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兩岸 | 人間福報

全球

浮雕壁畫 大廳造萬里長城

【本報綜合報導】壁畫可以為最普通的空間帶來新的生命。中國大陸近年興起了「浮雕壁畫」藝術,藝術家拿著刻刀、鏟刀,爬上高腳架,使用石膏、油漆等多種材料,讓壯美河山壁立於大廳,其中〈浮雕長城〉的3名年輕創作者梁銘傑、裴一凡、何珊,以凹凸不平的牆壁,記錄了中國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山川風貌,帶領觀眾踏上視覺之旅,在網路上爆紅。 3名年輕人創立的「百畫齊放」工作室,現位於清遠市清城區。這個平均年齡僅26歲的年輕團隊,透過短影音平台在網路上承接中國各地的訂單。他們在2019年因畫而結緣,到現在,3人已攜手去過了中國20多個省分、上百座城市。 40公尺壁畫  耗時9天完成 26歲的裴一凡說,她從國中就開始上專門的美術訓練班學習繪畫。最初,父母並不是很贊同她學習畫畫,覺得是「不務正業」,讓她更多地把重心放在學習上。但後來父母看到了她的堅持與熱愛,也看到了她在繪畫上表現出來的天賦,最後同意她走上美術這條路。 2019年,裴一凡在深圳大芬村認識了梁銘傑、何珊,那時3個人都是訓練機構的美術老師。後來,志同道合的3人決定自主創業,成立了百畫齊放工作室;他們透過自學影片拍攝及剪輯,把浮雕壁畫創作的過程拍下來,以短影片及小劇場的形式分享到各類短影片平台,慢慢積累粉絲、收穫了網上訂單。 接觸壁畫後,裴一凡慢慢愛上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和文化,留下了很多令人驚豔的作品,例如〈洛神賦圖〉、〈千里江山圖〉及敦煌壁畫等」。 戴著白手套、站在鷹架上用鏟刀塑造出山體、長城的走勢,然後用刻刀一筆筆畫出長城上的磚塊、鑿出城牆,最後再用畫筆為浮雕上色──這是裴一凡與團隊創作一幅近40平方公尺的萬里長城浮雕壁畫的場景。 這幅巨大的〈浮雕長城〉壁畫是2023年12月,他們3人在一名北京客戶的家中完成的。團隊成員梁銘傑回憶,因為太高太大,壁畫起稿的難度非常大,為了畫好這幅萬里長城壁畫,團隊成員曾多次前往八達嶺長城仔細觀摩。裴一凡說,當時天氣很冷,接近零下10℃, 「不過小夥伴們都會相互打氣。耗時9天左右,終於完成了那幅巨大的長城浮雕壁畫」。 以工匠精神傳承技藝、創造價值,把每一幅壁畫都變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是「百畫齊放」的追求。 裴一凡表示,未來希望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結合,創造出更具個人風格的作品。 超人氣壁畫師  粉絲逾860萬 除了「百畫齊放」畫室,29歲壁畫師張麗佳在抖音的粉絲量超過600萬,加上微信、快手等平台粉絲已經達到860多萬,是中國人氣最旺的壁畫師。 影片裡,裝修中的工地、公寓客廳等成了張麗佳的工作場地;身材嬌小的她拿著鏟刀站在幾公尺高的鐵架上,先用筆在白牆上勾勒出作品的大概形狀,再用鏟刀將山水的輪廓「刮」出來,最後用塗料填補上色。在她靈活的畫筆下,一面白牆幻化成一幅立體山水畫。

MORE

【考古的故事】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考古發現50年

文/記者惠小勇、皮曙初、王自宸 銅綠山遺址至今仍是人們認為採冶延續時間最長、採冶規模最大、採冶鏈最完整、採冶技術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礦冶遺址,被國外冶金史專家稱為「在其他任何地方看不到的奇蹟」。 「銅綠山考古發現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的一個新領域,也是中國考古學新開闢的一個領域。」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之一夏鼐曾經這樣評價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時至今日,在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發現五十周年之際,博物館新館於今年六月建成開放,以更為豐富的考古資料和生動的展陳形式,向世人呈現銅綠山作為中國青銅文化奇蹟、礦冶考古奇蹟的歷史文化價值。 「牙刷草,開紫花,哪裡有銅,哪裡就有它。」春夏之交,位於湖北黃石大冶市城區西南的銅綠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遍地紅莖綠葉的海州香薷生機勃勃,在風中搖曳,當地人稱「銅草花」,又叫「牙刷草」。 草木花間,一座紅銅色工棚屋頂建築依山就勢融入礦山,室內結構形如自上而下的斜巷礦道,這就是剛剛落成的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新館。「礦道」底層,有宋、清時期的冶煉遺跡,室外北側為近現代採掘機器布置的工業景觀;新館建築上端則與古銅礦遺址連為一體,商周時期多處採礦遺址分布其間;在其西側,還有現代採掘銅鐵礦石而形成的一個巨大露天採礦坑。 錯落起伏的景觀視野,不僅給人以獨特的藝術美感,也映照著古代中國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 改寫青銅文明歷史 二○一二年,也是春夏之交,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樹祥等考古工作者在銅綠山岩陰山腳撥開一片銅草花,打開一個考古探方,驚奇地發現,深埋地下竟有一片神祕的腳印痕跡。 在礦冶遺址發現古人足跡十分罕見,考古人員迅速邀來公安部痕跡鑑定專家一同現場勘查,先後共發現足印三十五枚,數量較多,保存狀態各異,鑑定為赤足腳印,具有年代久遠的特徵,完整印痕長者有二十六公分。隨機抽檢部分足印推測,其中一人身高約有一百七十二公分,而另一人約為一百五十二公分到一百五十四公分。有些腳印有內側淺、外側深,或者橫向移位等跡象,似乎是當時正在溼地上負重前行。 考古工作者推測,這些古人腳印,正是銅綠山古銅礦的礦工們留下的。根據這些腳印,不僅可以推斷古代礦工們的高矮胖瘦等特徵,還可以還原他們當時或背或挑等各種勞動場景……礦工勞動的足跡,將人們的視線牽回到古代礦冶文明的奇觀。 而真正改寫中國古代青銅文明歷史的,是一九七三年,大冶銅綠山一把銅斧橫空出世,震驚天下! 當時,大冶有色金屬公司銅綠山銅鐵礦企工人在銅綠山露天剝離和採挖過程中,先後發現冶煉渣、銅斧等物品,此外,還發現古坑木、古坑道等遺跡,似乎是一片當地人稱為「老窿」的古礦井。有的古坑木被當地老百姓撿回,當作生火做飯的極好燃料。此後,湖北省博物館還從當地居民手中徵集了一件最大銅斧,重達十六點三公斤,被譽為「中國第一斧」! 這些發現引起礦山負責人的注意,他們將其中一把重三點五公斤的銅斧郵寄至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並函告現場情況。中國歷史博物館立即回電「保留現場」。幾天後,來自北京和武漢的專家抵達銅綠山,經過一周的考古調查,初步認定這裡是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型採礦遺址。一個沉埋二千餘年的古代礦坑被認知,從而重見天日。 古代礦冶難得一見 一九七四年至一九八五年,大陸國家文物局組織專業人員,對銅綠山礦山生產區暨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南北長約二公里,東西寬約一公里,包括銅綠山、大岩陰山、小岩陰山等十二個礦體進行考古調查發掘,進而開展「考古大會戰」,先後發現商周、漢唐時期採礦竪井和盲井二百三十一個,平巷和斜巷一百多條,東周時期鼓風冶銅爐十二座,宋代炒銅爐十七座。推測古代採礦井巷總長度八千多公尺,冶煉爐渣達四十萬噸以上,冶煉紅銅達八萬至十二萬噸,其規模之宏大、採冶技術之高超舉世矚目。主要開採時間從三千五百年前商代中期一直到西漢時期,延續一千多年。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的首次發現,使整個世界為之驚詫。一九八○年六月,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召開的中國古代青銅器學術討論會上,夏鼐先生宣讀題為《銅綠山古銅礦的發掘》論文,向世界宣告,中國商周時代青銅器鑄造業與採礦、冶煉業已經分工進行。國際考古學、冶金史等方面專家紛紛來到銅綠山,目睹「難得一見的古代礦冶遺物」。 猶如一部冶金史百科全書 2000年前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大陸著名考古學家殷瑋璋說,早在一九二八年發現安陽殷墟遺址之後,中國考古人就面臨一個困惑:殷商時期如此數量龐大的青銅器是由何人製造,銅料來自何方?考古工作者曾經尋找了很久,卻一直沒有結果。 重達八百七十五公斤的司(后)母戊大方鼎、氣勢磅礡的曾侯乙編鐘、精美絕倫的越王勾踐劍……古代中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青銅文化奇蹟。但是因為缺乏考古證據,一些學者提出中國青銅文化「外來說」。有人甚至斷言:「如果中國不產青銅,那中國的青銅器也應該是舶來品。」直到發現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長期讓人困惑的青銅鑄器用料來源問題才豁然霧解。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指出:「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中國青銅文化是一部完整獨立的發展史,彰顯其在人類冶金史、科技史和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九八二年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被大陸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二一年榮列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凝聚古代工匠智慧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的核心,現場展示一處井巷縱橫交錯、密如蛛網的「地下迷宮」。這便是考古發現銅綠山古銅礦七號礦體一號採礦點的原址。為了原地保護和展示,早在一九八四年,就建起這座長三十六公尺、寬三十公尺的展覽大廳。置身展廳迴廊,俯身看去,只見腳下由黃土、木架構築的「迷宮」錯綜盤亙,竪井、斜井、平巷、盲井層層疊壓,排水巷道和木製水槽蜿蜒其間,清晰地展示了古代先民運用木架支護開拓井巷、採掘礦石的情景。 一號「老窿」主要是春秋時期地下採礦場,有的早到西周,距今超過二千五百年。在木製榫卯框架支護下至今仍保存完好,有些井巷變形較小,甚至可以容人爬身進入。 在博物館新館「鍊銅有方」展廳裡,一件特殊的「國寶」引人駐足:看來只是黃泥築起的一座土爐灶,卻凝聚著古代礦冶工匠們的智慧。熊熊爐火中,礦石熔煉為銅錠,成為青銅器鑄造的主要原料。這是銅綠山遺址發掘的六號鍊銅竪爐。保存完好的六號竪爐,復原高度為一點六公尺,爐缸為橢圓形,缸底有「火溝」(防潮溝),爐缸前設有「金門」(排渣、出銅口),爐缸兩側有「鼓風口」,整體上已經基本符合現代鼓風爐的構造。 春秋早期就發明和使用鼓風爐鍊銅,這不僅在中國是首次發現,在世界冶金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冶銅工藝世界前列 銅綠山堪稱兩千多年前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已故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譚維四曾指出: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就是一部立體式的冶金史百科全書。他說:「當人類歷史進入青銅時代後,銅礦的開採、銅的冶煉、青銅器鑄造的水平,是其社會生產與科學技術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銅綠山古銅礦的考古發掘表明,其採礦、冶銅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處於當時世界的前列。」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MORE

陸4月社融數據超預期惡化 專家:存款搬家所致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4月金融數據罕見負成長,多數觀點認為這意味著金融空轉,並擔憂大陸經濟可能快要步入蕭條。不過大陸機構與專家分析則認為,負增長與暫停銀行手工補息、金融數據「擠水分」等技術性因素的擾動有關。 人行日前發布社融數據顯示,4月新增人民幣貸款7,300億,新增社融減少人民幣1,987億,去年同期1.22兆元,為2005年以來首次錄得負值;廣義貨幣(M2)年增率7.2%,為有統計以來最低增速;狹義貨幣(M1)年減1.4%,前值1.1%,為有統計以來第二次出現負增長。 對於4月信貸社融的規模和結構,外界認為幾乎全口徑超預期惡化,特別是新增社融規模、M1年增率、民眾和企業的短貸與中長貸等多個指標同時呈現負增長,連機構都稱「實屬罕見」。 對於上述數據,大陸網上引起許多討論,多數討論跟預期仍低落,民眾、企業信心不足,導致借貸降低、民眾提前還房貸,存款進一步高企,經濟仍低迷有關,也有觀點擔憂大陸經濟可能將逐漸步入蕭條。 國盛證券研報則指出,數據回落也是地產和消費等內需不足的體現,但判斷降幅會如此大屬於技術性因素擾動,畢竟4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進出口、中觀高頻等數據均未如此異常。 對於貨幣供應量增速明顯下滑,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分析,主要原因為自4月以來,在季節性因素以及手工補息受到嚴格監管的背景下,許多存款資金轉移至銀行理財等資管產品等「存款搬家」現象;貨幣供應量下滑主要是由於監管對於部分不合規的存款產品「擠水分」,也和目前財富管理方式更加多元有關。 另外,也有分析認為金融業增加值的核算方式也產生一定影響。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表示,以往金融業增加值季核算方法參考存貸款增速,今年第1季開始,大陸統計局修改為參考利息淨收入、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等指標。 張瑜指出,4月以來,地方政府通過督導存貸款提高金融業增加值的動力明顯減弱,也與4月金融總量增速下行有一定關係,相關影響可能會在年內持續顯現。 展望後市,國盛證券預計,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存、需求不足仍突出,穩經濟、穩信心、穩物價亟待政策再加碼,貨幣寬鬆還是大方向,有很大的機率還會降準降息。

MORE

金廈小三通復航迄今旅客破百萬 成兩岸黃金通道

【本報台北訊】金廈小三通客運航線自去年1月7日復航以來,截至4月5日上午,運送旅客突破百萬人次。目前金廈航線往返航班每日達16班次,成為兩岸交流往來的黃金通道。 中國新聞網報導,和平新星客船5日上午載運344名旅客,緩緩靠泊廈門五通客運碼頭,至此,金廈小三通客運航線復航後安全運送旅客突破100萬人次。 根據廈門海事局統計,自去年復航以來,金廈小三通客運航線已安全營運5487航次,運送旅客總計100萬2261人次,其中出境廈門49萬8255人次,入境廈門50萬4006人次,船舶平均實載率58.36%。 報導指出,復航以來,金廈小三通客運航線航班逐漸加密、往來客流快速增長,往返航班由每日2班次增加至16班次,已成為兩岸交流往來的黃金通道。 為做好金廈小三通客運航線安全保障工作,廈門海事局不斷提升監理服務水準。 台灣旅客紀曾沛在報導中表示,兩岸就是一家親,多交流、多旅遊,造福兩岸人民;康燕華則表示,都是一家人,這邊(廈門)服務很好,比我們大家講的想像中不一樣,對我們台胞很照顧。 兩岸金廈小三通客運航線自2020年2月10日起,因新冠疫情停航近3年,直到陸委會宣布,自去年1月7日起透過金馬地區民眾春節交通專案復航,而後於去年2月7日常態化實施。 去年3月25日開放小三通客運中轉,並從去年7月20日起開放持探親證陸籍人士經小三通客運往返兩岸。

MORE

陸方釋出善意 國民黨:樂見兩岸對等互惠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國民黨立法院黨團17人訪問大陸,陸方再次釋出利多。大陸文旅部宣布先開放福建居民赴馬祖旅遊後,大陸海關總署再宣布,將批准台灣文旦柚輸入。國民黨中央今天回應,樂見兩岸有對等互惠的經貿、旅遊政策進展。 大陸文化部副部長饒權宣布,將率先恢復福建居民到馬祖旅遊,並在平潭到台灣的海上客運直航復航後,恢復福建居民經海上與空中直航赴台團隊旅遊。 大陸海關總署也宣布,將於科學評估的基礎上,依法依規批准符合大陸檢疫要求的台灣文旦柚輸入大陸。 國民黨表示,樂見兩岸有對等互惠的經貿、旅遊政策進展。相信不論是開放福建居民到馬祖旅遊,或是開放文旦輸陸,都是兩岸經貿重新累積良好互動的開始。

MORE

大陸證監會今年執法重點 打擊欺詐及財務造假

【本報綜合報導】大陸中國證監會提出2024年執法工作重點,將重點打擊欺詐發行、財務造假、佔用擔保、違規減持等違法違規行為,密切盯防並嚴厲打擊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影響市場正常秩序的違法行為,為投資者入市提供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 據金融界報導,中證監發布2023年執法情況綜述,稱去年以來按照全面加強金融監管要求,強化政治引領,忠誠履職盡責,凝聚系統合力,零容忍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努力做到監管執法長牙帶刺、有棱有角,強本強基、嚴監嚴管,全力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2024年,中證監將從嚴打擊嚴重危害市場平穩運行、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社會影響惡劣、群眾反映強烈的證券期貨市場違法行為,為加快建設安全、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保駕護航。 執法工作重點包括:強化跨部門跨領域跨市場監管協作,加強現場監管與非現場監管聯動、訊息披露與交易監管聯動、現場檢查與稽查調查聯動,堅決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其次是嚴查重大案件;並將提升執法效能,加強對案件辦理全流程全周期管理,強化過程監督。 此外,持續深化合作,加強與相關部委、地方政府在訊息通報、數據共享、案件辦理等方面的聯動;提升執法透明度,及時通報財務造假、操縱市場等類案辦理情況及典型案例,實現辦理一案,教育一片,警示一方效果。

MORE

咖啡是精神食糧 上海咖啡店9553家全球之冠

【中央社台北訊】中新網報導,2024上海國際咖啡文化節1日開幕,開幕式上發布的「2024中國大陸城市咖啡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上海咖啡店數量達到9553家,連續3年成為全球咖啡店最多的城市。 報告指出,上海也是外資咖啡企業最集中的中國城市,以2056家外資咖啡企業領先全中國。中新網訪問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徐劍表示,上海已經成為外資咖啡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 上海連續3年成為全球咖啡店最多的城市,自2021年6913家開始,2022年8530家,2023年則是9553家。 圖/記者張睿杰 徐劍還介紹,中國本土品牌的創新,帶動全球咖啡產業面向中國市場開發「東方的味道」,「我們看到茶和咖啡這樣一個組合,已經成為中國咖啡市場一個最為亮眼的場景,包括鐵觀音拿鐵、烏龍茶拿鐵、茉莉花拿鐵,甚至包括醬香拿鐵,已經成為2023年中國咖啡市場一個非常有趣的圖景。」 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咖啡相關企業已達38萬4859家,較2022年增加15.65%。另外,報告還指出,中國製的咖啡機受到海外市場歡迎,2023年中國的義式咖啡機出口總額達到人民幣75.5億元(約新台幣339億)。

MORE

「中國天眼」再有新發現 快速電波爆發具高度隨機性

【本報綜合報導】位於大陸貴州,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再有新發現。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團隊近日提出一種全新分析架構,發現快速電波爆發在時間-能量二元空間上的遊走接近所謂的布朗運動,也就是表現出了高度的隨機性,成果刊載於4月號大陸期刊《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上。 中國天眼(FAST)是500公尺口徑球面無線電望遠鏡,是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於2020年通過驗收,正式投入運行。 央視報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團隊利用中國天眼的豐富數據,提出了一種全新分析架構「Pincus-Lyaponov相圖」,得以量化爆發事件的隨機性和混沌性,揭示了快速射電暴(快速電波爆發)的時間-能量表現與地震和太陽耀斑(閃焰)等存在本質區別。報導指出,這種差異挑戰了快速電波暴的星震起源。 快速射電暴是一種來自宇宙深處短暫而強烈的無線電波爆發,其在千分之一秒的時間內能夠釋放巨大的能量,足以驅動人類社會上兆年。人類在2007年首次發現快速電波暴,但至今為止,這些強大的能量是如何產生的還未可知。 報導指出,科學家猜測蘊含著極高能量密度的所謂緻密天體,例如中子星或黑洞,很有可能是快速電波暴的起源。 而中子星的訊號像燈塔一樣,規律地掃過地球,非常穩定,能否從快速電波暴中看到規律出現的訊號引起好奇,但是研究顯示,即便是觀察毫秒到秒量級的週期都沒有,因此促使科學家持續探究快速電波暴的發射方式。

MORE

全球首個擬人奔跑人形機器人 時速可達6公里

【本報綜合報導】央視報導,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27日在北京經開區發布全球首個純電驅擬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天工」,能以每小時6公里的速度穩定奔跑。這也是其自主研發的通用人形機器人母平台,可開放給行業使用。 報導指出,「天工」身高163公分,輕量化體重達43公斤。該機器人配備多個視覺感知傳感器,配備每秒550萬億次操作算力、高精度的慣性測量單元(IMU)和3D視覺傳感器,同時解決基本運動控制問題。此外,「天工」還配備了高精度的六維力傳感器,以提供精確的力量反饋。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表示,「天工」具備開源開放性和兼容擴展性,可以實現開放調用通訊接口,靈活擴展軟、硬體等功能模塊,充分滿足不同應用場景下需求;同時,「天工」採用其獨立自主研發的全新人形機器人運動技能學習方法「基於狀態記憶的預測型強化模仿學習」,能實現全球首例純電驅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的擬人奔跑。 同時,「天工」在盲視狀況下,能夠平穩通過斜坡和樓梯,對磕絆、踏空等情況也能做到步態的敏捷調整。意味該款機器人的運動控制方法對各種地形的強大適應性,在後續開發的基於感知的步態後,能帶來更強的通過能力。 近年人形機器人為全球科技公司爭相取先機的賽道。特斯拉CEO馬斯克在23日才表示,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擎天柱」今年底就有可能在工廠中執行任務,最早可能在明年年底上市。而此前馬斯克在1月發布一段「擎天柱」人形機器人在公司工廠自己疊襯衫的視頻。

MORE

「樂見大陸民眾多去祖國寶島看一看」 習近平釋交流善意

【本報綜合報導】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10日下午會見前總統馬英九,根據官媒新華社通稿,習近平在會見中,特別就花蓮地震表示哀悼與慰問。習近平還強調,「要從中華民族長遠發展把握兩岸關係大局」,只要不分裂國家,兩岸同胞完全可以坐下來,「就家裡人的事先接觸交流起來」,更罕見表態「樂見大陸民眾多去祖國寶島看一看」,似乎有意推出讓大陸民眾到台灣的措施。 馬習二會,大陸方面派出的陣容,除了習近平外,還有兩位中共政治局常委王滬寧與蔡奇,以及國台辦正副主任宋濤與潘賢掌,規格明顯高於2015年馬習會。 新華社10日晚間發出一則報導,介紹習近平會見馬英九的內容,除了現場採訪媒體已經發出的消息之外,還有揭露習近平對地震的慰問,習近平說,「4月3日,花蓮縣海域發生7.3級地震,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我對遇難同胞表示哀悼,對災區民眾表示慰問」。 此外,習近平還強調,兩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期盼,「我們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來把握兩岸關係大局」。 習近平提出四點看法,包含「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呼籲兩岸同胞要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共同追求和平統一的美好未來,把中華民族的命運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還有強調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關鍵是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核心是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基本事實有共同的認知。只要不分裂國家,只要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兩岸同胞完全可以坐下來,就家裡人的事先接觸交流起來,增進了解,累積互信,化解矛盾,尋求共識。 習近平還提及「堅定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表示大陸有能力帶領14億多大陸同胞過上好日子,也完全有能力同台灣同胞一起共創美好未來;他還指出「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兩岸同胞要堅定中華文化自信,自覺做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弘揚者,並就兩岸交往宣布「我們將採取更有力措施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交往交融,讓兩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促進心靈契合」,他提到「我們熱誠邀請廣大台灣同胞多來大陸走一走,也樂見大陸民眾多去祖國寶島看一看」。 最後習近平強調「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表示經過百年奮鬥,「我們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迎來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不僅實現了孫中山先生當年描繪的藍圖,而且創造了許多遠遠超出孫中山先生設想的成就」。

MORE
/1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