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學習師父 「給」出無量法門 | 人間福報

學習師父 「給」出無量法門

THE MERIT TIMES
文/永平法師(佛光山功德主會會長、北海道場住持)
字級
收藏文章
44觀看次
永平法師奉行星雲大師「給」的精神,發心為眾服務,接引十方有緣。攝於佛光山北海道場。圖/永平法師提供
文/永平法師(佛光山功德主會會長、北海道場住持)

我踏入佛光山時,閱讀師父著作《星雲大師講演集》中,寫到以人為本、以眾為我的修行,尤其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理念,讓我明白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的重要,這影響了我日後的出家路。

出家之時,聽師父開示:「服務奉獻也可以開智慧,增長自己的福德因緣。」佛學院畢業後領職工作,師父滿了我的心願,讓我到最能接引信徒的東禪客堂。許多來山信眾到大雄寶殿禮佛後,會由殿堂法師們接引到客堂喝杯佛光茶,也可以翻閱桌上放置的《覺世旬刊》及小叢書。

三分師徒 七分道友

記得我服務東禪客堂將滿一個月時,師父到客堂,問我:「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我可以幫你解決?」

我回答:「師父,我在這裡一天只接引三、四個人,就花掉我三、四個鐘頭。」

師父聽後非常訝異說:「你到底要怎麼接引信眾?」

我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我都會詳細回覆,例如,他們會問我怎麼這麼年輕就選擇出家?佛光山大殿建得殿宇輝煌,錢從哪裡來?什麼條件才能進入佛學院?這些都要花很多時間去說明。」

師父說:「如果他們問大殿莊嚴,你就說:施主你想贊助嗎?」

「如果遊客問什麼因緣出家,你可以回問他,你也想出家嗎?」

「如果問進入佛學院要有什麼條件?你就問他,你也想來讀嗎?」

聽完後,我回答師父:「這麼簡單,師父您怎不早點教我?」

師父回答:「你也沒問我呀!」

師父對徒弟真是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當時師父也沒指責我,回話沒大沒小。

之後,我到佛光山麻竹園領職,要服務許多來山住宿和會面的客人。看著師父會客一場接著一場,只要信眾有需要,他從早到晚,經常誤餐,廢寢忘食。會客完,經常都已經凌晨,師父才踏著疲憊的步伐,走回大覺寺(佛光山男眾區)就寢。

離開時,他還會說:「美好的一天又過了,你們也跟著我辛苦了。」

身為弟子的我們聽後,非常慚愧地說:「師父,您講話會客更辛苦呀!」

看著師父為弘法利生,總以誠懇、柔軟、耐煩的言行,讓信眾信仰扎根,使我對佛教更興起了信心。

長久下來,我心裡生起一個想法:師父可以如此發心利益大眾,身為弟子的我為什麼不能發心立願呢?

我也可以當個小螺絲釘,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立行。一心想度眾,每天想著如何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那就把握當下給人因緣,絕不吝嗇。

發心立願

幾年後,我被派任到位在新北市石門的佛光山北海道場,這裡的環境山靈水秀,前有大海,後有山坡,學生口中常哼著,「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

然而,地屬偏僻,位處高山,道路顛簸,無論是要在這裡度眾,或者願意上山的信徒絕對都是有心人。

在這優美、遼闊的環境中,白天少有人煙,因此我練習與大地、大自然說心底的話,和青蛙、小鳥說佛法。

偶有朝山團上山,在夜裡十二點朝山,經聲佛號,劃破寧靜,攝受朝山者的心靈,也增長了我的菩提道心。

每逢星期假日,都有零星散客上山,寺裡只要有點什麼可以招待的,例如糖果、餅乾、水果、菜餚等,我都精心挑選,用心烹調,與大眾結緣。

日積月累下,上山禮佛用餐的人逐漸增加。一年後,師父將松江佛學院學生遷移過來,成了北海女子佛學院。突然間冷清的北海道場,變得生氣蓬勃,好熱鬧,有佛學院真好,山明水秀、地靈人傑的地方培養人才最好。

記得有一年大年初一,師父特地上山來過年,主要是來探望我們和學生,那一年氣溫極冷,天氣預告入夜後將降到攝氏十度以下。

弟子們都很擔心師父的身體,能否承受低溫折騰。於是,當時台北普門寺的住持懇請師父下山,返回普門寺住宿,隔天一早再上山。

當時師父說了一句話:「我怎麼忍心讓我這麼多徒弟在山上受寒。」

我站在門外,聽到此對話,師父的慈悲、同理心,當下眼淚奪眶而出。當初師父生病,師公志開上人送他半碗鹹菜,讓師父刻骨銘心,發願湧泉以報。同樣的,我非草木,聽到師父這句話後,發願報答師父今日對弟子的關懷之心。

既然常住派我到北海道場,入寶山就不能空手而返,於是我發心為大眾服務,不揀擇工作,勤能補拙;只要肯學習,裡裡外外,舉凡對環境整理,打掃廁所、客房、洗被單等樣樣都做。

做、做、做,不斷學習,即使工作遇到被罵、被怪、受委屈,深深一呼吸,世間沒什麼大不了。逆境來時順境因,逆水行舟,永不放棄學習機會,只因我選擇一位高僧為師,身為徒弟的我,也不能太遜色。

學習給人因緣 一步一腳印

不管到任何地方服務,我皆秉持以結緣,把握當下,給人一點因緣的信念。我喜歡從無到有,讓我有發心的力量,並且增加功力。

師父總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多麼大的胸襟!因此我告訴自己,我不能辜負常住用心,我待人要熱忱、誠懇、耐煩。加上之前在東禪客堂和麻竹園的學習,讓我更能夠耐煩,用心傾聽信徒的心聲,一會客幾個小時,都是常有的事。

記得有一回,一天開會好多場,事情十分繁雜。師父問我話時,我心不在焉,臉上稍顯急躁。

師父看出我浮躁的心,他就用柔軟語調教我:「不要讓信徒看出你臉上寫著:我很忙、別惹我、別問我、我在趕時間等,做大事更要舉重若輕。」

師父的提醒,讓我頓感慚愧又無地自容,修行、修行。唉,境界一試,都不及格,真是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

師父奉行「給」的精神,完全展現在佛光山北部的第一座寺院「普門寺」上,名符其實「普門大開」,有許多信眾因為初一、十五可到普門寺吃素齋而歡喜。寺裡也從不會問「您有無打齋?」只要齋堂開始打板,就會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信眾,將齋堂擠得水泄不通,每一位信眾臉上掛著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那時我們北海佛學院學生最喜歡到普門寺參訪,也是被那許多美味的素齋所深深吸引。

「給」的精神,對我來說猶如一劑強心針,因為我之前所負責的一些道場,到了用餐時間,法師沒留遊客用餐。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和住眾說,不是要求吃好,身為一名弘法師供養一碗素麵,難道也做不到嗎?還講什麼長篇大論要弘法度眾;空談誰不會?要務實一步一腳印,功德不分大小,要做到時時給人希望、方便呀!

記得有一年我罹患腹膜炎,而師父的心臟病況也十分嚴重,師徒倆人竟不約而同都要在相近的時間、同一個醫院中開刀。

當時師父坐著輪椅到病房來探視我,對我說:「師徒各自珍重。」隨後侍者便推著輪椅離開了。

我看著師父離去的背影,不禁流下眼淚,自責沒有把身體照顧好,還讓師父先問候,關懷弟子。

等我開刀完,坐著輪椅正準備去師父病房時,聽見侍者問師父:「心臟開刀會痛嗎?」

師父說:「我準備讓他痛,但一點都不痛。」門外的我,希望不要痛,但真的麻藥過了,痛,好痛呀!

師父因為心中有徒弟、有大眾,怕信眾擔心,所以回答:「不痛。」我心中只有自己,獨善其身,所以不準備痛,卻疼痛難當,這就是師徒境界不同。心包太虛,才能量周沙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一定要學習師父那種無量無邊的法門。

之後,我又在佛光山歷經許多單位,為了去除內心的貪、瞋、痴,我選擇再次回到北海道場建設,每天與不同信眾、遊客交談,內容之豐富,不勝枚舉。

遊客中,認同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則是有緣人,面對不認同的人,我只能更用心,雖然冷嘲熱諷也大有人在,日子久了,也不放心上。

我已不再是初入佛門的新手,對人事放不下,耿耿於懷。現在每天歸零,像磅秤,秤過了就回歸本來面目。

師父「老二哲學」、「以退為進」的人生,對我很受用。我只怕今生失業,不能擔當任何工作;不怕承擔,發願服務大眾;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寧可做死,都不想病死;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