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說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說偈 物我兩忘

文/星雲大師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唐.惠能 這首詩偈是中國禪宗史上一樁很有名的公案。當時,五祖弘忍大師年事已高,為了傳授心法和衣缽,就讓門下弟子各舉一偈,作為見性與否的依據。這首偈頌,就是當時在寺裡從事舂米工作的惠能大師所作。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對一個見性的人而言,已經體悟了萬法皆空,所謂的菩提、明鏡,都只是假名而已。因此,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是不二的,只要能夠體悟即心即佛,就能開悟見性。 曾經有這樣的一則趣談:有一座寺廟,大殿正中原本供奉著觀音菩薩,旁邊則供奉媽祖。廟祝認為媽祖才是台灣普遍的信仰,就把媽祖請到中央,觀音供在一旁。某天來了一位出家人,覺得這違背了佛門倫常,因為媽祖是觀音的弟子,怎麼可以居於正中主位,而讓觀音在一旁呢?於是逕自調動兩尊聖像的次序。第二天廟祝看到了,又將媽祖像搬到中間。二個人就這樣搬來挪去,使得原本雕刻精緻的聖像都移壞了。最後,觀音和媽祖終於忍不住抗議:「我們原本關係和諧,就因他們不懂得空有不二的道理,弄得我們坐立不安,連衣服也弄壞了!」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本來是沒有事情的,卻因為一般人總是慣於用自己所聽到、所學到的知識,來解讀世間相,凡事一定要有個分別對待,是一就不是二,是對就不是錯,一定要涇渭分明,弄得沒有轉圜的餘地,才會造成許多的對立、紛爭。我們能有「本來無一物」的體會,慢慢就能悟入空有不二、自他不二的境界,從物我兩忘的層面來反觀世界,從差別中認識平等,從動亂中體悟寧靜,泯除一切對待,則能隨遇而安,隨處自在。

MORE

星雲說偈--悟道因緣

文/星雲大師 三十年來尋劍客, 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 直至如今更不疑。 ──唐.靈雲志勤 這首詩偈是唐代的靈雲志勤禪師所寫的悟道詩,描述他因桃花而悟道的體會。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佛教常以「劍」來譬喻斷除煩惱的利器,就如文殊菩薩手持寶劍,象徵以智慧劍消滅煩惱的魔軍。靈雲禪師三十年來苦心參究,無非是希望明心見性,煩惱盡除,可是不管怎麼努力,始終不能悟道。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有一天,他忽然見到桃花綻放,體悟到原來自己的清淨佛性,就和眼前的桃花一樣自然美好,從此心中了無牽掛,不再存有任何的疑惑。 唐朝曾經有一位侍郎,跟隨鳥窠禪師出家,擔任了十六年的侍者,可是始終無法悟道。有一天,侍郎忽然對禪師說:「老師,我想外出參學。」鳥窠禪師就問為什麼?侍郎回答:「我雖然跟隨您十六年,可是您都沒有對我講說佛法啊!」 禪師一聽,就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冤枉人呢?你端飯來,我就吃;你端茶來,我就喝。哪裡沒有跟你說法呢?」侍郎一聽,疑惑的問:「咦!難道這也是佛法嗎?」鳥窠禪師於是從身上破爛的衣服裡,拔出了一根布毛,說:「你看!這不就是佛法嗎?」侍郎一看,當下開悟,人稱「布毛侍者」。 每個人悟道的因緣,各有不同,但是在悟道之前,必須有多年深厚的修行為基礎,否則縱然天天見桃花,也無法像靈雲禪師一樣當下悟道。

MORE

星雲說偈--三界唯心

文/星雲大師 赤旃檀塔六七級, 白菡萏花兩三枝; 禪客相逢只彈指, 此心能有幾人知。 ──唐.貫休 這一首〈書石壁禪居屋壁〉詩偈,是唐朝的詩畫僧人貫休禪師所作。貫休禪師藉由描述禪堂內之景物,引述出自己對禪法的體悟。 「赤旃檀塔六七級,白菡萏花兩三枝」,禪師首先簡單描繪禪堂內的擺設,有一座六、七層印度的赤旃檀所雕成的寶塔,寶瓶裡插有兩三枝含苞待放的白色荷花(古代習慣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 「禪客相逢只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人命只在於呼吸之間,每個人都是人間的匆匆過客,有幾個人是真正擁有禪心的?有幾人又真正能在心地上用功呢?又有幾人是真正悟得祖師所傳的心法?古德曾說:「心外無一法」,二千多年來,禪就是這樣以心印心來傳承,並不在語言文字上著相。 唯識家常強調「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可以生出許多的功德和智慧,同樣地,也能製造出許多的煩惱來,所謂「披毛由此得,成佛也由它」。因此,與其向心外的世界去追求,不如向自己的內心去探索。明朝的一代大儒王陽明曾經說過:「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如果我們能將宇宙納於胸中,心胸眼界就能擴大,處世自然就能豁達無礙。 如果我們能使心念常處於正念之中,便能滅卻不必要的無謂煩惱,無論環境如何變遷,內心都不為所動,常保寂靜安然。不管娑婆世界如何變異,只要心內清淨,那麼人間到處是淨土。

MORE

星雲說偈--自覺心安

文/星雲大師 只要自覺心安, 東西南北都好; 如有一人未度, 切莫自己逃了。 ──民國.慈航 這首偈頌是供奉於台北汐止肉身不壞的慈航法師所寫,為臨終時所留下的遺偈。雖然只是簡短的幾句,卻道盡了「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慈悲胸懷。慈航法師年輕時,立志追隨太虛大師,曾寫下「以師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的座右銘,在南洋創建了許多學校和寺廟。後來到台灣辦佛學院,雖然吃盡了苦頭,可是依然心甘情願,為佛教、為眾生繼續服務奉獻。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不管處在什麼樣的環境,心能夠安住在當下,便不會被外境所動搖,則處處是好地,日日是好日。做人處世,不論對人、對事、對社會、對國家,都能問心無愧,心安理得,那麼到哪裡都是一樣的,只要自覺心安,世間不論哪個地方都能安住。 「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菩薩看到眾生受苦,猶如己身受苦,除非眾生度盡,否則絕不會放任眾生的生死於不顧,而自求解脫。慈航法師就是這樣一個有悲心的大菩薩,他憂心佛教、愛護青年,當年在國民政府大肆搜捕大陸僧青年之時,慈航法師喊出了「搶救僧寶」的口號,讓許多流浪到台灣的大陸青年僧寶,在風雨飄搖的危難之際,終於有了安身處,挽救了很多僧青年的慧命。此外,像地藏菩薩發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都說明了菩薩慈悲的心懷。 我們在緬懷古德風範之餘,最重要的是如何與他們的言行相應,效法古德心懷濟世度眾的悲心,解決眾生的煩惱困厄,發願做眾生的依怙。如果缺乏佛菩薩這種普濟群倫的悲心,就失去了學佛的真正意義。

MORE

星雲說偈--光陰莫虛度

文/星雲大師 進步非近遠, 迷隔山河固; 謹白參玄人, 光陰莫虛度。 ──唐.石頭希遷 「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參禪學道的人,一開始可能會覺得與道相去甚遠,一旦明白其中的道理,則觸目皆是道。人若是迷於表相,妄自分別、執著,就無法洞察世間的實相,即使真理就明明白白在眼前,也像是阻隔了重重山河般的遙遠。 六祖惠能大師曾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我們內心的財富寶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世間人總是貪著一時的外在享樂,而不懂得向內尋求永恆不變的真理。比方說,眼睛喜歡向外攀緣,耳朵想聽悅耳的音聲,鼻子想嗅芬芳的味道,舌頭想嘗美味的食物,身體喜愛柔軟安適的感受,終日汲汲營營,到頭來什麼也沒有。 「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敬告各位參究真理的人,要用心參修,切勿虛度了大好時光。時間是一秒一秒給你的,要一秒一秒的用心,時間就是生命,節儉時間就是愛惜生命。 在禪門裡,時間是經常會被提起的話題。有一位信徒問趙州禪師:「十二時中如何用心?」趙州禪師回答:「你是被十二小時支使得團團轉的人,我是十二小時用得恰恰當當的人。請問,你問的是哪一種時間?」所以,真正懂得用心的人,是安閒從容的,不會受鐘表指針的支配;反觀不會運用時間的人,總是被時間、俗務追得團團轉。大家不妨自問,自己是哪一種人呢?

MORE

星雲說偈--心無罣礙

文/星雲大師 由愛故生憂, 由愛故生怖; 若離於愛者, 無憂亦無怖。 ──《妙色王因緣經》 這段經文見於《妙色王因緣經》。意思是說,我們的恐懼憂苦,都是源於愛而產生,如果能夠遠離自私染著的愛,那麼又何有憂悲恐怖呢?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再怎麼恩愛最終仍會分散別離。眾生因愛而生,因愛而輪迴六道,卻不自知。當對愛有所執著,就會受到牽絆,無法像蘇曼殊所說的「雨笠煙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瞋」,那般的灑脫自在。 從前有一位國王,心愛的王妃病逝了,每天流淚守候在王妃的遺體旁,寸步不離。大臣們紛紛規勸國王要節哀,可是並沒有絲毫的作用。有一天,有一個仙人告訴國王,他可以找到王妃投胎的地方,而且還能與她交談,了解王妃現在過得如何。國王聽了非常高興,立刻請仙人帶他前往。仙人帶著國王來到御花園,然後指著兩隻正忙碌搬運牛糞的甲蟲,說:「國王,你看後頭的那隻母甲蟲,正是您病逝不久的王妃。她已經投胎轉世,成為甲蟲的妻子了。」 仙人問那隻母甲蟲說:「請問你喜歡以前的國王丈夫?還是現在的甲蟲丈夫?」王妃回答:「我生前深受國王恩寵,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唉!往事如煙,現在我既然是甲蟲,當然是喜歡吃牛糞的甲蟲丈夫。」國王一聽如夢初醒,回宮後便下令安葬了王妃。 愛是生命的根源,也是人性所需,所謂「情不重,不生娑婆」,沒有父母相愛,我們如何誕生世間?有人說佛教是四大皆空,不談感情的,其實出家人是將私情昇華為慈悲,讓愛成為是奉獻,而不是占有。如果我們能把愛昇華成沒有欲染的淨愛和慈悲,就能心無罣礙,遠離憂愁、恐懼。

MORE

星雲說偈--好一座佛堂

文/星雲大師 空門不肯出, 投窗也太痴; 百年鑽故紙, 何日出頭時。 ──唐.古靈 這首詩的作者是古靈禪師。古靈禪師在悟道之後,想到過去如果沒有剃度恩師引導自己入道,哪裡會有今日的開悟呢?因為剃度恩師尚未見道,古靈禪師便回到師父的身邊,想報答師父。 師父問歸來的古靈禪師:「這幾年在外參學,有證悟了什麼嗎?」道是不可言傳的,因此已悟道的古靈禪師只是淡然說:「沒有!」 傍晚,年老的師父沐浴,古靈禪師在一旁服侍,他拍拍師父的背說:「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聖。」師父回頭看了他一眼,古靈禪師立刻說:「佛雖不聖,可還會放光呢!」但師父還是不開悟,只是對這個徒弟異於往日的言行感到不解。 有一天師父在窗下讀經,有一隻蒼蠅一直在紙窗上飛來撞去,古靈禪師於是吟誦「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意思是,蒼蠅不懂得尋找出去的正道,只知拼命往窗紙上鑽,即便鑽了百年的光陰,也不會有出頭之時。 古靈藉此暗喻師父:參禪開悟應從心地用工夫,而不是只在經典上「鑽故紙」。 師父看著這個參學歸來的弟子,言行總是意在言外,讓人不明所以,終於忍不住開口詢問是什麼緣故。古靈禪師便把自己已經悟道之事稟告師父,師父一聽,立刻歡喜的請他上台說法。師父聽了徒弟的說法後,也開悟了。 迷時師度,悟時也可以回頭度師,佛法之前,眾生平等,沒有階級之分,也沒有長幼之別,只有迷悟愚聖的差別。想開悟,不僅是在知識及學問上用工夫,也要在修行及心地上用工夫。

MORE

星雲說偈--孤僧萬里遊

文/星雲大師 為道莫還鄉, 還鄉道不成; 溪邊老婆子, 喚我舊時名。 ──唐.馬祖道一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的馬祖道一禪師。 馬祖道一禪師開悟之後,有一天,他來到自己的故鄉,鄉里的親朋故友們知道了,紛紛前來看望他。有一位在溪邊洗衣的老婆子,聽人說起這件事,也好奇的趕來湊熱鬧。老婆子一看,就說了:「我還以為是誰呢,原來是馬家小子回來了!」道一禪師俗姓馬,老婆子從小看著他長大的,雖然他現在已經是禪宗的一代大師了,但在老婆子的觀感裡,仍然當他是以前故里的小男孩,並不把他視為是弘化一方的人天師範。因此,馬祖道一禪師才有感而發,寫下了這一首詩偈:「為道莫還鄉,還鄉道不成;溪邊老婆子,喚我舊時名。」 有謂「道不弘父母之邦」,故而出家人經常是「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出家人為了弘揚佛法及了脫自己的生死大事,放棄了名聞利養及物質享受,全心在弘法的道路上,奉獻自己。 弘法,不一定非得在自己的家鄉,只要人們有需要,都應當義不容辭,弘化十方。我們要破除狹隘的地域觀念,擴大自己的生命領域,以有限的生命擴大成無限的生命,不要只是局限在故鄉的一隅。要知道,大丈夫志在四方,四海之內皆是有緣人,要勇於走出去,也要從狹隘自私的心態走出去,才能走出一個全新的自己。走出去,就有希望;走出去,就有未來;走出去,就有光明的大道。

MORE

星雲說偈--是非歌

近見人多說是非,不能緘口道相依;言他短處君還短,長短誰人自得知?——宋.汾陽無德 這首偈語是宋朝汾陽無德禪師所作。 「近見人多說是非」,有些人很喜歡說別人的是是非非,尤其沒有智慧的人,不但不能明辨是非,還到處傳播所聽到的是非,不管消息是真是假,或者是否會對別人造成傷害,就任意信口開河,甚至加油添醋的造謠,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不能緘口道相依」,說話如果說的不當,又不懂得閉口莫言,又怎麼能與道相應呢?世間的萬事萬物,皆有其因緣,怎麼能只憑表相上的對或錯,就任意評斷是非呢?因此,清明的人不擔心是非,也不會急於辯解,是非曲直終究自有公道。 佛陀時代,有一位外道嫉妒佛陀的信徒愈來愈多,就私底下收買了一位婆羅門女,想要誣陷佛陀。那個女人挺著大肚子來到佛陀的講堂,大聲嚷嚷:「佛陀!我肚子裡已經有了你的孩子,你打算怎麼辦呢?」在場聽經聞法的信徒,聽到佛陀竟然做出讓女人懷孕的事,現場立刻騷動了起來,可是佛陀只是保持沉默,一句話也沒說。天神釋提桓因心中有數,明白這是外道的詭計,立刻變成一隻小老鼠,囓斷那女人肚皮上綁木盆的繩子,「咚!」地一聲,木盆從婆羅門女的肚皮掉了下來。那女人見事機敗露,便趕緊溜走了。 一般人被冤枉時,通常會惱羞成怒,或四處向人投訴。但佛陀遇到侮辱冤屈時,並不急著辯論,他明白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因緣,事情終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言他短處君還短」,老是說別人的短處,其實自己可能更糟糕。喜歡說是非的人,將別人做的好事說成是壞事,將自己所做的壞事說成是好事,卻不知道未來的果報很可怕,必須自己承受。佛教認為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皆屬是非,必須謹慎莫言。「長短誰人自得知」,這世間誰是誰非,沒有誰能夠真正做到最公平的裁決,然而「因果之前,人人平等」,誰也逃脫不了,這是不容置疑的。

MORE

星雲說偈--觀自在

文/星雲大師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潔; 無物堪比倫, 教我如何說。 ──唐.寒山大士 唐朝寒山大士的這首詩偈,道出了一個已證悟般若的悟道者心境,就像秋天空中朗朗的明月,映照在碧綠的潭水之上,清涼皎潔,無所染汙,沒有東西可以比擬,更不是任何言語所能形容的。有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其實都蘊藏著無邊法界及般若風光,只要我們擁有一顆禪心就能體悟,因此「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 古德有云:「若人識得般若性,春花秋月大地春」,宇宙世間的森羅萬象,都是從我們自性的般若所顯現的。那麼,究竟什麼是般若呢?「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般若,就如同皎潔的明月,沒有罣礙,沒有煩惱,能夠洞然一切,這就是般若的智慧。 般若是內在的智慧,不但沒有東西可比擬,也沒有辦法用語言來敘述,所以寒山大士才會說:「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它是一種抽象的境界和悟境,是不可說的。二六時中,我們如果能有禪定力和智慧力,許多紛擾的人情冷暖就不再是困擾,很多的難關也就能迎刃而解。 每個人都具有清淨的自性,可是如果光是在外相上追求,只會離道愈來愈遠。我們的般若自性,本自具足,是不假外求的,如同明朝呆菴普莊禪師說的:「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剔起眉毛觀自得,何勞特地禮西方?」人人都有佛性,我們要相信自己,人人都能成佛。

MORE
/10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