妄想有一個外來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這些都是不可靠的。 「唯有施戒」,唯有布施、持戒,能保障我們不失人身。布施,不一定用金錢才能布施,說好話、與人點頭微笑、禮貌問候是布施,做義工服務也是布施,甚至存一個好心好念為他人祝福,也是布施。 經常這樣的布施,又能持戒,即不做殺盜淫妄酒等侵犯他人的惡事,就能幫助我們斷生死流,離五趣苦,歸向菩提正道;反之,如果放縱身心造下種種的惡行,不但為國法所不容,自己的因果也不會容許。因此,這四句偈頌對於我們今生與來世的去向,有很大的警示!

MORE

星雲說偈--禪河定水

禪河隨浪淨, 定水逐波清, 澄神生覺性, 息慮滅迷情。 ──梁‧傅大士 這是南朝梁代傅大士的偈語。傅大士對參禪悟道很有心得,與寶誌禪師齊名,人稱「梁代二大士」。 「禪河隨浪淨,定水逐波清」,我們的心如河水,經常隨風浪鼓動、翻騰不已,看不清河底的種種面貌。如果有了禪,讓心靜定下來,就能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 禪是什麼?禪是佛祖的嗎?不是,佛祖是我們大家的,禪也是大家的。那麼,禪是一個道理嗎?不是,禪不是一個道理,禪是我們每個人的心,是人生的放曠、生活的幽默,是一種直覺、一片定慧。禪裡面無所不包、周遍含容,是每個人內心的寶藏。 那麼,悟又是什麼?所謂參禪,最終是要悟道,明心見性、認識自己。就如照鏡子,鏡子裡映照出來的只是假相,並非真實,經過參禪悟道的過程,才能真正明白世間一切。 禪定的水可使鼓動的波浪回歸澄靜,一個人若能時時將心安住在禪悅法喜裡,那就是禪者的生活了。 「澄神生覺性,息慮滅迷情」,當心沉靜下來,正覺本性現前,心慢慢明白起來,「我知道了!」「我懂了!」到了那個時候,種種分別罣礙、疑慮漸次止息,迷執妄情也會隨之滅除。 當一個人有了禪定的修養,心就能恆常保持寧靜,不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件事而起伏妄動,也不會輕易受到外境的影響。所以,一個內心平靜的人,面對人事,不管恩也好、怨也好、善也好、惡也好,都能如如不動,這就是靜心的功夫了!

MORE

星雲說偈 佛如良醫

文/星雲大師 我如良醫,知病說藥, 服與不服,非醫咎也。 我如善導,導人善路, 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佛遺教經》   在《佛遺教經》裡,佛陀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聞之不行,非導過也」。這段經文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我如良醫,知病說藥」,佛陀將自己比喻成醫師,因為眾生有病,他要為眾生治病。眾生的病是什麼?有身體的病與心理的病。身體的病像眼、耳、鼻、舌、身等,都會生病,比較好醫治;內心的病如貪欲、瞋恨、愚癡、嫉妒、傲慢、邪見等,可以用佛法的藥方來對治。好比「戒」能對治貪欲,「定」能對治瞋恨,「慧」能對治愚癡,即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不過,「服與不服,非醫咎也」,佛法的藥方再怎麼好,如果不去服用它,病就不會痊癒。到了那個時候,就不能怪醫生的醫術不高明,不能把病治不好的責任都歸咎於醫生。   「我如善導,導人善路」,佛陀如同一個好的導遊,能指引人走入善道。好比現在很多人到國外旅遊,導遊拿著一面旗子在前面引導大家。有時參觀山水,有時遊覽古蹟,團員要聽隨導遊引導,才能了解遊覽的內容。否則他往東,你卻往西,最後走錯路,迷失了方向,就不能怪罪導遊不好,因為「聞之不行,非導過也」,這個過失不在引導的人,而是在於自己的任意而行啊!   因此,要知道自己的病症在哪裡,也要找到對治的方法。就如出外旅遊,要多請教識途老馬,才不會走錯路。 佛陀是大醫王、大導師,只要我們奉行佛所說的法,身心大病就能得到治療,即使走在茫茫的暗路中,也會有光明的路標指引我們前進。《佛遺教經》的這段偈子,對我們的人生很重要!

MORE

星雲說偈善報自得

業不與他共, 是藏他不偷, 人所作功德, 其自得善報。 ──《解脫道論》 「業不與他共,是藏他不偷」,我們每個人所做的一切好與不好的事,口中所說的好與不好的語言,心裡所想的好與不好的念頭,都叫做「業」。業,除了受報以外,它是不會消失的。等於我們喝茶用的茶杯,打壞了就不能復原;杯裡的茶水流到地上,流到地毯裡面,用抹布抹、拖把擦,茶水也不會因為傾倒而減少一分。茶杯好比我們的身體,茶水如業,身體雖然死了,但是業依然存在。 業由自己所造,當然「不與他共」,如同「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任何人也替你不得。 一個媽媽很寵愛他的孩子,凡事都幫他代勞,即使學校規定的功課,媽媽怕孩子太晚睡,也說:「孩子,你先去睡覺,媽媽替你寫。」 直到有一天,孩子的手被小刀割破了,他嚇得大叫:「媽媽,好痛好痛喔!你來替我痛一下好嗎?」媽媽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人生有很多事是別人替代不了的,凡事還是要自己來擔當。 業,又像一個倉庫,儲存著我們的善業惡業,我們的種種功德,別人破壞不了,也偷不去。所以一個人即使擁有萬貫家財,有甜蜜的愛情,甚至擁有全世界,到了百年之後,通通都不是他的了。 「人所作功德,其自得善報」,一個人所做的善行功德,它不會消失,當因緣成熟時,也會得到好的果報。例如梁武帝前世曾因一念善心,布施一頂斗笠保護佛像,以免讓佛像遭受風吹雨淋,七世之後,感得帝王的果報。所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世間的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MORE
/10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