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縱橫古今 | 人間福報

閱讀

【遊藝筆記】吟風一樣松(中)

文/陳牧雨 封爵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文中雖未言及始皇避雨的樹是什麼樹,但後人都認為是位於雲步橋北側五松亭旁的松樹。今天的步雲橋橋東有一座「觀瀑亭」,亭的北側刻著一副對聯:「且依石欄觀飛瀑,再渡雲橋訪爵松。」這裡的「爵松」,就是指被封爵位的「五大夫松」。 此外,陝西藍田有東漢光武帝劉秀欽賜的「龍頭松」,北京有清乾隆欽賜的「遮蔭侯」、「探海侯」、「白袍將軍」等等。自古以來,綜觀所有植物,也只有松樹擁有被帝王封爵的榮耀。 松隱 由於山野多松,而且文人也都愛松,因此古人凡述及隱居一事,常會出現有關松樹的字詞。例如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訪道士不遇,閒倚兩三松發愁。可見道人住處是有松樹的,這也符合道士求道大都居住深山之中的形象。 同樣,賈島〈尋隱者不遇/孫革訪羊尊師〉一詩也是如此:「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次賈島拜訪的是隱居山林的友人,這個友人採藥去了。所以有可能也是道士。 至於唐代太上隱者的〈答人〉:「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作者擺明就是一位隱居的高人,無目的地閒晃到松樹下,累了就地枕石而眠,日子過得優閒也愜意,優閒到連名字、日曆都不需要了。 松濤 風吹過松林,搖動松針,使得松葉之間因晃動磨擦而產生如海濤般沙沙的聲響謂之松濤。明代唐順之〈蒼翠亭〉一詩:「風來松濤生,風去松濤罷。雖非參禪客,暫此學觀化。」說明松濤因風而起,因風而去。噪靜之間,可以參禪,可以觀化。 元代趙孟頫〈宿五華山懷德清別業〉詩:「一夜松濤枕上鳴,五華山館夢頻驚,何當歸去芝亭上,坐聽髯翁吹玉笙。」則是抱怨一夜松濤,頻頻驚夢,不如歸去,聽翁吹笙。 《樂府詩集》卷六十有僧皎然〈風入松歌〉一首:「西嶺松聲落日秋,千枝萬葉風飀飀。美人援琴弄成曲,寫得松間聲斷續。聲斷續,清我魂,流波壞陵安足輪。美人夜坐月明裡,含少商兮照清徵。風何淒兮飄飉,攪寒松兮又夜起。夜未央,曲何長,金徽更促聲泱泱。何人此時不得意,意苦弦悲聞客堂。」正好說明李白為何以萬壑松來形容琴聲! 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詩中「如聽萬壑松」聽的,當然是萬壑的松濤。風吹於松而有松濤,所以松濤是松在吟讚風所產生的聲響,想來應是氣勢驚人的聲響。 寒山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常被認為是離經叛道、驚世駭俗。而且用語常俗白不堪。但也有例外,如:「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聯谿難記曲,疊嶂不知重,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其中「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是說露水佈施於草、風吹之於松,一體都有,絕無分別心。用詞遣句富禪意,典雅不俗。

MORE

【慶祝2024國定佛誕節特展:金泳煥創作展】如是我聞

文/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提供 疫情讓世界彷彿凍結,但生命的韌性底蘊依舊在運轉。藝術家金泳煥以佛像為創作表現主題,是內觀自省對話慰藉的另一種安定力量,企圖表達所有的夢想現實,以及對生活平和的嚮往和卑切的希望,雖渺小但遠大,會在長期的準備和堅持中實現。 本次展覽,嘗試將現代與傳統作跨領域的整合,運用電腦科技,將題材內容的所視所感內化後呈現輸出,再輔以筆墨技法的層次堆疊,以多方視角與局部特寫作取景,讓主題內容更深切、更強而有力,在「跨域創新」的理念下,呈現對現實生活的觀照,對生命情感的關注。正謂天上星光閃耀,人間佛法潑灑;因緣自有巧妙安排,藝術際會的饗宴是另一場法喜撞擊的感動。 展期:2024年4月27日至6月16日 時間:10:00-19:00免費參觀(週一休館) 地點:佛光山惠中寺/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

MORE

【時光走廊】民俗台灣(20-11)清代建築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大稻埕台灣人商店街 1901年,大稻埕台灣人商店街。晚清時期,大稻埕取代安平成為台灣最繁榮的港市,許多洋行富商進駐,興建了大批閩式洋樓。進入日本時代,這種洋樓的外型裝飾變得更加富麗。 大稻埕媽祖宮之清代原貌 1900年,台北大稻埕媽祖宮原貌。嘉慶年間,泉州府同安縣商人為祈航海平安,從福建分靈請來海神媽祖神像,供奉於艋舺八甲庄。咸豐年間,同安人首領林佑藻於大稻埕籌建媽祖廟,後來建成大稻埕媽祖宮,媽祖稱為「稻江媽祖」。同治年間,廟再遷建至今址,面對大稻埕碼頭。 廟前龍柱、石碑、基地石材和雕花大梁均出自廈門,並由同安師傅雕琢而成。此廟歷史悠久,為大稻埕三大古廟之一。這張照片拍攝於日本殖民時代初期,反映了清代大稻埕媽祖宮的原貌。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之清代原貌 1900年,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原貌。道光年間,同安人一百餘人奉載泉州府同安縣霞海城隍神像同行,安置於艋舺八甲庄。咸豐年間,大稻埕街民共同捐款興建霞海城隍廟於南街,並於西廡供奉38位當年殉難的同鄉。淡水開埠後,大稻埕碼頭舟楫往來,市井繁榮,地方民眾咸歸功於城隍廟位於「雞母穴」,庇福地方所致。 霞海城隍廟的主持,世世代代皆由迎俸霞海城隍的陳家擔任,此廟與大稻埕慈聖宮、大稻埕法主公廟並列為大稻埕三大廟宇。這張照片拍攝於日本殖民時代初期,反映了清代霞海城隍廟的原貌。 今天,霞海城隍廟香火仍然極盛,海外人士包括日韓女子遠渡重洋,前來祭拜月下老人,以祈良緣。 淡水舊炮台 1930年,淡水舊炮台。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開始重視海防工作。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清廷為了防禦西洋列強從海上進攻,在淡水設置了炮台,以加強北台灣的防衛工作,由首任巡撫劉銘傳督導興建了這座重要的炮台。 大稻埕晚清洋樓排屋 1901年,台北大稻埕六館街的新式洋樓排屋,始建於1885年劉銘傳推動的台灣近代化建設工作,作為洋商進駐推動國際貿易之處。1860年中國開放沿海口岸,實現國際通商。台灣同時開放基隆、淡水、安平和打狗四個港口。北部茶葉貿易興起,大批洋商前來購買茶葉,艋舺和大稻埕成為重要的通商口岸,舟楫往返,商貿雲集,人口集中,帶來台北建城的需求。 劉銘傳擔任第一任台灣巡撫後,積極招商引資,聘請洋人擔任關稅、生產和工程顧問,推動各項基礎建設。大稻埕興建了新的洋樓,形成相當規模的外僑社區,以及西方的生活型態。這種情況不只是在台灣,也出現在洋務運動盛行的沿海地區。大稻埕六館街的洋樓是一種結合閩南和洋式的風格,在福建廈門、鼓浪嶼,金門以及南洋一些華僑地區,也有類似風格的建築,它們均屬於晚清建築的一種型態。 台北西門街商業區之清代原貌 1900年,台北城西門街,中間是急公好義坊,遠處是西門城樓。台北城興建時,這條街接近布政使司,又通往傳統富裕三邑人住的艋舺,因此被規畫為商業街,進入日本時代半世紀到光復後的30年,這條街一直是最繁榮的商街。 這張照片拍攝於日本殖民初期,因此大致維持清代的原貌,為雙層騎樓磚房街屋,這種風格的建築普遍存在於同一時期的廈門和漳州,是閩台對外開放後出現的建築格式。 《民俗台灣1895-1945》 定價3800元,讀友優惠價25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洽購新世語文化 02-2368 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MORE

【庶民生活史】淺談藥船

文/宋玉澄 作家林家樺在《聯合報》副刊發表了一篇散文〈搗〉,開場就說:「外婆家的藥鋪地上有台『研槽』(台語發音:菸走),槽中有個滾輪,將份量多的藥材放入、腳踩輪軸,輪子便可將藥輾碎。」 研槽,見過的人知道她說的是甚麼,沒見過的就難從文字中意會了。研槽在客語中有客語的發音,再加上中國大陸各地的方言,也有藥船、藥舟、鐵研船、碾藥船,以及碾槽、藥撚子、藥碾子、藥捻子、碾藥巢等不同的寫法;各種發音的眾聲喧譁,其實說的都是同一個物品,是碾磨中藥材的一種器具。 眾多名稱中有個正式學名——惠夷槽。下半部極像一艘尖底船,有船首、船尾之分,講究的惠夷槽,更有以龍首為頭、龍尾為底的造型;上半部是個活動滾輪,輪中心有個凸出插柄,供兩腳踩踏,也有個正式名稱——墮,也稱輪墮,墮有由上而下及毀壞的雙重意思,大概就是放入研槽的東西經過輪墮的輾壓,其本質未變,卻已毀壞了本來面目的意思。 講中醫藥,離不開神醫華陀,惠夷槽的學名就在西元兩百年前後華陀行醫時出現。惠是贈予,含報恩之意;夷是平安,有化險為夷的傷癒之寓;槽,就是碾藥之器。起因是華陀救治一位鐵工,鐵工痊癒後製作了一個輾磨鐵器回報,稱為惠夷槽。自此,惠夷槽成了醫家必備之物,並世代流傳。 只是後人,見其形如船,以外型稱呼,方有藥船、藥舟之名,但只說對了一半,忽略了上面還有一個滾輪;或有人以功能為重,才有輾槽、研槽等等的叫法。學名,或因過於拗口、斯文,漸漸不彰,不若暱稱,聽其名就知其物,流行於各處。但我個人極喜歡藥船一詞,因船有度人危厄,更含有到彼岸,達到真正解脫煩惱的想望。 藥船與茶輾,型制功能相同,極像雙胞胎,差別僅在一用於藥材一用於茶葉。但唐代前,無茶字,僅有荼,荼是一種飲用藥材,除了茶葉還有其他配料,類似今日人們熟悉的擂茶,應是古時飲品的演化。因客語中的「擂」就是「研磨」;不同的是昔時用茶輾,現在客家人用臼杵。 另外, 我曾好奇:茶輾與藥船兩者到底誰時先出現?猜想應該同時。問了谷歌大神,答案卻是顧左右而言他,不得要領。但至今日,藥船也罷、茶輾也好,甚或同是研磨器具的藥剪(刀)及藥杵,俱在時代的前進腳步中,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舞台。

MORE

【庶民生活史】淺談藥船

文/宋玉澄 作家林家樺在《聯合報》副刊發表了一篇散文〈搗〉,開場就說:「外婆家的藥鋪地上有台『研槽』(台語發音:菸走),槽中有個滾輪,將份量多的藥材放入、腳踩輪軸,輪子便可將藥輾碎。」 研槽,見過的人知道她說的是甚麼,沒見過的就難從文字中意會了。研槽在客語中有客語的發音,再加上中國大陸各地的方言,也有藥船、藥舟、鐵研船、碾藥船,以及碾槽、藥撚子、藥碾子、藥捻子、碾藥巢等不同的寫法;各種發音的眾聲喧譁,其實說的都是同一個物品,是碾磨中藥材的一種器具。 眾多名稱中有個正式學名——惠夷槽。下半部極像一艘尖底船,有船首、船尾之分,講究的惠夷槽,更有以龍首為頭、龍尾為底的造型;上半部是個活動滾輪,輪中心有個凸出插柄,供兩腳踩踏,也有個正式名稱——墮,也稱輪墮,墮有由上而下及毀壞的雙重意思,大概就是放入研槽的東西經過輪墮的輾壓,其本質未變,卻已毀壞了本來面目的意思。 講中醫藥,離不開神醫華陀,惠夷槽的學名就在西元兩百年前後華陀行醫時出現。惠是贈予,含報恩之意;夷是平安,有化險為夷的傷癒之寓;槽,就是碾藥之器。起因是華陀救治一位鐵工,鐵工痊癒後製作了一個輾磨鐵器回報,稱為惠夷槽。自此,惠夷槽成了醫家必備之物,並世代流傳。 只是後人,見其形如船,以外型稱呼,方有藥船、藥舟之名,但只說對了一半,忽略了上面還有一個滾輪;或有人以功能為重,才有輾槽、研槽等等的叫法。學名,或因過於拗口、斯文,漸漸不彰,不若暱稱,聽其名就知其物,流行於各處。但我個人極喜歡藥船一詞,因船有度人危厄,更含有到彼岸,達到真正解脫煩惱的想望。 藥船與茶輾,型制功能相同,極像雙胞胎,差別僅在一用於藥材一用於茶葉。但唐代前,無茶字,僅有荼,荼是一種飲用藥材,除了茶葉還有其他配料,類似今日人們熟悉的擂茶,應是古時飲品的演化。因客語中的「擂」就是「研磨」;不同的是昔時用茶輾,現在客家人用臼杵。 另外, 我曾好奇:茶輾與藥船兩者到底誰時先出現?猜想應該同時。問了谷歌大神,答案卻是顧左右而言他,不得要領。但至今日,藥船也罷、茶輾也好,甚或同是研磨器具的藥剪(刀)及藥杵,俱在時代的前進腳步中,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舞台。

MORE

【護生畫集】龜填床足

文/林少雯 南方老人年八十,日夜臥床上。床一足不平,拾磚填之,誤拾一龜。老人年百歲而死。其子拆床,龜徐步而去。負重二十年,不飲食,不死也。 ──諸子,朱幼蘭書 這幅〈龜填床足〉的護生漫畫,敘述一位老人和一隻龜的神奇遭遇,這一人一龜的緣分何其深,龜來報恩,此恩情竟用了長達二十年的時間來還。 故事出自《文心雕龍‧諸子》。提到「諸子」,讓人想到「百家」。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學術流派的各家代表。諸子百家是後世對先秦學術思想人物和派別的總稱。春秋後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國中期,學派紛陳,眾多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寬廣厚實的基礎,學術上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或百家爭鳴時期。 故事內容說的是南方有一座城市,住著一位八十歲的老人,已老邁不堪,行動不便,必須終日臥床。但是,他睡覺的那張床,有一隻床腳不平,他躺在床上一翻身,床就會搖晃,讓他躺得很不舒服。於是老人撿了一塊磚填在床腳下,床的四隻腳平穩了,不再搖晃,他躺在床上也舒服了。 老人壽命長,在床上躺了二十年,一直到他一百歲時往生。他的兒子,悲傷地辦完了喪事,開始清理老人家房間裡的物品。最後拆除老人睡覺的床鋪時,抬起了床腳,一隻烏龜竟緩緩爬了出來,慢慢走了出去。 老人的家人一定很難相信這樣的事。他們記得二十年前,老父親提起過找了塊磚填床腳的事,沒想到老父親找來的不是磚,而是一隻烏龜。這隻烏龜,被當成磚用來塞床腳,二十年時間,不吭不叫,不吃不喝,竟能不死! 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啊!這龜簡直是神龜來著。龜雖是長壽的動物,新陳代謝慢,需要食物和能量不多,但二十年不吃不喝,也太神了!龜被床重壓在身上,負重已不容易,還要餓著肚子工作,又失去自由,實在命苦!就算床下偶有蚊蟲飛過,落在烏龜嘴邊,讓他一口吞下,那也真有限,要填飽肚子是不可能的,只能說烏龜每吃一隻蚊子或飛蟲,就得要支持他半年一年的熱量。 這隻神奇的龜,必是前世欠了老人什麼債吧。錢債也好,感情債也好,總之今生可以還清了。讀了烏龜的神奇故事,有甚麼啟發嗎?可以好好想一想喔。

MORE

【撫今追昔】明治神宮的台灣扁柏

文/鄧榮坤 搭乘山手線鐵路至東京原宿站下車,不遠處就是佔地七十公頃的明治神宮。穿越位於路口的第一座鳥居後,沿著平坦的參道徐行,不久,便遇到矗立於神宮前南北參道交會處的第二座鳥居,許多從台灣來的遊客,會對這座「頂天立地大鳥居」多看幾眼,因為建造這座鳥居的木材來自台灣丹大山,歷經多年的風吹雨打,至今仍屹立於陽光下,訴說著那段泛黃且久遠的故事。 帶領日本走向現代化的明治天皇,將政府從京都遷移至東京,之後推動明治維新運動,除引進西方的新思維與新事物,也積極維護日本的既有文化與傳統,讓日本保有古今融合的古樸與繁華樣貌。 明治天皇過世後,葬於京都的伏見桃山陵,當時的東京市長阪谷芳郎與地方仕紳,為了紀念他對日本的貢獻,於一九一六年開始推動在東京建設明治神宮的計畫,並在神宮內苑種植了三百六十五種樹木,象徵一年的嬗遞與永恆;這些樹木共約十二萬棵,分別來自日本、朝鮮、台灣,工程浩大,直到一九二○年才竣工。今日,擁有蓊鬱森林的明治神宮,是東京著名的觀光景點;秋深時,神宮外苑銀杏大道的美景,也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驚嘆不已。 明治神宮共有三座鳥居,遠遠望去,猶如一位巨人矗立於這片風雨侵襲過的土地上,許多遊客在導覽員的導引下,也不免俗地對它們品頭論足一番。鳥居的樣式雖然多,但大多由兩根支柱與一至二根橫梁構成,是日本神社的醒目標誌,傳說是連接神明居住的神域與人類居住的塵世之間的通道。 明治神宮的大鳥居,高十二公尺,寬十七點一公尺,兩根粗壯的柱子直徑為一點二公尺,總重量達十三噸,是目前日本境內最大的木製鳥居,所使用的木材,均來自海拔三千三百多公尺、台灣百岳中排名第四十九的丹大山。 年輕的導覽員說,明治神宮落成時,台灣因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仍在日本統治中,當時神宮大鳥居使用的是台灣總督府奉獻,樹齡超過一千二百年的阿里山檜木。一九六六年,一陣巨雷劃過大鳥居,摧毀了右側的柱子,日本政府遍尋日本境內的林木,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樹木來修復。後來,日本的木材商人川島康資數次前往台灣尋找適合的樹木,終於在橫跨南投縣信義鄉雙龍村與花蓮縣萬榮鄉明利村、卓溪鄉崙山村之間的丹大山,找到樹齡一千五百年的巨大扁柏,經過開採、運送與整修,第二代大鳥居在一九七五年落成。 至今將近五十年過去,這坐大鳥居仍挺拔地矗立在參道上,執著地捍衛著明治神宮的宏偉與莊嚴。

MORE

【民俗資產】澎湖傳統王船之美

文/史庵 澎湖群島開發甚早,擁有十分豐富的人文資產,王爺信仰的盛行,更使得「送王船」儀式在臺灣傳統宗教習俗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講究雕工及歷史考證的王船製作技藝,已經逐漸沒落,目前全澎湖僅剩下兩三位打造王船的師傅,都是由馬公王家的王虞調教出來。 澎湖馬公王家打造傳統王船,保留了古老的製船方法,現在第三代的王旭輝,是王家王船的唯一傳人,從十五、六歲起跟隨父親王宗田學習製作王船的技藝,經手打造二、三十艘王船,王船製作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他為了讓王船在海上順利航行,一度轉行鑽研帆船的基礎理論,之後重返打造王船的行列,使得王家出品的王船,成為兼具保存傳統及開創新意的藝術精品。 送王船儀式仍保留諸多禁忌,因此打造王船時必須格外謹慎,以免褻瀆神靈;師傅雖不必沐浴淨身、燃香禮佛,但須留意口不說惡語,儘量減少葷食。王船製作首先要進行「開斧」儀式,三斧先劈船頭,再劈左手船尾,後劈中間,以順著時針的方向進行,同時講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的吉祥話。開斧之後,置進五穀神炭,包含種子、生鐵、釘、錢、炭等五種物品,象徵吉祥如意、繁衍不絕、財源廣進等意。船體雛形完成後,還會陸續進行「安龍目」「安崁巾」「安梁頭」等儀式。 木造王船的造型,跟一艘真正的帆船並無二樣,要安放龍骨,一釘一槌地結合船身。船上設備有五帆、七堵、十三艙,船身正中央設有神殿,右邊為康樂臺,左邊為大廳。甲板上有駕駛艙,也有控制的絞盤,一切悉如真船。另外船頭設有兩排欄杆,稱作「交椅背」,像是太師椅的兩道扶手,王爺差遣的神兵所持用的武器,都插置在交椅背上。 而其他配件,如內艙中裝置內視鏡,船上擺放砲臺、子船等,都十分耗時費工。此外,由於王船屬於傳統中國帆船,沒有金屬錨,而是用一種加重吃水的黑色木材「鹽木」來製作錨,錨頭用兩個尖木相連,並用繩索纏繞,打繞十四個結,上頭還有根「擔」,當錨沉入水底時,這根橫擔就能抵住底部,讓錨固定在水底。 王船前後的兩個「面」,稱為「秀面」與「尾樓」。「秀面」雕繪著獅頭啣金劍,為一種卦,用來鎮海避邪,「尾樓」上則是雕繪盤龍圖形,稱為「龍堵」;此即所謂的「頭獅後龍」。龍堵的下方有一橫匾,通常寫著「合境平安」。橫匾下頭,有左右對稱的吉祥圖案,稱作「馬花」,畫的內容有葫蘆、牡丹花、葵扇等,都是仙家的寶物,取其吉祥寓意。就造型上來看,澎湖王船比華麗的東港(或西港、茄萣)王船樸實,但在學術研究上,較具傳統色彩與文化價值。 王船製作完成後,出廠之日係由神明指示,先由「小法」到海邊向龍王請水,並以舀出的海水清洗內艙中的內錠,再由道士團起造船醮,煮油鍋二、三天,接著由船班人員拖至廠外,法師長主持開三鞭儀式,口唸:「一打天門開,二打地戶裂,三打寶艦發動,合境平安,四時無災,八節有慶,添丁發財」,然後將王船牽引至廟埕,口唸數句吉祥話,是為「安座」。隨後,將船上水手的日常用品、食米油鹽以符令封住,謂之「封艙」。 一艘匯集智慧結晶打造的王船,不僅忠實反映民間信仰的意涵,更保留傳統民間工藝與造船技術,讓王船在宗教信仰外,又增添更多藝術價值。

MORE

【大江南北】東山雕花樓

文/黃筱婷 蘇州的「東山」指的是東洞庭山,也叫做洞庭東山,為太湖風景區的七十二峰之一。東山古鎮歷史悠久,中國名茶之一的碧螺春即是產於此處。 在東山大街上保留有長約一公里的古街區,兩側還有許多小巷弄,特別有江南水鄉古鎮的風味。走了一會兒,我便到達「東山雕花樓」。目前蘇州一共保存有三座雕花樓:山塘雕花樓、東山雕花樓以及西山雕花樓;而我眼前這座東山雕花樓原名「春在樓」,典故出自清朝儒學大師俞樾的詩句「花落春仍在,天時尚豔陽」。 東山雕花樓是金錫之與金植之兩兄弟為孝敬母親所建造。金錫之本為東山本地的商賈,後來到了上海做起棉紡生意,沒想到竟然發了財;他想要把留在故鄉東山的母親接來上海奉養,但母親堅持留在家鄉,因此金錫之就在家鄉建造了一座以中式風格為主,兼有西洋風情的樓房。 我舉目所及,東山雕花樓相當富麗堂皇,建築群是由磚雕門樓、鳳凰廳、厚德堂以及後花園所組成,當時是由二百多名工匠耗時三年才打造完成,展現「無處不雕」及「無處不刻」的精湛工藝,使得這座東山雕花樓有著「江南第一樓」的美名。 整座雕花樓中最讓我驚豔的,便是那淺灰色的磚雕門樓了。門樓寫著「聿修厥德」四字,有期許後代發揚先祖之德的意義;最上方是八仙齊聚為王母娘娘祝壽,下方則是郭子儀的子孫為其祝賀生辰的場景。這座極其細緻的磚雕門樓上雕刻的諸景,正蘊含「福」、「祿」、「壽」、「喜」、「財」五字。 在東山雕花樓的左側,有一幢此處最早的宅子,已有近六百年歷史,亦是目前僅存的明代狀元府邸,主人是明代蘇州的首位狀元施槃;據說他考上狀元時年僅二十三歲,才情著實讓人佩服不已。 雕花樓內處處都有鮮明華麗的雕刻,給人一種不落俗套的高雅氣息,甚至有著「此景只應天上有」的奇妙感受,其迷人風采,值得親自來細細品味一番。

MORE

【如是觀史】白起與廉頗 最後的結局

文/余遠炫 西元前二六○年深秋,白起在長平坑殺趙國降兵超過四十萬人,只留下幼小的士兵兩百四十人回國告訴趙人戰場的真實面貌,白起的用意是要讓趙國心生恐懼,隨後他再用兵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但這個想法卻遭到秦國內部的阻撓。 原來秦國的丞相范雎不希望自己的功勞被白起占走,於是對秦昭襄王說這場戰爭不只是趙國大敗,秦國實力也嚴重受損,必須調整休養。秦王同意了范雎的意見,不願再出兵攻打邯鄲。白起氣憤地回咸陽找秦王爭論,但秦王也怕白起功高震主,便拒絕了他的建言,答應了趙國割讓城池的條件。 對白起來說,這是一個滅掉趙國的大好機會,一旦失去了就很難再遇到。秦昭襄王拒絕白起繼續作戰,讓趙國有喘息機會,趙國趕緊組織十萬戰力,加上魏楚等國支援,竟組成聯軍對抗秦國。秦王後悔了,後來幾次央請白起攻打邯鄲,白起卻稱病拒絕,不願率軍作戰,氣得秦王大罵,連「寡人恨你」的狠話都說出口。 白起不願領兵,秦王只好派王齕出兵,結果又被聯軍打敗,幾次失敗後,秦王把帳都算在白起的頭上。當白起被流放到杜郵的時候,又派人送去一把寶劍要他自殺。最後白起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的第三年,西元二五七年,自刎而亡。由於他殺人超過百萬,後世給他一個「人屠」的稱號,並詛咒他墮入無間地獄。 而邯鄲保衛戰趙國勝了,為趙國執行作戰的將領卻不是名將廉頗。廉頗在長平之戰後,一直希望能被重用,但趙王別有盤算。老將廉頗能力雖強,脾氣卻很大,除了藺相如忍讓他傳為美談,在人和這點上,廉頗一直差強人意。 趙孝成王過世後,趙悼襄王即位,起用樂乘卻不用廉頗,老將氣得追打樂乘,也因此得罪奸臣、離開趙國。後來趙悼襄王想再次任用廉頗,使者卻告訴他,廉頗雖老飯量卻很大,一次要吃一斗米十斤肉,吃一餐飯要上三次廁所。於是趙悼襄王認為廉頗已老,不再任用他。最終廉頗在楚國去世,到死都望著趙國方向,令人唏噓。

MORE
/120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