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社論 | 人間福報

社論

社論--拜習通話與東亞局勢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本月二日互通電話,是自去年底兩國元首舊金山會晤後,首度就當前美中關係及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直接交換意見。 美中領導人在這個時間點通話,似與近期東亞三海情勢(南海、台海、東海)都不平靜有關。加上年底美國有大選,為防範緊張態勢升高,並免受選舉牽制或影響選情,因此選在此時通話,以穩定東亞局勢。 就南海來說,衝突點主要在於中菲之間。上月中國海警船向菲律賓補給船發射水砲,造成七名菲海軍人員受傷,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基里諾公開表示,如果菲律賓有水兵或軍人被殺,可援引《美菲共同防禦條約》。此話引起中方強烈批評,稱美方妄圖用《美菲共同防禦條約》進行脅迫,中方不吃這一套。 前周由中共南部戰區海軍組成的編隊,前往南海某海域演習,明顯是衝著稍後美日菲首度在南海展開的三國聯合海上巡邏,及美日澳菲四國首次在南海舉行聯合反潛演習而來。 除了南海,東海情勢同樣外弛內張。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本月八日赴美進行國是訪問,岸田此行有多重目標,首要是與美國總統拜登會談,將針對《美日安保條約》進行自一九六○年簽署以來的最大規模升級,包括為駐日美軍任命一位四星將軍。 依現行美日安保體制,美日的軍事協調因時差而存在障礙。美軍在橫須賀部署海軍第七艦隊,在沖繩駐有美軍陸戰隊,但指揮權掌握在夏威夷的「美軍印太司令部」手上,兩地相隔六千二百公里,並有十九個小時的時差,不利於緊密聯繫作業的需要。 加上位於東京的「駐日美軍司令部」權限較小,不像駐韓美軍是由一名四星上將聯合指揮,與南韓軍方的指揮體制一體化。有專家分析指出,美國任命如此高軍階的駐日美軍指揮官,可能為日後美、日統一指揮行動奠定基礎。 與此同時,岸田此行也將與拜登及菲律賓總統馬可仕在華府首度舉行美日菲三方領袖會談。自岸田就任以來,就以日美同盟為基礎,尋求強化美日韓與美、日、印度及澳洲四方安全對話(Quad)等機制,這次加入菲律賓,旨在層層建構嚇阻中國的安全架構。 去年十一月菲律賓與日本啟動《相互准入協定》(RAA)談判,允許日菲兩國在對方領土部署軍隊,將是繼澳洲和英國之後,第三個與日本簽署《相互准入協定》的國家。若日菲兩國可在對方領土部署軍隊,美日菲三邊關係將出現類似「美英澳三方安全聯盟」(AUKUS)的機制,進而演變為三國軍事同盟。 綜觀美國不但牽頭組成美日菲同盟,並提升駐日美軍功能,積極強化美日韓同盟,逐步在東海、台海和南海形成劍指中國的包圍網。如此情勢中方當然不會坐視,建立種種反制措施,任何一方若不小心,隨時可能擦槍走火。 初估這是拜登和習近平此刻通話的最大原因,務求在美國年底大選前,盼藉由共同管控,確保東亞局勢不致失控。

MORE

社論--祭黃帝陵的意義

社論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在陝西省黃陵縣親祭黃帝陵,軒轅氏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近年諸多台灣政要都曾到此祭祀黃帝,馬英九曾六度參加遙祭典禮,如今完成親祭黃帝陵心願,不僅對他個人有意義,對於同為炎黃子孫的大多數台灣人也有認祖歸宗的意義。 他在祭拜後強調「無論是何黨派,都共奉黃帝做為我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共同的始祖」。其意涵尚在民族的範疇內,而不在於陝西省長趙剛強做的政治性詮釋:「寶島心繫根祖,兩岸一統歷史必然。」 對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子民而言,黃帝是超乎黨派一致的認同,國父孫中山曾派團祭祀黃帝,國共兩黨在抗日期間還曾共同祭祀黃帝的歷史。大多數台灣人對中華文化與民族的認同不存異議。台灣光復次年,台灣各界耆老林獻堂、丘念台、李建興等組團到大陸祭祖,特別到黃帝陵秉告祖先台灣已經從日本手中光復。 馬英九這次祭拜黃帝,適足以表達台灣人對傳統中華文化尊宗敬祖的重視,其中所蘊含的或有政治意義,正如馬英九用當年在台灣遙祭黃帝的祭文中一段話所做的註腳:「和平兩岸,雙贏共榮;同胞一體,允執厥中。」兩岸無論是求統或是謀獨者,都不宜過度延伸其意義,以免擴大彼此的歧異,而無助於民族的融合。 兩岸絕大多數民眾都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無論政治立場如何,大陸與台灣的炎黃同胞都應在這個共同認知的基礎上追求兩岸的和平與共榮。 我們固然不必將兩岸民眾對黃帝的共同信奉推衍出必然「一統」的結語,但對於台灣近年來的「去黃帝化」更不能接受。 台灣民眾除了原住民外,多來自閩、粵及大陸其他省分,絕大部分是奉黃帝為始祖的漢民族。即使在日本的異族統治下,台灣人仍然堅持黃帝子孫的信念,保有台灣人民族的主體性和尊嚴。這是高於政治層次的文化歷史認同,所以中樞保有遙祭黃陵的儀式,表示慎終追遠的民族情懷。 黃帝做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共同人文始祖殆無疑義。《史記》始以《五帝本紀》,按《五帝本紀》即從「黃帝」寫起,黃帝生平偉跡具在,黃帝有文獻可徵;且為各地長老所稱道,可謂源遠流長,故後代子孫基於「慎終追遠、緬懷先祖」情懷,由此而更確信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這項認同超越政治分歧,升至民族高度,增強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歷史及血緣與情感聯結。如果兩岸朝野都深明於此,並奉為不可逾越的天條,或可為目前陷入兵凶戰危的兩岸關係覓得和平、避戰的共同基礎。 馬英九二度訪問大陸一方面在追尋國民革命的史蹟,一方面在宣示兩岸原為一家人、同屬中國人的意義,期盼基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以及「兩岸一家人」的前提,共同致力於兩岸間的交流與融合,避免滑向兵戎相見的悲慘境地。台灣固無法否定與大陸多數民眾同屬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大陸亦應本於共同根祖的歷史認知,體恤台灣同胞的理念認同與價值堅持,奉和平為至高的堅持,多做求同化異的努力,有所期盼之於台灣,也有所興革與自身,庶幾兩岸可以長遠和平共榮。  

MORE

社論--給兒童幸福的未來

台灣的少子化已是國安級危機,因此每位兒童都是家庭與國家應該共同極力培護的未來希望。今年是台灣《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上路第十年,孩童的「幸福與安全指數」,包括健康、教育、生活、福利等,到底比十年前提高了多少? 一九八九年,聯合國通過《兒童權利公約》;台灣二十多年後跟進導入這部法律,二○一四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實施《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彰顯我國重視兒童保護與培育的努力與決心。實施十年以來,台灣的兒權保護制度雖然逐漸與國際接軌,讓更多的孩子受到了社會的重視與保護;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孩子,沒有享受到童年的幸福快樂與自由成長。 根據衛福部在三年前提出的第二次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每五年提具一次)中指出,台灣的兒少人數雖然因為出生率降至新低而逐年減少,但政府投注在兒少相關的預算規模仍逐年有數百億元的增加,足見政府對兒少的重視。同時,二○二四年中央政府因應少子化的相關預算也達一千二百億元,創史上新高。 而政府對兒少的社會福利預算多用於發放補貼,但相關基礎建設與觀念的培育仍未到位,亟待補強。現實生活中,兒童面臨的社會大環境是:人口生育率頻創歷史新低、兒少自殺率連續五年攀升、幼童遭受凌虐人數不減反增等惡劣條件。 正顯示,兒童福利不是撒幣、發錢、提供多項免費福利等就能做好,兒童也不是家長可以任意揉捏的「附屬品」;對台灣的兒童權利保護與觀念提升,還有一大段長路有待努力。 衛福部統計,前三年有一百三十八名未成年兒少輕生,其中十一名為十二歲以下兒童,輕生原因包括:同儕霸凌、家長壓力、課業過重、家庭暴力等;去年全國兒少通報事件突破十二萬件,比前一年成長兩成,主要類型是「體罰」的不當身體對待。而從二○一九年至今,兒少受虐人數都在一萬一千件以上,去年上半年更已超過六千九百件,三歲以下的受虐案更是年年破千,顯見強化社會安全網、守護幼童健康與安全,依舊是家庭與社會刻不容緩的課題。 在生活、健康與教育等方面,前陣子一項兒童福祉的調查報告也顯示,台灣的兒少「主觀」生活滿意度只屬「中等快樂」,與世界其他國家相同的問卷調查評比分數低許多。台灣兒少主要覺得不快樂的項目排名依序是:運動不足、睡眠不夠、覺得孤單、缺乏家庭支持、學校功課壓力大等,讓許多孩子自覺正遠離無憂無慮的單純與快樂生活。 台灣的每人平均國民所得早已晉升至「已開發國家」,經濟上能讓多數兒童免於貧窮;但在生活、教育、健康、安全保護、兒童人權等,兒童期盼的幸福快樂還沒有來臨。 兒童是社會未來的希望,我們致力給兒童打造健康安全成長的良好環境,讓幼苗長成為可以頂天立地的棟梁。讓我們繼續共同努力強化關愛與保護的機制,許給兒童們更幸福美好的未來。

MORE

社論--清明節的人文情懷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路人遙指杏花村」,這是多數人熟悉的杜牧詩,刻畫著四月初春,為了掃墓祭祀而走到郊野的行人,在斜風細雨中,放眼望去俱是孤魂荒塚,心中思念逝去的親人,往事縈懷抱,傷心欲斷魂,於是想借一點小酒來暖暖身子,澆澆愁腸,就在路邊問一個牧童,何處有小酒鋪子,他於是遙遙指向杏花村。 詩句很簡白,意象很清晰,但刻畫人們在清明節的絲絲微雨中,孤單落寞的心情,卻入骨三分,流傳千古。 清明節確是中華文化極其獨特的節日。歐美雖有萬聖節,但並非為紀念祖先或祭祀祖先,而是鬼節。如墨西哥的亡靈節則是融合墨西哥原住民阿茲特克人傳統和天主教影響,藉由節日緬懷、紀念逝去的親人。亡靈節的圖騰,例如骷髏頭、萬壽菊等,隨著二○一七年皮克斯動畫電影《可可夜總會》熱映而廣為世人所知。但清明節流傳幾千年的傳統又是始於何時呢? 有一說是始於帝王有「墓祭」之禮,民間傳習成風而成禮俗。其實在民間則流傳著更為動人的故事。認為清明始於寒食節,也就是介之推的歷史故事。傳說晉國公子重耳因驪姬之亂而流亡在外,有一度困在荒山中,食盡糧絕,臣子介之推割下腿股肉烤炙,供重耳食用,始免於飢亡。十九年後,重耳返國就帝位為晉文公,他大封群臣,卻獨獨遺忘了介之推。 後來想起來要去找他,卻不料介之推已和母親隱居深山中。重耳遍尋不著,有大臣建議,不妨燒山即可逼出人來。卻不料山火燒盡,仍不見介之推。眾人上山尋找,才發覺介之推背著母親葬身在一棵柳樹下。重耳為自己的錯誤大慟,乃下令這一天全國不許生火,全國寒食,以紀念介之推。 次年,重耳仍上山紀念介之推,卻見當年抱著母親過世的柳樹已發出新芽,嫩綠色澤有如新生,於是晉文公命名為「清明柳」,而寒食節的次日,也規定為掃墓懷念親人的清明節。 這故事瀰漫著許多中華文化的情懷。首先是君臣的忠義。介之推為了國君的生存,忠心耿耿,寧可割股犧牲自己。而晉文公則在發現自己遺忘了當年功臣之後,立即驅車前往,恩義猶在。等到晉文公發現用錯方法而害死介之推後,內心大痛,乃為懷念而立下寒食節;次年仍不忘恩義,仍舊上山祭祀介之推,而有清明節的設立。 這故事表現出一個民族精神的核心價值,乃是人間的恩情義理,即使貴為一國之君,仍念念不忘舊日恩義。而清明節則從祭祀一個人,演變為中華民族紀念祖先親人的日子。在節日的祭祀中,感念祖先,追尋生命的根源,從而肯定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無論現代化社會有多麼忙亂,每年清明節的假日,海峽兩岸,幾億人南來北往,在絲絲微雨中,返鄉祭祖,慎終追遠,感念先人,則是多麼動人的場景。而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便是在節日流傳裡,恆久傳承,永不止息。

MORE

社論--清明祭祖的深意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杜牧的〈清明〉是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詩句,寫出了清明的愁懷。清明節是傳統的重要節日,在春分後的第十五天,現在明定在四月五日,這一天大家都要上墳掃墓祭祖,最主要的用意在於慎終追遠,一方面祭祀祖先以示不忘本源,向父祖稟告子孫的情況,一方面祈求祖先能夠庇佑子孫富貴平安。 山西舊有一首絕句:「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墦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鮮活地寫出了清明掃墓的景象。每到清明這天,各公墓墳頭都擠滿了祭祖的人潮,道途為之路塞,顯示這個節日的習俗並沒有因為科技現代化而改觀,祭祖仍是大家心目中的重要儀式。 台灣人多從廣東、福建渡海遷居而來,仍保留了清明祭祖的習俗,儘管在細節上閩客的儀式各有不同,但是祭祖的情懷都相似。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各省的人齊聚台灣,增添了多元的祭祖儀式。兩岸分隔四十年開放探親之後,老兵回到家鄉的第一件事就是上香祭祖,幾十年離鄉背井,驟然返鄉後見到親人祭拜祖先,所有的委屈和思念瞬間引燃,涕泗縱橫的景象,旁觀者也為之鼻酸。 在兩岸政治上,祭祖也往往是一個可以緩和氣氛的手段。民進黨人因為意識形態和大陸之間多有隔閡,到大陸去不談政治,多是以尋根祭祖為名,例如前副總統呂秀蓮和駐日代表謝長廷也都曾以返鄉祭祖之名訪問大陸,可見以祭祖之名返鄉名正言順。 晚近因為民進黨的台獨意識形態,許多「去中國化」的行徑確實讓兩岸逐漸脫鉤,民進黨以各種法律威嚇人民不准赴大陸交流,最近因香港《基本法》二十三條修訂,蔡政府還警告國人不要去香港觀光旅遊。兩岸之間因為敵意螺旋的不斷攀升,使得台海上空戰雲密布,凶險一觸即發。 為了緩和兩岸的緊張,前總統馬英九去年四月間即以祭祖之名訪問大陸,返回湖南湘潭白石鎮祭祖,並參訪了父親和母親的中學母校,同時去了歷史上著名的嶽麓書院。這樣儀式性的參訪饒富意義,就是銜接兩岸同文同種的文化根源。當然馬前總統也趁這趟祭祖之旅到南京祭中山陵,到武漢參觀辛亥革命紀念館,彰顯中華民國在大陸的歷史意義。 今年四月馬前總統再以祭祀黃帝陵的名義到大陸訪問,甚至有安排和習近平會面的行程,進行「馬習二會」,這個政治意義就更重大了。賴清德即將就職,由於「賴蕭配」被對岸定位為「獨上加獨」,大陸在五二○之前已經祭出多項對台不利政策,包括終止ECFA部分早收清單、修訂M503航線,最近金廈水域翻船事件,大陸更宣稱金廈沒有所謂的「禁止、限制水域」,等於是沒收了海峽中線的概念,進一步詮釋就是大陸不承認台灣的治權,這與馬英九一向宣稱的「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相違背。 馬英九此次大陸行能否化解兩岸日益升高的敵意螺旋,值得關注。不過,馬前總統兩度都以祭祖為名訪問大陸,可見血緣、文化仍是牽繫兩岸最重要的元素。因為同源所以「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只要不搞台獨,什麼話都好說」,一家人就沒什麼好計較的。際此清明時節,請民進黨人深思。

MORE

社論--女力推動世界更前進

社論 近日一則地方新聞引起大家關注。新北市某警察分局派出所的一名女警因身體不適,向長官請病假,卻被認為是在「裝病」,幾經波折後才到醫院檢查,發現竟已罹患癌症第四期,幸好開刀後恢復良好。分局長認為這名長官缺乏同理心,已給予告誡。 兩性身心理的差異,造成彼此間可能存在「理解的鴻溝」,使得這類誤解往往給女性帶來困擾甚至對健康有害,且其後果可能並不只是影響個人,而是社會的集體損失。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今年提出的研究報告指出,因為長久以來的醫學研究、診斷和治療重點都偏向男性,使得女性一生中健康欠佳的時間,比男性多了四分之一;長久以來有高達七百種以上的疾病,女性比男性晚被診斷出來,而女性被診斷出罹癌的時間,平均也比男性晚了二點五年。 WEF報告指出,每在女性健康上投資一美元,預估可以創造三美元的經濟增長,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罹病婦女痊癒後重返職場所帶動。如果到二○四○年之前,能夠縮小男女健康的差距,則全球經濟每年可以提高一兆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三十一兆元),換算起來,女性可以帶動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百分之一點七的增幅。 因此,WEF提醒,「投資女性的健康應該是每個國家的優先政策。」WEF也決定成立「全球婦女健康聯盟」,並承諾會在婦女健康相關領域至少投資五千五百萬美元,作為示範。 除了健康權益不均等影響女性在經濟和社會不同領域的表現外,兩性同工不同酬的問題也是不利因素。根據行政院發布的《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國際審查報告指出,疫情過後,台灣性別薪資落差出現不減反增的現象。若以台灣與香港、新加坡再加上經合組織(OECD)有長期進行統計的國家相比較,疫情前,台灣性別薪資差距排名第十,疫情後掉至第十四名。 專家認為,這應該跟台灣產業結構的變動有關。疫情推動資通訊產業迅速擴張,再加上疫後人工智慧(AI)產業大爆發,這些高科技製造業多是男性就業機會大於女性的產業,因此無論是就業人數的成長或是薪資增加的幅度,男性都優於女性。例如,二○二○年到二○二三年,製造業男性專業人員增加了三點一萬人,女性卻僅增加四千人。 即使在服務業也有相同的趨勢:二○二三年女性平均總工時較前一年增加了五點八小時,但男性卻僅增加一個小時,導致性別薪資差距擴大。餐飲業的差距更大,二○二三年女性平均總工時較前一年增加了六點二小時,但男性卻減少了零點五小時。總體而言,二○二二年台灣兩性薪資差距為百分之十三點六,二○二三年擴大為百分之十四點七。 為降低兩性勞動條件差距,歐盟在二○二三年正式通過「薪酬透明指令」,要求企業須定期提出「性別薪資報告」,如果兩性薪資差距幅度達百分之五(及以上),雇主就必須改善。 為了避免行業發展不均讓兩性薪資差距擴大,政府除了須在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上,制度性解決女性集中低薪產業的問題之外,也應考慮採取類似前述歐盟的制度,先從上市公司開始,將性別透明化、董監事女性所占比例等列為ESG揭露項目,藉此逐步改善企業界性別同工不同酬的缺失。 期待女力推動世界更前進,提升女性在就業環境中的權益,給女性更公平、更合理的就業條件是基礎也是關鍵,在這方面台灣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MORE

社論--光大真善美 福報滿人間

自二十四年前《人間福報》創刊發行,心心念念在傳遞善和美的回報(福報)給讀者、家庭和世人。 媒體的天職是守望和傳播訊息,絕大多數媒體會守望外部威脅,監督公權力機構,傳播教化,或提供娛樂。福報的定位是:為人間守望德智體群動態訊息的媒體,通過常規性時事,分享人間心靈的感動。 福報每天的頭版新聞,多與商業性或公營媒體有別,編輯部會選擇海內外各地足資法式的人與事放在頭題;如愛心媽媽駕著塑膠桶列車,帶身障狗狗兜風;肺功能弱的樂師,竟能克服困難演奏十四種樂器等值得鼓勵的事項,且樂此不疲。 春天百花齊放,福報不惜用珍貴的一版,刊登大幅圖文,期望帶給晨起讀者悅目的好心情。 福報看重攸關庶民生計的公共政策,電價要漲、水庫半乾、全球生育率與人口議題、青年與銀髮的生活與就業情況、氣候變化與糧食供應、減碳與產業發展等,有背景解析,也有評論。 福報願意用頭版報導高中、大學籃球聯賽的全過程,當綜合性報紙縮小體育新聞版面,或偏重職業賽事及國際賽得獎報導時,福報從校園體育賽事投入編採資源,培育運動風氣,已具品牌效果。 福報認真推廣科普知識,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圖表,說明圓周率故事;羊在陡峭崎嶇的山岩上為什麼行動自如?不同植物是如何吸收二氧化碳?數學難理解怎麼辦?六十年前寂靜的春天出版,如何正視蔬果殘留農藥? 科技正高速演進,人工智能(AI)跨越語言障礙,有助人際溝通;能為醫護節省文書作業時間,提高手術後業務效能;讓自動駕車和無人機運輸更省力。可是人工智能用在深偽詐騙、軍事行動上,破壞力也大。 福報隨技術進階介紹AI運作常識,助長讀者前瞻未來的能力,勇於學習並更新本身技能。福報還常報導宇宙天文、衛星探月、量子運算等進程,兼及物理、化學、生物科技的源起與應用。 網路即時新聞和社群平台的短影音,深度改變了建制媒體生態。今天印刷平面型報紙和所屬網站,不只報導重要的傳統新聞,還提供服務型新聞內容(Service Journalism),傳播醫療常識、怎麼吃才健康、家居烹飪食譜、適時適度的運動方法。 福報自創刊起就有服務型新聞內容,近似生活百寶箱,向讀者介紹蔬食餐點做法,怎麼吃才富於均衡營養,農曆節氣與養生之道;慢性病和急重症的初期癥狀,適量運動的保健方法等。 福報關注讀者精神生活,會報導寫實的人生故事,提供讀者在遇到挫折、不幸事故時,可以參考他人經驗,自我療癒,藉正向心靈,勇對人生。 福報會介紹鄉土和近現代興替故事,中國各朝代傑出人物的貢獻,創作古文、詩詞的背景與心緒等,提供讀者豐富的人文養分,進而思古自勵,並敦品修身。較之建制媒體熱追的若干突發新聞,這些篇章意境悠然,更堪反覆體會。 二十四年前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期勉《人間福報》是一份深入家庭、讓每位家中成員都適合看的報紙。當下傳統媒體正遭網路巨鱷(Inteternet Giants)與多元網媒夾擊,福報得到讀者支持,通過市場機制,承載著佛法的修持,走入全球千家萬戶華文讀者的家庭。未來福報仍會秉持初衷,續送善美的回報到人間。

MORE

社論--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堅持

今天是本報創刊二十四周年。回顧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我們竭力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展望未來,我們必秉持以無我無私的精神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的宗旨,繼續為這個大千世界奉獻一己心力。 本報創刊前一年,台灣剛經歷「九二一大地震」衝擊,彼時人心脆弱,社會需要心靈重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有鑑於此,決定創辦一份多元性日報,以文化和信仰安撫台灣這塊土地。 當時,台灣報業正面臨山雨欲來的競爭態勢,港媒來勢洶洶,網路電子媒體蓄勢待發。在嚴峻的大環境下,星雲大師仍毅然喊出,要辦一份毫無羶色腥的媒體,取名《人間福報》,代表「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意涵。 至於選在西洋愚人節這一天創刊,則是要效法「愚公移山」的傻瓜精神。大師嘗以鸚鵡救火為喻,當許多媒體以羶色腥內容吸引讀者,敗壞社會風氣之時,我們辦《人間福報》猶如鸚鵡銜水,力量微小卻有力挽狂瀾,捨我其誰的使命。 鸚鵡救火,那一分豪情壯志、慈心悲願,才是滅除森林大火的重要因素,我們雖小,秉持的正是這分努力不懈的堅持。 二十四年過去了。在惡質競爭的環境下,多少媒體或關門或轉型,《人間福報》仍然天天出刊;在社交媒體浮濫,文字疏離的年代,《人間福報》卻能發行於歐、亞、美、澳四大洲,影響力無遠弗屆。 因為我們不是官報、黨報或資本家辦的媒體,我們是一份由「義工辦報」,為眾人服務的報紙。福報同仁都謹記:「今日的新聞,即明日的歷史」,無誇張,無虛假,期留正確的紀錄在人間。我們真心相信「媒體可以救台灣」,而不是害台灣。 我們自創刊以來,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對新聞與評論之選刊,正如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所說的「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於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於意也」。 所以《人間福報》雖是由宗教辦的報紙,但也是一份國際的、在地的、政治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綜合性報紙,更是全球唯一每日發行,綜合性、讀者分布最廣的宗教報紙,但我們對任何正信宗教的消息同樣的刊載,活動同樣的支持。 當年大師以淑世利人的宗教家情懷,秉持社會公器、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辦報方針創辦福報,要求媒體提升人文素養,實踐社會教育,倡導新聞的真善美,以促進社會和諧。 歷經二十四年的市場機制考驗,如今我們可以無愧地說,《人間福報》已然走出了自己的風格,為紛亂的台灣社會注入一股清流。 儘管世道多艱,人心不古,我們仍然相信,透過媒體的力量,可以撥亂反正,達到淨化人心的效果。因為凡是道德的力量,常常是無形的,看不見、抓不著的,但其所發生的影響力,則是深入而能垂久。這股力量在社會上有根,在人心裡有根。

MORE

社論--食安須加油

台北市某高檔百貨公司裡的美食餐廳日前發生新型態食物中毒案件,罪魁禍首是「炒粿條」裡含有在台灣首次檢出的「米酵菌酸」毒素。以往「米酵菌酸」中毒只發生在印尼、非洲、中國大陸,台灣從未發現。 盼國內專家與政府官員應查明真相,並盡速找到毒素源頭,防止米酵菌酸在台生根、擴散,危害國人食品安全。 很多民眾難以想像,到餐廳簡單吃盤「炒粿條」、「炒河粉」,竟然可能喪命。 台北市發生的「米酵菌酸」食物中毒事件,已致兩人死亡、五人病危,令民眾感到震驚與心慌。 而國內面對這項新型食安危機的反應遲緩,一開始連「米酵菌酸」的檢驗方法都沒有,導致案發四、五天都無法確定死亡原因。後來是中部一家醫學中心剛好自國外進口尚未拆封的這個毒素樣品,提供法醫與死者血液比對,才證實是國內首例「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發生已逾一周,迄今許多事實都還莫衷一是,顯見政府的食安把關有待加油。 到目前為止,國人對這次的食安風暴有一大堆疑問,但迄今政府官員或國內專家都還沒辦法釐清,對於如何防治也尚未找到具體方向。 首先,「米酵菌酸」毒素來源究竟是來自國外?還是台灣自生?根據國外文獻,印尼、莫三比克、中國大陸曾發生過米酵菌酸的相關食品中毒事件。 其中印尼是因為民眾食用傳統椰漿製成的發酵餅;莫三比克是民眾飲用發酵玉米粉飲料;中國大陸是食用玉米發酵食品。 如果說米酵菌酸會出現在澱粉類食物,台灣民眾是以米食為主,鄰近其他以米食為主的日本、韓國,過去都從未聽聞米酵菌酸的中毒紀錄。為什麼這次死亡民眾的血液裡會驗到這個毒素呢? 有穀物專家表示,有些粿條、河粉在製程中會添加「玉米澱粉」,但玉米澱粉已糊化不會發酵;而且,幾乎很多勾芡食品都會添加玉米澱粉,長期以來也都未傳出中毒事件。 台北市這次中毒事件,死亡民眾的血液雖驗出米酵菌酸,但「粿條」本身卻沒有這個毒素的存在。這毒素究竟是出現在「粿條」還是「調味醬料」?是生成自國外進口的食材?還是已存在台灣的食物鏈環境? 其次,衛福部查到,中毒餐廳的「粿條」貨源一共有三家中盤商販售,銷路遍及全台的餐廳、商店、市場攤販。 如果是「粿條」有問題,為什麼這麼致命的中毒事件只集中在台北市這家餐廳,其他各地未見通報?另外,該餐廳是連續四、五天都有中毒事件,並非集中在某一天。而且這幾天到該餐廳用餐的顧客,有的死亡、有的沒事,這跟一般傳統的食物中毒樣態不同,也令人匪夷所思。 米酵菌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只要環境的溫度、溼度、酸鹼值條件合宜,就極容易繁殖,而且無色無味無臭令人難以察覺,對健康的危害非常大。 台灣已經首度驗到這個毒素,代表已在國內的環境中存在。政府的當務之急,是要加速全面撲滅唐菖蒲伯克氏菌的行動,趕緊查明真相,找到源頭盡速處理,防止米酵菌酸在台灣落地生根、繼續擴散;未來也應對玉米、穀類等高風險食材加強檢驗,全力做好食安把關,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MORE

社論--珍惜台灣的國際好感度

台灣由於人口及土地面積規模有限,長久以來並沒有獲得各國民間人士的高度關注。 過去許多國家的人民甚至對於台灣的地理位置毫無所知,也時常將台灣及泰國的英文名稱相混淆。 近年以來,台灣的國際形象不斷提升,台灣在先進國家民間人士的心目中,好感度也呈現飛躍式的成長。 這是台灣現階段非常重要的無形資產,值得國人珍惜與把握的「好感紅利」。 日前美國蓋洛普公司公布了一分民調,顯示有百分之七十七的美國民眾對於台灣具有好感。這分民調抽樣訪問了美國五十個州以及華盛頓特區的民眾,調查結果顯示,美國民眾最具好感度的國家為加拿大及日本,二國均贏得全美百分之八十三民眾好感,英國獲得百分之八十二美國民眾的好感,德國獲得百分之七十九、法國獲得百分之七十八,分別位居第三、第四以及第五名。台灣則以百分之七十七,位居美國民眾心目中的好感國家第六名。 去年下半年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也公布了一分「全球態度調查」,針對全球二十四個中高收入國家人民對於台灣的好感度進行了調查。 調查發現有百分之八十二的日本民眾對於台灣具有好感,其次為韓國有百分之七十七的民眾對於台灣具有好感,再其次為澳洲的百分之七十一、以色列的百分之六十六、以及美國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顯示,台灣普遍獲得亞太地區先進國家民眾的好感與肯定,並被認為是亞太先進國家的好鄰居。 許多先進國家對於台灣的好感度之所以提升,一方面是由於台灣近年來經濟表現傑出,同時在半導體等科技產業扮演全球關鍵性角色;其次,台灣民眾的溫文有禮以及熱情洋溢,也給曾經和台灣人有互動經驗的外籍人士,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國大陸近年來戰狼外交的不斷升級,帶給各國人士愈來愈多的負面觀感,對比之下,台灣民眾就益顯親和可愛。 台灣以一彈丸小島,竟然能夠獲得各主要國家民眾的好感與注目,可以說是百年難得一遇的良機,應珍惜並把握此一難得的「好感紅利」。 在外交方面,美歐日韓澳等相關國家民眾對於台灣的好感,將會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民意,從而使得各國政府必須配合民意的潮流,持續改善與台灣的關係,並讓台灣民眾獲得更佳的機會與待遇。 台灣的「好感紅利」,可使得我國的企業品牌、產品、文化、影音等各方面,更容易行銷到全世界、更容易獲得各國民眾的肯定與認同,從而提升相關產品的附加價值。「台灣製造」的形象,將從過去的價格優勢轉變為未來的品質及品牌優勢。 利用台灣的「好感紅利」,政府及社會各界更應該積極推廣台灣的觀光、教育以及工作環境,吸引更多外國人士前來台灣旅遊、就學和就業。台灣做為全球漢傳佛教的中心,也可以透過此一「好感紅利」,將佛陀正法弘揚於全世界,進一步實現「法水長流五大洲」的願景。 更重要的是,台灣應該珍惜與感念相關國家民眾的肯定與支持。做為回報,台灣的政府及民眾應該更積極參與及回饋國際社會,秉持善念與正念與國際社會互動。 台灣既已獲得國際好感,同時也應成為輸出「好感」到全世界的正念國家。

MORE
/9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