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7 般若心經的生活觀】般若心經 的生活觀 透過故事讀心經 下卷 ⑬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7 般若心經的生活觀】般若心經 的生活觀 透過故事讀心經 下卷 ⑬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18觀看次
我們的法身自性如佛殿裡的燈,光光相攝,空有無礙。圖╱宋佳珈
文/星雲大師

《般若心經》一開始為什麼就說「舍利子」?因為對一般人講「般若智慧」,是聽不懂的,所以要對大智慧的人說。在佛陀講說的經典裡,一定會有個當機者,例如講《金剛經》、講空時,須菩提是當機眾;講《彌陀經》時,舍利弗是當機眾。畢竟十萬億佛土以外的極樂世界,沒有大智慧者,怎麼會相信這是事實呢?因此,現在講《般若心經》,講到宇宙人生的本體論、現象論,也必須有一個大智慧的人做當機者,那個當機眾就是舍利弗。

《般若心經》如何說明空和色的關係?一般人認為空和色沒有關係,色就是有,空就是無,色和空、有和無,統統都沒有關係,有的不是無,無的不是有。這是錯誤的認知。

《般若心經》為色和空、有與無建立了關係。大家不要以為:有、無是兩個,有不是沒有,沒有不是有,其界限分明。有和無就是色和空,在《般若心經》裡,用「不異」、「即是」把它們調和起來。不異,就是「不是不同」,有和無不是不同。我們往往把有和無視為不同,其實它們並沒有不同,有和無「即是」,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異」和「即是」把空有的關係說得很微妙。

那麼,這個世間究竟是空還是有呢?

有一個老和尚正在打坐,大徒弟來了,對師父說:「師父慈悲,在這個世間上,一天到晚講空、空,嚇得人都不敢信佛教了。天也空,地也空,妻子兒女都是空,哪一個敢來信佛教?應該講有,有才能契合眾生的根機,哪個人不希望有功名富貴、有妻子兒女、有田地房屋?」師父就跟大徒弟點點頭說:「你說得對、說得對。」大徒弟很高興的走了。

過一會兒,小徒弟來了,「師父,現在的佛法,怎麼都這麼廉價出售,都是講一些方便的法門?有,有富貴、有功名、有妻子、有兒女,這不是佛法本來的精神。佛法本來的精神是空,空才是真實、空才是實相、空才是真理、空才是價值。」師父一聽,「你說的對!」小徒弟也高興的走了。

站在一旁的侍者給弄糊塗了,大徒弟說對人間講有,你說對;小徒弟跑來說對人間應該講空,你又說對,奇怪!奇怪!忍不住問道:「老和尚,究竟是空對呢?還是有對呢?」老和尚說:「你的對。」

誰對?老和尚最對。老和尚講的空就是有,老和尚講的有就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講空講有都對。說空是有上的空,說有是空裡的有,空和有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空和有是一物的兩面,不是兩個東西,它們是分不開的,它們是「即是」,它們是「不異」。

什麼是空?什麼是有?它們怎麼會有關係呢?

舉個例說,空是黃金,有是器。一塊黃金,把它做成耳環,戴到耳朵上;做成戒子,戴在手上;做個洋娃娃,可以把它當裝飾用。我們說這是耳環、這是戒子、這是洋娃娃,其實耳環、戒子、洋娃娃都是黃金。黃金是本體,器具只不過是種種的差別相。

供在桌前的佛像,無論是紙的也好,布的也好,泥塑的、木雕的也好,它在我們的心裡也已經不是泥塑、木雕、紙做的佛像,他在我的心裡是佛祖,是我拜的佛祖。

其實,真正說來,佛教是不拜偶像的,佛教教導我們的是從有相歸於無相,是沒有偶像觀念的。偶像是有相,有菩薩、有佛、有羅漢、有高僧。空才是無相。

講到色與空,就是講有和無的關係,就是講精神與物質的關係。所謂「色不異空」,就是說有和無沒有不同,精神和物質也沒有兩樣。色和空、精神和物質、有和無的關係如何表示呢?《般若心經》以「不異」和「即是」來表示。

「不異」就是「同而非異」。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也就是色不離開空,空不離開色;精神不離開物質,物質也不離開精神。把空和有說成「不異」,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破除我人的舊思想,因為在我們的思想裡,空和有是兩回事,精神和物質也是兩回事。

這裡講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謂「即是」,就是在「建立我人的新觀念」。「即是」又比「不異」更進一步,精神和物質、有和無不但是「不異」、不離開,還是「即是」,精神就是物質,物質就是精神,有就是無,無就是有。

我們或許會想:這個新觀念怎麼建立得起來呢?有就是無,無就是有,這太矛盾了,精神怎麼會是物質呢?物質怎麼會是精神呢?物質是物質,精神是精神啊!

讓我舉個例子。有一天,我帶了好多學生,進行一道水泥牆壁的工程,由於砂石、水泥很笨重,我看他們做得很累,就說:「我們休息十分鐘!」利用這個時間,我就和他們說:「我們做的這一道牆壁,它是物質的,但是唯識家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宇宙世界與精神是有關係的,因此,現在大家要把我們的精神,把我們的發心,灌輸到物質裡去。我人死了,精神與物質還是存在。你們說這棟房子是物質的,但是經過了設計師的畫圖,這棟房子就有這位設計師的精神、智慧在裡面;一磚一瓦的建築裡,有工人的血汗、力氣與精神,有多少藝術師的裝潢,他們的智慧精神也都在這棟房子裡面。」

看起來是物質的東西,裡面卻留住了精神的力量。光是物質的砂石,沒有精神的內涵,怎麼成為一間房子呢?所以,物質裡面是有精神的。如何表現我們的精神呢?你說我很有精神,是什麼精神?是我勤勞的精神、禪的精神、忍耐的精神,還是悲願的精神?精神有很多種類,要想表現精神,就要從具體的、有相的物質來表現無相的精神。精神和物質是有關係的。

中國人有「三不朽」的思想,所謂立德、立言、立功。好比佛陀要涅槃的時候,諸大弟子都來請求佛陀不要涅槃,常住世間。佛陀就說了:「我說過,有為法是苦空無常,那麼現在你們要我有為的身體不死,這就不是真理,就不合理了。你以為我是死了嗎?死不了的。我說的佛法如果流布在人間,大家都遵照佛法來奉行,不就等於我在世一樣嗎?你放心,如來的法身,永遠留在人間,法身就是精神,如來的精神永遠存在這個世間,與宇宙大化融為一體,永遠的照顧大家。」

有人也會這樣問:「信佛的人常講,『你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在極樂世界;「『你要念藥師佛』,藥師佛在哪裡?」東方琉璃世界;「釋迦牟尼佛在哪裡?」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你說:「我怎麼沒有見到呢?」有一句話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心湖裡的水是骯髒的,清涼的月當然就不能映現出來了,我們不能怪天上沒有月亮啊!

所謂「般若的花朵處處開,般若的花朵處處在」,佛也是一樣,佛的法身處處在,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你若能懂,一色一香都是中道,一花一草皆是般若。故華嚴家說:「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你如果懂得般若,青青楊柳、綠色翠竹,都是如來的法身;你如果懂得般若,小溪裡的流水、冷氣發出的聲音,都是如來說法的音聲。

我們可以看到歷代的祖師大德們,有的人看到桃花開了、桃花謝了,他就覺悟了;有的人聽到殺牛、殺豬的音聲,他就開悟了;有的人聽到人家打鐵的聲音,他開悟了;有的人在除草中開悟了,有的人在磨豆腐時開悟了。打鐵、除草、磨豆腐,甚至花開花謝與佛法有什麼關係?其實只因機緣到了,因緣就成熟了。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