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8 阿含經與人間佛教】阿含經與人間佛教 1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8 阿含經與人間佛教】阿含經與人間佛教 1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0觀看次
前言 《阿含經》主要的內容,是要告訴大家,佛陀他自己並不標奇立異,他是以法來教化眾生,讓大家依法獲得解脫;就是佛陀本身,也是依法而證悟成佛。所以,《阿含經》可以說是佛陀在原始佛教時代生活的紀錄。
前言 《阿含經》主要的內容,是要告訴大家,佛陀他自己並不標奇立異,他是以法來教化眾生,讓大家依法獲得解脫;就是佛陀本身,也是依法而證悟成佛。所以,《阿含經》可以說是佛陀在原始佛教時代生活的紀錄。圖/田旭桐
文/星雲大師

前言

《阿含經》主要的內容,是要告訴大家,佛陀他自己並不標奇立異,他是以法來教化眾生,讓大家依法獲得解脫;就是佛陀本身,也是依法而證悟成佛。所以,《阿含經》可以說是佛陀在原始佛教時代生活的紀錄。

阿含經與人間佛教

《阿含經》分為四類,即《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

阿含,梵語āgama,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意譯作法本、淨教、歸、法歸、法藏、藏、教法、傳教、趣無、教、傳、來。「阿含」意指聖言真理,也就是佛陀所傳承的教說,或傳承佛陀教法的聖典。稱阿含為「阿含經」,是中國古來的慣例。

一、《阿含經》的由來

原始佛教時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將所聽聞的教法,用詩或簡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傳的方式記憶傳承。由於佛弟子各人領納的不同,而各有其相異的思想,因此至教團成立時,如何將佛陀的教說作整理、統一,實屬必要之事。經過歷次的結集後,佛陀的教說漸次充實完備,且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特定的文學形式,而終至成為聖典。

二、《阿含經》的成立時期

關於《阿含經》成立於何時,應就佛典結集的次第而論:

1.佛陀入滅後,第一個夏季,五百阿羅漢會聚於王舍城外的七葉巖(窟),以大迦葉為上首,舉行第一次結集,由阿難誦出法(經),優婆離誦出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百結集」。《阿含經》的淵源,即導源於此時。

2.佛陀入滅百年頃,七百比丘會聚於毗舍離城,以耶舍為上首,舉行第二次結集。此次結集以律藏為主,這就是著名的「七百結集」。

3.佛陀入滅後二百三十六年頃,也就是阿育王時期,在華氏城以目犍連子帝須為上首,舉行第三次結集,至此三藏教法始告完備。

4.佛陀入滅後四百年,在迦膩色迦王護持之下,於迦濕彌羅國以脅尊者、世友為上首,舉行第四次結集,此次結集以論釋三藏為主。

綜上所述,《阿含經》於第一結集時誦出,於第二結集以後,即西元前三世紀前後,為《阿含經》正式成立的時期。

三、南傳五阿含與北傳四阿含

佛陀入滅後一百年,原始佛教的統一教團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其後復細分為小乘十八部或二十部,各部派均各有其獨自傳承的經藏。依現今資料顯示,當時至少有南方上座部、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眾部、飲光部、經量部等所傳的經典存在。然至今日,僅有南方上座部的經典完全保存下來,計有五部,是以巴利語書寫,即《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這就是南傳五部,又稱南傳五阿含。

至於北傳方面,則匯集其他諸部片斷的經典,成立《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等四阿含,是以梵文書寫,這就是北傳四阿含。

在《增一阿含》裡,旨在教導我們明白人天因果,也可以說就是我們現在倡導的人間佛教。在《中阿含經》裡,說明人性中最究竟「寂滅」的真義。在《雜阿含經》裡,大部分講佛陀的生活和各種禪定的內容。在《長阿含經》裡,則是破除外道和邪見。

其中南傳的《長部》、《中部》相當於北傳的《長阿含》、《中阿含》,《相應部》相當於《雜阿含》,《增支部》相當於《增一阿含》。

此外,因南傳五部以巴利文書寫,較接近佛世所用的通俗語言,所以一般以為南傳比北傳更富於原始色彩;因此,近世學者於原始資料的採證上,多喜用巴利文聖典來對照研究。

傳統上,中國佛教學者,尤其是大乘佛教學者,往往將《阿含經》視為小乘經典,所以在中國、日本的佛教教理史上向來未被重視。直至近世歐洲諸國加以研究,自一八二○年代始漸受重視,而確認《阿含經》並非僅是小乘經典,乃是原始佛教的經典,其內容包含佛陀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實踐的方法綱目等,具有多重意義及價值。

四、《阿含經》選錄

《阿含經》是由很多小經彙集而成,計有一百八十多卷。現從中挑選一些與人間佛教相關的經文來介紹。

(一)聽法的功德

《增一阿含經》三一八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隨時聽法有五功德,隨時承受不失次第。云何為五﹖未曾聞者,便得聞之;以得聞者,重諷誦之;見不邪傾;無有狐疑;即解甚深之義。隨時聽法有五功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隨時聽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聽經聞法,好比生活中需要吃飯一樣重要,為了身體健康必須吃飯,同樣的,為了讓慧命增長,就必須聽經聞法。

身體有病,醫生會開藥方為我們治療;心裡有病,則要靠佛法的阿伽陀藥(能夠普遍治一切病的藥)來治療。所以聽經聞法時,要有「療病想」。如:覺得自己有貪瞋煩惱的病,希望佛法能夠幫我醫治;或抱著「佛經就是藥方子」的信任感,照它的指示服用(依教奉行),不可大意。

聽聞佛法,所謂「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表示必須從聽聞──「聞所成慧」,然後思想──「思所成慧」,再照著實踐──「修所成慧」;有了「聞思修」才能得到三摩地,進入佛法。

此外,還要注意聞法的重點。譬如一粒種子,如果種在一塊好的土裡,繼而澆水、施肥,才能開花結果。假如你把種子擺在地板上、石頭上或櫃子裡,是永遠不能生長的。

因為把種子擺到泥土表面上,很容易就被鳥雀啣去了;擺到雜草裡,因緣不具,它也不能生長。同樣的,我們心板太硬、不接受,菩提的種子就不能生長;就像世間外道、邪見能破壞我們的清淨心,反而讓我們煩惱、懷疑。

又如我們倒茶水時,如果把茶杯覆蓋過來;水就倒不進去。或者茶杯裡已裝了別的東西(貪瞋、愚痴、邪見),茶水(佛法)也會倒不進去或變質。要不就是茶杯有了漏洞(遺忘),水倒進去就不能儲存。

所謂我慢山高,一個人太貢高我慢,佛法的水,是進不了他的心田、心海。同樣的道理,菩提種子也應該像種植植物一樣,須離開如上所說種種不宜生長的因素。

有一首偈語: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可見,能聽聞佛法,是多麼的稀有難得。聽聞佛法有五種功德:

1.未聞得聞:以前沒有聽過的道理,現在聽聞佛法,如同得到甘露法水般的珍貴。

2.已聞重誦:聞法後很容易忘記,所以佛經除了聽聞外,還重視諷誦,一次一次的在心田薰習,慢慢的經文就會和自己相應。

3.見不邪傾:聞法後,建立正知正見,以免見解走偏或變成邪見。

4.無有狐疑:常常聞法則能生起信心,不會對現象生起懷疑。懷疑像狐狸一樣,處處猶豫不決。讀經、聞法是去除懷疑最好的方法。

5.解甚深義:聽經聞法最大的功德,是可以了解人生的真實及佛法甚深的真實義。

經文前有「如是我聞」,經文後是「信受奉行」,意思是大家聽聞佛法之後,很歡喜的接受並實踐。

所以,我們在讀誦經文後,一定要自省:我有「如是我聞」而「信受奉行」否?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