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說喻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

星雲說喻--黑鼻觀音

文/星雲大師 有位婦女擁有一尊白瓷觀音。觀音聖像質地細緻,塑工精巧,寶相莊嚴,任何人看了都心生歡喜。可是有人卻對這位女士說:「再莊嚴的觀音聖像,如果不到寺院裡開光,是不會靈感的。」婦女聽了以後,便帶著她心愛的白瓷觀音到寺院裡去開光了。 來到寺院,佛殿的供桌上早已擺滿了供品,以及很多等待著開光的菩薩聖像。婦人見狀,心裡一急,竟然就把別人的供品、佛像都給推移到旁邊,然後將自己帶來的白瓷觀音擺到了中間。 接著,婦人開始燒香祝禱。一邊祈禱,一邊她卻發現香煙隨風吹送,都飄到了別的菩薩那裡去。這下她又急了,想著:這怎麼可以?我燒香主要是給我的菩薩聞的啊!不得辦法,她只好把香環綁在白瓷觀音的鼻子上。 婦人對於自己的作法甚為得意,心想:這麼一來,就只有我的菩薩可以聞到香味了。幾個小時過去,可想而知的,白瓷觀音也就變成黑鼻觀音了。 人總是自私地認為別人不重要,自己才重要。像是有些人到寺院或神廟裡拜拜,看到人家的水果擺在中間,就把它推到供桌邊上,以為供品就是要放在正中間,佛菩薩、神明才看得清楚。事實上,只要我們的心意虔敬,供品放在哪裡佛菩薩都會知道的。 所謂「真如自性」,我們的心本來是光明的,就因為給自私、執著染汙,而矇蔽了真心本性。就好像一面原本明亮的鏡子,沾染了塵埃,人們攬鏡自照,再怎麼照也看不清楚自己。因此,唯有如神秀大師所說:「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去除自私、執著,不讓我們的心給煩惱染汙,才能回復本來面目。

MORE

星雲說喻--富翁吃豬

傳說過去有一個富翁,一生廣行善事,修橋鋪路,施茶施水,救濟鰥寡孤獨,做了許多慈善公益的事情。但是他平時只知熱心修福,卻忽略了智慧的重要,為人非常不明理,到了老病的時候,一生行善吃素的他,忽然就業障現前,一直吵著要吃豬肉。 家裡頭的人為了他要吃豬肉,原本打算上街去購買,但因路途實在遙遠而作罷。只是這麼一來,家中飼養的豬又都很肥大,他一個人也吃不了那麼多。不得辦法,就向鄰居買了一頭小豬,應付了事。不意,殺了小豬以後,肉都還沒有煮,他就一命嗚呼了。 這個富翁過世了以後,到了閻羅王那裡。閻羅王翻看他的生死簿,看到他一生做了不少好事,幫助了很多人,準備判決他再到人間繼續做個大富大貴的人。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忽然跑出了一頭小豬,向閻羅王抗議:「請他還我一條命!過去我就是為了他要滿足口腹之欲,所以年紀輕輕就死了。我心有不平!」 富翁聽了就說:「閻羅王,我又沒有吃牠!」閻羅王只有再問明所以然。問完話,閻羅王對富翁說:「你雖然沒有吃牠的肉,但是牠是為你而死的。這樣好了,我判決你把福報分一半給小豬,讓牠投胎去做人,享受富貴的日子。」慳貪不捨的富翁聽後,直說:「划不來!我一生辛苦換來的富貴,怎麼能平白分一半給牠?」 由於雙方僵持不下,閻羅王又說:「如果你不肯分一半給小豬,那你就轉世做隻豬,償還欠牠的債。」富翁自以為討到便宜,就說:「變個豬就變個豬,也不過是一世而已,我的福報仍然存在,總會再有榮華富貴的一天。」 由於過去世的福報,富翁變成豬以後,還是受到很好的待遇,不但吃得很好,甚至住的地方還有地毯、冷氣享受。當然,最後就成了一隻肥肥胖胖的大豬公了。 有一天,正當大豬公吃著飼料的時候,一隻雞子也跑來分食。大豬公看了,厭惡地就要把雞子趕走,並且把頭塞進槽口,好讓雞子吃不到飼料。如此一來,飼料沾滿大豬公的頭,貪心的雞子見狀,立刻上前猛啄牠的頭。豬公一生氣,就把雞子咬死了。 由於瞋恨無知,大豬公死了以後,又再做了雞子,輪迴不已。所謂「人身難得」,一失人身,萬劫難復,真是不能不注意啊!

MORE

星雲說喻--火燒城

文/星雲大師 有一個人平常生活漫不經心,隨便亂丟菸蒂,也不小心火燭,瓦斯不關好,甚至電線任其雜陳,也懶得將管線埋藏起來。 有一天,他亂丟的菸蒂未熄,又電線走火,不但燒了自己的房子,連帶地也把隔壁鄰居的房舍給燒了,最後一發不可收拾,把整個城莊都燒成了灰燼。 可想而知,警察逮捕了他,要治他的罪。可是在法庭上,這個人卻辯解:「城莊不是我燒的!我只不過是點了一根菸,那麼一點星火,哪裡能燒毀全城?怎麼能把責任都賴在我身上呢?」 法官就說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點點火也是足以燃燒全城的,怎麼會與你沒有關係呢?罪責是免不了的了!」 一顆豆子種下去,就能長出很多豆子;一顆果樹的種子種下去,就能長出很多果實。 同樣的,我們平常做人處事,不可以認為只是一點點沒關係,就不去想它可能帶來的後果,並且不負責任地說:「我只是隨便說了一句話」、「我只是點了一點火」……,即使是一句話、一點事,對人的影響都是非常重大的。 佛教所謂「一生萬法」,道家也說宇宙萬物生於「一」,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萬有的根源就是「一」。因此,凡事都要慎於「一」,因為「一」可以廣大無邊。如果每一個人做事,都能注意小事,小事好,大事就會更好了;每一個人講話,都能重視一句話,一句話說得好,很多的話也會說得好了。「一」不可忽視!

MORE

星雲說喻--謊言變真理

文/星雲大師 過去有人說,說謊超過三十次以上,謊言也成真理。 曾經,曾子的母親正在織布,忽然有一個鄰居匆匆跑來,說:「不得了!不得了!你的兒子曾參在東街殺了人!」 曾母一聽,就說:「不會啦!我的兒子不會殺人啦!」她一點都不動心,還是很鎮定地繼續紡紗織布。 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急急忙忙地趕來,說:「糟了啊!你的兒子殺人了!」這回,曾母聽了以後,心裡就想:會這樣嗎?但她還是說:「不會啦!我的兒子怎麼會殺人?你說的恐怕是別人吧!」曾母仍然相信兒子不會殺人,安心地織著布。 再過了一會兒,一個人急忙奔馳而來,說:「不得了啊!你的兒子在東街殺了人!」曾母一聽,趕緊停下織布機,口中念道:「真是這樣嗎?」立刻就往事發現場奔跑而去。一探之下,才知道殺人者是另外一個也叫曾參的人,並不是她的兒子。 可見得即使親如母子,就像那麼信賴兒子賢能的曾母,經過了三個人的奔走相告,也會相信謊言可能是真的。所謂「眾口鑠金」,社會上很多消息的傳播,就是這樣而來的。 過去蔣經國先生說了一段故事。抗戰期間,日本人派遣飛機來轟炸,一拉警報之後,就有一個人問:「有多少架飛機?」有人回答:「是一架飛機。」聽的人沒聽清楚,聽成「十一架飛機」,所以,一架飛機就變成了十一架飛機。再有人問:「有多少架飛機?」他就轉告說:「就是十一架飛機啊!」然後,又有人問:「多少架飛機?」輾轉聽到消息的人就回答:「九十一架飛機。」 才只是三個人的消息傳播,飛機就從一架變成了九十一架,可見謠言的可怕。因此,一個有德的君子,寫文章,筆下要有德;講話,口中要有德。社會沒有了道德,就像「曾子殺人」的傳說,許多不實的傳聞就會紛至沓來。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有時候,社會上的人做了一些好事,即便宣揚了,人家也不聽,覺得沒有趣味;反而做錯了一點無關緊要的事,就被渲染得極為嚴重,造成人心惶惶。為了愛護我們的社會、愛護我們自己,希望大家不要渲染事情,共同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這才是我們的責任。

MORE

星雲說喻 畫師作畫

文/星雲大師 過去有一群以繪畫為業的畫師,經常聚在一起切磋畫技。他們在繪畫藝術上都各有專精,有的擅於描繪輪廓,但不精於塗抹顏色;有的擅於上色,但不精於素描;有的長於畫身體,但不擅於畫手腳;有的長於畫手足,但不擅於畫五官。然而,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聚會研究後,大家不只在各自的專長上有長足的進步,就是在其他繪畫的技巧上,也都突飛猛進。 當時,有一位國王一心想找人為他畫一幅肖像,聽聞國中有這麼一群畫師,便喚人把他們請入宮中。一時之間,這群畫師齊聚一堂。這時候,國王指著一張畫布,對大家說:「各位畫師!今天找你們來,是想請你們在這塊布上為我畫一幅肖像,如果你們能夠畫得令我滿意,必定會有重賞!」 國王話一說完,所有畫師便各就各位,開始在這塊布上揮灑。只見畫師們各自發揮所長,有的開始構圖,有的屏氣凝神地勾勒著五官,有的專心地畫手腳,有的仔細地上顏色……。但是,就在作品即將完成的那一刻,大家赫然發現,擅長畫身體的畫師沒有到。正當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有人提議說:「我們不妨一起合力來完成這幅畫吧!」 在大夥兒通力合作下,好不容易,國王的肖像畫終於完成了。呈獻給國王的那一刻,只見國王眉開眼笑,頻頻誇讚說:「畫得太好了!畫得太好了!」畫師們才終於鬆了一口氣。 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你看一棟房子,尚且需要鋼筋、水泥、磚瓦等建材才能完成;一場球賽,也必須隊員們同心協力才能獲勝。 因此,每個人都不能小看自己在團體裡的重要性。中國有句俗諺:「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一個人的智慧終究是有限的,唯有集合眾人的力量,彼此互助合作,才能共同成就一番事業。

MORE

星雲說喻--國王行賄

文/星雲大師 過去有一對孤兒寡母,家徒四壁,一無所有。不過,縱使家境貧困,母子倆卻不以為苦,他們以佛法作為精神的食糧,在朝暮課誦、研讀佛經中,獲得許多法喜。 在他們生活的國家裡,有一位無視人民困苦,成天沉迷於酒色玩樂的國王。每天雖然荒淫無度,但是隨著歲月的推移,看著自己逐漸蒼老的面孔,國王也感受到死亡即將降臨,內心不由得膽怯起來。 某天夜裡,死亡的恐懼再度浮現,擾得他徹夜難眠。一心只想擺脫死亡恐懼的國王,突發奇想:我今生做盡壞事,不問百姓疾苦,死後必定墮入地獄,何不趁著有限的生命,先聚集全國的金銀珠寶,日後用來賄賂閻羅王,必定可以免去罪業。 隔日,國王就命大臣在全國各地搜刮錢財,並且下令:「上自王宮貴族,下至販夫走卒,舉凡私藏一文一錢者,就處以死刑。」就這樣,經過了三年,舉國上下都已經一貧如洗,但是國王仍嫌不足,又謊稱只要有人拿出一分一毫,就將公主許配給他。 這對母子早就不滿國王的惡行,兒子為了藉這個時機進諫,便告訴母親:「父親往生時,我們拿了一枚金幣讓他含在嘴裡,現在我將這枚金幣拿去貢獻給國王,母親您覺得如何?」母親聽後,點頭答應。於是,兒子拿著金幣就進宮去覲見國王了。 國王看到金幣,驚喜不已,急忙問:「你從哪裡得到這枚金幣的?」兒子回答:「這是我從先父嘴裡取出的,當時打算用來賄賂閻羅王,但今日聽聞國王將以『駙馬』之位來換取錢財,因此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從墳墓裡挖掘出來呈獻給您。」 國王又問:「你父親往生多久了?」 「十一年了。」兒子回答道。 「難道你不用再賄賂閻羅王了嗎?」國王疑惑地問。 兒子見時機成熟,就說:「佛經裡說,善惡有報,禍福如影隨形。國王您相信嗎?」國王點頭稱是。「這麼說來,個人所作所為,必然是要自己擔當,花錢賄賂閻羅王,又有什麼用呢?」見國王聽後神情落寞,兒子接著又說:「不過,國王啊!您今生得以為王,就是因為前世行善積德的果報,往後,您又以仁心仁德治國,相信來生一定還能再做國王的。」 兒子的一席話,聽得國王非常歡喜,從此便開始施行仁政,先是下令大赦獄中的囚犯,並且退還搜刮而來的錢財,最終獲得了人民的愛戴與擁護。 所謂「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一個人的因果業報,誰也替你不了,在生的時候,不肯好好行善,要想求得善終,又怎麼容易呢?因此,人生在世,不必計較壽命的長短,重要的是把握現有的生命,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提升生命的價值,以改變自己未來的命運。

MORE

星雲說喻--一無所求

文/星雲大師 有一年,宋朝的重顯禪師外出去參學,路上遇到深具德望的鄉親曾會先生。曾會問道:「你要上哪兒去啊?」重顯禪師說:「我若不是在浙東,就是到浙西參學。」曾會聽他這麼一說,直說:「很好、很好!」接著就說:「靈隱寺的住持大和尚珊禪師,和我是相交多年的好友,我寫一封介紹信給你帶去,你把信拿給他看,一定會受到優待。」重顯禪師感謝曾會先生的好意後,帶著介紹信就上路了。 重顯禪師在靈隱寺掛單三年後,有一天,曾會先生來到寺中,和住持珊禪師相談甚歡,不知不覺就談到了重顯禪師。 他說:「我記得幾年前,有一位年輕的重顯禪師到你這裡來參學,現在情況怎麼樣了?當時我為他寫了介紹信,讓他帶來給你,你有收到嗎?」 珊禪師聞言,相當訝異自己從未收到介紹信,隨後就派人去找重顯禪師。只是奇怪的,寺裡頭竟然沒有人認識重顯禪師,經過一番周折,才終於找到。 他鄉遇故知,曾會先生當然很高興,就問:「為什麼你不把我的介紹信交給珊禪師呢?」重顯禪師就說了:「出家人毫無所求,隨緣參學,所以這封信我一直收存在身邊,沒有拿出來。今天既然你來到這裡,我就把信交還給你好了。」 由於重顯禪師的不攀緣、不妄求,因此受到了珊禪師的欣賞。 現今有些人為了謀得一職半位,只知道天天營求,處處請託,卻不懂得多充實自己的能力,何不效法重顯禪師的精神,先具備好自己的實力,如此,則何患不成呢?

MORE

星雲說喻--百元捐獻

文/星雲大師 佛光山在美國、台灣、澳洲、菲律賓等地,陸續開辦了五所大學,然而每建設一所大學,都需要相當龐大的經費,動輒耗資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當然不是我們少數人的力量所能完成。因此,在我的願望是希望效法武訓的精神,以托缽興學的方式來辦學,於是,也就有了佛光大學「百萬人興學運動」的發起,結合百萬人的力量,共同來建設大學。 每一位捐款人,我們稱之為「大學委員」,每人每月捐款一百元,為期三年。但是有人說,每個月捐一百元,時間長達三年,太麻煩了,乾脆一次捐三千六百元吧?但我認為不好,為什麼呢?因為兩者的意義有所不同,之所以每個月捐獻一百元,主要就是讓大家能夠惦記著自己是大學委員,而能在這三年中,持之以恆地發心。 明白說,大學的學習要四年才能畢業,但是如果你能夠持續三年每月捐款百元,三年下來,精神上的昇華,心靈上的淨化,內心的慈悲喜捨,這當中所獲得的功德,可能更勝於大學四年所學,你的做人也就更加有成就了。 百萬人興學運動發起之後,承蒙不少人響應,雖然只是小小的布施,但是心中能夠時時以助人、利人、興學,作為自我的教育、自我的修養,這份恆長的發心,遠比布施金額的多寡更寶貴,相信能夠讓生命更昇華、更擴大。這也就是我堅持「百元捐獻」的用意了。

MORE

星雲說喻 姓李的兒女

文/星雲大師 我的俗家姓李,佛光山大慈育幼院中的孩子,也跟著我姓李。為什麼呢? 這些小孩最初來山的時候,身份不明,有的是警察送來的,有的是善心人士從路上撿來的,或是有人偷偷送到育幼院門口,根本不知道他們的父母究竟是誰。 為了收容這許多孩子,光是報戶口,就經歷一番周折。 記得當時負責院務的職事來到我面前,面有難色地告訴我說:「我們去戶政機關申報戶口,可是被拒絕了,他們說必須要有人認養,小孩才可以入籍。」 一般的人都不肯做這些孩子的父母,擔心他們長大後,會和自己親生的兒女爭奪財產。 不得辦法,我只有說:「統統都用我的姓吧!」所以,那時候一共有一、二十個小孩跟著我姓李。再說,我也沒有什麼財產可以留給他們,只有這麼一個姓,就留給他們吧。 後來,佛光山經常有一些人上山來捐獻、做功德,都說:「是你們的觀世音菩薩托夢要我來的。你們的觀世音不是姓李嗎?李觀音啊!」 我就說:「我們育幼院的那許多老師確實各個都是李觀音,他們對非親非故的孩子愛護有加,這種慈悲心就像觀世音一樣。」 或許因為在觀世音的慈愛下成長,大慈育幼院的兒童,活潑、聰明、禮貌、善解人意。 雖然他們沒有父母在身旁照料,但各個都是佛光山的王子、公主,上學了,我們要讓他衣服鞋帽穿戴得非常整齊;放學了,我們開車去把他接回來。可以說,我們對他們的愛護,是更甚於一般家庭了。 這許多小孩也不負我們所愛,多少年過去,現在有的都已經念大學、研究所,甚至成家立業,服務人群。 我雖然不一定全記得他們的名字,但是想到當初能以一個「李」姓和他們結緣,幫助他們成長,也是一種緣份吧。

MORE

星雲說喻 來意不誠

文/星雲大師 中國的四大名山,每年朝山的香客如雲湧至,尤其是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更是香火鼎盛。 有一位善士,帶著七歲的兒子前往普陀山朝拜,一路上,還找了人抬著一對一、兩百斤重的大蠟燭上山。只是,到了普陀山之後,由於佛殿裡,每天去燒香、點燭、供花的信眾如織,所以,這對大蠟燭才點燃不久,香燈師父就把它吹熄,放一旁去了,以便其他等待點燭的人,也都能很快地使用到這個燭台。 這位善士看在眼裡,心裡很不高興,就生氣地說:「喂!我這對大蠟燭,可以點上幾天幾夜,為什麼才點燃一會兒,你就把它吹熄了?」因為深不以為然,心中悶悶不樂的善士,旋即就帶著兒子下山離去了。 途中,小男孩突然生了急病,沒多久就死了。面對兒子的死亡,做父親的強忍著悲痛,買了一口小棺材為他入殮,並且雇了一艘船運送棺木回家。 經過幾個時日,善士終於抵達家門。只是,奇怪的事情卻在這一刻發生了。他看到已經亡故的兒子,竟然從屋內跑出來相迎,高喊著:「爸爸!您回來了!」他一聽,驚恐莫名,心想:兒子不是已經死去了,怎麼會在這裡呢?接著兒子就說:「爸爸,廟裡人好多,我在人群中和你失散了,還好有一個慈祥的老婆婆帶我回到家裡。」 聽了孩子的這一番話,讓他更為不解了。為了解開這個疑團,於是他把那口棺材打開來看。一看!裡頭躺著的竟然不是兒子,而是那對幾百斤重的大蠟燭,燭身上面還寫著「來意不誠,退回原處」八個字。這位善士方才知道,原來一切都是觀世音菩薩慈悲,要度化他的愚痴無明啊!頓時間,他感到萬分慚愧。 有一些人到寺廟裡拜佛,常常計較說:「這是我要供的香、這是我要供的花、這是我要供養的錢、這是我要做的功德,請你們務必要怎麼替我處理……。」事實上,不必去計較形相上的獻花、上香、供果、點燭,佛菩薩並不要我們的花、香、燈、果啊!所謂「心到神知」,心意到了最重要。 有一句話說:「真施主不怕沒有功德。」希望信仰佛教的大家,應該做如是觀。

MORE
/12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