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社論 | 人間福報

社論

社論--美國走向衰落了嗎?

近年來,有關美國是否已經走衰、甚至預測中國大陸何時可以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主的相關研究和分析報告,可謂滿坑滿谷,而身為全球頂尖研究機構的蘭德公司,受美五角大廈的委託,提出這分長達一百一十三頁、題為「國家活力新泉源」(The Sources of Renewed National Dynamism)的美國國力報告,將問題核心直指美國內部,直率也格外令人重視。 美國成為全球強權已有一百三十年的時間,是否會和歷史上的強權大約維持百年盛世的命運一樣,逐漸從巔峰下滑,是目前國際間最熱門的議題之一。 蘭德公司的觀察是,確實有跡象顯示,美國出現了「相對性」的衰落。蘭德之所以使用「相對性」一詞,是因為目前美國仍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只是她被其他國家「追趕」上來了,並非美國變弱。 而造成美國與其他國家差距縮小的原因,就外部而言,包括中國大陸快速崛起、發展中國家對美國的尊崇和依賴下滑,內部理由則是生產力滑落、人口高齡化及政治對立。 道瓊社去年曾經報導,生產力的成長正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全球最富有國家的關鍵因素,但美國生產力增幅從一九七○年代後期開始下滑,二○一○至二○二二年期間,平均每年只成長百分之一點三;但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報告,二○二三年至二○二七年的生產力,預估平均僅將成長百分之零點四。遠低於中國大陸的百分之三點五。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則指出,如果美國在二○三○年之前,能將生產力的成長率拉高至二戰後的百分之二點二,那麼就有望舒緩通貨膨脹與國力走低的困境。 至於美國國內政治的對立,從近日風起雲湧的高校學運,及已有超過十萬人連署的「德州獨立運動」等事件,即可看出。儘管這次學運應不致於像一九六○年代末期反越戰學運那麼強勢,德州獨立也還只是空中樓閣,短期內實現的可能性不高,但是在美國兩黨嚴重對立及年底選舉的背景下,這些事件都加劇了美國內部的分裂與紛爭。 面對美國所面臨的挑戰與考驗,包括蘭德公司在內的多個研究機構,都寄望美國菁英和領導人,能將眼光轉回國內,設法解決內部的問題,這才是治本之道。 可惜,目前看來,無論是執政的拜登政府,還是挑戰的共和黨川普陣營,仍是把力氣花在處理外部事務上,除了繼續耗費民脂民膏支援烏克蘭和以色列之外,就是持續對中國大陸進行各種壓制。 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才剛剛在四月底走訪上海和北京,還和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會談,宣稱「會負責任地處理美中間的分歧」。不料,美國商務部就緊接著宣布撤銷英特爾與高通向華為供應晶片的出口許可,進一步加強打壓華為。美國的遏華政策執行多年,短期間當然會給中企帶來相當的壓力,但是卻也因此給了他們突破技術關卡的動力,因而出現進口替代的發展,中長期而言,其實不利於美企。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戰略需要重新檢討。 儘管點出了美國衰落的趨勢正在加速,但蘭德的這分報告還是給出了樂觀的結論。蘭德認為,目前美國仍具有相當的工具和資源,可以挽回頹勢,則要看主政者能否做出正確的歷史抉擇。

MORE

社論--讓兩岸關係邁入新局

準總統賴清德最近陸續公布內閣人事,其中在國安、外交與兩岸的布局,被認為「保守謹慎、知中務實」,意在向對岸釋出交流訊號;進而又拋出「兩岸執政黨」展開對話,呼籲北京要有自信,面對台灣人民託付的民選合法政府。 賴清德上述動作,明顯是為了因應五二○上任後的國內外局勢,希望透過人事安排與政策的鋪陳,向對岸傳達善意,讓兩岸恢復交流與對話。 做為「蔡英文路線」繼承者,賴清德沿用原有的國安團隊以及有經驗的兩岸事務人事,不僅對民眾宣告會延續蔡總統「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也是在向北京以及美、日強調,他上任後「確保沒有挑釁,也沒有意外」以及區域和平穩定的決心。 至於他使用「兩岸執政黨」和「民選合法政府」,避開兩岸是兩國,這條被中國大陸視為不可逾越的紅線,則是希望對岸看到他用詞背後所隱藏的政治密碼,重點在政黨與政府,而非「中國與台灣」,藉以克服兩岸難解的主權爭議。 但他也強調,若對岸一直不願面對台灣民選合法政府,只和在野黨從事設定前提之下的交流,將不會得到人民的信賴支持,長期下來對大陸也不見得有好處,對兩岸和平發展,更不會帶來正面影響。 應知過去八年兩岸僵局的形成,並不在於陸委會、海基會用了什麼人,而是兩岸缺乏實質的對話政治基礎;對岸的慣用說法是:「兩會協商機制能否恢復,關鍵在於台灣當局是否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 那麼兩岸僵局如何才能解開呢?在「馬習二會」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為九二共識解套,將核心內涵闡述為「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基本事實有共同的認知」,似乎給了賴清德為民進黨兩岸論述解套的契機。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即將出任海基會董事長的鄭文燦,在新政府國安團隊亮相的記者會上回應媒體時表示,會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為基礎,處理兩岸事務。鄭文燦特意提及的《憲法增修條文》,前言就有「國家統一前、一國兩區」的意涵,似在隔空回應對岸「不分裂國家」之說。當然,賴清德五二○就職演講才具有決定性。 無論如何,維護和平是兩岸共同的責任,而維持台海的穩定則不僅是兩岸議題,更是全球關注的安全事務。日前G7外長會議又重申,台海和平穩定對整體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澳洲前總理莫里森提到,隨著中國在印太區域的威脅日增,台灣猶如「礦坑裡的金絲雀」,是世界各國看待中國如何影響印太區域和平穩定的訊號。 賴準總統釋出善意不變的訊號、營造對話氛圍之時,北京也有必要回應全世界對兩岸和平發展的共同期待,在複雜的台海局勢下控管衝突風險,重新累積互信,以交流與對話開啟良性互動,讓兩岸關係邁向新局。

MORE

社論--以觀光為新政策的突破口

新內閣人事已明朗化,新政策蓄勢待發。如欲在短時間內讓人耳目一新,將開放觀光擺在優先的順位應是選項,不論就產業平衡、改善就業、發展經濟各面向來看,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更是改善兩岸關係試金石。 準總統賴清德進行「產業之旅」時,泛觀光業者是少數非科技業的受訪對象,他指稱台灣應該「以觀光立國」,還要求每個部會都要把推展觀光放在心上,讓觀光成為台灣的主流產業。觀光業儼然成為新政府發展第三產業的代表作,重要性不言可喻。 然而,政府原設定今年一千二百萬人次來台旅客的目標,也在不久前下修到千萬人次。理由是,由於大陸旅客來台的進程不如預期,遠低於原預估每年二百萬至二百五十萬的目標值。一個新政府決心要全力發展的核心產業,和陷入僵局的兩岸政策對撞,出現了不理想的結果乃意料中事,卻提供一個反思的契機。 觀光業向來有「服務業火車頭」的稱謂,透過吸引來的觀光人潮,可以一併帶動餐飲、休閒、展覽、百貨商場等多項產業,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將資源挹注於觀光業得到的回報最大,主要國家也都把無煙囪工業列為重點的發展產業。 據世界旅遊觀光協會(WTTC)報告預測,全球旅遊觀光產業規模二○三三年將升至十五點五兆美元,占全球GDP比重在百分之十一至百分之十二間,此一比重約百分之四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即相當憂心,星國陸續採取「獨享泰勒絲」、農曆年前與中國大陸相互免簽等方式拚觀光,首季迎來四百三十五萬國際觀光客、年增百分之五十,讓五月將卸任的李總理鬆了口氣。 相對國際而言,台灣在觀光業的努力仍有很大的空間。以近年數據來看,台灣的國際觀光收入常不及GDP百分之二,遠低於全球平均百分之十的水準,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很多,住宿等旅遊必須支出偏高即常被提出來檢討,「遊墾丁不如玩泰國」是精打細算的旅客常引用的對比,準總統賴清德願以元首之尊,親自站出來呼籲各單位拚觀光,應可期待五二○後推出一連串改革,讓觀光出現振興的機會。 樂見新政府提升觀光產業位階的同時,我們也要提醒,開放兩岸觀光不能在此一重要的政策上缺席,不只從政策達到的績效考量,需要兩岸觀光助陣,新政府最令人擔心的兩岸政策部分,互動過程中如何累積善意與互信,若須有一合適的政策來實踐,觀光則是最適合的政策。 原因在於,原本政府去年底宣布將解除「禁團令」、開放組團赴陸旅遊,卻在農曆年前政策急轉彎,此一決定有基於兩岸關係的變化,要捍衛尊嚴的用意,卻也令人體會到觀光政策僅是項籌碼,隨時都可能淪為政策的犧牲品。 新的契機出現在馬習二會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釋出願讓更多人到台灣走走看看的風向,如能順勢而為,讓兩岸觀光恢復其應有的生機,甚至更進一步,做為新政府與大陸方面往來的突破口,則處於谷底的雙邊關係,說不定可出現好轉的跡象。 更重要的是,當前兩岸之所以互動不佳,是來自彼此缺乏了解,如能藉由兩岸之間的互訪,累積善意,增加彼此的認識,消弭一些不必要的誤會,說不定賴清德選前那句「請習近平先生和好朋友一樣,吃頓蝦仁飯,再加上一杯全糖珍珠奶茶」的話,有實現的一天。

MORE

社論--廢死與否的爭議

社論 「作為法定刑之一的死刑是否違憲」,憲法法庭於昨日進行言詞辯論,以作為釋憲依據。由於目前的民意仍有八成以上反對廢死,而高院近年來的判決已趨於廢死,現任大法官泰半是蔡英文總統提名,意識形態偏向民進黨的廢死主張,兩股力量互相衝擊,不管結論如何,這項言詞辯論將是台灣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里程,備受矚目。 目前有三十七名等待執行的死刑犯,他們主張死刑侵害人權尊嚴、生命權,聲請憲法法庭審理。十五名大法官中有三人迴避,宣告死刑違憲只要七票,而審案的十二名法官中有六人最晚於今年十月卸任,這樣的結構要針對如此重大的議題做出釋憲,也備受疵議。畢竟蔡英文總統提名的大法官在過去的釋憲主張多有意識形態傾向,而六名屆退的大法官放個起身砲,回饋民進黨的栽培,也是很自然的聯想。 面對憲法法庭的辯論,國民黨日前舉行「死刑存廢,人民作主」的記者會,要大家都聽見被害者的聲音,「台灣犯罪被害人人權服務協會」副理事長許福生疾呼,「加害人被判死刑後又不執行,對家屬是二次傷害」。的確,所有被判死刑的殺人案件,都可以聽到被害家屬痛苦的心聲。 殺人犯每次出庭,都可以聽見被害人家屬嘶聲竭力的呼喊,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難走出痛失親人的陰影。一九八七年發生的陸正被撕票案,陸父陸晉德一生都在為此案奔波,遭判死刑的邱和順至今尚未執行,陸晉德獲知邱某還有機會再審,痛罵政府是在懲罰被害人家屬、拯救罪犯。而被告律師卻指責他「將來上帝會審判你」,這是一個怎樣顛倒是非的邏輯? 殺人者可以主張「死刑侵害人權、生命權」,而他們侵害人權、生命權又怎麼說?有些死刑犯一連殺了數人,不但毫無悔意,且以各種方法諸如精神病症以迴避法律判死,即使至今判死已經超過三十年仍再企圖迴避執行,他們在殺人的當下,有想過被害人的人權和生命權嗎?被害人的生命權又該向誰去討? 對於廢死議題,法務部主張死刑制度合憲,大多數國家都是經過立法或修憲程序廢除死刑,經由憲法法庭直接宣告違憲者極少,且也都必須行政、立法機關有一致共識。若驟然宣告死刑違憲必然引發社會極大的衝突與對立,更侵犯了立法權。國民黨立院黨團也提出「法庭之友意見書」聲請,支持維持現行死刑制度,主張死刑存廢應該尊重民意,若驟然宣告死刑違憲必引發民怨,衝擊法律秩序安定,且介入立法政策自由,破壞權力分立原則。 在中華民族傳統法制中,三千年來,無論刑罰制度如何演進,廢死從來不是選項,「殺人償命」是基本的原則。即使到了今天,廢死也不是普世價值,廢死團體強調的聯合國兩公約──《公民及政治權利公約》和《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公約》,雖強烈捍衛天賦人權,卻沒有明確要求締約國修法廢死、停止宣判或執行死刑。而包括美國、日本、南韓等一百多個國家至今都沒有簽署兩公約。 廢死在台灣社會是個爭議極大的議題,不但毫無共識,且多數民意反對。民進黨似無須以「進步價值」之名,違逆多數民意和人民情感;大法官更應體察傳統價值和台灣社會的普遍主張,做出明智的決定。  

MORE

社論--登太平島與維護主權

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二十名藍白立委規畫考察太平島,引來民進黨的一陣譏諷,說是給政府添亂,甚至諷刺是「小丑團」。民進黨對著中國大陸口口聲聲要維護台灣主權,如今面對自己擁有的太平島,不但不敢大聲維護,還反譏要維護主權的在野黨;為了扈從美國的政策,不僅忘了我是誰,連自己的主權也可以視而不見,說明了「護主權」只不過是民進黨選舉的口號而已。 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的在野立委訂十八日登太平島考察,立即引來民進黨團的反對,黨團幹事長吳思瑤不但批評在野立委此行是讓台灣成為麻煩製造者,同時還拉國民黨的陳永康下水,指他沒有同行是因為拒絕背書,說陳永康是唯一國防專業的立委,「可見登太平島不是明智的行為」。隨即遭陳永康否認,他是另有要務。 民進黨在立法院淪為少數黨之後,多次表決全面潰敗,但是黨團總召柯建銘和幹事長吳思瑤不思檢討,其實國會的生態早已改變,還活在一黨獨大的呼風喚雨時代,過去鴨霸通過所有的法案和預算案,事後衍生出無數的弊端,甚至在立法院掩護行政院所有政策,包括錯誤的能源、疫情期間的黑箱決策、NCC的胡作非為等,至今還無法還原真相。 由於難以適應國會生態的改變,柯建銘和吳思瑤的言行愈來愈荒腔走板,動輒說在野黨「毀憲亂政」,柯建銘甚至說「花蓮地震是老天有眼」,就像吳思瑤批評在野黨登太平島是添亂、是「小丑團」一樣,在國人看來,柯建銘和吳思瑤在立法院的表現才真正是「小丑二人組」,完全與民意脫節。 太平島該不該前去,這根本是無庸置疑之事,尤其在國際間對於南海爭端四起之時,登島正是維護主權的宣示。二○一六年,馬英九趕在國際仲裁法院公布仲裁結果前登島宣示主權,當時美國也是極力勸阻,但主權之事怎能聽美國擺布!馬英九毅然前往並發布南海主權倡議。 今年太平島碼頭整修工程竣工,各界呼籲蔡英文總統在任滿結束前登島視察,順便宣示主權,應該是任期圓滿畫下句點的壯舉,一如陳水扁總統在二○○八年卸任前登島一般。不料蔡總統礙於美國的阻力,不但不敢前往,國安單位還找種種理由說是有安全顧慮,甚至有學者批評是在野黨的政治攻防,甚至反果為因,說「如果馬英九當初不登島闖下大禍,國際仲裁就不會將太平島裁定為礁」。 有這些學者在護航,也難怪民進黨有底氣譏諷在野黨是小丑團。國際仲裁法庭本來就有立場,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宣示主權,國際間誰會替你爭權益?美國為了圍堵中國大陸,不斷在南海生事,鼓動菲律賓,甚至結盟日本、南韓,只有民進黨政府跟著美國搖旗吶喊,說登島行為是「為中國助威,給自己政府添亂」,有這樣無能、自失立場的政府也就認了,還不准在野黨去登島宣示主權,難道民進黨要將太平島拱手讓人? 登太平島是如何替中國大陸助威?又是如何給政府添亂?兩岸政府都主張南海九段線擁有主權,我們宣示我們的,替大陸助什麼威?美國在南海生事,登太平島只會給美國添亂,在野黨宣示主權,給政府添什麼亂?民進黨為了親美抗中,所有的邏輯都亂了,連主權也不要了。台灣人民能認同嗎?

MORE

社論--龍年英譯與文化自信

今年是農曆甲辰龍年。關於龍年的英譯,過去中國大陸都稱「dragon」,今年官媒環球電視網(CGTN)和央視在報導龍年活動時,同步將龍年改譯為「Loong Year」,由此掀起一場龍年英譯與文化自信的爭論。 央視網引述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院長彭萍教授指,十九世紀初,英國傳教士馬什曼在著作中提到中國的龍,注音是loong,解釋時使用了dragon一詞,後來另一位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出史上第一部《華英字典》,將龍譯為dragon,被沿用至今。 報導並指,西方的dragon形象邪惡負面,中國的龍則是代表好運吉祥。因此「loong」更貼近中國龍的原意。 《北京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稱,很多西方人看待中國,帶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審視,「比如近代史上,別人就把我們表述成『黃禍』、 『東亞病夫』」。文章強調,「在解決了『挨打』、 『挨餓』問題後,強起來的中國必須解決『挨罵』的問題,主動進行自我宣介」,並稱翻譯問題「絕非沒事找事,實則關乎潛移默化的形象認知」。 對此,有大陸網民表示支持音譯「loong」,指「dragon像大蜥蜴,跟中國龍不一樣」。持反對意見的網民則反諷稱「如果翻譯要改用漢語拼音,那麼春節應該改為Chunjie,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要不要換成Zhonghua Remin Gongheguo(ZHRMGHG)?」 此次爭議,襯托出大陸現今更加強調所謂的「文化自信」,這跟近年的「去英語化」趨勢一脈相承。習近平上台後提倡「四個自信」,抵禦「西方影響」,近年英語的地位在大陸明顯降級。但現階段中文還是無法取代英文,官方只能用宣傳機器來慢慢改變,「dragon」改為「loong」反映出北京當局對掌握話語權的渴望。 弔詭的是,「龍」這個流傳久遠的民族象徵,在中共的意識形態認知上,曾長期視為封建落伍的語詞,因此官方刻意不用,或者引為批判標的。例如改革開放之初,中央電視台製作的六集電視紀錄片《河殤》,就把龍描述為中國傳統文化包袱的象徵,是中國發展困局導因之一。 有趣的是,大陸開始正面看待「龍」,竟與台灣歌手侯德健創作的〈龍的傳人〉這首歌有關。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美國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侯德健當夜奮筆創出〈龍的傳人〉詞曲,經民歌手李建復演唱,搭著校園民歌風潮,令此歌曲變得家傳戶曉,隨後更傳遍中國大陸,「龍的傳人」也成為中華民族的別稱。 農曆新年其實是亞洲多個國家的共同節日,往年也有「Lunar New Year」(農曆新年)和「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的爭論。如果所有字都要追溯到原文、英文譯名一定要在地化,那麼當中國講Year of the Loong,在星馬印尼等地區可能就會要求改為Year of the Naga(那伽)。 持平地說,大陸要改自己的譯名沒問題,只要別強加在其他地方和文化,要求別人換就可以。但大陸一方面希望表現出自主性,也要想清楚自己要什麼,否則就會在「民族自信」與「國際化」之間迷失。

MORE

社論--台灣的烏克蘭習題

烏克蘭遭受俄羅斯侵略的戰爭進入第三年,俄羅斯目前占領烏克蘭百分之十八土地,烏克蘭去年反攻無力,俄羅斯卻愈戰愈勇,美國的新援助卡關,歐洲露出疲態。天主教教宗方濟可能研判大勢已去,認為不如求和以終結烏國人民的苦難,但他「為人民著想,有勇氣舉白旗的人才最強大」的發言,在西方世界引起一片譁然,憤怒之聲四起。   教宗之言太過刺耳,亦不可取,但反映了烏克蘭戰事已走衰,如果美國及歐盟國家不能趕緊援助,烏國敗勢將無可挽救,侵略者的笑聲將更嘹亮。 烏克蘭長期以來的親西方路線其來有自,但俄羅斯無力阻擋北約東擴,乃興兵入侵烏國。如果烏國忌憚俄羅斯戰力,且體察其生存安全感流失的焦慮,從而對國家生存戰略有更理性認知,委曲求全,以小事大,則免於外敵侵略的機緣應是存在的。 台灣面對中共強烈的統一壓力,內部近三十年來有「和中親美」及「反中倚美」的兩條路線爭鬥,近年美中競爭與鬥爭趨於激烈,執政的民進黨順勢一面倒向美國,同時加大去中國化及台獨化力度。 中共則加強軍事施壓,機艦頻頻在鄰近台灣海空演習,越過海峽中線有如家常便飯,近一個月更利用金門、廈門執法導致兩位大陸人士死亡事件,宣告不存在台灣聲稱的「禁止、限制區域」,並且登上台灣觀光船臨檢,行使管轄權。 兩岸關係更加惡化,且有擦槍走火的風險,導致國防部長邱國正晚上睡不著。 台灣與烏克蘭都被對方視為地緣政治的眼中刺。烏克蘭被侵略之後,友邦強力支援,美國在不出兵的前提下全力相挺,北約歐洲諸國也盡力援助。然而,戰爭資源是有限的,國內民意與黨爭是變動的,各自的國家利益是優先的,援戰兩年後出現疲勞現象。烏克蘭沒有獨立作戰能力,難以度過彈盡援絕與戰士短缺的難題,終究要接受領土被劫的現實,甚至將遭受進一步戰爭損害。 盟邦相挺是烏克蘭至今挺住的主要憑藉,台灣固然戰略地位重要,美國絕不願失去台灣,但必要時能否立即、堅決且持久協防,不無疑問,而且除了日本可能順從美國援台要求之外,是否有任何國家武器相挺,可能比不上烏克蘭歐洲友邦表現的情義。 而援烏的一大便利是烏克蘭與鄰國接壤的邊境很長,方便輸送武器,台灣則是孤島,一旦被封鎖,武器可能援助不上。 萬一共軍武力犯台,美國必然比照對俄國施加的經濟與金融制裁,但對中國大陸造成的傷害可能更小。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一百三十幾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迄今仍是全球供應鏈最重要國家,經濟制裁更難奏效。 至於金融制裁,人民幣國際化近年頗有進展,國際支付系統也堪用,制裁效果可能傷不了筋骨。何況許多國家認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武統算是內政問題,不會介入干預,使願意配合制裁的國家可能不多。  烏克蘭的命運可憫,地緣位置是悲劇發生的一大根源,親歐抗俄政策也是一大原因,美國已逝國務卿曾奉勸烏克蘭應該做為「東西溝通的橋梁」,而不要充當「大國對抗的棋子」。 台灣人看了烏克蘭的悲慘遭遇,應該深思如何避免戰爭發生,省思目前的路線能否為台灣帶來穩定和平?

MORE

社論--黃復興走入歷史

國民黨上周三中常會通過組織改造案,將黃復興黨部改為退伍軍人委員會,並在組發會增設「退伍軍人部」,處理退伍軍人的組織運作。經裁併整合後,黃復興黨部全歸中央和各縣市黨部統一指揮,正式走入歷史。 黃復興黨部原稱國軍退除役人員黨部,又稱榮民黨部,是已故總統蔣經國擔任退輔會主委時於一九五六年所成立。「黃復興」為其黨部代號,寓意「炎黃子孫,復興中華」。 黃復興系統以退伍榮民、榮眷為主,黨員凝聚力強、服從性高,一向被視為國民黨的鐵票部隊;更因黨員只有黃復興黨部能掌握、動員, 而被稱為「黨中之黨」。 公元兩千年總統大選國民黨首度失去政權,選後裁撤八大特種事業黨部,只留下黃復興一個特種黨部。不過關於併裁黃復興的討論,國民黨內一直存在。 二○二○年國民黨二度敗選,接任黨主席的江啟臣為推動組織年輕化,有意將黃復興黨部調升為退伍軍人委員會,引發內部強烈反彈。後來江啟臣連任黨主席失利,相關改革也跟著叫停。 今年國民黨總統三度敗選,黨主席朱立倫在選後展開大規模黨務組織改造,將黨務人事全面內造化,並一舉裁撤黃復興黨部。未來組織調整後,黃復興在各縣市黨部將整合併入地方黨部。 黃復興黨部走入歷史,一方面是目前黨中央每月三千萬元的費用支出,黃復興就占了五百萬元,資源分配明顯不合理。加上資深黨員凋零,新世代退伍軍人大部分都非國民黨員,只有少部分加入黃復興,讓黨中央不得不正視已出現危機。 過去在複數選區年代,黃復興透過責任區配置,可發揮轉移選票的影響力,但隨著責任區取消,改以單一選區經營,黃復興轉移救命票的功能已經式微。 不過黃復興占國民黨全體黨員近四分之一,在黨內選舉仍然舉足輕重。從黨代表、中央委員到中常委選舉,都有足夠實力可支持特定候選人,歷次黨主席選舉,黃復興黨員票更是兵家必爭之地。朱立倫此時裁撤黃復興,將為明年黨主席尋求連任埋下隱憂,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決心。 基於國民黨的長遠發展,黃復興有必要轉型,只是今年適逢黃埔建軍百年,黃復興黨部副主委羅睿達表示,黨中央切割黃復興,傷了很多老兵的心,很多人揚言要退黨,改加入新黨和民眾黨;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則以「炎黃子孫一場空,復興中華一場夢」,批評黨中央以組織調整為名甩開黃復興。這些都有待黨中央妥適處理。 黃復興雖因「黨中有黨」而被詬病多年,但目前國民黨中央沒錢沒人,之所以還有一點底氣,就是因為握有直屬黨中央的黃復興部隊,必要時可以用來壓制地方派系。 一旦黃復興部隊全部解甲歸田,國民黨各地方就將全部落到派系山頭手上,黨中央勢必更加依賴地方勢力,形成腦體倒掛現象。國民黨如何避免質變,是黨中央在裁撤黃復興的同時,必須嚴肅思考的課題。

MORE

社論--擔責打詐 認真辦案

立法院二月開議至今,很多委員在問為何詐騙案愈來愈多?數位部、法務部、金管會、內政部各依職掌回答,委員認為只在自清,未見成效;為什麼道高一尺,魔卻高一丈? 騙案一直更新,老梗如電話通知欠費、退費,要求轉帳,取得帳號後即盜領走存款。也有匿名網拍者在臉書貼文賣便宜手機,買方匯款卻等不到貨。 去年網路平台刊登徵才訊息,用出國打工可賺高薪為誘餌,勾引求職者赴東南亞國家當詐騙槍手,有人因此喪命;可是類似勾當迄今不絕如縷。 有年輕業務員誆騙同儕購買高價3C產品可賺價差,不必刷卡付頭期款,簽名還可領獎金。中部地區有九所大學數百名學生,接到融資公司催繳通知才知上當。這種無卡分期交易模式竟無專法和專責單位管理;多虧台中市政府邀各方調解,但和解的三百二十名大學生仍背債得還。 詐騙團夥會用新科技行騙,先窮盡手段取得大批個人資料,包括姓名、電話、生日、身分證編號,甚至照片;再藉人工智能創造告急的深偽影音訊息,騙親人為救急難而匯款。 新科立委追蹤網路借貸平台im.B吸金案,受害人七年前即已陸續檢舉,未獲即時處理;直到去年大選前輿論聚焦,檢調才搜索嫌犯,於八月起訴。今年五月法院將開庭,審判長打算傳五百名被害人陳述意見,做為量刑參考。 網路社群和通訊平台充斥名人講述的投資明牌,這些內容絕大多數都非名人表述,而是詐騙團夥假藉名人影像頭銜,誘惑投資人上當。無名電商吹噓健康食品或壯陽藥,消費者難辨真偽,有人服用後,竟然引發腎臟病變。 有立委揭露上網辦理數位美國簽證,美國在台協會(AIT)收費二十一美元;如看搜尋引擎跳出的代辦廣告,收費九十七美元。AIT官網會提醒申請人嚴防詐騙;可是數位部卻無所作為,被立委要求改進。 資訊科技產業日新又新,可用之於善,也會被導向傷及無辜的勾當。立委主張政府分官設職,檢調警有義務和責任取締數位犯罪,金融機關必須有效監理,數位部更應具備從源頭降減騙徒伎倆的技術能力。 立委指出政府成立打詐國家隊,又設打詐辦公室,可是騙案發生數從每月二千二百一十九件仍成長至三千五百四十一件,黑數更多。日前有犯嫌闖數位部開槍,怨懟政府亂花錢;也有立委認為數位部錢多多卻做不出成績,氣得指責所提防詐方案是裝神弄鬼。 稍早還有政務官說:「不可能像保護Baby一樣,保護所有成年人。」豈不令聞者氣短。 打詐知易行難。譬如im.B網路平台媒合借、貸資金,借方得錢興辦事業,貸方賺利息,號稱普惠金融,本旨可行。可是平台業者若持假債權騙投資人注資,付不出利息,就成吸金弊案。 操作騙案者多奸巧有憨膽,會藉政治獻金、提供場所設選舉總部,攀附民選公職、黨政要員。更有涉嫌詐欺、洗錢,與詐團有勾連的律師,為立委站台助選。其意不外是彰顯人脈通天,或是顯擺有了門神好辦事。 im.B自救會發言人曾提四項訴求:強化辦案能量、追回不法所得、追究懈怠責任、重懲吸金詐騙。政府應兌現這些訴求,歸納而言就是司法、監理、數位防詐單位別被門神、黨政糊弄了,應知只有擔責辦案才是正道。  

MORE

社論--光大真善美 福報滿人間

自二十四年前《人間福報》創刊發行,心心念念在傳遞善和美的回報(福報)給讀者、家庭和世人。 媒體的天職是守望和傳播訊息,絕大多數媒體會守望外部威脅,監督公權力機構,傳播教化,或提供娛樂。福報的定位是:為人間守望德智體群動態訊息的媒體,通過常規性時事,分享人間心靈的感動。 福報每天的頭版新聞,多與商業性或公營媒體有別,編輯部會選擇海內外各地足資法式的人與事放在頭題;如愛心媽媽駕著塑膠桶列車,帶身障狗狗兜風;肺功能弱的樂師,竟能克服困難演奏十四種樂器等值得鼓勵的事項,且樂此不疲。 春天百花齊放,福報不惜用珍貴的一版,刊登大幅圖文,期望帶給晨起讀者悅目的好心情。 福報看重攸關庶民生計的公共政策,電價要漲、水庫半乾、全球生育率與人口議題、青年與銀髮的生活與就業情況、氣候變化與糧食供應、減碳與產業發展等,有背景解析,也有評論。 福報願意用頭版報導高中、大學籃球聯賽的全過程,當綜合性報紙縮小體育新聞版面,或偏重職業賽事及國際賽得獎報導時,福報從校園體育賽事投入編採資源,培育運動風氣,已具品牌效果。 福報認真推廣科普知識,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圖表,說明圓周率故事;羊在陡峭崎嶇的山岩上為什麼行動自如?不同植物是如何吸收二氧化碳?數學難理解怎麼辦?六十年前寂靜的春天出版,如何正視蔬果殘留農藥? 科技正高速演進,人工智能(AI)跨越語言障礙,有助人際溝通;能為醫護節省文書作業時間,提高手術後業務效能;讓自動駕車和無人機運輸更省力。可是人工智能用在深偽詐騙、軍事行動上,破壞力也大。 福報隨技術進階介紹AI運作常識,助長讀者前瞻未來的能力,勇於學習並更新本身技能。福報還常報導宇宙天文、衛星探月、量子運算等進程,兼及物理、化學、生物科技的源起與應用。 網路即時新聞和社群平台的短影音,深度改變了建制媒體生態。今天印刷平面型報紙和所屬網站,不只報導重要的傳統新聞,還提供服務型新聞內容(Service Journalism),傳播醫療常識、怎麼吃才健康、家居烹飪食譜、適時適度的運動方法。 福報自創刊起就有服務型新聞內容,近似生活百寶箱,向讀者介紹蔬食餐點做法,怎麼吃才富於均衡營養,農曆節氣與養生之道;慢性病和急重症的初期癥狀,適量運動的保健方法等。 福報關注讀者精神生活,會報導寫實的人生故事,提供讀者在遇到挫折、不幸事故時,可以參考他人經驗,自我療癒,藉正向心靈,勇對人生。 福報會介紹鄉土和近現代興替故事,中國各朝代傑出人物的貢獻,創作古文、詩詞的背景與心緒等,提供讀者豐富的人文養分,進而思古自勵,並敦品修身。較之建制媒體熱追的若干突發新聞,這些篇章意境悠然,更堪反覆體會。 二十四年前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期勉《人間福報》是一份深入家庭、讓每位家中成員都適合看的報紙。當下傳統媒體正遭網路巨鱷(Inteternet Giants)與多元網媒夾擊,福報得到讀者支持,通過市場機制,承載著佛法的修持,走入全球千家萬戶華文讀者的家庭。未來福報仍會秉持初衷,續送善美的回報到人間。

MORE
/9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