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縱橫古今 | 人間福報

閱讀

【藏在剪紙中的故事──植物想說的話】石榴花

文/林文貞 啜飲天空落下的淚 開出了紅色石榴花

MORE

【書藝心語】歷練

文/廖慶華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們經歷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意義,也讓我們從中學習成長。經過大風大浪的人,對於小風小浪會微笑以對,生命的歷練雖然艱辛,但卻是必須的也是珍貴的。

MORE

【佛源成語】一報還一報

文/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 做什麼樣的事情就會得到什麼樣的報應,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慶忠鐵壁機禪師語錄》:「頌水牯牛溈山僧脅書五字,得人憎,從來一報還一報,始信口開是禍門。」 (摘自《成語之美》筆記書,上海大覺文化出版)

MORE

【徐謙‧物猶如此】鬥穀於菟

文/林少雯 這則〈鬥穀於菟〉的故事,出自《左傳》。 「鬥穀於菟」原來是一個小孩的名字。這個小孩是春秋時期的人,那時候,楚國人把用乳汁餵哺小孩稱為「穀」,把老虎稱為「於菟」。這個孩子小時候被老虎撿去餵養,「穀於菟」即是為「被老虎餵養的孩子」之意。孩子後來被抱回宮中,父家姓「鬥」,所以取名為「鬥穀於菟」。 鬥穀於菟是何許人也?他是楚國人,身世說起來有點複雜。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人叫鬥伯比,從小就沒有父親,他的母親是鄖國國君的妹妹,便隨著母親回到了鄖國,並在宮中長大。鬥伯比與青梅竹馬的鄖國公主兩情相悅,生下了一個孩子叫鬥子文。 然而,鄖國國君夫人覺得自己女兒有了私生子,有失顏面,就派手下將這個孩子丟棄在荒郊野澤中。幸好這孩子命大,被一隻老虎發現,老虎沒把他當食物,反而將這孩子撿回虎穴中,餵以虎乳,鬥子文因此成了虎子。 鄖國國君有一次出獵,在林中見到這個小男孩跟老虎生活在一起,感到十分奇異。回宮後提起這事,夫人見瞞不住了,於是將實情稟告,國君立即派人把孩子抱回宮中,並把公主嫁給鬥伯比,讓這一對相愛的人一家團圓。鬥伯比成了鄖國的駙馬爺,該虎子長大成人後也成為楚國賢明的令尹,史稱「令尹子文」。有詩曰:「呱呱何在隱深蘆,夢澤風雲氣象殊;豈識他年賢令尹,無人乳哺遣於菟。」 鶴子說:「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自昔聖君賢相,生多磨折,萬靈呵護,不特楚令尹子文也。鬥,子文姓也。」意思是說,周朝的先祖後稷降生時,被人以為不祥,把他扔在隘巷中,結果牛和羊用自己的奶餵養他;把他扔到結凍的寒冰上,鳥飛來用翅膀為他暖身避寒。自古以來,聖君或是賢相儘管出生後常遭不測,但由於天命所在,總能得到千萬生靈的呵護,不止是楚令尹子文一人如此。

MORE

【文史雜談】五老榜外 「少進士」

文/南鵲 辛文房《唐才子傳》提及曹松「與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同登第,年皆七十餘矣,號為『五老榜』」。《唐摭言》「放老」條目記載了同樣的五老及第事,但寫得較詳細,尤其是指出五位老先生「特敕授官」。唐代科舉及第後,得等候好些年才能由吏部銓敘任官,稱為「守選」,於是「五老榜」的特殊性,嚴格來說不在多人老年及第,而在得第者隨獲官職。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便以「五老榜」作為科舉及第未經守選即得官職的「罕例」。之所以有如此罕見的敕令加恩,原因是唐昭宗先為閹宦所迫,後受臣屬所助帝位失而復得,遂以「非常之恩」誌「非常之喜」,只是如今看來,反而突顯由君主制度最頂層一路及於讀書人與庶民階層的「非常之劫」、「非常之悲」,非僅個人窮達而已。 倒是有一點,《唐摭言》和《唐才子傳》也許都搞錯了。據古人考證,經「特敕授官」的共有六人,且曹松當年五十開外,遠遠未達七十。王勛成進一步解釋,「五老榜」所指「五老」並不包含曹松:「唐代以六十為老,時曹松五十四,尚不及老。而其他五人,或已及老(鄭希顏五十九,舉成數可曰六十),或已過老,故名。」 提起科舉難易,一般人最熟悉的古諺應該是「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按此標準,曹松或可算是「青春」中舉,至少也算不上「老」,更不至於「過老」。但「少進士」云云,畢竟寬慰成分居多,周而復始趕考、落榜,周而復始期待、失落、煎熬,才是唐代以來士子所面對的外在現實,以及最深切的心理真實。「一將功成萬骨枯」是曹松膾炙人口的名句,那種一人與眾人、成功與犧牲的對比,同樣可套用至科舉。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簡略估算過,以唐代科舉的主要科目明經科與進士科合計,錄取率約為十分之一,「可以想見,風塵僕僕奔波於長安道上的(應考士子),絕大部分是落第者」。更殘酷的是,如前所述,唐代科舉中第後不是「功成」,而是下一段漫長等待;且縱使任官,年限一滿便須罷去,下一官職仍然得守選,甚至未必有官缺。換言之,又是等待、失落、煎熬……周而復始。 曹松詩風取法賈島,已有公論。《唐才子傳》及《唐摭言》亦作如是觀,評價卻有天壤之別。《唐才子傳》說他「深入幽境,然無枯淡之癖」,可見同中別有取捨;《唐摭言》一句「此外無他能」,則似乎過苛。清代李懷民《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將曹松歸入以賈島為首的「清真僻苦」一派,又多出了同其情也的理解與溫厚。「豈能窮到老,未信達無時。此道須天付,三光幸不私」等句,在他看來,「足見古人氣骨」。 然則,有「氣骨」是否即為好詩?抑或我們不妨放下批評,先去體會在家國與自我且悲且欣的無盡交錯中,一個文人賴以撐持住一點尊嚴的,或者也只有詩,只有橫梗胸懷的一分傲氣。

MORE

【遊藝筆記】吟風一樣松──百木之長(上)

文/陳牧雨 儒家經典《春秋》中的諸侯,稱號有公、侯、伯、子、男五種,這些爵位中以「公」為首。 而在所有的樹木裡,松樹自古以來,被世人認為,是百木中最為人們所崇敬的樹種。所以宋代王安石在他的《字說》裡認為:「松為百木之長,猶公也。故字從公。」這是「松」這個名字的由來。 而松之所以被讚為「百木之長」,實原由於其四季長青,歷歲寒而不凋的本性。因此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就如此讚美松:「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意思是:必須經過嚴格的考驗,才能讓人識別出事實的真相。 荀子也說:「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更是將松柏比喻為君子。而且勉勵大家要具有不畏艱辛、不懼苦難的堅毅心智,才能成大事 、立大業。 《禮記‧禮器》說:「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勉勵人們要學習松柏的氣節,不論四季如何更迭,枝葉都不會有任何變易。也可見古人已將松柏的本性和人的品格,做了密不可分的連結。 松壽 松樹是一種具有堅韌的生命力的樹種,除了能抗拒嚴厲的極端氣候外,對於生長的環境,如貧瘠的土地,甚至在堅硬的石堆裡,也都具有極強的適應力,所以松樹的長壽自不令人 意外。 清代園藝學家陳淏子所著述的《花鏡》曾這樣描述松樹:「多節永年,皮粗如龍鱗,葉細如馬鬃,遇霜雪而不凋,歷千年而不殞。」永年就是長壽的意思。 根據記載,壽命最長的松樹是美國加利福尼亞的一顆多芒松,已經存活四千七百年。而在中國,生長於廣西南山寺沿峭壁上的一棵松樹,據說樹齡也達三千多年。 所以, 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之一〉,有「松柏與龜鶴,其壽皆千年」的句子,世俗也常引「松壽」作為祝壽的吉語,如:「壽比松齡」或「松柏長春」、「松鶴遐齡」等等。 然而,長壽松除了自身的本質外,其實還必須具有一個外在的條件。 北宋書法四大家排名第二的黃庭堅,有一卷有名的〈松風閣自書詩帖〉,不但詩好,書法也甚佳,堪稱黃庭堅的代表作。 松風閣位在武昌西山寺,依山築閣,公元一一○二年時,黃庭堅和同為蘇門四學士的朋友到武昌遊玩,來到了這個未命名的樓閣,由於旁有巨松,因此他為這個樓閣命名為「松風閣」。多年後,黃庭堅重遊此地,見到了依然存在的「松風閣」,回想起昔日同遊的夥伴,如今各散一方,重聚無期,有感寫下這首詩,並寫成了詩卷。 此詩一開頭就說:「依山築閣見平川。夜闌箕斗插屋椽。我來名之意適然。老松魁梧數百年。斧斤所赦今參天……」其中,黃庭堅揭櫫了另一個老松參天的道理:縱然自身具有堅毅不拔的特性,其實還得感謝幼苗時,樵夫手下留情沒有揮斧。 眾所皆知,當年蘇東坡及其四位門生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因耿介不阿的個性受到當局壓迫,被貶官四處流浪;但看來還得感謝當局的不殺之恩,才能存活到現在啊!這種在舊皇權制度下的無奈,想來真是令人不禁愴然難已。

MORE

【優游藝林】去達比埃斯美術館 認識非形式主義

文/陳雲和 西班牙巴塞隆納的「達比埃斯美術館」,是一棟現代主義風格建築,它屬於「達比埃斯基金會」,西元一九九○年正式對外開放。 基金會致力傳播達比埃斯的創作理念,展出他捐贈呈現多元風格的畫作,如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非形式主義等作品;並依展出主題辦講座,引導觀眾了解當代藝術的產生、發展和理念。館內附設有圖書館,典藏畫家完整的創作圖錄與資料,以及收藏的印度藝術、東方書畫等亞洲藝術圖書。 安東尼‧達比埃斯(1923~2012)生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小康家庭,自幼受加泰隆尼亞文化薰陶。原本學法律,因罹患肺疾進醫院療養,因緣際會接觸到易卜生、尼采的文學與華格納的音樂,除描摹梵谷、畢卡索的畫作外,也著迷於東方藝術及佛教禪宗。種種陶冶,造就了他深厚的文化素養。 出院後,達比埃斯 一邊學法律,一邊在藝術學院進修。一九四五年決定全心投入藝術創作,經過象徵、超現實等畫風洗禮,創立了「非形式主義」。 「非形式主義」出現於二戰後,受存在主義影響,社會籠罩著戰爭衝突的悲觀情緒。達比埃斯運用廢棄材料,結合傳統藝術,探尋全新的表達語言,成為國際級的「非形式主義」代表。 其作品加入十字架、月亮、字母、手等符號,反映出藝術家對生命、死亡、孤獨的感悟,並慣用棕、灰、黑等單一的冷色調,畫家說:灰色、棕色更能表達內心的聲音,可聯結到深奧的哲學世界。 二○一八年,我前去達比埃斯美術館參觀,走進一樓展場時,因展示的舊衣櫃、布條、床墊等「作品」,受到不小衝擊。走往二樓,從早期較具象的畫作中慢慢看出畫家的創作歷程,才稍稍緩解了挫折感。 達比埃斯的作品充滿了人文關懷,誠如他說:「一件作品應該讓觀眾感到困惑迷茫,使他們反思生命的意義。」

MORE

【如是觀史】史上最殘酷的長平之戰

文/余遠炫 長平之戰的前期,是秦將王齕與趙國老將廉頗的僵持期。廉頗老成持重,但他的戰術卻遭到趙王否決,趙孝成王希望是一場速戰。於是長平之戰的轉捩點,就是由趙國的年輕將領趙括,對上了隱居幕後老謀深算的白起。 此時,白起祕密來到王齕軍中,但趙括並不知情,他正集結大軍在丹河西岸打算進攻秦軍。趙括不把王齕看在眼裡,然而事實上,此時趙括的對手已變成戰國第一名將白起,他根本就不清楚對手的可怕,不但高估自己,也低估了對手的實力。 趙括來到趙軍陣營,立刻換下了廉頗的將領,改用自己的親信,並把廉頗用心打造的堅固石頭長城當成擺設,準備改守為攻。這個時候,秦國發動了攻勢,趙括立刻回擊,沒想到秦軍竟然一擊而退──殊不知這正是白起的謀略,要引誘趙軍進入陣地。趙括初接兵符就打了一場勝仗,信心大振,於是下令全線追擊,而這也是趙王迫切的心願。 據說越過長平丹河時,趙括遇見了八名上黨郡的難民,他們察覺到秦軍撤退時不慌不忙且有條不紊,擔心是以退為進的詭計,因此冒死進言說明他們看到的情形。然而,趙括卻以八人危言聳聽、動搖軍心為由,將他們殺害了,一心要帶領著四十五萬大軍前去殲滅秦軍。 然而等到趙括深入敵陣後,白起讓騎兵兵分兩路,分別繞道至趙軍的後方,以三萬騎兵占領了廉頗在丹珠嶺上建立的石頭城壁壘。趙括回不去大本營,白起反而充分利用廉頗建築的陣地來對付趙括。 為了徹底打敗趙國,秦昭襄王更御駕親征到河內郡,作為白起軍隊的後援,六十萬大軍配合長平地形,嚴密包圍住趙軍。趙括的軍隊先是被秦軍沖散成兩股,又在敵軍包圍下斷糧斷水,雖然在主帥趙括的領導下,頑強發動了幾次突圍,但最後趙括戰死沙場,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趙軍只能全數投降。 秦軍隨後劍指上黨郡,太守馮亭最終也捐軀沙場。而白起的最大殺招,是將四十多萬士兵全部坑殺,僅留下兩百四十名幼小士兵回趙國報訊,也讓長平之戰成了歷史上最殘酷的一場戰役。

MORE

【食說新語】茄子吃法變變變

文/朱振藩 讀《笑林廣記》時,有一則甚有趣。說某坐館先生,東家每日三餐,只供他吃鹹菜,實在吃得膩了。見庭院內種茄子,饞得口水直流。有一天忍不住,乃題首詩示意,寫道:「東家茄子滿園欄,不予先生供一餐。」東家讓他如願,從此餐餐食茄,吃到滿臉菜色,他又以詩訴苦:「不料一茄茄到底,惹茄容易退茄難。」 長江尾(南京以下的長江兩岸)文風極盛。鹹菜以及茄子,均是當地特產,故事發生於此,並不令人意外。近人伍稼青《武進食單》有則「蒸茄子」,指出:「將茄子放飯鍋上蒸熟,以上好醬、麻油拌食,(或用甜醬)功夫最省。此外,切碎後用油炸透,加醬油、鹽、糖炒拌亦可。」變化實在不太多,加上家廚庸手,燒不出啥美味,頓頓如此吃茄,肯定不太好受。 文壇大家梁實秋在《雅舍談吃》裡提到「我來到台灣,見長的茄子,試做燒茄,竟不成功。因為茄子水分太多,無法炸乾……客家館子也有燒茄,燒得軟軟的,不是味道。」 俗話說:「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梁氏所謂軟軟的,卻是許多人深愛,我便為其中之一,生平尤恨硬韌不入味之茄。 食事密集的我,近日吃了兩茄,均是客家風味,醬燒加九層塔,取名「塔香茄子」,滋味硬是不凡。其一為台北石牌捷運站附近的客家網紅菜館,用長條紫茄,先切成條狀,猛油急火炒,入九層塔後,迅速盛盤食,酥透且軟綿,乃下飯好菜。但比起南投埔里的「金都餐廳」,尚有成長空間。 「金都」曾舉辦多次國宴,播譽海峽兩岸,治饌每潔而精,吸引無數饕客。此次塔香茄子,茄係自家耕種,取幼嫩質細者,手撕成長條狀;醬則自家精煉,九層塔用嫩葉,在精心烹調下,非但充分入味,而且餘味不盡,味蕾迸發,沁人心脾,好到難以言表。 四川位於長江頭,川味的「魚香茄子」,味足夠勁,鮮爽而酥,燒得好的,極惹饞涎。 此魚香味型,由四川首創並來自民間,乃獨具特色的烹魚調味方法,鹹甜酸辣兼備,蔥薑蒜香濃郁,廣泛用於熱菜,偶亦用於冷菜。其製作之法,以泡紅辣椒、川鹽、醬油、白糖、醋、蒜米、薑米調製而成。用於冷菜時,調料不下鍋,不用芡,醋稍少,鹽多放。且無論冷、熱菜,糖和醋皆適量,不唯不能重,同時必不缺。 此菜傳至台、港二地,其用料及手法,皆因地域而變,仍受食客追捧,吃罷津津樂道。做成魚香茄餅,那就更高檔了。 香港的口味,載於大食家陳夢因的《食經》內,其作料有別,用茄子(矮瓜)、黃糖、薑汁、白醋、醬油和鹽。茄子去皮,炸過,用手撕成條,接著用黃糖等調料,將茄子炆至熟透即成。陳氏表示:「做得好的『魚香茄子』,確有魚香味,但卻沒有魚的作料。」就算出自同一家,也不保證必有魚香味。 至於台灣家常做的「魚香茄子」,只是「茄子炸一炸,再加進辣椒醬一起燒,口味相當重……老外以餅包食」,算是另類吃法,滋味應一般般,實不足以稱奇。 川幫菜的「椒鹽茄餅」,化自北京的「鵪鶉茄子」(一種高檔茄盒),豎切直縫,夾葷素料,入油鍋炸,外焦裡嫩,蘸花椒鹽而食,邊蘸邊食。或上鍋蒸透,調汁紅燒,或直接蛋液油炸,食法多變,其味雋永。教書先生倘若食之,相信將歡迎鼓舞,絕不訴苦了。

MORE

【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

文/敦煌研究院、佛陀紀念館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 依據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文繪製,記述了罽賓國僧人佛陀波利翻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緣由。作品對於自然的描繪十分精采,畫出了一派暮春三月的春遊景色。這些山水以線條勾勒輪廓,青綠重彩,應是畫史記載的青綠山水畫法,在中國繪畫史中占有相當的地位。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應善住天子之請,宣說此「佛頂尊勝陀羅尼」。凡受持此咒者,能消滅一切罪障、種種苦患、脫離輪迴、生清淨處、永保長壽。「佛頂尊勝」,是密教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的五佛頂之一,釋迦院的五佛頂中,以釋迦牟尼佛頂顯現的輪王形佛頂尊最為殊勝,因此密教以佛頂尊作為本尊,修持息災除病之法,稱之為尊勝法。 展期:即日起至7月21日 時間:9:00~18:00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第一、第二展覽廳 佛館官網:www.fgsbmc.org.tw

MORE
/120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