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兩岸 | 人間福報

全球

【微文創大翻轉】東平大宋不夜城 帶著遊客穿越宋朝

文/記者邱犇 「今年大宋不夜城可真是火了!」從山東濟南自駕而來的遊客王學峰感歎道。一場人間驚鴻宴,一睹大宋盛世顏,從今年初,山東省東平縣大宋不夜城盛大開園,便在網路平台上迅速走紅。 夜幕降臨,華燈亮起。轉眼間,東平大宋不夜城讓人彷彿置身於宋代繁華市井中,儼然一幅「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生動景象。 宋朝,可以說是中國夜經濟最為繁榮的時期。北宋建立後,國都開封的坊市制度徹底打破,居民面街開肆。當時的夜市上,人員往來,叫賣聲綿延不絕。在《東京夢華錄》中,「一天燈霧照彤雲,九百遊人起暗塵」的描繪,既籠罩著迷離詩情,又襯托出「車馬闐擁」的景象。作為鄆州和京東西路治所的東平府,也成為中國最繁榮的城市之一,蘇軾詩中「名都信繁會,千指調笙簧」描繪的就是東平府。 「大宋不夜城的建造,是依據張擇端筆下的汴梁盛景所設計的。」大宋不夜城工作人員劉陽表示,「景區依託原本的水滸影視城,占地四百畝,升級改造面積二萬五千平方公尺,按照一街兩巷多點的不夜城模式,打造集演繹、美食、娛樂、科技、文化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旅項目。」 大宋不夜城的主街道「華燈錦里」,總長五百公尺,寬十一公尺,沿街兩側的府邸建築、商鋪和夜市攤位燈火輝煌,展現出繁華熱鬧的場景。在這條長街上有十八幕傳統藝術演繹,每天晚上,演員們身著宋制漢服,有的和著歌樂敲起宋代街鼓;有的彩袖翩躚,跳起一支優雅的宮廷舞;有的化身「聖手書生」,伴著音樂筆走龍蛇……「這些表演都是以宋代傳統文化為底色,再進行現代改編,讓遊客更能夠接受、欣賞。」劉陽說。 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 「最喜愛的還得是不倒翁表演。」王學峰道出了不少遊客的心聲。衣裙輕舞,巧笑倩兮,「不倒翁小姐姐」燕孜婷和往常一樣,經過一個小時的化妝,用布帶將雙腿固定在半圓形金屬道具的支撐鐵架上,站上舞台進行表演。 音樂聲起,燕孜婷隨著節奏起舞,一顰一笑將宋朝佳人的神韻演繹得淋灕盡致,時不時還給觀眾發去棒棒糖、玫瑰花,台下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平常表演的時候,舞台下面可以說是裡三層、外三層,大傢伙都非常熱情。」燕孜婷說,可能因為自己在短視頻平台有一定流量,不少遊客專程從外省來看她。 一九九八年出生的燕孜婷,原本在西安「跑活兒」,接各類漢服、不倒翁的表演。大宋不夜城爆火後,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哥哥」便推薦她來了這兒。「當時在西安四處奔波,收入也不穩定。我對『好客山東』的人文底蘊印象特別好,聽說這個工作機會是來東平,毫無猶豫就答應了。」 燕孜婷白天排練,晚上演出,由於不倒翁對腰腹用力要求很高,一場二十分鐘的演出下來,她總是累得汗流浹背。「對我來說,這不僅是一份工作,還是在盡我自己的努力把大宋不夜城推介出去,更是在傳播中華傳統歷史文化。」 當傳統文化底蘊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時代化表達讓大宋不夜城這個IP迸發出了新活力。數據顯示,截至十一月十九日,大宋不夜城已累計接待遊客二百七十五點二萬人次。 催生夜間經濟新業態 大宋不夜城的火爆也帶動了景區內各種業態。今年中秋開業的大宋民宿,根據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描述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而建,主要結構取材於茅草、木料、泥土,頗有古代民間及鄉村的味道。「房間也採用宋詞中的詞牌來命名,來住宿的人都覺得很有特色。」大宋民宿負責人欒明明感歎道,「之前遊客可能玩到晚上就走了,現在有了民宿,可以吸引他們在這兒過夜。」 「今年過年,狀元糕日營業額最多的時候能超過一萬元(人民幣︶。」「狀元糕」攤位,攤主趙海濤一邊敲打著木板,一邊高興地說。模具上是糯香四溢的東平特色美食「狀元糕」,攤位前排滿期待品嘗美食的遊客。 極具特色的「御花園東平魚火鍋」,包廂都圍湖而建,遊客在吃火鍋的同時,還能透過玻璃欣賞水上的表演。岸邊紅油沸騰、熱氣滾滾,湖上表演者駕著船,表演著變臉、噴火等節目。店長張大偉說,假期的時候一天大概能接待五、六百人,人多的時候甚至在路邊都擺滿了臨時的火鍋桌。 「大宋不夜城的前身是水滸影視城,裡面沒有更多可玩可感的內容,旅遊停留在觀光上。」謝興慶回憶道,「去年,集團投資二億多元(人民幣),結合宋代文化對這裡進行優化。如今,不夜城的出現,催生了夜間經濟新業態,豐富了夜間生活潮流。」 從「網紅」到「長紅」 將「流量」轉化為「留量」 「做『網紅』容易,變『長紅』難。」東平縣委書記馬煥軍表示,關注度高了,遊客的預期也會變高,因此要更加注重旅遊產品的體驗。如何從「網紅」走向「長紅」,讓「關注紅利」化為文旅競爭力,東平在不斷探索與創新中。 「遇見羅貫中」吸人氣 下午二點,一場沉浸式劇場「遇見羅貫中」在羅貫中紀念館舉行。來自河南濮陽的王子沐身著古裝,與父母一同參與這場集密室逃脫、劇本殺(實況劇場遊戲︶等於一體的「歷史穿越之旅」。 「遇見羅貫中」整場演出以明代羅貫中的經歷為主線,層層遞進,中間加入了不少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任務。「在一樓做任務的時候,當鋪的叔叔給了我一張線索條,上面寫著『故人西辭黃鶴樓』,我需要拿著這張紙條,去二樓找到貼著下半句詩的寶箱。」王子沐說。 王子沐的母親沈女士對這樣的娛樂形式很贊同:「我們昨天去了東平湖和大宋不夜城玩,然後偶然間看到這裡有這樣一個寓教於樂的互動劇場,就帶她來玩了。」 「遇見羅貫中」於今年九月二十九日開演,僅十月就吸引了一千八百人左右遊玩。「今年大宋不夜城走紅,遊客量也更多了,因此我們對紀念館做了這樣的活化與轉型,以吸引更多遊客。」「遇見羅貫中」劇場負責人章方圓說。 如果說「遇見羅貫中」演出的打造是讓遊客有更多的遊玩選擇,那麼邀請外國友人走進各景區,則進一步擴大了東平的「國際朋友圈」。 十一月初,「好客山東,好品山東」外國友人感知體驗泰安行來到東平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十幾名外國友人親身體驗端鼓腔、火筆烙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此前,他們還走進了戴村壩博物館、大宋不夜城等多個景區。「我被這裡燦爛的歷史文明和濃厚的遺址魅力深深吸引,以後有機會要帶我更多朋友來。」來自阿富汗的留學生阿塞姆.沙赫扎德說。 每月更新品牌活動 東平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便寧表示,為了把「流量」轉化為「留量」,東平在基礎設施完善、服務質量優化、旅遊方式創新等多個方面下足了功夫。 為把配套設施做好,東平打造了重點旅遊道路,建設遊客集散中心四處、碼頭十四個、大型停車場八處,設置了自行車賽道、木棧道等慢行系統,形成了「外部交通快捷、內部交通順暢、慢行交通豐富」的旅遊交通網絡。 此外,東平街道塘坊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一排排石砌民房、一頂頂星空帳篷組成的露營基地,吸引遊客近萬人次。目前,東平打造了史樓、塘坊等二十六個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 為給遊客不一樣的旅遊體驗,大宋不夜城每月舉辦不同的品牌特色活動,「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推進黃河文化、運河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將景點『串珠成鏈』,持續做優公共服務,讓遊客玩得安心、舒心,讓東平的文旅之歌唱得更加悠揚。」馬煥軍表示。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MORE

【大陸社會觀察】福廈高鐵 風馳電掣跨越大海

文/記者邰曉安、周義 九月二十八日,大陸首條設計時速三百五十公里的跨海高鐵︱︱福廈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列車穿山越海,一路從福州駛向廈門。 面對近海強風、強腐蝕、大潮差、地震帶影響,福廈高鐵建設者們建成大陸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海洋服役環境高鐵。 跨海、智能、聯通,福廈高鐵創下列車在海面馳騁速度的新紀錄,開啟了大陸沿海智能高鐵建設的新篇章。 98秒不減速過橋 「它是第一條時速三百五十公里的跨海高鐵,牽手兩個鐵路樞紐,跨越三處海灣,由鐵四院總體設計,途經福建沿海五個地級城市,歷時六年建設,試驗列車交會速度創造八百九十一公里新紀錄。」九月十七日,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福廈高鐵項目經理李平卓發了一個長長的朋友圈,用幾組數字細數了自己眼中的福廈高鐵。 自己參與建設四年的跨海高鐵已經建成,在試運行的當天,李平卓終於坐上復興號智能動車,體驗了一把「坐著高鐵看大海」的奇妙感覺。 寧波至廣州高鐵福州至廈門、漳州段,簡稱「福廈高鐵」。這條全長二百七十七點四二公里的高速鐵路,二○一七年開工建設,二○二三年九月二十八日正式開通運營。「和很多線路是逐漸提升到設計速度不同,福廈高鐵部分路段實現開通即達速。」東南沿海鐵路福建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饒惠明介紹,福廈高鐵通過安海灣,列車可以三百五十公里的時速不減速過橋,僅需九十八秒便可風馳電掣跨越大海。 「非常自豪,非常激動。」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福州動車段技術科工程師陳錦熙在試驗列車上執行添乘任務,說起當時「貼地飛行」的感覺,他依然難掩興奮之情。 跨越山海之「智」 蔚藍大海上,蒼茫群山中,為何能架飛虹凌波萬丈,為何能建通途跨越天塹?「智能」成為關鍵詞。 「智能選線技術在福廈高鐵設計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福廈高鐵BIM總設計師孫澤昌表示。 福建依山向海,峰巒疊嶂。在複雜的自然地理環境中規避不利因素,尋求最優解一直是鐵路設計者孜孜以求的目標。通過空天地一體化測繪技術,設計團隊實現了設計控制要素自動解譯與精準提取,結合收集的各類選線控制因素錄入系統,實現了三維智能選線,為福廈高鐵建設選出一條綠色經濟的線路。 儘管如此,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橋隧建設一直是鐵路建設者們避不開的課題。 「正線橋梁八十四座、隧道二十九座,橋隧比高達百分之八十五點一。」東南沿海鐵路福建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吳建華介紹,福廈高鐵全線途經高風險隧道四座,存在淺埋偏壓、湧水湧泥、斷層破碎帶等不穩定因素。同時,特殊橋跨多,結構形式新穎複雜,主跨一百五十公尺以上特殊結構達十四聯。 數字施工與智慧建造技術在福廈高鐵全生命建設周期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建設者們採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BIM、GIS、北斗等先進技術,樹起了高鐵智能建設的新標桿。 孫澤昌介紹,BIM技術首次在福建的鐵路建設中得到全線全專業的應用。「它相當於在數字世界裡對福廈高鐵進行『孿生』,將圖紙上的鐵路『立起來』,精準預測了施工中可能發生的一千多個問題。」 高鐵「四電」工程相當於人的經脈、眼睛、體能和神經,共同為高速奔跑的列車提供動能及指引。建設人員在投入「四電」智能裝備後,通過自主行走的檢測機器人,實現實時數據傳輸,清晰識別線路接觸網零部件狀態,讓高鐵跑得更穩。 智能高鐵的魅力不止於此。在福廈高鐵廈門北站換乘中心,這裡的屋面形似浪花綻放,龍舟式燕尾脊氣勢沖天,美麗造型的背後隱藏著一扇一千四百平方公尺的巨大天氣感應式智能天窗,可實時監測光照強度、風力大小、降雨及室內外溫差等,並自動開合。 中鐵建設集團福廈高鐵廈門北站項目部副總工程師陸飛介紹,換乘中心屋面安裝的是智能光纖系統,可自動跟蹤採集陽光,為旅客創造明亮舒適換乘環境的同時,實現節能降耗,全年可節約用電約七十二萬千瓦時。 在剛剛投入使用的福州南動車組運用二所,智能復興號動車組集結完畢,「陸地航母」整裝待發。作為列車「停車場」和「4S」店,該動車所在大陸首次採用涵蓋動車組畫像、技術管理、關鍵作業過程監控、故障應急處置等技術的動車組智能運維綜合管理平台,旅客的乘車安全從這裡開始得到保障。 三座跨海大橋 破解跨海難題 福廈高鐵三跨海灣,破解了近海強風、強腐蝕、地震帶、不規則潮汐衝擊等建設難題,建起三座創紀錄的大橋:湄洲灣跨海大橋是大陸首座跨海高鐵矮塔斜拉橋、泉州灣跨海大橋是大陸首座跨海高速鐵路橋、安海灣特大橋是世界首座無砟軌道跨海大跨斜拉橋。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福廈高鐵項目橋梁設計負責人楊恆說,建設者們「一橋一策」,運用了各種創新技術、材料與工藝,成功解決了近海強風環境下通行高速列車的技術難題。 結構創新克服困難 以泉州灣跨海大橋為例,泉州灣位於沿海高風速帶,風速大,全年六級及以上風力天數達九十一天。「在高鐵標準中,軌道的標準控制要在振幅一個毫米(公分)以內,一旦超過一毫米的變動差距,就會引發安全事故,因此要避免橋梁因風產生嚴重的橫向晃動和渦振現象。」中交二航局新建福廈鐵路六標項目總工程師羅長維說。 為此,鐵路設計、建設者們為大橋做了諸多結構創新。大橋主梁採用流線箱形結構,並附加導流板、減振欄桿、拉索電渦流阻尼器等有效氣動措施。這些設計,讓列車可以在不設風屏障等防風措施的情況下,在八級大風中以時速三百五十公里通過跨海大橋,甚至在十一級暴風下也不會封閉交通。 在風力較大的情況下實現列車高速運行,還需要解決碎石道砟飛濺的問題。 砟,在鐵路中指鐵軌周圍的小石塊。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鐵軌下面一般都是碎石道床,這種有砟軌道最高運營速度只有二百五十公里。而無砟軌道採用混凝土、瀝青混合料等整體基礎的軌道結構,時速更高。但是,相較於陸地,在跨海橋梁上鋪設無砟軌道並通行高鐵,在國內外沒有先例。 作為福廈高鐵跨海橋梁的收尾之作,安海灣特大橋也是世界首座無砟軌道跨海大橋。經過反覆模擬試驗,大橋建設者和設計團隊找到了適應跨海條件的鋼混結合梁結構參數,主梁採用有效氣動措施,實現時速三百五十公里高鐵列車跨海過橋不減速。 一路山海一路歌 和普通橋梁相比,跨海大橋還面臨著另一項考驗:海洋鹽霧腐蝕。高鐵工程結構的抗腐蝕標準是百年抗腐。而在沿海地區高鹽高溼的氣候條件下,依靠在鋼梁表面刷漆的傳統防腐方式,很難達到這一標準。這關該怎麼過?在多次論證實驗後,鐵路設計者想到了「以銹制銹」。 在安海灣跨海大橋,遠觀會發現橋墩下半部呈現一截白色。這種耐海洋大氣腐蝕鋼,填補了大陸的鋼種空白,也是世界超級鋼技術前沿水平的系列鋼種之一。楊恆介紹,通過往鋼材裡加入微量鎳元素,讓鋼材自身生成致密、穩定的鈍化銹層,阻止海水中氯離子的滲透,就能實現「以銹制銹」的長效防腐效果。此外,鐵四院還運用最新研發的超長耐久防腐塗裝材料,讓橋梁的塗裝防護壽命達到三十年以上。 一路山海一路歌。福州三坊七巷、泉州古城、廈門鼓浪嶼、漳州南靖土樓……坐在列車座椅上俯瞰窗外,一望無際的碧藍,翻飛的海鷗,還有浪花拖尾的船隻,福廈高鐵跨過一望無際的碧藍,將給遊人開啟一場人文薈萃、浪漫現代的海濱之旅。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MORE

大陸去年GDP成長率5.2% 投資人關注財政政策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29日發布「2023年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確認經初步核算,2023年大陸國內生產毛額(GDP)達人民幣126兆582億元,年增5.2%,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成長4.1%、4.7%和5.8%,人均GDP和國民總收入分別成長5.4%和5.6%。 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去年GDP達成官方全年經濟成長目標,投資人的焦點將轉向決策官員接下來會採取哪些措施,以帶動經濟成長。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指出,隨著總體穩經濟政策協同發力,社會經濟恢復常態化運行,但中國大陸面臨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仍舊複雜多變,國內經濟復甦步調有所放緩,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內生修復動能仍需加強,恢復和擴大需求是經濟持續回升的關鍵。 大陸國家統計局1月已公布去年GDP成長率為5.2%,達成官方預期目標,此次公布的「2023年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更為全面,涵蓋GDP及一、二、三產業的數據。 第一、二、三產業在GDP的占比分別為7.1%、38.3%、54.6%。另,最終消費支出拉動GDP成長4.3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拉動GDP成長1.5個百分點,貨物及服務淨出口向下拉動GDP共0.6個百分點。分季來看,去年一到四季大陸GDP年增率分別為4.5%、6.3%、4.9%、5.2%。 大陸國家統計局數據還顯示,去年全年人均GDP為人民幣8萬9,358元,年增5.4%。 國民總收入人民幣125兆1297億元,年增5.6%。 就業數據方面,去年末,全大陸就業人員7億4041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億7032萬人,占全大陸就業人口比重為63.5%。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比前一年多增加38萬人。全年大陸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2%,年末大陸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 人口方面,截至去年底,大陸全國人口14億96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億3,267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02萬人,出生率6.39‰;死亡人口1110萬人,死亡率為7.87‰;自然成長率為-1.48‰。 其他方面,去年全年,大陸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上年上漲0.2%,生產物價指數(PPI)下降3.0%,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年增的城市數為20個,持平的為2個,下降的為48個。2023年底,大陸外匯存底為3兆2380億美元,較上年末增加1,103億美元,全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平均為7.0467,較上年貶值4.5%。

MORE

蔡丹君 我們要傳遞的是溫度

文/記者邰思聰 成為短影片博主的第三年,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蔡丹君已經將自己的抖音主頁打造成一個古典文學沙龍。 通過短影片為網友講解文學經典中的故事,以及從各種有趣的角度出發,致力於為廣大網友提供文學知識,蔡丹君教授在抖音平台收穫了三十八萬四千粉絲。她的影片不僅讓更多中小學生感受到了文學之美,也讓很多忙於工作的「上班族」在詩歌中獲得力量。 點亮讀者的好奇心 對蔡丹君來說,用短影片做文學普及是一種教學方法形式上的新嘗試。二○二○年上半年,在給學生們開線上讀書會時,她錄製了一些講解《詩經》的影片。「當時學生們比較喜歡,就鼓勵我發到網上去。」蔡丹君意識到,年輕人獲取知識的管道,跟過去不一樣了。「一代有一代之學術,其實教學也是如此,教學的方法和形式也需要與時俱進,貼近年輕人。」她說。  「我發視頻的初衷是從書中來,到書中去。」蔡丹君表示,她通過年輕人喜歡的短影片形式,使用他們熟悉的表達方式來講授,希望能讓年輕人感受到古代文學與當代社會的「我」是相關的,從而在進一步閱讀中尋找古典文學能夠帶來的力量。 做文學普及也好、教學搞科研也好,蔡丹君喜歡通過提問去引導學生。蔡丹君發現,很多人是帶著一種獵奇心理和看文學八卦的目的點開她發布的影片。「但是我並不覺得這是一件壞事,這恰恰是短視頻的好處,它能幫你點亮最開始的好奇心。」她說。 去偽存真做好引導 在她看來,短影片有它的傳播優勢,關鍵在如何利用。文學普及要做的是正視其優勢,去偽存真,做好引導。 在蔡丹君的粉絲中,很多都是中小學的語文教師,他們在影片裡學習如何更好地將文學的魅力帶給學生,而不是單純輸出知識。 收穫欣慰的同時,蔡丹君也愈來愈感到責任重大。她說:「粉絲的提問,促使自己不斷學習提升,並且獲得了新的學術研究的視野,積累了更鮮活的教學經驗。教學、科研、學習是互相促進的。」 「我們能給予下一代的,不能是考點式的知識羅列,因為這部分AI會比人類做得更好,我們要傳遞的是溫度,是讀書帶給人的精神滋養。」蔡丹君說。

MORE

【大陸社會觀察】湖南郴州 詩意中體會古人智慧

文/記者李劍平 歷史與現代五條南北交通要道穿南嶺孔道而過,高鐵風馳電掣,公路車輛川流不息。令人驚歎的是,遠在一千多年前,沒有GPS導航及現代化的測量測繪設備,先賢們是怎麼用腳、用眼精準探測出湘粵古道最便捷、里程最短的路線? 郴州,位於湖南南部,扼守中原通往百越之「咽喉」,坐擁湘江、珠江、贛江的分水嶺︱︱南嶺,人文稟賦和文化底蘊十分深厚。 第一個把「郴縣」寫入史籍的,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關於南嶺的記載,也最早見於《史記》。《史記.張耳陳余列傳》稱,秦「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其中「五嶺」即南嶺。 作為中國南部最大的山脈和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線,這裡群山峻嶺,聳入雲霄,來往必經之孔道密布,是唐宋元明清貶謫官員和賢達羈旅的主要目的地或途經地。 古道悠遠,山奇水秀,詩意千重,面對人生逆境與旅途之苦,詩人們借物言志,以詩傳情,描寫山川之美,造就了郴州人文歷史的繁榮。 韓愈李杜寫過郴州 長亭外,古道邊,郴州北湖與杭州西湖相似。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在北湖駐足會友,登北樓把酒話別,吟詠近水遠山,引以為人生羈旅一大樂事。 初夏,北湖烈日似火,綠水拍岸。北湖公園內立著高大的古詩之牆,鐫刻著唐宋至明清時期描寫當地詩詞的代表作品。韓愈的詩作〈叉魚招張功曹〉被刻在醒目的位置。墨綠色石碑上,白色詩文如行雲流水,泱泱秀水更映襯著湖心島上的叉魚亭和韓愈雕像。該亭為一九八五年移址重建,至今快四十年了。 在遊船碼頭上急切地解纜、揮槳入水後,一葉扁舟載著我們開啟了登島之旅。北湖區文化館非遺專幹雷小暾介紹,韓愈六過郴州,不光過往的次數多,而且還在郴州居住了七、八個月。其間,韓愈寫詩十一首,序文二篇,祭文一篇。其中,〈叉魚招張功曹〉、〈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膾炙人口,代代相誦。 詩仙李白也寫郴州風土人情,三首詩作收錄於《全唐詩》。詩聖杜甫則寫了十一首關於郴州的詩。他晚年兩次欲往郴州依靠崔氏舅家,一次舟行至潭州(今湖南長沙)、衡州(今湖南衡陽)折騰而返;另一次舟至衡陽與耒陽間,遇暴雨阻水,郴州就在舟前方,無奈調頭順江水而下。之後杜甫客死湘江,留下一生蒼涼。 杜甫為什麼執意來郴州?我們可以從〈奉送二十三舅錄事崔偉之攝郴州〉詩中找到答案:「衰老悲人世,驅馳厭甲兵。……永嘉多北至,句漏且南征。必見公侯復,終聞盜賊平。郴州頗涼冷,橘井尚淒清。」安史之亂後,唐由盛轉衰,民眾苦不堪言,地處南嶺北麓的郴州受到衝擊相對較小,暮年的杜甫想來投靠郴州崔氏舅舅,在亂世中過幾天安穩日子。 古人智慧精準量測 行走在郴州城舊址,這裡三面環山,往南則是九十里古道。青嶂延綿,巍峨挺拔,在陽光照耀下,墨綠色的山體愈發青幽。古道穿行在百里畫廊裡,山水風光宛如北方故土,令許多羈旅者感到似曾相識,思鄉詩、贈別詩、羈旅詩,百家爭鳴。 郴州至宜章陸路古道九十里,青石板都被馬掌、騾掌長年累月踩踏出延綿不絕的蹄印,又稱為「騾馬古道」。 去年酷暑,筆者一行徒步於郴宜九十里古道、臨武至連州古道上,一座座村落被古道串聯成珠,點綴南嶺。明清老宅守護著古道,碧草連天,不禁遙想清代鼎盛時期的盛況:騾馬日以千計,挑夫不下萬人。 一八五○年代,上海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新式火輪船在長江水道盡顯運力優勢,湘粵古道日漸衰微。到了一九三○年代,隨著粵漢鐵路、湘粵公路的建設,郴州騾馬古道失去了往昔的繁華。 好在現今京廣高鐵、京廣線、京港澳高速公路、一○七國道等重要交通幹線,都基本遵循湘粵古道主線走向經過郴州,與古道相距最近的地方只有十多公尺。歷史與現代五條南北交通要道穿南嶺孔道而過,高鐵風馳電掣,公路車輛川流不息。令人驚歎的是,遠在一千多年前,沒有GPS導航及現代化的測量測繪設備,先賢們是怎麼用腳、用眼精準探測出湘粵古道最便捷、里程最短的路線? 古人的智慧與交通探索,在南嶺與現代交通網絡實現了完整地融合與延續發展。郴州由歷史上的貶謫之地,發展成為當今湖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南大門」與中部地區承接沿海先進製造業發展的「橋頭堡」。湘粵古道也作為人文歷史遺跡,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旅遊打卡的黃金路段。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MORE

【大陸產業發展】寧夏中衛 沙漠小城轉型發展記

文/記者何晨陽、趙倩 2020年秋天,一顆「巨星」落在中衛的騰格里沙漠。星星酒店,是沙漠和星空的浪漫組合,也是中衛星空旅遊產品的大膽創新,為遊客提供了沙漠旅遊、星空旅遊全新的打開方式。產品一上市,便榮獲「中國最佳旅遊規劃設計獎」、「中國酒店星光獎」、「亞洲最佳旅遊度假酒店」等殊榮。 寧夏中衛市地處騰格里沙漠邊緣。據記載,一九四九年流動沙丘前哨已逼近中衛縣城西門,其西北部地域大多被流沙吞噬。一九五○年代,中國大陸首條沙漠鐵路包蘭線穿行而過,為確保這條大動脈的暢通,大陸治沙力量匯聚於此,創造了「麥草方格」這一舉世轟動的治沙奇蹟。 自此,中衛便成為沙漠化防治繞不過去的地方,半個多世紀治理沙漠一百五十萬畝,逼退沙漠二十五公里,沙漠化在這裡被徹底逆轉。 當黃沙的威脅漸漸遠去,這座沙漠小城開始尋求轉型發展,「跳出產業看資源,跳出地域看資源」,將綿延的黃沙打造成大陸一流的沙漠體驗和度假勝地,將充沛的光熱資源打造成數萬畝光伏「藍海」,將乾旱的戈壁荒灘打造成超大型雲基地和大數據中心……年輕的中衛,再一次憑實力「出圈」,不斷向外界遞出高質量發展的新名片。 星星酒店的崛起 如果說詩和遠方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那麼大漠星空一定是最貼近這種嚮往的現實存在。 夜幕降臨,騰格里沙漠褪去白日的燥熱,寂靜而神祕。置身沙海,抬頭仰望,滿目星河。沙漠度假,正成為中衛帶給遊客的全新體驗。 沙漠,無論是在世界還是大陸,並不稀缺,但絕大多數因通達性差,並不足以成為旅遊資源。然而在中衛,沙漠和黃河相依,且緊鄰城市,十分罕見,因此便有了被譽為「壟斷性旅遊資源」的沙坡頭。 從二○○七年成功入選首批國家5A級景區起,沙坡頭便一直引領中國大陸沙漠旅遊的發展。滑沙、沙漠衝浪、駱駝騎行……豐富的體驗項目讓更多人走進沙漠,了解中衛。疫情發生前,沙坡頭景區遊客年接待人次已達一百四十萬,旅遊收入近人民幣三億元,均居寧夏景區首位。 然而,傳統的沙漠旅遊和西北的氣候一樣,淡旺季分明,夏季爆滿的景區到了冬季卻閉門歇業,成為制約中衛旅遊發展的一大問題。 二○二○年秋天,一顆「巨星」落在中衛的騰格里沙漠。星星酒店,是沙漠和星空的浪漫組合,也是中衛星空旅遊產品的大膽創新,為遊客提供了沙漠旅遊、星空旅遊全新的打開方式。產品一上市,便榮獲「中國最佳旅遊規劃設計獎」、「中國酒店星光獎」、「亞洲最佳旅遊度假酒店」等殊榮。 「星星酒店同樣是壟斷性旅遊產品,在沒有疫情影響的旅遊旺季,酒店一房難求,延伸出的觀星講座、沙漠瑜伽、沙療康養、沙漠野餐等系列星空旅遊深度體驗產品,深受南方遊客喜愛。星星酒店改變了景區的經營格局,目前度假類產品收入約占總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中旅(寧夏)沙坡頭旅遊景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文軍說。 星星酒店的走紅,看似是一家旅遊企業大膽創新的「偶然」之舉,實則是當前人們對於高品質度假產品需求的體現,而這一直是以寧夏為代表的西北旅遊市場的短板。這幾年,隨著大交通、硬體基礎設施等條件的改善,更多的旅遊資本開始青睞西北,尋求「差異」和「稀缺」。 將「野奢」帶進中衛 七年前的冬季,正考慮轉型的煤礦商人陳祖品來到中衛考察地產項目,無意中路過黃河邊一個廢棄古村落,瞬間被西北鄉村那種蒼涼而又厚重的人文氣息震撼,毅然決定要在這裡打造一個可以「復活」西北傳統鄉村生活的度假產品。 「我希望它既可以形成一個產業,又能延續當地的生活,同時還能改變外界對西北的認知。」陳祖品說。他的這一想法很快得到民宿圈知名投資人的回應,西坡、大樂之野、墟里、飛鳥集等國內民宿頭部品牌紛紛入駐,加上他自己創建的南岸品牌,組成中國大陸第一個民宿集群──黃河宿集,也將「野奢」這一名詞帶進中衛。 黃河宿集的最大魅力在於它真正實現了文旅融合,從建築風格到室內裝修,再到度假場景的打造,無一不體現著對在地文化的深入挖掘,所呈現的一切都確保與黃河村落、原生環境最大程度的契合。 傍晚時分,登上南岸小院的露台,在木涼棚下向西望去,包蘭鐵路線上火車飛馳而過,沙漠和黃河同時映射出落日餘暉,涼棚、篝火、樹木構成了傳統的鄉居場景。 「黃河宿集客房均價超二千元(人民幣),半年時間一房難求,客單價、入住率均居全國民宿之首。」陳祖品說。 在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關於公布二○二一年度文化和旅遊領域改革創新十佳案例、優秀案例的通知》中,中衛的《「點亮」大漠星空,釋放消費活力,打造「星星的故鄉」文旅IP》成功入選優秀案例。 如今,以星星酒店、黃河宿集為代表的高端度假產品,正加速將中衛帶入休閒度假時代,大漠星河營地、金沙海星辰帳篷營地、星星故鄉露營地等一批星空旅遊度假產品順勢而生。二○二二年,中衛市推進沙漠主題度假中心、野奢酒店等二十四個文旅建設項目,完成投資人民幣三點一九億元。 乘「雲」而上 戈壁灘上的現代化數據中心 早在八、九年前,當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將發展大數據產業的目光聚焦中衛戈壁灘時,圈內的朋友都調侃他:「老田,你是去放羊嗎?」如今,當他所投資的西部雲基地吸引了亞馬遜AWS入駐,「中國大腦」數據中心已赫然挺立時,這位互聯網行業的「元老」終於向外界證明了自己選擇中衛的眼光。 產業新城加速蝶變 走進矗立在戈壁灘上的一座座現代化數據中心,兩公尺多高的機櫃整齊排列,幾百萬台服務器正在高速運轉,它們為美團、小米、墨跡天氣等幾百家企業提供著海量數據儲存和計算業務。 中衛市因建市時間短,產業基礎薄弱,且「倚重、倚能、倚化工」特徵明顯,在資源和環境約束趨緊的形勢下,城市發展迫切需要尋求產業轉型。 沙漠城市的轉型發展,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難題。年輕的中衛,尋找著「換道超車」的種種可能。翻開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產業目錄,「寧夏適合發展『大型或超大型數據中心建設及運營』」這樣一句話,為這座沙漠小城的產業轉型提供了政策指引和現實路徑。 一旦發掘出潛在優勢,傳統的「資源詛咒」也便成為「資源稟賦」。中衛市雲計算和大數據發展局副局長李彬向記者一一細數:地處中國陸地幾何中心,到大陸各大城市均在二千公里以內,是光纖網絡最佳選擇地;年平均氣溫攝氏八點八度,氣候乾燥,適宜發展全自然風冷的數據中心;創新電力交易模式,提高新能源電力使用,數據中心到戶電價不高於零點三六元/千瓦時…… 二○一三年,在建市十周年之際,中衛市與北京中關村牽手,以「前店後廠」的模式建設西部雲基地,中衛的「雲天」夢想就此開啟。 數據取代駱駝運輸 中國聯通中衛分公司總經理陳志鵬說,目前大陸雲計算、大數據產業生態的合作夥伴,紛紛看好中衛「雙中心」的戰略地位,積極尋求來此進行戰略合作。 按照規畫,未來五年,中衛市服務器裝機能力將達到五百萬台,營業收入將達到人民幣五百至一千億元。以雲計算為代表,中衛市正加速成為一座轉型升級、動能強勁的產業新城。 中衛市委書記張利說,我們將搶抓國家實施「東數西算」戰略機遇,按照自治區賦予中衛建設大數據產業中心市的定位,深入實施大數據產業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大力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加快推進「一集群」、「三基地」建設,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作出中衛貢獻。 時光流轉,從戈壁荒灘到數據中心,田溯寧對這種變化的感受尤為真切。他清晰地記得一九六○、七○年代,跟隨母親在中衛治沙,那個年代風沙很大,駱駝還充當交通工具。而現在,這裡天藍水清,數據從「中國大腦」傳輸到北京只需要八至十毫秒,屬於他的「建造國際領先、國內自主的中國雲計算數據中心及行業大腦」的夢想正在加速實現。

MORE

從上海返回湖北過年 母子騎單車700公里 拍片記錄點滴

【本報綜合報導】今年春節,中國大陸三十六歲女子張嬴娟,決定帶著上小學的兒子吉米從上海出發,騎單車七百公里回湖北黃岡老家過年。期間,他們被迫在攝氏四度低溫裡在路邊露營,以保溫瓶裡的熱水泡麵取暖;吉米在露營燈下寫作業,或是開心得拿石頭打水漂,從未抱怨。騎行的艱難與珍貴的瞬間,都記錄這對母子這趟獨特旅行的溫馨與感懷。 張嬴娟表示,疫情結束後,她就迫不及待地想帶著兒子吉米開始長途騎行,「吉米才上小學,有一點點胖,但他挺喜歡運動,對騎行也不排斥」,她不想讓兒子老在房內打電玩,等到寒假開始就決定帶著他出發。 張嬴娟說,從上海出發時晴空萬里,沒想到接下來幾天遇到天寒陰雨,第四天從無錫新吳區出發往常州方向走時,外面只有攝氏四度,兩人總算到達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的東序村,找到一個亭子旁露營,兩人鋪上防潮墊、安裝帳篷,換上乾燥衣物,用保溫壺裡的熱水泡麵,即便有點克難,但張嬴娟說:「當時那個環境下,已經很滿足了。」睡前,吉米還在一盞小小的露營燈下做英語寒假作業。 旅途中,吉米表現出遠超年齡的堅韌和毅力,張嬴娟用影片記錄母子倆的旅途點滴,灑農藥的無人機、低空飛行的飛機、路邊的蒲公英,都成為母子二人難忘的記憶。 耗時十四天騎了七百多公里,他們日前終於平安到家,對於張嬴娟來說,這次騎行不僅是對自我的挑戰,更是對家庭的重新認識,對於吉米而言,這次旅行不僅鍛鍊他的意志,更讓他學會珍惜與感恩。

MORE

【大陸產業觀察】西安 變身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

文/記者陳晨、雷肖霄、劉瀟 2022年西安生產新能源汽車的數量,突破100萬輛,等於大陸每生產7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產自西安,這個被稱為十三朝古都的地方,如何進入新能源汽車新賽道上? 二○二二年,西安生產新能源汽車突破一百萬輛,問鼎大陸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今年一季度,以百分之六十二點八的同比增速持續領漲,產量占大陸的百分之十三點八,大約每生產七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產自西安。 西安市汽車產業鏈供應鏈聯盟祕書長羅建安的辦公室牆壁上,掛著一張大陸新能源乘用車車企分布圖。一眼可見的是,與東南沿海省分密集的車企布局相比,位於西安的整車企業在數量上並無優勢。看似缺乏基礎優勢,西安緣何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快速成長? 久久為功水到渠成 數據顯示,二○二二年產自西安的一百零一點五二萬輛新能源汽車中,比亞迪汽車占比達百分之九十七點九。這一數字不僅超過比亞迪當年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一半,也讓西安成為二○二二年大陸唯一的新能源汽車產量破百萬輛城市。業內人士分析,西安折桂「第一城」,源自與比亞迪牽手二十年的共同成長。 二○○三年一月,當時還在專攻電池研發的比亞迪收購了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百分七十七的股權。通過收購這一彼時西北地區唯一的轎車生產企業,比亞迪正式進軍汽車行業。當時,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表示,「比亞迪收購秦川汽車的行動,是為五至十年後的盈利做準備」,並提出「產能達到三十萬輛」的長期規畫。 親歷比亞迪在西安發展歷程的西安高新區工信局局長任俊峰回憶,比亞迪收購秦川汽車正逢西安高新區「二次創業」。引進比亞迪後,陝西省、西安市及高新區從政策環境、人才支撐、資金保障等方面給予了全方位扶持。 「特別是在本地出租車、公交車、公務車等領域提供應用場景,幫助企業迅速打開了市場。」任俊峰告訴記者,如今,比亞迪的發展態勢遠超當初設想。 「看準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前景和機遇,陝西省和西安市始終保持著戰略定力,做到了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不折騰』。」陝西省工信廳汽車工業處副處長杜軍國介紹。 「二十年持之以恆,陝西特別是西安已初步形成以新能源乘用車、動力電池、關鍵零部件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整車以比亞迪、吉利為代表,配套企業以眾迪鋰電池、三星環新動力為代表,均在大陸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長安大學汽車學院車輛工程系主任陳軼嵩說,與頭部企業共同成長,是一場政府與企業、城市與市場之間的「雙向奔赴」。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西安拿下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可謂厚積薄發、水到渠成。 鏈長制推動產業升級 二○二一年,陝西省將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明確為全省二十三條重點產業鏈之一,由省級領導擔任「鏈長」,建立工作專班,支持「鏈主」企業做強做大。西安市也成立了由市級領導掛帥的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提升工作專班,提出了產業規模實現新躍升,核心競爭力提升、關鍵領域發展、品牌培育打造、綠色交通體系取得新突破的「一躍升四突破」發展目標。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鏈長制」高位推動,對於新能源產業邁上新台階意義重大。 走進位於西安西咸新區的陝西省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大螢幕實時顯示著試驗區域內智能駕駛車輛的運行信息。 「我們建立了開放共享的協同研發機制,將長安大學、西安交大等高校的專家團隊與整車、零部件和信息通信領域企業聯結起來,以此實現研究成果的快速轉化。」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武介紹,這家成立於二○二○年七月的年輕企業,已發展為西安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的第三方授權機構,完成了陝西首批五張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牌照的發放。 瞄準「大陸一流」乘勢而上 在勇奪產量「第一城」桂冠後,面對行業激烈競爭和其他城市的猛烈追趕,是曇花一現還是乘勢而上,成為擺在西安面前的一道考題。 陳軼嵩坦言,相較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東北、中部、西南等六大新能源汽車產業板塊的中心省分,陝西及西安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還存在創新研發能力不強、零部件配套能力弱、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完善等突出問題。 「零部件配套能力弱一直是陝西的短板和瓶頸。」陳軼嵩說,西安比亞迪目前在陝零部件的配套率約為百分之四十,現有的一批關鍵零部件企業,主要用於陝西省內汽車零部件二、三級配套產業。「總體來說,零部件的整體配套能力還難以對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的發展形成有效支撐。」他說。 重磅舉措持續發力 面對挑戰,西安迎難而上,根據產業發展階段性特徵動態優化政策支持。 西安市二○二一年十一月出台的《關於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二○二五年將西安打造成全國一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二○二三年三月,西安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車擴大生產促進消費若干措施》,對企業擴大生產、擴大出口,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提供不同份額的補貼,被業界認為是西安在成為產量「第一城」後,從供給側和消費端持續發力的又一重磅舉措。 任俊峰告訴記者,西安高新區出台的《汽車產業集群三年行動方案(二○二○︱二○二二)》從促進新能源整車企業聚集發展,引領動力及傳動系統加速發展,助推動力電池、燃料電池企業跨越發展等六個維度,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提升。 針對本地配套能力弱等問題,陝西將在繼續舉辦「省內外配套企業專場對接會」、「跨行業企業融入汽車產業對接會」等活動基礎上,支持比亞迪零部件事業部公司化轉型,以內供為主兼顧外配吉利等企業。「將加強與重點市、重點園區對接,加速『乘、商』兩鏈融合,提配套、抓招商、促聚集。」杜軍國說。 發展前景保持樂觀 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借由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努力開拓海外市場,是西安做優做強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一片藍海。 今年四月,伴隨著汽笛長鳴,二百六十多輛在西安製造的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搭乘中歐班列長安號前往烏茲別克。西安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一月至四月,陝西與中亞貿易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其中電動載人汽車出口人民幣一點三億元,增長一百二十五倍。 採訪中,業內人士普遍對西安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前景保持樂觀。 「二○二三年,隨著吉利在陝基地新能源產品開始發力,以及比亞迪四期項目建成投產,西安仍有望保持產量『第一城』的地位。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將成為西安產業發展的關鍵引擎和重要增長極。」羅建安說。

MORE

【微文創大翻轉】浙江橫店 打造東方「好萊塢」

文/記者鄔煥慶、張樂、段菁菁 橫店的影視產業,累計投入人民幣數百億資金,搭建起30多座跨越5000年歷史的大型影視實景拍攝基地,設有130多個室內攝影棚。中國大陸每三部(集)影視作品,就有兩部帶著橫店的烙印。 一九二三年,一叢巨大的「HOLL YWOOD」牌子在美國洛杉磯郊區一個小鎮的山坡上豎起。這個白色字母牌,成為世界各地電影人的圖騰。 七十三年後的一九九六年,太平洋彼岸的浙江,一個叫「橫店」的小鎮,悄然搭建起第一個電影實景拍攝建築群,隨之而生的還有一個看似難以實現的夢想︱︱打造東方「好萊塢」。 之後近三十年間,這個小鎮用近乎神話一樣的建設速度,數十年如一日地培育影視文化產業,如今,橫店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實景拍攝基地,擁有中國大陸最為密集的影視產業集群和最為完善的影視產業服務機制。 等來了自己的東風 今年暑假,橫店影視城迎來了新的拍攝高峰。方圓不到三十五平方公里的影視城內,五十個在拍劇組、四十個籌備組,超過一萬二千名劇組工作人員同時開工。這裡,見證著疫情之後中國大陸影視產業快速復甦的澎湃活力。 時間的指針撥回五十年前,橫店還是浙江省金華市東陽縣下面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交通不便、資源匱乏。一九九四年,橫店鎮各種工業資產突破人民幣十億元,累積起「第一桶金」的橫店人,開始思考發展文化產業的可能性。橫店集團創始人徐文榮說:「將來橫店的富,不會因為工業,而應該是第三產業。」 那時,大陸影視行業的市場化探索之路剛剛開啟,實景拍攝基地正是一片「處女地」。很快,橫店就等來了自己的「東風」。 一九九五年底,導演謝晉為籌拍《鴉片戰爭》到浙江東陽選外景,恰巧來到了橫店。他渴望找到一個真實反映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前後的拍攝場景,但又苦於缺乏資金和場地。徐文榮聽到此話當即拍板:「《鴉片戰爭》的外景我們來建,錢我們來出。別人用半年,我們用三個月,絕不耽誤拍片。」 作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很多人嘩然:橫店交通不便、遍地荒山、沒有基礎,搞影視城就是痴人說夢。然而幾個月後,「十九世紀南粵廣州城市街景」奇蹟般崛起。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電影《鴉片戰爭》全球公映,橫店影視城聲名鵲起。 免費提供拍攝場景 彼時,橫店的工業正伴隨著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大潮一路高歌猛進。相比工業,文化產業的投資門檻高、投入大、回報期長,注定不可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正因如此,繼續追加影視產業投資的決策,一度引來多方非議。 「工業搞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去投資這種虧本的生意?」面對質疑和詰難,橫店人始終堅信,文化不僅是一個潛力巨大、前景光明的產業,同時還是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二○○○年,橫店宣布對所有影視劇組免費提供拍攝場景;二○一九年,為支持創作更多的正能量影視作品,橫店宣布支持所有在此拍攝現代、當代、科幻題材類型院線電影的影視劇組,可免費使用攝影棚。如同銀幕上瞬變的光影,橫店的影視產業車輪開始高速飛轉:目前,橫店已累計投入人民幣數百億資金,搭建起三十多座跨越五千年歷史的大型影視實景拍攝基地,設有一百三十多個室內攝影棚,累計接待中外劇組超過四千個,拍攝影視作品八萬多部(集)。中國大陸每三部(集)影視作品,就有兩部帶著橫店的烙印。 「橫店近三十年的發展,沒有先例可參照,這條路是橫店人一步步走出來的,非常不容易。」作為橫店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侯鴻亮回想在橫店「落戶」時的情景不禁感慨。 盛夏夜晚,劇組《四方館》正在趕拍一場雨夜戲。「來橫店拍戲沒有『沒有』二字,各種配套都能找到,服務效率也在不斷優化提高。」導演郭峰說,在橫店,不僅「帶著本子來,拿著片子走」成為現實,「帶著投資來,拿著效益走」也成為可能。 從業數十年的香港電影美術製作人劉世運走過國內外各種影視拍攝基地,但在來橫店之前,他從未見過一個美術組五、六百人同時開工的場面。「橫店集群優勢明顯,使得行業製作水平快速提高。」在他眼中,橫店是中國大陸影視發展的風向標、試驗田、示範生。「到了橫店,何必好萊塢?」他笑言。 隨影視產業成長壯大 追夢也創造就業機會 走進橫店影視城春秋戰國城拍攝基地,劇組工作人員正在籌備一場兩軍對峙的戲。遠處,一隊「騎兵」揚鞭而至。馬隊的主人,是一位皮膚黝黑的中年人。 作為橫店發展影視產業後的第一批外來「淘金者」,「橫漂」史清學通過為劇組提供道具賺取租賃費賺得了「第一桶金」。「中國大陸三分之二的古裝劇都在橫店拍攝,而古裝劇又需大量古裝道具,尤其缺少馬匹。」史清學從中看到了商機,隨著業務不斷拓展,他拿到了影視城馬匹道具租賃的絕對優勢,最多時擁有近二百匹戰馬,被稱為橫店「車馬道具大王」。 而跟著史清學一起闖橫店的王棟成,近兩年在橫店影視城內為遊客拍攝古裝寫真。「以前幹農活的手,現在舉著的都是上萬的設備。」不久前,王棟成用這些年攢下的積蓄買了房,正式把家安在了橫店。 橫店影視產業的成長壯大,不僅為「橫漂」創造了追夢機會,也讓愈來愈多的當地居民吃上了「文旅飯」。 創造工作機會近五萬 夜幕降臨,橫店萬盛街街頭,一家幾平方米大的蘿蔔絲餅店門口大排長龍。「橫店的劇組、遊客多,根本不愁賣。」老闆方海民自豪地說,店裡每天能賣出一千多個餅,年營業額幾十萬元。 餅店的紅火是影視產業紅利由橫店影視城向周邊溢出的一個縮影。借助影視文化產業聚集區的優勢,橫店鎮各行政村深化產業植入,建起各具特色的影視村,做強放大影視效應。目前,第一批近三十個村已納入「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影視主題」的布局,開民宿、餐廳,做起遊客生意。民宿加上橫店影視城的直屬酒店,小鎮近三萬間客房節假日時常爆滿。曾經「發展影視還是旅遊」的單選題,如今找到了兩全其美的標準答案。 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陳遠京說,在影視文旅產業帶動下,橫店第三產業蓬勃興起,創造相關就業崗位近五萬個,占橫店鎮勞動就業總數的百分之五十三,橫店鎮居民年人均收入達人民幣七點三萬元。 中國故事的文化高地 根據大陸國家電影局統計,今年暑假,中國大陸創造了新的暑期檔票房紀錄,從二○二三年六月一日至八月三十一日,大陸電影票房達人民幣二百零六點一九億元,觀影人次為五點零五億,這是大陸暑期檔票房首次突破人民幣二百億元。 翻看這份成績單,會發現「橫店影視出品」的字樣出現在暑期檔多部熱門電影的片頭。「進軍內容產業是橫店一直都有的戰略。」橫店影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天福說,前些年橫店布局鋪墊了前後兩端,前端是影視城拍攝基地、影視創作基地,後端則以橫店院線為發行終端,目標進入大陸綜合三強。「而文化產業的發展,終究還是內容為王。只有優質內容才能支撐起前後兩端,帶動全產業鏈的興起。」徐天福說。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MORE

【大陸社會觀察】嚮往美好生活的背後 露營經濟新挑戰

文/記者黃海波、張曉雨、邱犇 夜幕緩緩垂下,山脊上的長城隱成一道模糊的剪影,燒烤架和火鍋及時續上了溫度。儘管戶外早已冰點以下,但北京黃花城景區內的「天空周末.水長城」露營基地,依舊吸引一些戶外愛好者入住。 此時,錢塘江入海口附近的大尖山露營基地,暖色調的帳篷燈已經依次點亮。年輕人圍坐在一起談興正濃,下午披戴滑翔傘從空中盤旋而下的心跳,似乎沒有完全平復。 二○二二年,露營持續火熱,天眼查數據顯示,大陸目前約有七萬家露營相關企業,僅前三季度就新增二萬三千多家;攜程露營旅遊訂單同比增長超過三十倍,人均露營消費為人民幣一千零二十七元,同比增長超過百分之十…… 透過露營尋找「詩和遠方」,諸多新消費場景正在被激活。快速發展的露營經濟背後,既有疫情因素,更多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不只是換地方過夜 袁杰是「七○後」的北京人,和許多露營經濟創業者一樣,入行始於情懷。 二○一二年,袁杰參加了一場敦煌戈壁灘上的徒步活動。白天在沙漠中行走,夜晚感受星空的深邃。從此,他迷上戶外運動,辭掉了已經做了十五年的工作,專職從事戶外徒步的組織和運營。 「很多徒步者希望能帶家人一起參加,但這項運動對體能和專業技能要求較高,願望難以實現。」正是發現了這一需求,二○一九年,袁杰創辦了主打親子主題的「天空周末.水長城」。 三年來,這個位於北京郊區的露營基地發展迅速,假期經常「一篷難求」。 「目前客群以親子和年輕人為主,家庭遊占五成。」袁杰說,很多客人體驗了露營以後,開始自己採購裝備。 「九○後」沈志為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了。今年以來,他幾乎每個月都會帶他們來「天空周末.水長城」露營。在營地,大人負責搭建帳篷、生火做飯,孩子則在一旁「打配合」。 「露營是孩子發現新奇事物的好時機,能讓他們放鬆身心,親近自然,提高動手能力。」沈志為說。 來自江蘇的全職媽媽文杰,自稱是「被露營治癒的人」。二○二一年三月至今,她帶著五歲的兒子棵棵露營近五十次。文杰將棵棵的興趣班安排在周一至周四,周五吃完午飯,她就到幼兒園接上棵棵,一起出發前往營地,直到周日再收拾行李回家。 嘗試親子露營一年多以來,棵棵在營地搬磚、和泥巴、削彈弓、鋸柴火,甚至還給文杰做飯。 年輕人玩心跳露營 和主打親子體驗不同,在浙江海寧,包海佳的露營基地選擇讓年輕人「心跳」。 包海佳本身就是一位滑翔傘資深玩家。他創辦的海寧大尖山滑翔傘飛行營位於錢塘江出海口。這裡動力氣流充足,幾乎天天都能飛。 過來體驗飛行的年輕人多了,包海佳順勢擴展服務範圍。二○二一年六月,露營基地做起來了,皮划艇、越野卡丁車、房車體驗等項目也陸續上馬。 「遊客中午到達營地後,可以爬山、玩傘、玩水上項目。晚上七點左右,管家開始發燈和移動電源。緊接著還有篝火和露天電影,有時還會邀請樂隊演出。」包海佳如此介紹營地的服務項目。 不過,包海佳坦言,和大多數低門檻的行業一樣,露營圈這兩年變得愈來愈「卷」︵和別人比較︶:「卷」露營裝備、「卷」配套項目、「卷」營地風景、「卷」氛圍體驗……「露營不再是花幾百塊買一個帳篷,換一個地方過夜了。」 幾年前,人們去戶外露營,通常只帶個小氣爐煮個泡麵。如今,露營時帶上一套集成廚房已不足為奇,荒郊野嶺安排一頓精緻餐點也並非難事。此外,飛盤、槳板、騎行等,也成為不少露營者眼中的標配。 面對不斷升級的露營市場消費需求,仍有不少的露營者認為,回歸自然尋找內心的平和,才是露營的本質。 縫製幾個尿素袋便有了遮風擋雨的帳篷;易拉罐裁裁剪剪搖身一變成了燈籠;冬日裡的第一頓烤全羊是用花菜、蘿蔔和辣椒拼成的「素」全羊……偵察兵退役,有過八年戶外領隊經驗的付二二,將這種風格的露營總結為「又窮又愛玩,快樂不打折」。 嘗到風格露營的樂趣後,付二二開始探索更多玩法:將新鮮採摘的蒲公英烘乾,手磨蒲公英咖啡;用硬紙板製作椅子,用鋁飯盒做成爆米花的容器等。 「露營並不一定要購買昂貴的帳篷天幕,動手製作裝備也是很酷的事情。露營的本質是快樂,所以就算是搭個尿素袋子也可以很開心。」付二二說。 把大自然搬進天台 動手製作裝備也很酷 來自福建泉州的張秀,近期就用了一下午的時間,將自家陽台改造成露營基地,「去不了遠方,那就把大自然搬進天台吧」。 她先是購買了二十平方公尺草坪鋪在陽台上,隨後又買了一百公尺燈帶,將整個天台圍上,氛圍感拉滿。帳篷是張秀貨比三家精心挑選的,六面都可以開窗,藍天白雲和繁星點點都盡收眼底。 閒暇時候,張秀拿出油畫棒和畫紙,在帳篷裡手繪;或躺在帳篷裡,透過天窗等太陽下山;或在晚上打開投影儀,以陽台牆面為幕,看一場電影。 自從將營地搬到天台,張秀的家就在朋友圈火了,成了好友的拍照打卡地,幾乎每天都有人過來圍爐煮茶。 今年夏天,看到身邊朋友紛紛帶著孩子去郊區露營,王子越和愛人也被「種了草」。認真學習攻略,《三百元如何搞定一套露營裝備》、《五十元以下好物推薦》等筆記看了又看,最終花費人民幣上萬元,耗時近一個月購齊了所需裝備:天幕、防潮墊、睡袋、露營燈、蛋捲桌、卡式爐、氛圍燈……加起來二、三十種用品,後備箱塞得滿滿當當。王子越笑著說,等親自體驗後才知道,露營並非想像中那麼愜意,蚊蟲叮咬,潮溼憋悶,還有無處擦洗的汗餿味,還是可以拎包入住的酒店最舒服。 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二○二○年二月,包海佳原本要帶團去東南亞玩滑翔傘,結果發生了疫情。「酒店住宿到現在還沒有退,機票更慘,航空公司都破產了。」包海佳說,「大家憋了幾年了,國門一打開,中高端玩家就會分流。」 持相同觀點的從業者不在少數,他們認為露營是疫情之下人們「退而求其次」的選擇,防控放開後跨區旅行限制減少,以近郊為主的露營經濟將會「降溫」。 劉龍龍十多年前從英國愛丁堡大學戶外教育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戶外行業,現在是泰普森產品總監。 「美國露營消費市場規模約為一千六百億美元,相比之下,大陸露營市場從二○二○年才開始火爆,這對各個廠商都是巨大的機會。」劉龍龍分析說,疫情讓露營經濟的盤子一下子變大,假設國內原先只有十個人玩露營,現在就有一千人參與。防控放開後即使有五百人流失,也仍有五百人留在這個圈子裡。 不斷催生消費場景 露營如何從「竄紅」變「長紅」?不少專家建議深耕「露營+」,營造更多消費場景。事實上,這一認識也基於眼下不斷分化和細分的露營市場。 「精緻露營和野奢露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包海佳篤定地說,「以前露營帶一個折疊式手推車就夠了,現在後備箱都塞不下。露營地也不滿足於一塊草坪,在海邊要能看日出日落,到山裡要能尋寶探洞。」 露營就像漏斗,有人淺嘗輒止,有人從日間露營轉向過夜露營,有人會轉去玩水上項目或自行車騎行等。劉龍龍說,國外的經驗表明,露營本身不是露營的全部意義,而應該成為鏈接其他項目的入口,由此能不斷催生新的消費場景,新的消費需求和新的消費供給。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MORE
/17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