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128】隨堂開示錄 105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27宗教信仰的迷思與追尋 2-2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128】隨堂開示錄 105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27宗教信仰的迷思與追尋 2-2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4觀看次
輔仁大學校長羅光主教邀請大師至校演講「禪與藝術生活」,於會場致詞。(1992.03.18)圖/佛光山宗史館提供
文/星雲大師

《聯合報》主辦「星雲大師、羅光總主教熱線」

時間:1989年3月10日

地點:台北耕莘文教院

人與神佛的關係為何?

修行可否達到神佛的境界?

羅光總主教:前不久,趙耀東先生對政治大學的學生演說,有一段話說:「你們年輕人跟我們老人是有分別的;我們只有回憶沒有未來,你們只有未來沒有回憶。」我不太贊成趙部長這段話。因為雖然我們已經七十多歲,但是我認為,我們不但有回憶,還有未來。為什麼我們宗教信仰者會有這種心境,因為我們把一切的未來投注在修行與服務上。

談到修行,我們天主教和佛教有許多意見是很相近的。佛教的修行是把自我放下,把一切現象與「無」相結合,「沒有」就是「無」,就是我。天主教在修行時也把「我」放下,也把時間放下,也講「無」,真正的我是「無」的,「無」就是真我,這點與佛教是相同的。天主教將修行與生活相結合,宗教的生活是勤儉的,以精神生活取代享樂的生活,所以我們的生活不僅有現在還有未來,我們的生命是積極的追尋永恆真理,不重生活的欲望,不重吃穿的享受。

有一位文學家說過一句話:「我們是漁夫,不為捕魚。」漁夫,是人,不是東西,我們不要為東西所有;漁夫捕魚,魚是東西,但是漁夫不被魚這個東西所束縛。所以,我們不必消費全部精力去追求金錢物質,而被金錢物質所束縛,我們不做金錢的奴隸。重視精神生活的提升,就可以擺脫世俗一些無明的束縛。因此,修行、追求精神生活,自然可以達到神佛般無念、無欲的境界。

大師:講到我們人與神佛的關係,人可不可以到達神佛的境界?關於這個問題,天主教主張祈禱,佛教要禮拜念佛,這個方法主要是使人與神佛交往。像拜佛,這一拜下去,使自己的心昇華,希望可以接觸到神佛。佛實際不在心外,如果心清淨,就可以與佛相應,如水清淨,就可以映月一樣。所以佛法講「即心即佛」,心、佛不相離的。

我們求佛,更重要的是要求自己,求人不如求己。所以我們看佛拿念珠是為什麼?要念佛,念「阿彌陀佛」,那為什麼阿彌陀佛要念自己呢?因為「求人不如求己」。所以,有一首偈語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這是告訴我們,每一個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佛性。

人能成神、成佛嗎?在佛教觀點來說,這是絕對肯定。只要我們每一個人,能向自己的心中求佛,必定能達到神佛境界。有一則故事說:曾經有一個人,在道場聽師父講經,突然想要吐痰,他就向佛像吐了一口痰,當時佛堂裡的人都非常驚訝,也非常生氣,都罵他:「豈有此理,怎麼可以這樣輕慢、侮辱佛像呢?」這個人說:「對不起,我又要吐痰了,請你們告訴我,虛空之中哪裡沒有佛?哪裡沒有菩薩呢?」這就是說,大家執著的佛菩薩,只是偶像,而實際上宇宙之中無不存在著佛菩薩。

又有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冬天裡到寺院避寒,因天寒地凍,他把木製的佛像拿來燒火取暖。當家師一看,問他:「你在燒什麼?」他說:「我在燒佛像啊!」師父一驚:「佛像怎麼能燒?」他說:「我在燒舍利子。」師父又說:「木製的佛像怎麼會有舍利子?」那人說:「既然沒有,就多拿一些來燒吧。」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這燒佛像的人,他最知道佛法的真義。

佛的真正精神是眾生心,是宇宙一切和平、和諧的現象,而不是一個偶像。

解釋宗教的終極世界

——在佛教方面是涅槃,在天主教方面是天國

羅光總主教:一般人以為天主教講行善,做好事是為了到天國享報答。我們中國的修行是重現世的報答,今天做了什麼好事,就希望得到回報。事實上天主教講行善是犧牲的精神,不是為了回報。有些人批評天主教的行善,是為了到天國享善報。其實,我們直覺的天國、天堂,是一個理想的境界,不是一個國家在那裡。所以我們講天國善報,不是講現在我們給你多少錢、給你名譽、給你一個博士學位,也不是給你吃好、穿好或給你一棟房子。天國不是這樣的,天國是一個心的、精神的世界,存在天地之間,它是主宰宇宙間一切,是絕對精神的,是絕對真、善、美的。我們心境所想的至真、至善、至美,也就是我們所執著追求的境界。但是我們往往把不是真的當作真,不是美的當作美,不是善的當作善。就像老師上課,不管他講得好不好,反正就是講了就是了,而不是在追求真理。那麼,天國在我們生命中,是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感覺到很愉快,一個美的境界,一個無形的、精神的真、善、美的境界。

大師:天主教講天堂,佛教講涅槃。天國怎麼好,當然那是人生最後的歸宿。不過我更希望現世的人,不一定要到天堂去,還是在人間;把人間變成天堂是比較重要。

許多人想了解天堂的世界是怎樣?地獄的世界又是怎樣?其實,天堂和地獄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每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地獄的人吃飯吵吵鬧鬧的,他們拿著一丈長的筷子,挾菜還沒有送到自己的口裡,就被旁邊的人吃掉了,所以他們很痛苦、很煩惱。但是天堂的人吃飯很愉快,他們一樣拿一丈長的筷子,你挾給我吃,我挾給他吃,他挾給你吃,大家和和氣氣的,沒有爭吵。所以,人與人互相幫助,友愛和平,那就是天堂。我們如何讓世間友愛和平,如何讓世間變成天堂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涅槃的意義,就是追求「滅」。滅,不是消滅的意思,而是滅了人我的對待,把所有相對的關係消滅了,產生一個絕對的世界。所以,佛教徒就千辛萬苦想要超越人生,追求真理。其實,前往這個世界也不一定是要寄望來生,因為佛法所重的是「當下即是」,只要你現在能滅除人我的關係,有「無我」的觀念,即可達到這個境界。

比方說,現在我身上生了一個爛瘡,因為是我身上的爛瘡,所以我就會小心照顧、敷藥,髒臭都覺得不要緊。同樣地,如果你把別人看成是我,你也可以一樣對待。佛教講「慈悲」,把你我的關係互調一下,慈悲心就會產生;佛教講「無我」,把人我的關係滅絕,把物我的關係滅絕,把不喜歡的關係滅絕,把這個社會所有不調和的關係滅絕,就會產生一個和諧、平等、美好的社會。

我個人提倡「人間佛教」,提升生活佛教,所以佛教不是人死後的寄託,而是現世中不要有是非、不要殘害,而要相互尊重、相互諒解。如果我們社會能夠安和樂利,從物質上、精神上都能得到和諧,那麼西方的極樂世界就是在人間了。(待續)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