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閱讀 | 人間福報

閱讀

【挪威花間集】 矢車菊 象徵多元

文/幼藍 漫步於挪威路邊或原野裡,偶爾可見一種植株開著藍色的小花,花朵看似一只袖珍風車或車輪,花瓣的形狀酷似箭頭指向輪子內的轉軸,中文因此得名矢車菊。矢車菊的挪威文kornblomst、德文Kornblume乃至英文cornflower皆意謂「榖物花」,表示矢車菊和罌粟花一樣經常長在麥田間,成為荷蘭畫家梵谷(van Gogh 1853-1890)<有矢車菊的麥田>畫作裡的主角。 菊科(Asteraceae)矢車菊屬(Centaurea)的矢車菊(Centaurea cyanus)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所開的花朵藍色,因而又有藍芙蓉的別名;矢車菊藍這款顏色即得名自矢車菊本身藍花的天然色彩。矢車菊花約莫1.5─3公分寬,單生的花序全部為管狀花,唯獨外圍一輪特大彷彿舌狀花,葉子互生,基底所生的葉片狹長呈橢圓形,莖上的葉則為線形,植株高度20─80公分之間。 生長於歐洲麥田間的矢車菊僅僅是矢車菊屬的一個成員,全世界矢車菊屬大約有350─500左右的物種,花苞尚未綻放前容易與薊花混淆。猶記一日出門踏青,幾株如薊的紫紅花植物吸引我的目光,它擁有像薊那般的格狀紋,葉片卻如矢車菊的狹長線形,我方察覺它是另一個品種的矢車菊(Centaurea scabiosa),挪威名為fagerknoppurt,中文名藍盆丘矢車菊,亦名黑矢車菊,高度30─100公分,多年生草本,紫紅花3─4公分寬,高度、花形都比矢車菊高而大。 極能適應乾旱環境的矢車菊深受歐洲文學藝術家的喜愛,矢車菊的藍花不僅是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理想象徵,亦是德國、奧地利、瑞典、芬蘭等國各協會或省分的標誌。愛沙尼亞於1968年以矢車菊作為國花,法國則是以它當成襟章,紀念戰爭的死難將士。具有鎮定安撫療效的矢車菊,也常被用來製作花露草本保養品。 我向來喜歡藍色的花,而自然界裡藍色的花屈指可數,矢車菊無形中成為我心儀的花草。於德國生活時期,我買下一只矢車菊、罌粟花與麥穗為畫面的裝罐器,如今置放挪威家中當咖啡罐;每每拿起罐子準備沖咖啡之時,望著藍矢車菊、紅罌粟花、黃金麥穗交雜其間的田野畫面,總教我心情愉悅,期待品嘗咖啡香,開始一日之計。 野生的矢車菊受到園藝人士的喜愛,已將之馴化改良成五顏六色的觀賞型植物,花型更大,色彩鮮豔。可我還是偏愛它小而美的本色藍花,即使矢車菊已逐漸消失在挪威的麥田間,卻仍努力於曠野繁衍,展開藍花體現沉穩堅毅的魅力。

MORE

【民俗資產】東山碧軒寺迎佛祖

文/張廷鋐 台南因為荷蘭人與鄭成功父子的開發奠定了古都地位;東山一名,顧名思義乃是山地位居本地之東而得名,東山的開發可以追溯至平埔族洪雅族哆囉嘓社的開墾,荷蘭人治台時期即有古文書記載:本地已有平埔族人數百人的墾殖;歷經明鄭時期的寓兵於農,本地人口漸漸增加,直至清領初期已有新、舊嘓莊出現於史籍,顯見本地人口逐漸茁壯,隨後番社街見於史書,而成為東山區早期的代名詞。 清領時期的台灣,因當局治理政策相當消極,使得台灣民變四起。諸如十八世紀初期的朱一貴事變即在南台灣掀起一陣波瀾而成為全島都受到波及的閩粵械鬥;清乾隆年間,曾任縣府衙役的林爽文,因細故與知縣起爭執而遭辱乃辭官下野,為人海派的林氏於加入天地會後而號召起義,霎時間掀起一陣風暴,當局動用許多力量而平定亂事,因而被列為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一。 清道光年間,「店仔口」(今台南市白河區)因台灣遭逢大旱,再加上嘉義知縣邵用之未能勤於政事,張丙乃豎旗起義並攻克嘉義縣治而邵用之於戰役中殉職,張丙旋即再拿下斗六門,一時之間聲勢大好。張丙起義期間,店仔口的重要信仰核心:火山碧雲寺受到戰火摧殘而毀壞。清道光廿四年(一八四四)番社街居民不忍碧雲寺開基觀音佛祖(正二媽)無廟奉祀,乃迎請正二媽於番社街建立祠祀,因正二媽靈驗而信仰者眾,信眾慷慨捐輸而創建東山碧軒寺。 為此,每年農曆十二月廿三日碧軒寺乃迎請正二媽返駕火山碧雲寺過年。直線距離不到廿公里的路程,自一百八十年前迄今皆採取徒步方式進行,尤以今日交通工具便利之時,信眾仍走入古香路而翻山越嶺地前往火山碧雲寺,故「東山迎佛祖」於民國一百年經當時的文化建設委員會公告並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 若旅人們,有幸來一趟東山迎佛祖,可以順著古香路登高望遠,並隨著鑼鼓聲響而於山野間沉澱己心;若旅人們,有幸來一趟東山迎佛祖,可以隨著正二媽入碧雲寺享用素食、蔬食,讓心理與身體都來一場環保饗宴,淨化己身;若旅人們,有幸來一趟東山迎佛祖,更可以順遊水火同源並至關子嶺浸泡泥巴溫泉洗滌身心。

MORE

【十步方草】春事如今到楝花

文/張敞 相戀者綻放如花,單戀者則多半原地守候,天長日久,站成了苦楝樹。 苦楝也開花,紫色雄蕊筒摻著細雪似的白花瓣,被詩人形容為「南風吹紫雪」,美則美矣,總帶幾分憂傷;沒人知道它愛的是天空還是大地,是誰也無妨,從前只能為人做妝奩,現在能擁有專屬於自己的愛情,無關他人,已心滿意足。 「其實我更適合做陀螺呢!」苦楝樹想著,一邊幾乎要轉起來,它質地堅毅,不易蛀腐,是做陀螺的上選之材,換句話說,大概就是吃苦受罪的好材料吧!人們憐惜地撫摸樹身上的縱溝裂,總覺得它受傷了,其實苦戀者是不會龜裂的,只是記憶的紋路比較深而已。 它很自苦,但沒別人想得那麼柔弱,相反地,它耐旱、耐鹽,也耐得住寂寞,否則沒辦法愛得頂天立地,就連生命的苦味也包容了;它壓根是陸地上的蚌,將艱辛凝作串串金果,有人喊著「金鈴子」,它當然也曾渴望風吹來的時候,能響起一首動聽的歌,但苦戀終究是苦練,須隱忍無聲,把苦往心裡吞。 入秋後,苦楝滿樹黃葉,那蕭索的模樣很適合它,說真的它不怕老,更不怕寒冬時葉片落盡,反正生來就是個苦旦,衣帶漸寬終不悔;最怕最怕,反而是溫暖的穀雨時節,明明開得華枝春滿,好似明天會更好,但人們卻告訴它,苦楝花開,從來只為了與春天告別。

MORE

【台語詩】空中李仔糖

文/崎仔頭赤子 展開白色翼股 參霜風白雲做陣飛 紅花風鈴木的子 勻勻仔揣 揣一个無觸纏的所在 墜落 凡塵 暴穎 釘根 延續紅紅豔麗的香火 徛佇冷淡寒天 一攕李仔糖 甜踮你──咧心肝底 註:李仔糖,用李子做的糖葫蘆。

MORE

【經典人物38】 超越時代的藝術先驅:漢德瓦薩

文/楊慧莉 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有棟名聞遐邇的「百水公寓」,每年吸引百萬遊客到訪。公寓附近有間「百水博物館」,今年二月發表新的永久展覽作品。「百水」是已故多年的奧地利傳奇藝術家漢德瓦薩的別名。儘管斯人已遠,以現今地球的各種訴求來看,其影響力正在發酵中…… 生命軌跡 從屠殺倖存者到傳奇藝術家 佛登斯列‧漢德瓦薩(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 1928-2000)多才多藝,畫畫、雕塑、建築等,樣樣來,是奧地利二十世紀末最知名的藝術家。他那充滿童趣且生氣盎然的建築,除了因符合時代潮流而近來備受世人喜愛和認可外,在奧地利、紐西蘭等地已成為重要地標。 改姓成和平化身 漢德瓦薩的母親是猶太人、父親是基督徒。一歲時,他父親過世,由母親獨力撫養長大。從小,他就懂得用藝術自我表達,學期報告中師長經常提及他對顏色和形式高度敏感。十一歲時逢納粹德國侵略維也納,因有猶太血統,漢德瓦薩和母親很幸運的逃過一劫,其他家族成員多達七十人因此喪命。 漢德瓦薩也因父親是基督徒的關係而獲准上學,只是常擔心猶太血統被曝光。希特勒時期帶給他極大的情緒衝擊,造成他隨時都扛著背包準備逃難。背包裡有護照、幾種外幣、牙刷、牙膏、迷你畫冊、顏料和喜歡的彩色畫作。 漢德瓦薩曾上維也納美術學院,但念了三個月後就輟學了。他原本是以「Stowasser」的姓氏來到這個世上,二十一歲時,他將前三個字母「Sto」改成「Hundert」,變成「Hundertwasser」,中文的音譯為「漢德瓦薩」,德文的意譯為「百水」,有和平之意。比起漢德瓦薩,更多人稱呼他為「百水先生」。 作畫和個人風格 漢德瓦薩作畫的媒材不拘,包裝紙、餐巾紙、用漿糊黏在一起的信封都是他的「畫布」。他用毛筆慢慢畫,也用到各種複合媒材。其畫作的標題常來自他工作時冒出的想法,許多還有兩個標題,而且看起來彼此不相干。 漢德瓦薩畫了許多繽紛的童話景色、繁茂的森林和各種樂園,飽滿的色澤下卻流露出憂傷、嘲諷的況味。他展現現代藝術家的特質:遠離傳統手法和準則、不固著於任何特別的地理位置或國家,遊走於各種族群之間,一如他的傳記作者赫許(Andreas J. Hirsch)所言:「在現有體制中他是個局外人,其美學很自主。」 就赫許所知,漢德瓦薩是非常自主的思想家,實際上可說是個哲學家,在一九四○年代末到一九五○年代初,就具有嚴格的環保概念;在繽紛多彩、想像力豐富的作品背後,是個極簡主義者;他重複使用許多東西,甚至以靠著一點食物就能生活一個月自豪;並善用自己的藝術名聲讓外界關注一些他所在意的議題。 生態建築先行者 漢德瓦薩的建築延續其繪畫風格,從平面變成立體,如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打造出的「百水」藝術堡壘,置身其中宛如在充滿想像的童話世界。 堡壘中有維也納最有名的藝術社會住宅「百水公寓」,它由時任市長於一九七七年委託漢德瓦薩設計、於一九八五年完工,每天吸引許多遊客來此一遊。這棟公寓有五彩繽紛的牆面、隨著樹木根部起伏的地磚,童趣和生態性兼備。 公寓附近有座「百水博物館」,創建於一九九一年,是漢德瓦薩改造自廢棄家具工廠的作品。這座建築體有樹木從窗戶長出、屋頂有座小森林和蜂巢、內部有個漂亮的綠色中庭,不僅提供一個清新的藝術視角,也讓漢德瓦薩在都會市中心創建綠洲的夢想得以實現。 博物館收藏漢德瓦薩的完整系列畫作,今年二月發表新的永久展覽作品,讓大家再度欣賞到漢德瓦薩主張自然與建築合一的獨特美學。館長蕾朵(Bettina Leidl)解釋說,「上個世紀七、八○年代,大眾很少談論生態問題,今天大家心心念念此議題,而我們也只邀請鑽研生物多樣性、回收再利用、氣候變遷和永續議題的藝術家參展。」 也多虧館長在參展計畫和運作決定上依循永續目標的努力,博物館於二○一八年獲頒奧地利生態標籤,成為奧地利第一間「綠色博物館」,也將「百水先生」重新評估人類在自然界的角色理念帶向未來。 歷久彌新 先見之明盡在作品和生活中 漢德瓦薩的建築設計遍布全球,歐洲許多國家、加州納帕郡、以色列、日本等地,都看得到其蹤跡。他的設計模型都收藏在體現其環保主義的代表作裡——百水博物館。 除了奧地利之外,漢德瓦薩在後來移居的紐西蘭還有另一座博物館——百水藝術中心,是他在南半球的唯二作品,另一個作品是藝術中心五十公里以外的公廁。 南半球兩件作品 一九九九年,漢德瓦薩建造於紐西蘭小鎮川川的公廁作品開放,隨即讓小鎮登上旅遊地圖。它是漢德瓦薩生前最後一件作品,流線的造型、多彩的磁磚、草屋頂等設計,顛覆公廁的傳統形象,讓人忍不住想觸摸牆壁和脫鞋用腳感受地磚。 由於公廁很受歡迎,紐西蘭旺加雷市希望百水藝術中心也能吸引遊客,只是一開始不太順利。前年二月開幕時,紐國邊境仍未開放,後來觀光上路,當地道路又遭兩次洪水淹沒,一度無法通行,讓遊客卻步,而紐國之外關於此作品的報導少之又少。 一如百水博物館,藝術中心也是一個生態建築,裡頭的蜿蜒樓梯可直達種了一百五十棵樹、總共有四千株植栽的天台,藉此創造出南半球最大的綠色屋頂,彷彿把森林帶進了都市。 超前的自然哲思 一如傳記作者赫許所說,「百水先生」不只是藝術家,也是一位激進的思想家。他針對許多議題寫下宣言,從個人自由到建築、自然、人類浪費等問題。舉例而言,他反對理性的建築思惟,排斥直線,宣稱「直線是無神和不道德的」,無法忍受戰後的直線建築。他從西班牙建築師高第蜿蜒、繽粉建築汲取靈感。他相信,直線、直角、呆板的大面窗等元素都不符合人性、甚至會傷害建築。根據他的哲學觀,建築是人類的第三層肌膚,在表皮和衣服之後。因此,個人應有權利和能力在所居住的環境表現創意。 漢德瓦薩那些「不尋常」、繽紛之作都深受大自然啟發。事實上,他的整個中心思想以大自然為依歸,也以此影響他人。贊能卡(Thomas Zelenka)是一位養蜂人,每天清晨五點開始工作,照顧維也納的幾處蜂巢,兩處就位在百水博物館的屋頂花園。他表示,這花園就是維也納市中心的叢林,正是我的蜜蜂所需要的。 談起「百水先生」,贊能卡充滿景仰,「上個世紀五、六○年代,他就相信,人類唯有與大自然合而為一才有前途。他依此原則生活。今天,對反璞歸真、放慢腳步的希求更甚以往,漢德瓦薩早就為我們引路了。」 盡興自然過一生 終其一生,漢德瓦薩為生態風險、環境保護和人性建築而努力。他幫綠色和平和庫斯托協會設計很多海報,協助他們的工作。他雲遊四海、居無定所;在維也納、巴黎和威尼斯都有公寓,曾在改造的貨船上度過大好年,也在紐西蘭待過多時。西元兩千年,他在伊麗莎白女王號郵輪上辭世,享年七十二歲。 漢德瓦薩生前過得很簡單,奉行各種可讓地球永續的原則。他回收再利用物品、於旅途中種下十萬棵樹木、家中使用太陽能且安裝可自動分解排泄物的馬桶、自己調配顏料等,並竭力思索人類在自然界的位子。離世時,他葬在紐西蘭一棵樹下,一如其所願。

MORE

【字話同修】 人生,幾時最好?

文/高愛倫 人生長短,幾時最好?五十、六十、七十、八十,十十都好,時時都好。 二十歲到三十歲,是離開父母進入社會的少年期,懂事不懂事?有無長遠志?溫飽靠伸手?自己展大翅? 大凡一個人未來該有的樣子,在三十歲之際,已經出現心路模組,不管自覺程度如何,都該朝自己的目標,發芽出個人的核心價值。三十所知,三十所學,將遭遇三千六百餘日的歷練火煉錘煉,這時的心智心志在社會、職場上,無人不受到真實生活的完全考驗。 於是我們在四十歲之前以身識事,認識了很多成語正解,如爾虞我詐,如人走茶涼,如瑜亮情結,如眾口鑠金,如時運不濟……但是這十年過程中,當然也能體會很多正面如魚得水的機緣。 只是,人的成熟與成長,往往來自於挫折與失敗,從中得到求生訓練與保命戰術,才是一個人命運與個性的形成關鍵。所以,學習、面對、接受、扭轉不如意情緒的能力相對更重要。 一個一帆風順的人,可能自大張狂,但不會怨天尤人,不會憤世嫉俗,不會自艾自憐,不會牢騷滿腹。也就是說不順利不如意,才更容易造成多重負面性格。以致,在四十歲至五十歲年間,我們一方面要努力不懈為生活奮鬥,一方面要加倍修身養性,堅固我們要以怎樣的姿態念想,去面對往後的人生。 在五十歲之前,我們根據浪潮起伏,該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的生命樣貌。做一個知書達理的人?做一個以牙還牙的人?做一個只笑清風不念仇的人?還是做一個遊走江湖恩怨多的人? 五十謂之半百,謂之人生下半場起跑線,鳴槍啟動的,是依據我們前半生的成績單,開始分發,看我們被保送或申請入學到社會哪一個階層。這個社會階層,不是鎖定飛黃騰達,不是著眼功成名就,不是盲追榮華富貴,不是偏頗超越眾生;而是,我們認識了真我嗎?我們找回了初心嗎?我們依然有欲卻無貪念,時有所期卻絕不強求。 生命如以百計,五十歲的人,都該有幾分瀟灑豁達,有能耐俯笑天地,因為,在這之前,我們至少自二十五歲開始有二十五年時間,去經歷:從犯錯到糾正,從跌倒到爬起,從受襲到反攻,從荒唐到醒悟,從茫然到智明,這種種學習,再配合我們種種選擇,就是我們五十歲之後的內外氣場。知天命也認天命,了解水到渠成或萬般無奈,都有必然的道理,那麼要樂而順命?還是憂而消極?已是心在左右,而非事在進退。 六十更好了。 人生遭遇,當嚐已嚐,當償已償,何來大事?依然身繫社會職場的,若非老當益壯,至少也是可提可放。至於退居家庭的,如同重回原始生活。職場上曾有「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紛擾,此時剛好倒著翻譯,也就是「說者有意,聽者無心」,凡事由他說唱,自己了無雜念,只要入耳,皆順,唯順,才允入耳。 無繁也無煩之安於他人之言,就是自由。 能夠年過七十,還能如何?又還要如何?身體沒有大病重疾,我們可以繼續注重修為,也可以混吃等死,可以學點雅藝文采,也可以玩樂取勝。 老人化社會,過五十就該照顧好自己,而不是坐在輪椅上漫遊折磨,如果國家社會配套措施良好,我們有沒有可能學習歐美觀念,知天命,從心順身,不再強用醫學科學和天較勁,讓生命自然來,自然去。但是在活著的過程裡,希望老人都能好活,更希望子孫能讓老人活好。 而立,不惑,耳順,知天命,從心所欲,我們和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孩子和他們的孩子,希望不問年代,始終能理解這五大階段的成長意義。

MORE

【5-6月主題徵文母親節禮物】種給母親的花

文/黃長安 傍晚時分,煮飯花(即紫茉莉,又名夜晚花)總會綻開美麗的花朵。當別人家飄出飯菜香,我和姊姊也已經寫好作業,坐在門口等母親。母親忙著工作,通常在天黑前後回家。 三合院的角落盛開各色的煮飯花,偶爾出現混色的,喇叭形狀的白花上幾線鮮紅像流血。種子是母親從外婆家帶回來的,經過幾代雜交,常會出現意外的花色。母親的工作很雜,有時去工廠打掃,有時到菇寮種菇,有時幫人家殺鴨拔毛……。 煮飯花的果實堅硬,像小巧迷你的手榴彈,我常常趴在地上彈著玩。有次採果實,不小心踩斷好幾棵煮飯花的枝條,母親罰我跪在床前,我抗辯:「很快又會長出來!」母親很生氣,說:「植物長得好好的,沒有理由踐踏!」 那天天黑了,煮飯花陪著我和姊姊一直等,母親沒有回家煮晚飯。我和姊姊煮地瓜吃,鄰人跑來說母親在港邊幫人殺魚,落海失蹤了。姊姊很擔心,低聲啜泣,不懂事的我生著悶氣,又要像討海的父親不回來了嗎? 沒有錢搭公車,姊姊拉著我走路去外婆家。沒有月亮,星星稀疏,走了很久,腳底起了水疱。涼涼的夜風吹拂,我們不害怕,路旁有許多人家種的煮飯花相伴。 外婆家的煮飯花種更多,前後院牆角滿滿都是。暑假在外婆家等母親,母親還是沒消息,我和姊姊採了很多煮飯花的種子,裝入玻璃罐內。每到五月,我們把種子撒在家前面的路兩旁,這是給母親的禮物。種給母親的的煮飯花,黃昏時朵朵開放,母親聞到熟悉的花香,一定會找到路,回家看看已經長大的我們。♣

MORE

【王文靜看世界】五十萬分之一的傳奇企業家

文/王文靜 被百年媒體《Forbes》評為「亞洲五十大女企業家」,如何過日子?我在「品味私塾Club 」與特力集團李麗秋的五個快問快答。 問一:「典型的一天怎麼開始,每天幾點起床?」 答:「半夜三點半起床,看美國彭博電視Bloomberg一個小時新聞。我做國際貿易,必須最快時間知道歐美發生什麼大事,能在第二天上班前掌握。然後,睡回籠覺到六點半。我不化妝,早餐吃一個饅頭後,九點以前到公司。幾十年習慣了,很紀律的生活。」 問二:「如果有來生,你的願望? 」 答:「我希望是一隻小豬。小豬可以不用腦袋,多快活,幾個月就死掉,不像人類還要活到七老八十,每天打工。」 問三:「平常心情鬱卒的時候,怎麼排解? 」 答:「出門走走,最常的就是到附近的7-11買牙刷。幹麻買這麼多牙刷?最便宜嘛,一定要用而且不會壞。我有各式各樣的牙刷。聽起來很無聊,這是無意識的動作。我出去走走,回來後心情就放鬆。否則,灌光一瓶高粱酒?那會死人的。」 問四:「人生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答:「沒有對自己好過。從來沒有玩過,也不懂怎麼玩。羨慕別人,但就是跨不出去第一步。 」 數十年如一日,軍人般的紀律。比別人早起,比別人承受更大壓力,但沒習慣享樂。看到成功背後的真實生活,你還羨慕嗎? 特力集團創辦人李麗秋從五張辦公桌起家。 那是一支電話就能做生意的貿易年代,全台灣超過五十萬家貿易公司,很低的進入門檻。 但,當風勢不再時,淘汰也是可預期的。該如何活下去?我們對談:「五十萬分之一的傳奇」。 特力是台灣第一家上市的貿易公司,從貿易跨足零售,從台灣跨足大陸。有成功有失敗,進與退之間的決策? 經商五十年,歷經大風大浪的她感慨:「沒有順風順水。」大環境、事業、 家庭,一波比一波猛。她的物欲低,生活簡單。勉強說有什麼興趣?足不出戶的追劇吧。王家衛導演的《繁花》三十集,她可以連看兩次。我戲稱,這不是鐵粉,這叫鋼粉。或許,一九九○年代的上海勾起她太多商場起伏的回憶。戲裡的金句:「大暑之後,必有大寒。」正是她的真實日常。 使得數十年如一日,她過著軍人般的紀律生活。 因為半夜起床,所以她很早睡。有一次,我到她家作客,才八點 ,她起身說:「我睏了要先睡,你們慢吃。」我當場愣住,主人離席,我──這客人不知要跟著起身告辭,還是美食當前趕緊再吃兩口?說起這檔趣事,我們笑成一團,笑得像海浪,前仰後翻。 她的言語不華麗,但真誠。現場聽眾被她的可愛,逗得沸騰。雖然掌旗數百億的營收,雖然數字的精算能力極強,但離開辦公室的她其實平凡得像菜市場大媽,誰會聯想到,這是「亞洲五十大女企業家」?誰又能理解,家裡堆滿牙刷的背後,是無意識的壓力紓解。誰能相信,千斤重擔的她渴望像小豬,過無腦生活。 這些話,她說得雲淡風輕,但不知怎地,竟深深槌入心頭。從五十萬家貿易公司存活下來,昂揚矗立的人生代價,真是不小。

MORE

第十四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第十四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MORE

指尖毛衣 織出梵谷星夜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編織藝術家克羅姆(Althea Crome)熱愛微型創作,尤其是迷你毛衣,正常大小的毛衣,每英寸可織4~8針,而克羅姆的毛衣,每英寸至少可織80針;她的作品特色可不只迷你,細節也很到位,除了自然風光,就連梵谷、畢卡索的名畫,都能被她織成小毛衣、毛襪或手套。 克羅姆跳脫傳統編織的框架,她得使用0.01英寸的針、比髮絲還細的線,才能把各種複雜的圖像,融入她的微型衣物中;這些微型毛衣不只衣領、袖口有花樣,還有鈕扣、纜繩等,每件作品都是在挑戰極限。 居住於印第安納州的克羅姆分享,父母帶著她過著「脫離電網」的生活,從小她就得DIY,自學做出想要的東西,也培養對編織的興趣;就學期間,她時常光顧針織店,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討論、精進技能。 先製紙模型 確保圖案完整性 讓克羅姆正式成為編織藝術家的原因,是因為她的孩子,在為他們織嬰兒襪子、手套時,克羅姆發現自己渴望織出更小的作品,在不斷嘗試下,她以1:12的比例織微型衣物,克羅姆自稱這是「微編織」,對她來說,編織這些小衣物,有種特別刺激、解放的感覺。 每件衣服大約需要30~40小時的設計時間,還得加上100~300小時的編織時間;正式開工前,克羅姆會先製作紙模型,以確保圖像縮小比例後,是否可以正確組合在一起。 曾有段時間,克羅姆進入撞牆期,懷疑自己是否適合編織這條路,水肺潛水陪她度過這段艱難時光,克羅姆特地織了一件毛衣紀念;這件毛衣的袖口靈感來自波浪,海葵則設計成衣領,而她在潛水中看到的各種海洋生物,包括海龜、沙魚、珊瑚、小丑魚等,都變成毛衣的花樣。 古文明系列 象形文字也難不倒 除了自然景物及城市風光,克羅姆的迷你毛衣有些則參考世界名畫,例如畢卡索的〈戴黃帽子的女人〉、安迪沃荷的〈瑪麗蓮夢露〉等,其中,最出名的是梵谷〈星夜〉的毛衣,這件毛衣用了超過70種絲線,還花500小時製作而成,毛衣領口飾有一圈金色毛球,這圈毛球就花了她10小時才完成。 此外,克羅姆也會從歷史文化汲取靈感,例如古希臘的陶器,被她織成兩款毛衣,袖口、領口都設計成雙耳瓶的樣式,甚至還有搭配的手套;她也參考埃及圖坦卡門的壁畫,就連象形文字都沒放過。 克羅姆小時候曾在日本居住過一年,因此非常熱愛日本文化,她為此設計了兩款服飾,其中一件是微型和服,正面用日文寫著真理、智慧,背面則是20種顏色編織而成的武士,還有一件迷你鶴毛衣,背面有3隻鶴向太陽飛去,領口參考了修長的鶴脖子,克羅姆還特別在袖子編出羽毛般的蕾絲花樣。 「大眾欣賞藝術家作品的同時,往往都會嘗試理解其背後含義。」克羅姆表示: 「我想比眼睛更深入挖掘這些藝術,所以我用手探索。」她能名揚微型藝術界,就是因為幫動畫電影《第十四道門》的人物編織微型毛衣、手套,促成合作的關鍵,就是她敢在網路發表自己的作品,因此,她鼓勵所有想嘗試創作的人:「追隨你的熱情,並致力你熱愛的事情,也要建立一個網站,不管它有多基本,都會幫助人們找到你。」

MORE
/49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