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縱橫古今 | 人間福報

閱讀

【民俗資產】東山碧軒寺迎佛祖

文/張廷鋐 台南因為荷蘭人與鄭成功父子的開發奠定了古都地位;東山一名,顧名思義乃是山地位居本地之東而得名,東山的開發可以追溯至平埔族洪雅族哆囉嘓社的開墾,荷蘭人治台時期即有古文書記載:本地已有平埔族人數百人的墾殖;歷經明鄭時期的寓兵於農,本地人口漸漸增加,直至清領初期已有新、舊嘓莊出現於史籍,顯見本地人口逐漸茁壯,隨後番社街見於史書,而成為東山區早期的代名詞。 清領時期的台灣,因當局治理政策相當消極,使得台灣民變四起。諸如十八世紀初期的朱一貴事變即在南台灣掀起一陣波瀾而成為全島都受到波及的閩粵械鬥;清乾隆年間,曾任縣府衙役的林爽文,因細故與知縣起爭執而遭辱乃辭官下野,為人海派的林氏於加入天地會後而號召起義,霎時間掀起一陣風暴,當局動用許多力量而平定亂事,因而被列為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一。 清道光年間,「店仔口」(今台南市白河區)因台灣遭逢大旱,再加上嘉義知縣邵用之未能勤於政事,張丙乃豎旗起義並攻克嘉義縣治而邵用之於戰役中殉職,張丙旋即再拿下斗六門,一時之間聲勢大好。張丙起義期間,店仔口的重要信仰核心:火山碧雲寺受到戰火摧殘而毀壞。清道光廿四年(一八四四)番社街居民不忍碧雲寺開基觀音佛祖(正二媽)無廟奉祀,乃迎請正二媽於番社街建立祠祀,因正二媽靈驗而信仰者眾,信眾慷慨捐輸而創建東山碧軒寺。 為此,每年農曆十二月廿三日碧軒寺乃迎請正二媽返駕火山碧雲寺過年。直線距離不到廿公里的路程,自一百八十年前迄今皆採取徒步方式進行,尤以今日交通工具便利之時,信眾仍走入古香路而翻山越嶺地前往火山碧雲寺,故「東山迎佛祖」於民國一百年經當時的文化建設委員會公告並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 若旅人們,有幸來一趟東山迎佛祖,可以順著古香路登高望遠,並隨著鑼鼓聲響而於山野間沉澱己心;若旅人們,有幸來一趟東山迎佛祖,可以隨著正二媽入碧雲寺享用素食、蔬食,讓心理與身體都來一場環保饗宴,淨化己身;若旅人們,有幸來一趟東山迎佛祖,更可以順遊水火同源並至關子嶺浸泡泥巴溫泉洗滌身心。

MORE

【走讀城鄉】華麗轉身的國立歷史博物館

文/丹青 二○一八年七月閉館整修,原預計三年重新開幕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最終花費五年半時間,在今年二月二十一日華麗轉身,以新的面貌重新對外開放參觀。剛好彌補了同月閉館整建的國父紀念館,在文物、書畫展示方面的空缺。 位於植物園旁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是南海學園創始的社教館舍之一,其前身是日治時期台灣勸業共進會於一九一六所建之「迎賓館」,後作為總督府商品陳列館。當時主體使用阿里山檜木建造,中央為東西向二層樓木構造,東翼為一層,西翼則為二層,呈現兩翼不對稱的雁行狀,由森山松之助設計、井手薰等人協助建造。 政府遷台後,教育部長張其昀倡議興建南海學園,納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科學館於一個園區內,政府乃於一九五五年將此建築撥交教育部,作為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使用,但多半展示文物模型或複製品。直到一九五六年奉令接管前河南省博物館遷台的三千多件中原文物及二戰後日人歸還的古物,才奠定博物館的典藏基礎。 一九五七年,該館正式改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不僅典藏器物、銅器等文物,亦蒐藏不少渡海來台著名畫家的畫作。此後陸續經由政府機關撥交、各界熱心捐贈、館方購藏等,藏品日益豐富,至今已達五萬八千餘件。重要藏品包括:史前彩陶、商周甲骨青銅器、唐三彩、石刻佛雕、玉器、民初家具、戲偶、當代書畫等,樣貌多元,古今兼備。 史博館在一九六○到七○年代,曾數次擴增、修建館舍,包括成立國家畫廊,並將館舍建築逐步廢除原有日式及木造風貌,改為鋼筋水泥建築的中國宮殿式紅牆、綠瓦式建築,反映了當時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氛圍。並以原建築之歷史性,於二○一二年被指定為歷史建築,轉隸屬文化部管轄。 半世紀過後,史博館面臨設備陳舊、空間不足、樓板載重安全等困境,需進行全面整建。二○一六年提出改建規畫,總算華麗轉身,有了不同的風貌。 整修工程保持原來宮殿式紅牆綠瓦,但屋瓦及屋頂的仙人、神獸等雕像均請瓦作匠師妥善修復。內部空間及周遭庭園則採修舊如新做法,將典藏、行政等空間外移,增加設展空間、荷花池環景餐廳、兒童創意共學與友善無障礙公共空間及博物館商店等,展場空間較整建前約增加兩百六十坪。 外圍環境方面,則透過拆除庭院圍籬,營造現代、友善、開放的博物館氛圍。庭園除以楊英風雕刻作品和池水、涼亭外,並首度在戶外設置公共藝術藝品等。 史博館位在台北市中心,開館近七十年來舉辦過多次國內外藝術、文物大展,承載了許多國人的回憶。如今華麗轉身,再造新風貌,期盼更能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MORE

【徐謙‧物猶如此】鳥帶箭餵雛

文/林少雯 〈鳥帶箭餵雛〉這則故事出自《同生錄二編》這部古籍。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文武雙全,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 有一年,鄧艾率軍遠征涪陵,行軍途中見到一隻母鳥正在餵小鳥進食,鄧艾不假思索拿起弓弩,一箭射去。那一箭,讓樹林中的鳥雀受到驚嚇,紛紛飛離。但是那隻正在哺育幼雛的母鳥,因巢中幼鳥們尚不會飛,不忍自行飛去避難,仍留在巢中。 鄧艾見母鳥仍在樹上,於是再次張弓,射出第二箭,「咻」一聲,射中了!中箭的母鳥,因傷重必定痛苦萬分,但牠卻帶著射中牠的箭繼續餵食幼鳥。待小鳥都吃飽了,再把剩餘的食物銜過來,鋪在附近的樹葉上,還不停地向小寶貝吱吱喳喳地說著什麼,想必是教孩子們如何取食媽媽留下的食物。等一切都交代清楚了,母鳥才哀鳴氣絕而亡,小鳥們環視四周,不停哀哀切切地悲傷啼哭著。 鄧艾見狀,心中非常不忍,知道自己犯了大錯,造了殺業,也相當後悔,他說:「我違物性,殆不久人世矣!」我違逆了物類的本性,恐怕將不久於人世了! 鶴子說:「《警心錄》載,艾征涪陵,見猿抱子在樹,中以弩,其子拔箭捲樹葉塞之,與《同生錄》異。然一慈一孝,並足風世。」有詩曰:「驚絃欲避顧雛棲,帶箭驚惶意慘淒;至竟英雄回首易,悔心幾個鄧征西。」

MORE

【大江南北】四川成都寶光寺

文/郭詠澧 在四川成都北郊新都區有一座千年佛寺──寶光寺,占地八萬平方公尺,紅牆環繞、佛塔凌空,殿宇深幽、古木參天,與成都的文殊院、昭覺寺、草堂寺,並列為成都的「四大伽藍」;在歷史上,更與成都文殊院、鎮江金山寺和揚州高旻寺,並列為長江流域的四大禪林。 寶光寺始建於隋代,原名「大石寺」,唐中和元年(八八一)黃巢之亂,唐僖宗入蜀避難,至成都北郊新都,見風景秀麗,遂命人修建行宮。近三年後某夜心神不寧,入寺中經行,見塔廢墟上有霞光閃爍,詢問悟達國師,答曰「此乃舍利放光,為祥瑞之兆,今黃巢已平,陛下可返長安」。僖宗大喜,命人挖掘出一石函,內有舍利十三顆,光采照人,即請悟達國師重修寶塔,供奉所發現的十三顆舍利子,取名「無垢舍利塔」,擴建寺廟,並將大石寺更名為「寶光寺」。 明末清初因戰亂兵火,寺廟受損嚴重,直至清康熙九年(一六七○)始重建。乾隆年間,寶光寺方丈恢彰禪師化緣來到北京,有緣見到微服出巡的乾隆帝,帝詢問來自何山,方丈回以四川新都紫霞山。二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乾隆帝供養三千兩銀票,恢彰方丈回蜀後,用四十二根石柱建起恢弘壯麗的大殿。後聽聞乾隆下江南 ,方丈心有罣礙,因為新都並無紫霞山,思考數日決定造山。於是寺中和尚白日休息,晚上挑土壘山,經過月餘,在寶光寺北邊造了座紫霞山。今有石碑記載此事。 如今寺中最大的殿宇是藏經樓,建於清道光年間,整棟建築全由石柱支撐。樓上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四壁有諸天畫像,畫工精細傳神;樓下是說法堂,為歷代方丈說法講經之處。 走進寶光寺山門殿,發現不似其他寺院供奉四大天王,寶光寺山門殿左右供奉的是楊氏父子像。明朝正德年間,內閣首輔大學士楊廷及其長子狀元楊升庵父子供養修寶光寺,新成殿宇宏偉華麗,因二人福德圓滿,往生後特別塑像於山門殿。 今無垢舍利寶塔已成寶光寺的鎮寺之寶,整座塔呈傾斜狀態。站在塔下往上望,可見塔身自第七層開始傾斜幅度逐漸增大,如此狀態竟可屹立千年不倒,令人感動非常。 身處寶光寺,可以感受到心靈的寧靜與祥和,也可以領略到古樸建築獨特的魅力。這座千年古剎,不僅有濃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更承繼著三寶信仰的傳承。

MORE

【書藝心語】你需要開始才會很厲害

文/廖慶華 在網路上看到很有道理的短文:「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很厲害。」很多事我們想做,但是想太多,結果一晃眼就過了好幾年還是在原地踏步。 這兩句話給我們當頭棒喝,想到就開始做才會成就自己,對自己沒信心猶豫不做只會浪費光陰。  

MORE

【護生畫集】我喫素

文/林少雯 有旅人夜赴友人家借宿,友人將殺雞款待。旅人憐雞,佯言茹素,遂不殺雞。夜宿,忽聞雞鳴甚急,以為黃鼠狼來也,急起逐之。俄而牆倒,正壓其床。主人出視,以為客斃矣,乃在雞籠旁。雞促其起也。──《逸話》 看官,如果您有認真閱讀《護生畫集》中的每一幅畫和每一篇題詞,一定會記得曾讀過一篇護生畫,畫旁的題詞為:「已赴網羅遭困厄,將投湯火受驚忡。臨刑遇赦恩無極,彼壽隆兮爾壽隆。」那幅畫說的是一位旅人到朋友家作客,朋友準備殺雞加菜來招待他。他於心不忍,不希望因為自己而害死一條物命,於是馬上制止主人說:「我今天吃素!」 這簡單的一句話,才用了五個字,兩秒就能說完,卻救了一隻雞的命,使牠免於被殺害,真是功德無量!慈悲的人救雞一命,讓雞暫時免於一死,能多活一段時間;這位好心人,也因這樁善舉而得以添壽。 佛法的概念中,布施有三種,一為財施,二為法施,三為無畏施;財施得財富,法施得聰明智慧,無畏施則得健康長壽,因為無畏施是以慈悲心讓眾生免於恐懼。吃素是屬於無畏布施的一種,不吃眾生肉,使眾生不受驚恐苦楚,可得健康長壽的果報。 這幅出自《逸話》一書〈我喫素〉的護生漫畫,與前述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說的也是一位善心人在旅途中夜宿朋友家,聽說友人將殺雞款待,旅人憐雞假裝茹素,於是友人就不殺那隻雞。 當晚,睡著的旅人忽然聽到雞大聲啼叫,聲音十分急迫,把他吵醒了。旅人以為是黃鼠狼來了,想要偷襲雞,雞才會驚嚇得大叫,好像要人來救命似的。於是他趕緊從被窩裡起來,跑去後院的雞籠查看,就在這時,旅人那間房的牆忽然倒塌了,「轟隆」一聲巨響,土牆正好崩落在他睡覺的床上。 這時主人也被嚇醒了,跑出來查看是怎麼回事,見此情況,心想:完了,客人肯定被壓死在床上了!結果非也,貴客此時正在雞籠旁邊,雖然一臉驚嚇,卻活得好好的。若不是這隻雞使盡力氣大叫,把旅人從床上叫起來,他此刻就喪命於客房中,永遠都見不到家人了。 真是好心有好報!這位旅人救了雞,雞也知恩圖報,通知危險將至,讓他也免於一死。救人等於救自己,這理論再一次得到驗證。

MORE

【藏在剪紙中的故事──植物想說的話】石榴花

文/林文貞 啜飲天空落下的淚 開出了紅色石榴花

MORE

【護生畫集】蛇鳴得金

文/林少雯 遼太祖從兄鐸骨扎,以本帳蛇鳴,命知蛇語者速解之。謂蛇言穴旁有金。鐸骨扎掘之,得金,以為帶,名為「龍錫金」。 ──《遼史》 《護生畫集》中一則則的奇聞逸事,真是讓人愈讀愈有趣。這則〈蛇鳴得金〉的護生畫,取材自《遼史》,蛇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就是小龍的化身。而〈蛇鳴得金〉的故事,是關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和他的兄長鐸骨扎。 耶律阿保機,漢名耶律億,是契丹的第一位皇帝,在位十年。他於西元九○一年被立為軍事首領,之後不久被推舉為酋長,以武力征服契丹附近的地區,掠虜了許多漢人。隔年,耶律阿保機被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之後連任九年;同時任用漢人,並採納他們的建議,將原本三年一次的選舉制度改為世襲。 九一五年,耶律阿保機出征室韋得勝回國,卻被迫交出汗位。後來他伏殺了敵人,統一了契丹的各個部落。九一六年三月,耶律阿保機登基稱帝,國號「契丹」,建立「大契丹國」。九四七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改國號為「大遼」。 話說有一次征戰途中,遼太祖和鐸骨扎在行軍的指揮帳裡,聽到有蛇不斷嘶鳴。這兩人不愧是英雄好漢,見到蛇不但不害怕,還注意到這蛇的叫聲異於常情,他們心想:這蛇必定是有什麼事想要告訴我們。 於是,遼太祖令身邊的隨從找來一位懂蛇語的人,命他聽一聽,看能否知道蛇到底在說些什麼。那位懂蛇語的奇人認真地聽了一會,還真聽懂了蛇說的話,他對遼太祖說:「啟稟大王,這蛇說,蛇穴旁有黃金。」 遼太祖聽了覺得很神奇,這蛇竟然是來支持他的征戰,給他送黃金來了!於是命鐸骨扎挖開蛇穴旁的地洞,果然見到裡面有黃金。他用蛇贈與的黃金打造了一條腰帶,掛在腰間,並將這條金腰帶命名為「龍錫金」。 世間事無奇不有,這則護生畫又為我們印證了一回,任何生物都是到娑婆世界來修行的,有的道行高得了靈通,甚至比浮沉在五欲六塵的人類更容易有成就。因此,若在荒郊野外看到野生動物,千萬別去獵捕,要讓牠們好好完成此生的功課。

MORE

【善惡練習題】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文/黃健原、吳書香 也許有人問:為什麼我們每個人一生的福德命運都不一樣呢? 其實,老天爺對待眾生並不會有任何的偏袒私心,人世間的一切功德福報,其實都離不開自己的內心,全都是自己的念頭所變化感應而來的,正如唐朝六祖慧能大師所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人在各種欲望念頭還沒有產生的時候,心就像是寂靜的宇宙一樣清淨明澈,直到心中開始有了各種的想法,動念之間有了善惡的偏執,「一念之差」所造成的懸殊差異,加上外在環境的各種影響,一個人的行事作風自然便有所不同,久而久之,福禍吉凶的因果報應也就逐漸天差地別了。 東漢時期,有位名叫楊震的太守,有一天有人拿著十兩黃金來賄賂他,他當下拒收。那個人說:「你收下沒關係的,反正沒有人知道啊!」楊震回答他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夜惕四知」的故事。一個人在面對金錢的誘惑時,能不動如山,謹慎護住自己的原則操守,這是多麼難能可貴啊! 人生苦長,沒有人不希望能夠趨吉避凶、諸事順遂。現實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如果能明白「福因善生,禍緣惡至」的道理,從內心真正地生起善念,斷除惡行、惡言,說好話、做好事,自然能夠為自己招來好運。 案 孟子說:「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積善得福,造惡招禍,福禍的由來之所以不同,完全在於自己的一念之間而已。就像《商書‧太甲篇》中所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上天降下的災禍,或許還可以躲得掉;但自己做的壞事,就像是自取滅亡一樣,根本逃脫不了! (本文摘自柿子文化出版《連皇帝都在看的善惡練習題》)

MORE

【走讀城鄉】遊樂化的展館、景觀化的建築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文/丹青 因為雙北兩市房價高昂,近年來,青壯族群移居桃園市頗多,統計顯示,桃園市為平均年齡最年輕的都市,幼兒較多,少子化現象也沒有其他縣市嚴重。因此,桃園市重視兒童教育館所的成立,今年四月三日才落成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下簡稱桃兒館),便是全國首座以多元藝術為主題的兒童美術館。 桃兒館是以「一機關多場館」的原則來營運的。母館為桃園市立美術館(轄桃兒館、八德兒童美術分館、橫山書法藝術館,三者皆已開始營運)雖然還在施工中,預計二○二六年落成,但位置就在桃兒館對面,兩者皆是近日剛獲得二○二四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的最新作品。母館面對社區,桃兒術館面對青塘園埤塘,兩者隔著機捷線,背靠著背,都是三角形作為主要結構,遠看都像個小山丘一樣,其設計靈感貫徹了山本理顯的主張:「一座建築本身就是一個小城市」,之後兩館會有廊道相通。 先介紹已開幕,將免費試營運到九月一日的桃兒館。這所館舍除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外,亦聯手台灣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共同參與設計。總計二一八○坪的面積,共分四個樓層,一、二樓為展覽廳及國際演講廳,三樓為兒童藝術空間及工作坊,四樓為觀景平台。其建築特色是,三角造型為主要結構外,白色基底搭配大面積玻璃,引進自然採光,又面臨青塘園的埤塘、翠綠園區及周邊草坪,水景、綠意及藝術地景,實現了建築師「遊樂化的展館、景觀化的建築」的理念。 桃兒館面向青塘園那面,有大面積斜坡式屋頂與白盒子概念箱型空間,長長的白色Z字型步道,不但方便身障人士輪椅上坡道,一般成人或兒童也可直接行走。在有欄杆護身的坡道上奔走的孩子身影,建築師認為是山丘風景的一部分,也呼應桃兒館的定位。斜坡屋頂覆有約十二公分厚的土層,選擇種植桃園在地植物,形成多元物種自然生長的山丘草坪,同時也成為隔熱的綠屋頂,可節省能源。 除了景觀建築,內部的設計則採遊樂化展示。一、二樓除國際會議廳外,皆以活潑化的展覽,讓親子共同參與活動,透過策畫、展示藝術計畫、美感遊具開發、創意藝術教程,來培育兒童的創意力、想像力與行動力。開幕首展「探險未來!」已如火如荼展開,以城市紋理探索為基底,與八德兒童美術分館共同展出。 擅長街頭塗鴉創作的藝術家REACH也以桃園地景意象作為創作起點,展出《CITY MAP》創作,希望透過作品讓孩子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特色,同時思考不同文化與事物亦能相互結合。此外,主展覽室外之空間與戶外平台,亦盡量選擇共融式遊具,供兒童及家長使用。 三樓除了一處以繪本為主的兒童圖書空間,亦將有不定期的展式活動。四樓是觀景平台,但廊道現也有澳洲科技藝術團隊ENESS《長出一扇門的石頭》的互動裝置藝術。室外平台還有走動式的「在森林裡相遇,跑!跑!大野丘」的藝術裝置,非常有創意。館外草坪,布置有蔡坤霖《三山三水》的公共藝術,希望大人重新以兒童的高度來觀看與互動,並通過傳聲系統相互交流,增進情感聯繫。 桃兒館造型特殊,環境優美,已成為親子休閒及兒童美感教育的新景點。若相鄰的桃園市美術館再完工,更形成桃園市的城市門戶,當人們搭乘桃園捷運列車通過時,就能看見兩座三角形量體設計的建築,也意味著抵達桃園了,這將是桃園市民引以為榮的文化新地標。

MORE
/12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