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閱讀 | 人間福報

【不同凡響】我喜歡馬奎斯的原因

文/Kwonlee 譯/鄒宜姮 回到波哥大時正在下雨,寒冷又沉悶。一九四三年下午四點馬奎斯獨自抵達波哥大的薩瓦納火車站(Estación de la Sabana)時,這座灰暗的城市大雨傾盆。在又冷又下著雨的城市裡,我感受到孤獨和鄉愁。 準備搭乘三十六小時的航班返回首爾時,我終於丟掉了那件不知為何一直沒丟掉的冬季厚外套。現在的我領悟到只要一離開哥倫比亞,一切都將永遠消失。我再也看不到睡在吊床上的人、搖搖晃晃的驢子、在骯髒的馬格達萊納河裡洗澡的人、攀爬和搖晃芒果樹的男孩,以及嘶嘶爬上河岸的巨大鬣蜥。我知道沒有人會相信我親眼看過馬康多,但那些強烈得足以引起嘔吐和頭痛的幻象讓我暗自竊喜,因為即便無法證明,我也是唯一一個知道海市蜃樓存在於這世界某處的人。 此時此刻,我再一次問自己,為什麼是馬奎斯?用一個問題回答另一個問題。代表二十世紀後期的眾多作家中,哪位作家只透過一本小說就打造出龐大的世界觀?當作家們像競賽般進行各種文學實驗,只為了知名書評家能為自己寫上一句話,誰獨自抓住了瀕臨死亡的小說的衣領?是誰填補了與韓國相反、地球另一端的陌生異國他鄉的幻想?有時候我們會瘋狂地喜歡一個人卻永遠不知道原因為何,也許毫無原因的喜歡就是真愛吧。 盤點馬奎斯的好 我無法用一句話回答問題,所以常常像寫資產負債表一樣列表: ˙他是一位老奸巨猾的作家。口才突出,沒有人能夠追上他的本領。就算原本想談論的是愛情,話題也會不知不覺轉向阿里薩讀書狂時節的故事,就像奶奶講以前的故事給孫子聽一樣。 ˙以一瀉千里的口才,講述一個天衣無縫的故事。 ˙他的故事就是一連串事件的接續,就像看了數百萬部電影的預告片一樣,他似乎在自言自語地說「我剛剛說了什麼啊?」 ˙他是一個讓人不想知道結局的作家,讓我只想永遠留在他的故事裡。 ˙他不會讓你有讀完美主義者或強迫症患者的文章時那樣的疲倦感,他為每一個文句都賦予幸福。 ˙他很坦率,過分坦率。 ˙他寫作的每一個瞬間都像一場慶典。這個故事就像陽光照進了我憂鬱的生活,馬奎斯治療了我的憂鬱症和煩躁。當我充滿憤怒時,他在我旁邊輕輕地拍拍我,並慢慢說著參雜了幽默的故事。 ˙他是真正的煉金術士。死灰如同金粉般從他的指尖揮灑而出。 ˙他的作品就像是洛可可時代的諷刺畫。 ˙不會讓讀者獨自一人被一種感情牽著鼻子走。 ˙讀者通常瘋狂地在字裡行間徘徊,尋找作家留下的偉大台詞。大多數作家假裝流露於字裡行間,實際上卻用一團雪球的方式,故意將格言丟入自己的作品,但馬奎斯不會故意寫出格言,而是透過他的生活態度和行動表現出來。所以他的句子不能一一移動,因為那不是一草一木,而是一座巨大的山。 ˙馬奎斯是個浪漫主義者,浪漫為平淡的敘事增添了時間,並為故事加倍增添了立體感。然而若仔細觀察會發現,只不過是為「禁忌之愛」這個共同主題增添了內容,對我來說卻非常陌生。儘管如此,《愛在瘟疫蔓延時》依舊可愛又惹人憐愛。所有的小說沒有都很偉大的必要,不必每次都具描述性,也不必被賦予意義。這不就是所謂的「魅力」嗎? ˙他和塞萬提斯很像,但又很不同,他們都戴著同樣名為幽默的裝飾品,穿著同樣名為妄想的衣服。然而,塞萬提斯透過個人的妄想呈現了一場獨角戲,馬奎斯則透過實現集體的妄想說服了世界。這種妄想具備群體性,但並未以某一大陸的迷信結束,而是擴張為普世的夢想。這不是一個人的誇張妄想,那些鄙視迷信和符咒、受過理性教育的西方知識分子也被折服的過程十分驚人。 (摘自《在加勒比海遇見馬奎斯:追尋《百年孤寂》與賈西亞‧馬奎斯足跡的哥倫比亞深度紀行》,時報出版)

MORE

【放空自在】生活不陷入思考會如何?

文/約瑟夫‧阮 譯/黃意然 我們必須對未知抱持信心,因為唯有在未知的領域,才有可能發生與現在生活截然不同的事。 在不思考的旅程中,你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障礙,因此,我想在你遇到之前先提出一些可能的問題,這樣對你來說會容易一點。 一旦開始不思考地過生活,你就會度過極其美好的時光,生活中不會有太多的煩惱、壓力或問題。其中有很多問題會消失在你眼前,因為只要你不把這些事情視為問題,這些事對你來說就不再是問題了。你會注意到,你這輩子不曾感受過這種平靜和安寧,因此會感到陌生。 從生物學上來說,我們人類不喜歡陌生的事物,因為陌生意味著不確定。諷刺的是,就在這時候,大多數人會開始覺得有什麼不對勁,因為他們一天中的大半時間都感到非常快樂和平靜。很多人會覺得好像自己的生產力下降、失去了「優勢」,或者比以前懶散。這和事實相去甚遠,只不過是你的大腦企圖再度開始思考,以創造它想要的「安全感」幻覺。 事實上,當我們處於快樂且不思考的狀態時,最富有生產力。當我們處在純粹喜悅的狀態時,時光似乎過得特別快,任務變得比較輕鬆,我們的表現變得比較好;其他人受到我們的吸引,我們招來了更多的富足,奇蹟開始突然出現。你只需要處在不思考的狀態夠長的時間,體驗過這一切後,就再也不會想回去了。 這就是信念變得至關重要的時候︱︱相信一切都會好轉,明白宇宙是為你做事,而不是跟你作對。每件事情發生都是有原因的;人生沒有失敗,只有讓我們得以成長的教訓和機會。我們必須對未知抱持信心,因為唯有在未知的領域,才有可能發生與現在生活截然不同的事。未知的領域存在著所有的可能性,包括你人生可能想要的一切。一旦你有勇氣邁向未知並且不再害怕它,你的生活就不可能不改變。 最厲害的推銷員 如果你因為太過平靜、滿足而開始覺得有些不大對勁,要知道那只是你的大腦想讓你再度思考。大腦是最厲害的推銷員,非常清楚說些什麼可以引誘你重新落入有害思考的惡性循環。在這一刻,你可以選擇相信未知,繼續沉浸在幸福、平靜和愛的感覺中,或是回到熟悉的痛苦及心理折磨的舊模式中。我們可以選擇自由快樂地生活在未知的世界裡,或是選擇在熟悉的世界過著受限、痛苦的生活。 倘若你又陷入思考,沒關係,千萬別自責,也不要為此感到愧疚。不需要責罰自己,因為那只會讓自己沒完沒了地思考下去。要知道思考絕對是人之常情。只要你意識到自己正在思考,明白是思考導致你痛苦,你就能重新回到平靜、幸福和愛的狀態。只要你願意的話,這種轉變可以毫無痛苦、毫不費力。 (摘自《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你不能停止負能量,但可以練習不亂想》,大好書屋出版)

MORE

【親子共讀】《愛哭鬼阿力》 如果眼淚有魔法

文/陳玫靜 《愛哭鬼阿力》的文圖呈現的方式和以往的繪本或橋梁書完全不同,以漫畫語法做為圖文呈現的表現手法,透過一格又一格的圖像,帶領讀者刻畫文字的想像。 小時候,你曾經被叫做「愛哭鬼」嗎?你是否為那個眼淚撲簌簌落下就是無法止住,已經夠難過的小孩,卻還要被叫「愛哭鬼」而心疼?又或者,你家就有一個「愛哭鬼」小孩,他的眼淚真的就像水龍頭,說開就開,開了就關不了,讓人不知所措,叫他「愛哭鬼」真的一點也不誇張。 融入奇遇魔幻元素 《愛哭鬼阿力》裡的阿力就是那個超級愛哭鬼,他只要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是哭。妹妹拿走了他的蠟筆,哭!媽媽不小心弄倒了他的鋼彈超人,哭!被球打到,哭!一天當中,阿力不哭的時候是少之又少……直到有一天,愛哭的阿力遇見了一位老爺爺告訴他一個小祕密:「眼淚可以賣錢」,從此以後,阿力開始努力蒐集自己的眼淚,除了可以用眼淚賺零用錢,卻也因此發現了眼淚「珍貴的祕密」……最後,在不知不覺中,停止了哭泣。 如果眼淚可以賣錢,哭泣時是不是就不再那麼難過? 如果眼淚有魔法,它會是什麼魔法呢? 作者黃汶婷在書中悄悄給了我們答案,這些問題也是阿力在「愛哭」這件事上,所有轉折的開始。繪本或兒童故事中,有不少以「愛哭」為主題,帶孩子和家長面對、探討情緒的抒發,但《愛哭鬼阿力》卻走出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故事風貌,除了故事融入奇遇和魔幻元素,卻不失兒童故事的溫暖外,文圖呈現的方式更和以往的繪本或橋梁書完全不同。整本書的呈現方式為近年備受關注討論的「圖像小說」,以漫畫語法做為圖文呈現的表現手法,透過一格又一格的圖像,帶領讀者刻畫文字的想像。 學會感受不同眼淚 看完了《愛哭鬼阿力》,孩子也和阿力一樣,終於有點懂了:「原來眼淚是有用處的」,會哭都是因為心有所感,那些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都是為了回應自己的渴望;學會了理解和感受眼淚其中的不同,它才能真正成為被小動物需要和感謝的眼淚。原來,許多的情緒和感受能力,不見得每個人都能與生俱來就擁有,我們需要和不同的角色互相學習,才能完成那些期待。 故事最後,阿力的聯絡簿上終於出現了笑臉,阿力和朋友間的距離也由遠而靠近,他不再是「愛哭鬼阿力」;仔細觀看對照書中的畫面,也會發現繪者用心排比故事前後的呼應,照片中的阿力與一開始的他截然不同,呈現出一種自信。如果你是阿力,也會選擇將祕密藏在心中,不告訴任何人嗎? 下次當你遇見另一個愛哭鬼時,或許可以告訴他《愛哭鬼阿力》的故事,說不定,有一天戴帽子的阿伯也會來找他買眼淚呢!

MORE

【親子共讀】《蝸牛美美想獨處》 人偶爾都需要獨處一下

文/黃汶婷 本書作者思琪.漢歐爾成立自己的獨立出版社Cicada Books,希望自己出版的童書能夠為小朋友帶來歡笑和顛覆性的思惟。繪者克里斯多.庫爾塔格魯出生在雅典,除了為童書和書籍封面插畫,同時不斷嘗試創作個人作品。 一片和諧熱鬧的蝸牛社區,葉子是溜滑梯,蝸牛們一起玩積木,從每隻蝸牛動作中細微的神情,感受到彼此的交流,打破蝸牛的家就是背上的殼這既定想法,蝸牛的爸爸媽媽站在家門口,裡面還透出金黃色的光,似乎在呼喚孩子們回家,有別於蝸牛慢吞吞的形象,蝸牛擺手快跑竟呈現著快速感,連頭髮都飛揚起來了呢! 尋找一個空間獨處 繪本開宗明義的第一句「美美是一隻快樂的蝸牛」,正好能好好停頓在這裡,感受書名的「獨處」,明白這個「獨」並非孤單、落寞,而是自主性的選擇,同時也讓人感到好奇想一頁頁讀下去。畫面接著來到只有美美這一隻蝸牛,美美側著頭、用一隻手撐著,另一隻手看著手中的小花,嘴角微微的笑著,瞬間好像能夠理解,同時心裡產生了共鳴,那片刻的寧靜的美好正在滋養自己。然而,偏偏蝸牛行走會留下痕跡,畫面中,從美美身後拉出迂迂迴迴的那條線,透露玄機。 一會兒,朋友來詢問,美美沒有回答而溜走,留下滿臉錯愕的小娜,不久,姊姊也找到了她,美美趕緊移動位置,接著媽媽也來關心,那一臉寫著「我很好!我沒事」的美美,生氣的模樣超級可愛,也讓人心疼。當一次次想獨處卻被別人破壞了,美美終於發出「啊啊啊!不要來煩我!」的怒吼,將那一股悶氣完全釋放。 想尋找一個空間獨處,為何在這片土地上,卻是辛苦的找尋?站在讀者旁觀的角色,對雙方行為背後的心情,好像都能理解,然而身處其中的時候,是否也曾經用自以為是的態度,去看待身邊的人的言行?也許並不是所想像的那樣,甚至有極大的落差呢?在美美這麼大的情緒裡,清楚的照見,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關心與尊重。 回歸日常生活能力 接著展開一個神奇的跨頁,一片綠草地上,繪者用水彩暈染勾勒著淡粉紅色美美遊盪的足跡,除此之外,什麼也沒有,空空蕩蕩的,同時呈現了紛亂與暈繞,散落的文字排列下墜的感覺,就像是混濁的水杯,即將來到沉澱。 「終於可以獨處了。」大樹彷彿交會成時空之門,一整片昆蟲與森林共舞的世界,寬廣的藍天,來到迦南美地的興奮,讀時好像也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氣,感覺到陽光的溫暖、曾經的紛擾來到寧靜,看見美美微瞇的雙眼,自在的動作,最後躺平睡著,讓人嘴角不自覺上揚。原以為一個人的孤寂,甚至會恐懼、害怕,而今看見美美享受的神情,看起來沒有做什麼,卻這麼開心,文字與圖像細膩的描述,讓人只是停頓在這裡,就無比放鬆,浮現兒時曾在草地上抓蚱蜢、追蝴蝶,大字形躺在草地上的愜意! 而後美美想回家卻迷路了,是另一個高潮迭起,似乎點出既能獨處,卻也同時能夠切換回歸到日常生活的能力,好在遇見小博,獨處後元氣滿滿的美美,自然而然為早上亂發脾氣的事向小博道歉,小博同時也傳授不被別人發現的祕技,在星空下一起回家交會留下的痕跡,就好像一曲和諧的樂章,「大家偶爾都需要獨處一下」小博的這句話,留在這片土地無限餘韻。 在生活中匆匆忙忙的應付著外在的人事物,可曾細微的感受自己?無論大人或小孩,都需要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空間、可以單純做自己想做的事,甚至是完全放空。進入人群相處,以及獨處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在這本繪本裡,竟然是以小小的蝸牛為主角,跟著進入蝸牛的世界,處處驚奇,充滿想像力的刻畫,讓人玩味不已。

MORE

【生活智人109】 光影藝術家 文森.巴爾 發揮想像 自娛娛人

文/楊慧莉 忙碌的生活常讓人專注於眼前事,對周遭事物視若無睹。不過,有人卻因定睛於桌上一角,而「發現」另一片天空。他是比利時電影製作人文森‧巴爾…… 人生 插曲 茶杯旁有隻大象 文森‧巴爾(Vincent Bal, 1971-)今日以「光影藝術家」打開全球知名度。不過,這並非他當初的本業。原來,他本是一名電影製作人,走上「視覺藝術」,純粹是無心插柳。 一切純屬意外 兒時,巴爾就會畫些小漫畫。他來自比利時,那是《丁丁歷險記》、《藍色小精靈》等漫畫作品的原鄉。由於風氣影響,許多人成長過程,都會塗塗畫畫。因此,巴爾對自己這項技能並不以為意。高中畢業後,他決定學編導,於是走上編劇和導演一途。他對畫畫的愛好只會在製作劇本分鏡時派上用場,卻從來沒想過有朝一日會成為藝術家。 一如生命中許多「好事」的發生往往都在不經意之中,巴爾在二○一六年某個春日碰上這等好事。當時,他正埋頭寫劇本,突然留意到桌上的茶杯投射出的影子,神似一隻大象。他心生玩興,給「影子大象」加上圓圓的眼睛、垂落的大耳、粗壯的象腿,接著拍照上傳到社群媒體。結果,佳評如潮,讓他喜出望外,於是就想,「給自己一個挑戰試試看,每天都弄出一件影子作品,看能否達到一百件?」自此,他就沒停過。幾年下來,作品已超過一千多件。直至今天,他的創意仍源源不絕,IG追蹤人數破百萬。 光影創作之路 巴爾的創作過程常藉助日常用品的影子,然後在上頭加上幾筆變出有趣的事物。他賦予這種技藝一個科學性的名詞:影子學。而今,回頭再看當初的一些塗鴉作品,他沒有「今是昨非」之感,依然很喜歡,而那些作品都是陽光的傑作。 「陽光投射出好看又清晰的陰影,我好喜歡啊!不過由於光線會移動,你必須畫得很快。五分鐘後,陰影就移動了。因此,根本沒時間畫細節。那些初稿有點簡單,卻也給人一種率真感。」巴爾說,「而當夏天過去後,天空開始烏雲密布,遮蔽了自然光,我只好尋找人造光源,現在我常用 LED燈。」 作為光影藝術家,巴爾也非僅靠從小練就的漫畫基本功「誤入歧途」。想創作,藝術底蘊是關鍵。除了漫畫,他也很愛看畫,那是從小養成的習慣。當時,他的父母常帶他和手足去逛博物館,然後要他們選出每間展覽室最喜歡的畫作,讓他覺得「那是欣賞藝術作品一個很棒的方式」。 由於與梵谷同名,都叫「文森」,巴爾覺得跟荷蘭大畫家很親近。從小,他就喜歡梵谷用色明亮和筆觸強勁的畫作。直到今天,他還是喜歡上博物館,欣賞一幅畫作能讓他起雞皮疙瘩,而看到特別感動之作,就想提筆創作,並充滿能量。 一場發現之旅 除了藝術底蘊,巴爾創作,還需靈感,而他的靈感來自四面八方,「走在城市,你可以看到很瘋狂的事。如果看到什麼具啟發性的事物,就用手機拍下。」 以前,巴爾在學拍影片時,讀到知名畫家畢卡索的一句話,「我不尋找,我發現。」後來,他在埋頭寫劇本時,覺得畢卡索有些自命不凡,而今從事藝術創作,他可以了解畢卡索在說什麼了。靈感,難以尋找,只能發現。 起初,巴爾的作品是透過螢幕被觀賞。後來,有出版商將他的作品印成書本《影子世界》(Shadow World),裡頭有一百四十四件他最喜歡的畫作。不過,他坦言,在社群媒體分享作品的好處是可以跟觀賞者直接互動,彼此間無距離,來自各地的人都可以回應和發送訊息給他,深感「視覺藝術有普世性,人人都看得懂」。 另外,巴爾也跟非營利組織「喜願基金會」合作,共襄盛舉一個有意義的許願活動,方法是用重症病童熟悉的醫療物品創作出他們所許願的人事物。為此,他情商自己的醫師朋友,借給他一些醫療器材;自己也跑去藥局找合適物品。最後,有五個提案被選上,他還在家中的小工作室做音效,透過正確的聲音將生命注入作品,讓他自己都覺得好神奇。 「每次運用影子創作就好比進入一場發現之旅。」巴爾說,「我永遠也不知道會出現什麼,就是這樣才刺激。」 成功 之道 放鬆心情過日子 巴爾的影子作品,充滿想像,趣味橫生。他可以用一把剪刀變出一位準備槍戰決鬥的牛仔,或是藉助一只翡翠雞尾酒杯變出聚光燈照到逃犯的情境。觀眾不僅可在網路和出版物欣賞到他的作品,有機會也可在紐約、倫敦、巴黎、台南等地的展場上親眼感受其作品的魅力。 與日用品相遇 前年,韓國首爾的「MUSEUM 209」首次舉辦巴爾的個人作品展:《影子藝術》(The Art of Shadow)。展覽期間,他接受《韓國時報》專訪時說明自己的創作理念,「有時候,僅是一只玻璃杯,就變成了一片海,或是一個開瓶器就變成品酒的人,這便是簡單的力量。我總在尋找可以投射出特殊影子的物品──那種有些小小突起物或洞洞之類的影子。」 巴爾認為,投入「影子學」滿足了他長久以來只當製片時部分被壓抑的創意,因為電影是合作案,需要時間、預算和一群在行政上把關的人,如此一來常常會把起初的創意給稀釋掉。但是,影子創作就不同了,「只有我、紙張、筆和燈就可搞定。」 換句話說,在影子創作裡,巴爾能完全自主,有機會跟那些隱身在抽屜裡、商品架上、甚至路肩上的物品相遇,在邂逅中有時用不到十分鐘就能產出一件塗鴉作品,但有時看了好久仍毫無頭緒。 藝術提供慰藉 許多人逛美術館或博物館,會糾結於所見作品的意義,想了解創作者是否意有所指。對此,巴爾表示,「我的作品並非起於想傳達什麼訊息,重點應該就是想像力的運用吧,讓大家看看想像力如何賦予我們新的眼界。除此以外,幽默在我的作品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只要有人跟我說,我的作品讓他們天天都能會心一笑,我就覺得用這種方式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挺好的。」 當今,世界充滿各種隱憂,不免讓人悲觀。巴爾也心有同感,「我本身算是樂觀的人,但這個世界的問題也會讓我憂心。我並不擅長處理壓力,只能盡可能讓我的生活過得愉悅,也盡量遠離一些無法提振我精神的活動和處所。每個人的生活其實都不好過,我想明白這點大家會好過點,還有,藝術可以讓人紓壓,提供很好的慰藉。好的藝術作品,可以讓人看見人生百態,並了解那都是藉助這個所謂的『人生』即興演出的結果。」 樂趣大於一切 不管是電影製作或影子塗鴉,巴爾都得靠源源不斷的點子。萬一腸枯思竭怎麼辦?這點,他倒不擔心。他曾讀過一本關於創作動畫腳本的書,作者是動畫編劇大師史考特(Jeffrey Scott)。史考特在書中說,「你的腦袋裡有源源不絕很棒的點子。」這讓巴爾備感力量,決定不再尋求一個最棒的點子,而是就眼前的點子做發揮,行不通,再另起爐灶,點子永遠都有,只要持續發現新的點子就好。」 此外,美國劇作家馬梅(David Mamet)在一本關於創作劇本的書中提出的建言,也讓巴爾很受益。馬梅說,「忘記所有的編劇規則,因為只有一個規則,那就是別表現得無趣。」巴爾覺得這個規則適用於所有藝術,「不管你做什麼,都別以無趣的方式呈現。」 如果有年輕人也想用藝術表達自我,巴爾的建議是:好好玩吧,並做自己所愛,有時候一些你覺得簡單的東西,別人可能覺得很難。所以,要去探索。然後試試不同的東西,實驗後如果失敗,就再試一下。最糟糕的事是你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太嚴重了。你的腦袋中會有很多點子,所以就繼續玩下去。 巴爾給後生晚輩的另一個建議是,當個文化雜食者:各種類型和年齡層的電影,都要看;書本、雜誌,要廣泛閱讀;四處旅遊,到處走走;靈感會來自四面八方。 巴爾也閱讀很多書,從中受益良多。他在讀英國畫家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書時看到一句話,「成功是附屬品,不是目標」,頗有共鳴。他認為,做任何事不該只是為了成功,「如果你能專注於工作本身,並樂在其中,就已獲得最大回報,這樣就算成功了;如果其他人剛好也喜歡你的工作成果,那倒是一個很不錯的附屬品,但不是主要目標。」 在這個凡事都以銷售量、按讚和給星星來評估事物好壞的社會,巴爾希望世人都能對此謹記在心。

MORE

蘇宜輝帶領偏鄉診所 蛻變地區醫院

文/潘欣中 「人的健康與生命不分貧富貴賤,偏鄉居民也該享有與都會相同的就醫權利。」屏東枋寮醫院院長蘇宜輝說,他從台北到屏東偏鄉小漁村枋寮行醫,對城鄉醫療差距感受尤深,39年來深耕地方導入資源,讓醫院從3名醫師的診所蛻變為擁有40名醫師的地區醫院,更是救心、救腦的重症急救責任醫院。 蘇宜輝16歲時自緬甸來台就讀建中,有感於緬甸醫療資源不足的困境而決定行醫,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在永和中興醫院服務。未料,39年前偕妻到屏東的度假行,竟是他的人生轉捩點,當時他順道拜訪在枋寮鄉開外科診所的學長,一句「這裡急缺醫師人手」,正是他濟助弱勢的行醫初衷,便決定放棄台北的優渥生活,投入偏鄉診所的急門診工作。 「現實是殘酷的,過程是艱辛的。」蘇宜輝表示,枋寮的醫療資源極度缺乏,當時診所3名醫師要全天候輪值急診,常要處置半夜急診的病患,身心疲累,但面對一雙雙無助的眼神及深夜登門求醫的患者,他們仍堅持到底,也一步步導入資源,克服資金短絀困境,歷經2次擴建,逐步提升在地醫療服務能量和品質。 位置重要 支援屏南緊急救護  「懷抱偏鄉行醫濟世的夢想,是由枋寮外科診所開始。」蘇宜輝在「任重道遠」行醫使命下,感動並號召一批批志同道合的醫療照護團隊加入,從初期內外科,到增設骨科、婦產科等,同時和醫學中心合作,與高雄長庚簽定醫療合作盟約成立外傷科,與高雄義大醫院合作啟動神經外科支援計畫,也結合高醫與萬芳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提供腦中風、頭部外傷全年無休緊急醫療服務。 枋醫是地區醫院,地理位置重要,屏南恆春半島的急重症病患後送高屏地區大醫院距離百公里,因此屏東縣衛生局選定位居後送動線中點的枋寮醫院成為負責醫院,可縮短黃金搶救時間,2019年1月起提供腦中風與頭部外傷緊急醫療,7月啟動搶救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導管室團隊,5年多來將屏南數百名腦出血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 「社區醫院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蘇宜輝說,枋醫補足了屏南地區急重症的緊急醫療缺口,扮演恆春半島緊急救護中繼站角色,也推動山地醫療整合服務,提供門診及夜間急診服務,下階段除了投入遲緩兒早療,更將結合長照2.0,為長者安養、失智和健康照護打造更優質的環境。 飲食清淡 維持流汗有氧運動 現年70歲的蘇宜輝,經常笑臉迎人,步履輕盈、思緒靈活清晰,大學時代就是運動好手的他,至今仍保持爬山、慢跑、游泳、打桌球、高爾夫球的運動習慣。他的養生方法很簡單,就是飲食清淡、有氧運動、多社交人際互動。 飲食上,蘇宜輝力行少油少鹽的原則,吃時令新鮮蔬果,家族聚會也會破例吃蛋糕、油炸和加工食品,以不過量為原則,最重要的是保持愉悅好心情。另外,蘇宜輝說,運動流汗後不僅通體舒暢,還會讓思慮更清晰,一般人到了中壯年,可以緩和的步行當運動,他則維持會流汗的有氧運動,習慣成自然,一天不運動、流點汗,感覺渾身不對勁。

MORE

【陰錯陽差】爽約的老烏鴉?

文/黃春明 有一天黃昏,貓頭鷹剛醒過來,起了一個大早,而老烏鴉這時候正要回家睡覺。 他們在公園門口的銅牛角上碰面了。 貓頭鷹和老烏鴉他們第一次碰面,就談得很愉快。他們決定要做個好朋友,並且約好隔天的三點,在這一個銅牛角上見面。 第二天的凌晨深夜三點,貓頭鷹很高興的,準時飛到銅牛角上,去等新朋友老烏鴉;牠還帶來一隻肥大的田鼠當禮物。牠知道老烏鴉愛吃田鼠。 他等啊等地,等到四點、五點、到了六點都不見老烏鴉的到來。 太陽就要出來了,那是貓頭鷹要睡覺的時候。 貓頭鷹牠想,牠先回去再說。 (摘自《貓頭鷹和老烏鴉》,聯合文學出版)

MORE

【生財有道】影響力——個人財富自由的基座

文/林薔七 「個人影響力」決定了人生的高度和寬度。自由人生公式中,個人影響力可以讓主業、副業、投資、套利四方面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原本設定的自由人生公式只有主業、副業、投資和套利這四個元素,當時我從未想到過「個人影響力」這個名詞。那時候我每天思考的都是怎樣提升公司的營收,透過哪些營運手段提升客戶的付費轉化率。 直到完全辭去正職後第一年,我在網上所寫的文章、價值觀、生活方式、課程等被更多人看到,上千人因我而發生改變,他們的生活變得更積極、更陽光。我才意識到「影響力」實在是太重要了,就像是投資中的槓桿,能加快我和學員、粉絲的成長速度。 可以說「個人影響力」決定了人生的高度和寬度。如果說主業、副業、投資、套利這四個技能的提升帶給我們的是線性的成長,那麼個人影響力帶給我們的就是指數級的成長。同時,在自由人生公式中,個人影響力可以讓主業、副業、投資、套利四個方面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主業方面,強大的個人影響力能讓你在主管、同事、客戶中獲得好的口碑,比安靜無聲的人更容易獲得升遷機會;在副業方面,它能吸引到同頻率的夥伴和客戶,幫助你發展人生第二曲線;在投資方面,它能在「金錢」這方面幫助你獲得信任和更多的支持;在套利方面,你能做得更得心應手,比別人起步更快。 我認為個人影響力的核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被喜愛,二是被尊敬。兩者最好處於天平的兩端:只有喜愛沒有尊敬,會讓人忽視你的意見;只有尊敬沒有喜愛,則會讓人產生距離感,無法靠近你。 如何獲得他人喜愛 被人喜愛的特質有哪些?親和力強、情商高、有愛心、邏輯清晰、積極熱情等都是。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但情商高往往是很多人最容易忽視的點。 哪些事可以顯得情商高?互惠互利、先付出後要求、情緒穩定、與他人換位思考等都是。下面列舉幾個我自己的小案例。 二○二○年十月,我剛好去上海參加一個活動,提前約了從未見過面的同學吃飯。下了高鐵之後,同學發訊息說有另一個女生朋友在,我馬上查了往目的地的沿路上哪一站有百貨商場,下車在商場挑了YSL口紅和一盒手工巧克力,分別送給她們倆。後來其中一位成了我的第一個助理,在我創業早期一個人單打獨鬥的階段,她幫我分擔了很多瑣碎的工作。 二○二二年,我當時的業務必須開通影片,需要和地方管理局做登記備案。我的老師向我推薦了專門代辦智慧財產權相關事宜的小夥伴雙雙,她的團隊幫我解決了備案的問題,全程不需要我花時間和精力。辦好後半年內,只要聽說有人需要做這類型的備案,我就推薦雙雙的團隊,陸續為她們介紹了二十多個客戶。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 我做這些事無論一開始是出於什麼目的,都可以歸結為「利他」。利他不是功利性地付出以要求對方給予回報,而是站在自己的出發點真心為別人好。有些人會計較自己的得失,不願意提前付出,不願意為別人考慮。這樣的人格局太小了,很難在所處的領域成功,更別說建立影響力了。 如何贏得他人尊敬 缺乏影響力的人很難在社交關係中掌握主動,贏得他人認可。最後就是與他人格格不入,獨來獨往,需要幫助時沒有人願意伸出援手。 很多人認為自己有社交恐懼症,站在人群中會全身不自在,這樣是不是就和影響力絕緣了?這是一個思惟誤區。影響力與我們是否喜歡和他人交往沒有關係,而與我們為人處世的方式、對外展現的個人特質、能否獲得他人的信任有關。我也算是對社交有恐懼感的那一類人,我需要很多的時間獨處。如果超過一周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我就會感到焦慮。但是這並不妨礙我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 二○二○年五月,我報名參加了一個營運課。教室裡一共三十多人,分組時我默默地坐在最角落,不說話也不社交。因為除了老師以外,我不認識其他人。 在場有一半以上的同學都不是營運行業的人,老師在互動的過程中問到營運專業相關的問題,幾乎都沒有人能答出來。 冷場時老師就點名問我,當時我對答如流,並且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在小組練習時,我們需要設計一個產品,並闡述這個產品針對的客戶需求、客戶人群、設計思路、變現路徑、專案分工和後續的延伸發展的可能性。眼看著只剩十五分鐘就要上台報告了,我們小組卻還意見分歧。我立即拿起筆開始寫,在最後一分鐘寫完停筆。 下課後,在場的一位培訓機構負責人找到我,請我做他們公司的營運顧問,解決業務成長方面的問題。這是我接到的第一個企業諮詢專案。後來我問他: 「我在課堂上悶不吭聲,你為什麼選擇找我合作?」她說:「在場的很多人都覺得你坐在角落裡並不起眼,但是一開口就氣場全開,讓人無法忽視你的專業度。」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展示專業度是被人尊敬、獲得影響力的有效途徑。 除了專業,權威、自信、有原則、可信賴、知行合一也是容易獲得別人尊敬的特質。這些特質需要從我們對外輸出的文字、影片、音訊、做過的事情、獲得的結果等來呈現,建立個人影響力。 在過去十幾年,我能在職場上走到天花板,實現年收入過百萬元,還能在創業中擁有多重身分,能有一群人願意跟隨我的腳步往前走,都是因為我擁有這些特質,在自己所處的領域有一些影響力,所以找到自己的特質還有影響力特別重要。 (摘自《財富哪裡來:做好這5件事就能實現富足人生,年收入翻10倍》,幸福文化出版)

MORE

【書市隨筆】《亮光的起點》 台灣第一位博物學家的故事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作者鄧慧恩是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著有學術論著《日治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這本小說《亮光的起點》獲得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歷史小說獎。 60年前初中一年級,我們的課程裡有一科目「博物學」,其實是延續日治時代的名稱,三年後的高一,這個科目改名「生物學」,「博物」一詞除了用在「博物館」外,較少在學術名稱上出現。 初一時讀「博物學」,課本裡並沒有提及台灣第一位本省籍的博物學家是王雨卿,此後也沒聽過或讀到「王雨卿」這個名字,直到最近讀了鄧慧恩寫的《亮光的起點》,才知道日治時期,有這麼一個為動植礦物而努力研究的人。 文采燦然考據實在 鄧慧恩專門研究日治時期台灣知識分子面對世界和外來思想浪潮的學者,其碩、博士論文都是如此。她在研究範圍內的動物學術論文裡,偶爾看到王雨卿這名字,並發現他詳細記錄蝙蝠的拉丁學名、台語拼音,還註上世界語(Esperanto)的名稱。 她開始好奇這個人為何如此細心且詳盡行事。隨著寫論文知識的累積,從各種中、日文書刊中,她收集到片片斷斷的王雨卿資料也就愈來愈多。她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些零碎的資料,統整為創作的實踐,能將這位貧窮人出身的台灣第一位博物學家王雨卿的身世,化為歷史小說,於是,才有這本《亮光的起點》的寫作。由於鄧慧恩不僅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作家,文采燦然,考據實在,加上她豐富的日治時期歷史知識,《亮光的起點》一寫完,即獲得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歷史小說獎,也使王雨卿讓更多國人所知了。 日治時代真實縮影 《亮光的起點》主軸雖然是講王雨卿如何從小學(當時的公學校)畢業後,進入台南師範學校當工友,靠著自身的勤奮、好學精神,得到日籍老師牧茂市郎的賞識,拉拔他成為學校博物科的助手。他不以此為滿足,繼續努力學習,也跟著牧老師做標本、殷勤出去野外蒐集動、植物材料,回家後並自修、研讀各種相關書報雜誌,後來不僅取得等同中學畢業的學歷,也赴日本考取文部省生理衛生科、及動物科中等教員的資格。 他到32歲(1938年)病逝之前,曾在台南師範學校教書、當顧問,也在台南長老教會中學及女學校兼任教員,並於台、日及國際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推廣台灣的博物學知識。 但這只是主線,他與日籍麻豆街議員的女兒佐伯操的一段當時不被容許的跨國婚姻,穿插書中,鄧慧恩寫得浪漫又幽微,讓人感動。 事實上,這本書簡直是日治時代學術、文化和社會呈現的縮影,她以寬闊的視野,探討到當時的科學、教育、藝術、民俗、社會、宗教、習俗等各方面狀況,主題還涵蓋到新劇(文士劇)、世界語、慈善事業、盲人教育、廟宇彩繪、籌設台陽中學等主要人物的推動者,若以電影來比喻,等於是演員卡司大堅強,主角除王雨卿外,還有很多配角,當時知名的台、日學者、藝文界及社會鄉紳等名字和事蹟,都曾出現於書中。 這本書的目錄也頗具巧思,每個章節都以二字詞合成的四個字,前兩字代表王雨卿生命流轉的順序,如「成長」、「抽芽」、「病葉」、「櫻花」〈表示凋零〉後兩字則是他研究的動物名稱,如蝸牛、蝴蝶、鳴蟬、歸燕等等,配合各章情節呈現,都有含意。 總之,這是一本以真實故事改編的歷史小說,好看又浪漫,且兼具知識和文化意涵。

MORE

【大人讀的圖畫書】《要求很多的餐廳》 宮澤賢治 對庶民與自然的悲天憫人

文/李明足 宮澤賢治被譽為日本安徒生,生前所寫的《要求很多的餐廳》被認為最具特色的童話之一。鈴木康司則是數度得到小學館繪畫賞、繪本日本賞、講談社出版文化賞繪本賞等獎項的畫家,他以厚重色彩奔放筆觸,將宮澤賢治小說立體化。 近年來成人閱讀量有下降趨勢,但其中一種閱讀載體卻異軍突起。這種以圖文交織敘事(有些無文字,單以圖像成書)的繪本載體,儼然從早期為兒童創作的文本,逐漸吸引成人眼球,為什麼呢? 不同於兒童閱讀繪本常以趣味為啟發點,大人在閱讀繪本過程,擁有很大的抉擇權。這類文本藉由簡明的文字和多媒材的圖像進入繪本世界,吸引成人翻閱的可能是文本中的寓意,可能是圖像的感動,可能純就書中幽默故事,更多的是圖文中多層次敘事,觸動了大人多面向思惟。同時讓大人用很短的時間,經歷一場紙上旅程,闔書後仍不斷的重溫回顧。這種以短時間獲得最大的效度,正符合忙碌大人們的閱讀期待。 以下我們以近期聯經出版,以宮澤賢治生前的著名童話和鈴木康司的插畫,穿越時空合作的繪本《要求很多的餐廳》,做進一步的賞析。 生動畫面如劇場般 宮澤賢治被譽為日本安徒生,他生前所寫的《要求很多的餐廳》被認為最具特色的童話之一。 故事描寫:兩位來自東京的年輕紳士到深山野林打獵,在又冷又餓之際,發現一間名為「山貓軒」的餐廳。餐廳開始就表明會對顧客要求很多。飢腸難耐的兩人,為了快點吃到東西,毫不懷疑地照做。他們配合要求走入一道一道門,從梳頭刷鞋、卸下槍彈、脫掉衣服和鞋襪,兩人不疑有他。直到要他們全身塗奶油、撒醋味「香水」、搓鹽,才覺察到事有蹊蹺,一切看來無法逃走,兩人害怕、顫抖和哭泣「臉皺得像被揉過的廢紙」。 最後所幸兩隻白熊狗和失蹤的引路獵人來拯救,讓整篇故事情節有了轉折,文脈節奏慢慢緩和。文末作者刻意寫道:這兩人安全回到東京後,變皺的臉,卻無法恢復原狀。為這吊詭故事留下一道懸念。 當圖像加入後,使《要求很多的餐廳》轉化為繪本載體,讀者同時讀到圖像和文字合奏的新故事,故事更立體了。而要符合這故事的圖畫技法,何其重要!在日本畫家中擅長以厚重色彩奔放筆觸,展現整體畫面張力的畫家,當屬鈴木康司了。 他為這充滿驚悚的故事的插畫,以濃厚黑色為主調。運用繁複又原始手法勾勒點線構圖,帶著讀者走入瀰漫的神祕陰森氛圍的故事現場,對比兩位主角造型,每過一道門的誇張又愚蠢動作,把懸疑感拉滿。大人讀來每一生動畫面如劇場般演出,一定特別有感。 反諷弱肉強食不公 宮澤賢治生平寫許多童話,其中《要求很多的餐廳》特別以充滿諷刺、詭異與懸疑的故事情節書寫。以成人認知能力,翻閱間更容易開啟一連串反思。例如,來自東京的年輕人,為何打扮成英國士兵的外貌?打獵不帶兇狠的獵犬,卻帶昂貴的白熊狗?故事開頭,兩個「城市獵人」不在乎獵到什麼動物,只想在鹿肚子上打幾槍,「不知會有多痛快!」他們不在乎白熊狗的生死,爭著比較(或說是炫耀)損失多少錢。走進無理要求的餐廳,還以為是招待大人物的要求。驚覺要被山貓當料理,只能哭泣。而最後救他們的,反而是他們不在乎的白熊狗和帶路獵人。 這本圖文反諷當時社會階級弱肉強食的不公,同時傳達宮澤賢治對庶民與自然悲天憫人的情懷。大人讀來應有所領悟與慰藉,這就是好繪本的閱讀力。  

MORE
/41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