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意在言外】早安 | 人間福報

【意在言外】早安

THE MERIT TIMES
文/謝昭華
字級
收藏文章
32觀看次
當家中子女處於青少年至青年期時,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常劍拔弩張,家庭或婚姻諮商師也以此為其介入人際關係的支點。圖/123RF
作者簡介 謝昭華 1962年9月生於馬祖,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現執業於馬祖列島,為家庭醫學科醫師。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新詩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評審獎、台北市文學獎新詩評審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等,並入選中外文學台灣精銳詩人、詩路網站網路詩人專輯。出版作品有詩集《伏案精靈》(台北:詩之華,1994)、詩集《夢蜻蜓》(台北:書林,2001)、散文集《離散九歌》(連江:連江縣文化局,2008)、六人詩合集《群島》(連江:連江縣文化局,2010)、散文集《島居》(台北:聯合文學,2016)。曾任《幼獅文藝》與《中時‧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之專欄作家。圖/123RF
文/謝昭華

小時候聽家人聊起祖父,媽媽總說他這個人只要有木匠的活兒可做,就半天說不上一句話。而我心裡總在想,哪有人可以半天不說一句話呢?直到後來看了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作品《早安》,這才知道,人們的確可以整天不說一句話。而小津導演說他自己拍電影猶如在做切豆腐一般的勞動工作。

《早安》裡那個執拗的小男孩堅持不說話,他覺得人們日常談話,十之八九都是無意義的廢話。就如說「你好」、「早安」、「吃飽沒」等等都是囈語般的聲音,因此他堅持沉默。語言本身可以無意義,這些語詞在人際間的作用其實意在言外。對每天相處在同一屋簷下的親密家人而言,由於不需要以太多語言來溝通與取得聯繫,因此,抽離了這些囈語般的聲音,日常生活便產生了巨大的空白縫隙。

語言去除了矯飾的包裝,去除了它在每個獨立個人之間扮演的聯繫功能,便只留下赤裸的真實,使人只得面對個體間深不可測、難以填補的鴻溝,也面對赤裸的真實。王文興的小說《家變》便是將家庭中沉默而真實的空白放大檢視,強迫讀者正視它,不容逃避。其中父子、母子之間的對話完全去除了日常語言的虛飾,只剩下最尖銳的現實,這些語言便如鋒利的刀刃,一句句刺在親密家人彼此的心上。

當家中子女處於青少年至青年期時,家庭成員間的關係每每是劍拔弩張的,語言之戰便在起床、三餐、洗衣與拖地等等日常瑣事中烽火四起。許多教導性的文章便由此切入,家庭或婚姻諮商師也以此為其介入人際關係的支點,為人們構建和樂美好家庭的烏托邦。他們如巫師般灌輸人們愛的神話,耳提面命人生苦短愛須即時,否則一旦遭遇不測將悔恨終生的真理。當人們將這些符籙教示運用於日常生活中時,卻發現即使親密如家人,想要說出一個愛字卻是如此難以啟齒,彷彿舌尖壓著千百年的人類歷史重擔無法發聲,最終還是選擇沉默以對。

父祖輩沉默的緣由

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生存除了追求肉體安全飽足之外,心理安定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愛應該是人類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其中包含覺得自己被需要與歸屬感,可以愛人與被愛。但曾幾何時,我們失去了愛人的能力,需要各類精神、心理、諮商師來教導開示如何去愛人與被愛,坊間各式專家、工作坊、基金會蓬勃發展,可見此風潮方興未艾。與此同時,拜資訊科技發展之賜,人類數千年來累積的知識正以微秒的運算速度不斷在電腦雲端與手機裡急速傳播著。在可預見的將來,人類的腦容量將持續擴張,四肢則日益萎縮,軀體逐漸臃腫,而心靈或許將進化為精心打造的微型晶片,安放在身體某根奈米寬的毛髮尖端。

於此,我已漸了解當年父祖輩為何總是予人沉默的緣由。他們寧願勞動終日,將所思所想實踐在工作上,而不再發出任何一句無意義的聲響。

(摘自《國境封閉與虛構的旅程》,聯合文學出版)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