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說偈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說偈 -- 苦的根源

有執受苦蘊, 便引生眾苦, 謂生苦老苦, 病苦及死苦。 ──《大毘婆沙論》 這四句偈相當於《般若心經》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人在世間生活,要如何才能度一切苦呢? 比方,人有生老病死的苦,人我關係不調和的「怨憎會苦」,或者我很喜歡你,可是我們經常分隔異地,乃至走到人生的盡頭,彼此要離散的「愛別離苦」;還有大自然隨時都可能為我們帶來地震、水災、風災、火災等各種的苦。 中國春秋時代的大思想家老子曾說:「人之大患,為吾有身」,說明人一切苦的根源,在於有這個身體。人要吃飯,要睡覺,飢渴、妄想、欲望的苦,都讓我們的身心難以安樂平和。在佛教裡,提到身體是「五蘊積聚」,「蘊」,有積聚的意思,「五蘊」即色、受、想、行、識的積聚和合。 色,指的是物質。身體的皮、肉、骨等等,都是物質;識,是心的認識、辨別作用,人因為有心,對世間就有了各種認識,知道這個是人,是房子、山水、黃色紅色、東南西北、好壞正邪等等。 物質的「色」和精神的「識」,結合起來就有了受、想、行。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有了受加上思想,就產生分別,好的就高興,不好的就很苦,進而會採取因應的行動。很多人思慮過多,太過分別產生苦惱,甚至想不開就自殺了。所以有分別揀擇是很苦的。 色、受、想、行、識這五個東西積聚之後,就有了執著,執著什麼?執著有「我」。因此,佛教常把「五蘊」作為「我」的代名詞。「我」是什麼?既然「五蘊」是因緣假合,「五蘊」就只是個代名詞,「我」也是一個假名。我們如果有能力照見由五蘊衍生出生、老、病、死等眾苦,便知道本體都是空性,這個「我」是虛妄不實的,就可以度一切苦厄,到無憂的彼岸了。

MORE

星雲說偈--智慧之眼

文/星雲大師 參禪非學問, 學問增視聽; 影響不堪傳, 悟來猶是剩。 ──民國.虛雲 「參禪非學問,學問增視聽」,參禪不是以世間的知識學問所能理解的,如果一味向知識裡去求取,只是徒然增長我們眼耳視聽的分別心。 一九四九年我來到台灣,兩年後主編《人生》雜誌,深深感覺到:佛法的長篇大論都沒有人想看,反而寫一些居家之道、做人處事、趣談、小詩……,大家都很愛看,因為這些內容對他們的生活有實用性。 故而,我覺得不一定要講說深奧的道理才顯得有學問,說得通俗淺顯就會庸俗,人有時候還是得從簡單及生活化的道理中,才可以漸漸悟道。 日本的每一所寺廟,都有種植著韓國草的庭園,寺裡參禪的比丘,每天下午都會到草坪出坡,把枯草從枯黃處一根根捏掉。 或許有人會問,這麼麻煩做什麼?現在不是都有除草機,一下子就能剷平,既快速又整齊。其實不然!因為這就是參禪,是藉此訓練僧人們能夠集中意志、統一精神的好方法。 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時時保持正念,分秒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就不會被無明牽著鼻子走。一個修行人,如果只是從學問或表相下工夫,不肯往自己的內心深處看,那麼,任你經典讀得再多,蒲團坐得再久,也是枉然,就像古德說的「坐破蒲團不用功,何時及第悟心空?」 「影響不堪傳,悟來猶是剩」,知識學問所帶來的影響,可說利害參半。就像科學,一方面可以造福人類,另一方面也危害了人類。 所以,悟道了以後,才會驀然醒悟:知識學問並非是最究竟的,甚至有可能是多餘的,反而增加悟道的障礙。 參禪最終是為了悟道,悟道並不難,就如日常生活裡,我們也會有小小的開悟,比方說「原來是這樣啊!」「我知道了!」這些都是一種悟。 悟,就如同睜開了智慧之眼,有了慧眼,心中自然像明鏡般透徹,不會只局限在眼前所看到的外相,甚至能進一步看到全宇宙的因緣關係。我們每天能有一點小悟,總有一天必能大悟!

MORE

星雲說偈--不動心

於諸利養不貪著, 不得利養勿生憂; 聞他讚毀心莫異, 猶如須彌山不動。 ——《月燈三昧經》 這四句偈從字面上很容易明白,提醒我們在名聞利養之前,在人我之間如何安然自處。 「於諸利養不貪著」,在社會上,醫生、老師或有名望的人士,經常會收到他人的饋贈或利益,最重要的是心不能起貪念。因為一念的喜愛貪著,就會心生計較分別,進而起愛瞋心。 「不得利養勿生憂」,假如得不到對方的利益時,也不要憂心掛念。比方,「我過生日,怎麼他沒有送我禮物?」「我房屋落成了,家有喜慶,他為什麼沒有送賀禮?」其實,拿他人的東西,受人一份恩情,將來也要還給人家;沒有收到別人的利益、供養,反而減少許多人情上的麻煩。 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不會將利害得失看得很重。對於利益,他不患得患失,更不會在人情上耗費心思;聽到別人的讚美,他也不動心,放下就能自在! 「聞他讚毀心莫異,猶如須彌山不動」,別人讚美你,未必代表你真的那麼好,自己有多少內涵,也要有自知之明。好比常聽人讚歎某人:「你這件衣服好漂亮,這雙鞋子好美!」被讚美的人就很高興,但實際上是衣服漂亮,又不是稱讚他的道德、人格很高尚,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呢?」假使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譏評、毀謗,也不必介意。一個有內涵深度的人,不管別人怎麼說他,他都能不動如山。 因此,不要輕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對於他人的讚美或毀謗,也能平常心以待,人生便能自在無憂!

MORE

星雲說偈-- 除草要除根

如草根未拔, 雖斷猶更生; 隨習愛未除, 苦本恆相續。 ——《迴諍論》 《迴諍論》裡有一首偈語說得好:「如草根未拔,雖斷猶更生,隨習愛未除,苦本恆相續」,它提醒我們,一個人的煩惱、習氣如果不根本去除,將會留下無窮的後患。就如除草,要連根拔除,才不會「春風吹又生」;洗碗、洗衣服,都要洗乾淨,否則用了可能會造成身體的不適。面對我們的煩惱習氣也是一樣,必須努力把它們淨除,才不會孳生更多的隨習煩惱。 過去有一個富翁很愛財、貪財,賺了錢不肯做善事功德,也不肯喜捨布施,只是拚命的積聚儲蓄;聚集很多的錢怕被偷,就去買黃金;買了黃金以後,又怕被偷,上面還刻了自己的名字,然後把它藏在家屋後山的洞裡。 這個人不會用錢,積聚了那麼多的錢財,還沒有得到利益就死了。因為他生前貪心愚痴,死後墮落到畜生道,變成一條蟒蛇。這條蟒蛇天天守住藏著黃金的洞口。有一天,一個獵人發現這條蟒蛇緊緊守候在洞口,從不肯離開寸步,於是獵人就找幾位村民齊心合力把這一條大蟒蛇捉住,並且把牠打死。他們猜想蟒蛇守候的山洞裡一定有什麼珍寶,於是進去挖掘,果然發現山洞裡堆滿了黃金。 這個富翁生前擁有很多財富卻執著不捨,即使投胎做了蛇,也沒有去除貪心,依然受貪心所驅使,很可悲!光是有錢卻沒有智慧,不會善用金錢,終究不能解除人生的苦。這些會造成我們煩惱的根源、苦的根本沒有斬除,怎麼能得到快樂呢? 所以,習氣是我們煩惱的根本,愛情也是我們煩惱的根本,人有了習氣,就不容易改變,有了愛的執著,就會百般計較、粘著不放;當自己執著愛卻得不到回饋時,就產生恨,人的貪瞋與苦惱便由此輪轉不已,生死的根本就永遠相續不斷,所以說「隨習愛未除,苦本恆相續」。 這首偈語啟示我們,應時時警覺自己的心念,不能讓壞的習慣、貪染執著越陷越深;要能即時將它去除,才有可能斷絕煩惱的根源,邁向解脫大道。

MORE

星雲說偈--鐘聲偈

願此鐘聲超法界, 鐵圍幽暗悉皆聞; 聞塵清淨證圓通, 一切眾生成正覺。 ──古德〈鐘聲偈〉 這首偈語說明「鐘聲」的功德及意義。 佛教裡的「晨鐘暮鼓」,歷來被多少的文人雅士所傳誦,如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將寺院的鐘聲傳遍古今中外,佛教的鐘聲,洗滌了很多人心靈上的煩惱,也給予孤獨的旅人多少的慰藉。 世界上很多的宗教都有鐘,基督教、天主教以鳴鐘象徵和平;甚至很多國家的重大集會,也是敲鐘以表示隆重,如美國立國時,曾以洪亮的鐘聲向全世界宣告獨立,象徵民主自由的來臨。所以鐘代表一個警覺的聲音,代表一把開啟心靈的鑰匙。 佛教認為鐘聲可以上徹天堂,下通地府。鐘聲一響無遠弗屆,鐘聲能給予人們聽覺上很深刻的感受。佛法的修行重視耳根圓通,即對聲音的重視,所以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一切佛經要多聞熏習,強調「如是我聞」,而不是「如是我看」。 「願此鐘聲超法界」,鐘聲是世間最美、最莊嚴、最悠揚的聲音,它可以超越三千大千世界,好比外國的廣播,可以透過電台,讓我們在世界各地聽到,可見音聲無遠弗屆。 「鐵圍幽暗悉皆聞」,寺院裡的鐘聲,可以讓幽暗的地獄、鐵圍山內的眾生都能聽到,只要我們發心叩鐘一響,地獄裡的眾生都可以得到清涼。 「聞塵清淨證圓通」,藉由聽聞,可以讓我們生起清淨心,證得圓通的境界, 「一切眾生成正覺」,悠揚的鐘聲,可以警醒迷茫眾生,使之成就正覺。 唯願每個人都能藉由聽聞鐘聲,去除身心的煩惱塵垢,敲醒迷夢,進而奮起為人生的前途出發。

MORE

星雲說偈--禍福問誰?

文/星雲大師 行藏虛實自家知, 禍福因由更問誰? 善惡到頭終有報, 只爭來早與來遲。 ──古德 「行藏虛實自家知」,一個人行為的好壞,別人不一定知道,但是自己最清楚,此外尚有天知、地知,因果報應也會知道。 所以,「禍福因由更問誰」,要想了解自己的禍福如何?運氣如何?不必問別人,自己最了解。 福禍無門,唯人自招,有一首因果偈語說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你想知道過去的所作所為,看今生所受的報應好壞就知道了;你想知道未來會得到什麼報應,看今生行事所播下的因緣,就可以知道未來的果報如何了。 有人說好心沒好報,某某人半生行善、修福,卻遭到不幸的報應。有些作惡多端的壞人,不僅沒有受到惡的報應,反而還安享人間的富貴。其實,這就是因果。 好人沒有得到好報,是因為他過去生中的惡業尚未報完,當然會受到惡報,就像昨日的欠債,今日還是要償還,不能因為他是好人就不用還債呀!同樣地,惡人現在可以享受福祿,那是因為他過去生中,行善的果報尚有結餘,不能因為他是壞人就不算數了呀! 佛教因果貫通三世,包含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愁不報,時候未到。因果報應的先後緩急,有時如春天播種,要多少年後才能收成,這是多生的因果。 人生的因果,必定會有報應,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奉勸天下善心人不要灰心,惡人也莫心存僥倖,要知因果報應是歷歷不爽的。

MORE

星雲說偈 行布施

 施時無貪無犯戒,無嫉無恚起慈心;諸來求者便施與,無惓無亂無異見。 ──《攝大乘論釋》這四句偈告訴我們,應如何行善布施,才是如法。  「施時無貪無犯戒」,布施要無貪、喜捨。若布施時妄求對方的感謝、讚美,這就不是施、不是捨,而是貪求了。所以,布施最要緊的是無貪,不妄求回報。  此外,布施不可成為犯戒的行為。比方:買刀槍送人是犯戒,因為刀槍是殺人的工具;請人喝酒、吸毒也是犯戒,因為酒後亂性,毒品會危害人心。所以,不當的布施,乃至會造成犯戒、造罪的布施,都不是真布施。  「無嫉無恚起慈心」,行布施時,不可以有嫉妒、瞋恚的心理。好比有人接受我的布施,又接受他人的布施,我為此嫉妒,認為對方只可以接受我的,不可以接受他人的,這也不是真布施。真正的布施是心懷慈悲,不帶有瞋恚心:我真心想助你一臂之力,幫助你解脫困境、化解危難;甚至感謝對方接受我的布施,讓我有種植福田的機會。能帶著感恩心、慈悲心來行布施,就是如法布施,也會有好的功德果報。  「諸來求者便施與」,所有來求助於我的,都應該普同供養,大開方便門,不能有偏私。布施不一定是錢財、物資,有時一句好話、一個鼓勵、一念祝福,就是最美好的布施了。  「無惓無亂無異見」,不因布施而心生疲倦或擾亂自己的生活,或能提出許多不同的看法、見解,不同的人生觀,讓對方感到歡喜、有收穫。  在《佛說鬼問目連經》中,記載鬼道眾生與目犍連尊者的問答,其中有一鬼問目犍連尊者:「雖然我今生為鬼身,卻擁有很多錢財,但是,為何總是習慣穿破舊的衣服,吃剩飯剩菜呢?」目犍連尊者說:「過去你生為人身時,雖然常做善事,廣行布施,但事後卻又生起懊悔心。布施的功德使你富貴,一念的懊悔卻讓你捨不得吃穿,只能穿破衣,吃舊食。」由此可知,真正的布施是以「捨」為利,對人不只是「給」,而且要讓對方有利,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如此才能自他兩利,達到布施的真義。

MORE

星雲說偈-- 怨親平等

菩薩布施, 等念怨親, 不念舊惡, 不憎惡人。 ──《八大人覺經》 在《八大人覺經》裡,有四句偈說得好:「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幾句話從字面上很容易懂,主要提示我們,菩薩應如何行布施、如何修行。 一個有智慧的人是如何行布施呢?布施不一定只有捐獻金錢、物質,才叫布施,布施的意義很廣泛。比方,我對你微笑,我為你說幾句好話,我給你一些方便,我傳授你一些知識,這些都是布施。有的人出錢布施,可是錢捐出去以後,他懊悔了;甚至捐了錢以後,自己反而生活困難,這就不是如法的布施了。 所謂「不自惱,不惱他」,佛教的布施是平等布施,布施以後,自己不覺得懊悔、煩惱,也不會感到困難,反而會覺得歡喜。常聽人說「喜捨、喜捨」,就是歡喜的捨,「捨」了以後,就會有所「得」,所以又說「捨得、捨得」。今天的社會,做好事的人很多,但還是要能以一個平等心、智慧心來行布施。 多年來,我一直努力想做到平等布施。比方,我為了佛光山盡心盡力,捨身捨命布施予佛教、布施予眾生,但仍然覺得不夠;後來想到,光是顧念到「我的佛教」、「我的佛光山」,這還不夠,所以又為天主教、基督教辦的反吸毒、救助雛妓、傷殘兒童等社會慈善事業盡一點心意。我覺得這就是學習菩薩平等布施的觀念,並以身體力行來幫助眾生。 菩薩的布施,是「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你和他有冤仇,他不會記恨;你是壞人,他也不會恨你,他只想到你很痛苦,願意給你一些幫助。因此我們行布施,不必去分別、計較受施的對象是不是跟我同一個宗教信仰?是不是我的同鄉?是不是我的同學?因為布施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才是菩薩的慈悲布施!《八大人覺經》的這四句話,給予我們在修行上很好的方向。

MORE

星雲說偈--菩薩最上行

文/星雲大師 恆以軟語誘群生, 怨親平等無分別, 無著無住亦如風, 是求菩薩最上行。 ──《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 群我應該怎麼樣相處?怎麼讓別人受益,受我們的影響來學佛、求法、入道?這首四句偈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首先要「恆以軟語誘群生」,經常講柔軟語給眾生聽。什麼是柔軟語呢?比方說,講慈悲的語言、道德的語言、安慰的語言、鼓勵的語言、向善的語言,這都是對人有益的柔軟語。 但是現在的人講話,常常不歡喜說柔軟語,反而說話都是如刀如箭的刺傷人。像台語常講的「相打雞」(鬥雞),一開口說話就充滿火藥味;或是講話像「烏鴉嘴」,就是說話很難聽、亂講話,老是說錯話壞事。因此,想學習做聖賢、做正人君子,或者是做一個佛教徒,就要用軟語去誘導眾生。甚至做老師的,在教導學生時,也要講柔軟語,以鼓勵代替責備。 「怨親平等無分別」,日常生活中,有我們很喜歡的親友、家人,也有我們所不喜歡的冤家對頭,所以佛教提到的「八苦」裡,其中就有「愛別離苦」,與親愛的人分離之苦;也有「怨憎會苦」,冤家聚頭的痛苦,這正是因為我們怨親分別得太強烈的緣故。所以,對「親」不要太過分,對「怨」也不要那麼計較,把怨親分別的差距減少一點,用平等心看待,不要分別。事實上,親者未必永遠親,怨者也未必永遠怨恨,人是可以改變的,只要分別心不要太重。 「無著無住亦如風」,做人不要執著,對人不要有成見,把人給定型了。人情如風一樣,風來了,風去了,來去都很快。「是求菩薩最上行」,能夠對人說柔軟語,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沒有怨親的分別,就是求菩薩道,最上乘、最圓滿的修行了。

MORE

星雲說偈 說法的重要

譬如暗中寶, 無燈不可見; 佛法無人說, 雖慧不能解。 ──《華嚴經》 這首偈語從字面上看很容易了解,主要是告訴我們善知識的重要。 「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好比黑暗中有一件寶物,如果沒有光亮照明,就看不到這件寶物。「暗中寶」,指的是我們的真如自性,一個人心中沒有佛法光明,就無法照見自己、明白自己。 就如人有兩個眼睛,一天到晚都是看別人,卻看不到自己;可以看得到自己的身體,卻看不到自己的心;可以看見世間的萬紫千紅,卻看不到自己內在的真心本性。 禪宗有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說明我們從過去無始劫以來,由於愚癡無明,障蔽了自己心中的光明,需要佛法智慧來點亮心燈,這盞心燈就是我們的「自性」。一旦心中的光明現起,那真是「一朝風月,萬里晴空」,就能證入不可思議的境界。 「佛法無人說,雖慧不可解」,佛法如同寶藏,如果沒有人來弘揚,縱使再怎麼聰明、再怎麼有智慧的人,也無法真正明白。雖說人人皆有佛性,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還是難有因緣見性成佛。 在人生旅途中,如果能得到善知識的指引,就可以幫助我們漸次了解佛法真理,達到「一理通百理徹」。再者,善知識的一句提起、一個問話,都可能是我們悟道的機緣,所以善知識對學佛者是很重要的。 佛法不是知識,不能說食數寶,不可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做研究而不去身體力行;有了善知識的引導,還必須自己確實奉行,才能有所體悟。所謂「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光明佛性,人人本自具足;當自己的心燈亮起時,會讓自己更加明亮。 這首詩偈提示我們,一個人有了良師的引導,就如黑暗中有了光明,可以幫助我們照見自性的寶藏。當我們點燃自性的光明之燈,還要能光光相照,燈燈相續,讓佛法在世間普遍傳揚下去。

MORE
/108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