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參禪須是鐵漢 | 人間福報

參禪須是鐵漢

THE MERIT TIMES
文/姬天予
字級
收藏文章
23觀看次
文/姬天予

宋真宗年間,在開封的永寧里,有一所真宗賜給駙馬李遵勗的宅第,這所宅第還有被譽為京城首屈一指的園林,園中錯落著奇石,又巧思構堂引水。這宅院不但是當時京城士大夫宴樂的地方,更是蘊聰、楚圓等大禪師說法的壇場。

李遵勗的身分顯赫,在政治上,他是太宗的駙馬,官至寧國軍、震國軍節度使,他曾是對國家有功的重臣。在佛學上,他潛心參禪,他負責編纂了《天聖廣燈錄》,最難得的是,李遵勗雖身居富貴,但他也是一個開悟的「鐵漢」,他是在谷隱蘊聰禪師座下開悟的。

蘊聰禪師住持在襄州的谷隱山,他是首山省念禪師的法嗣,道風如雲水天月,十方仰敬。天聖四年(1026),他辭退太平寺方丈的席位時,李遵勗慕其高名,馬上派人把他迎請到京城位於開封東邊的資國寺,在蘊聰禪師去世前的六年間,李遵勗一直跟隨著受法,謹事弟子之禮,所以在法系上屬於南嶽下十世,在禪門中跟楊億算是同一個輩分。

李遵勗在蘊聰禪師左右參學精勤。有一天,禪師覺得時機成熟了,便引兩則唐代的公案讓李遵勗參究。

第一則是房孺复向牛頭宗徑山法欽禪師提問:「禪可學乎?」法欽回答:「此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為。」參禪須是大丈夫事,要有截斷眾流,斬斷乾坤的氣概,要斬斷我、法二執,方能勘究無一物處的本來風光。第一則公案是參禪的第一步,目的在破李遵勗對外境的執著。

第二則公案是百丈懷海師事馬祖道一禪師時,一日被馬祖大喝一聲,震得懷海「三日耳聾。」耳聾是本體之用,從用究體,要迥脫根塵,從春華似錦的花繁處,開天破地,勘究那赤裸裸、淨灑灑、一法不立的無盡藏處。這一則是參禪的悟入,也是從「一朝風月」的現境去參悟「萬古長空」的究竟。

李遵勗聽到這兩則公案,當下大悟,並作了兩句偈子,「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這兩句偈子在禪林中流傳,多有應和者。後來李遵勗又將原句的「學道」改為「參禪」,並將二句拓為四句:「參禪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趣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時間來到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在這宅第中的一處寢房,李遵勗正半倚在錦褥上,他眉宇清朗、神情沉穩。床邊擺放著一個小方几,一位老僕人恭謹的服伺著紙筆。他並不老,才攀上五十歲吧,他應該還有十年的榮華、十年的富貴,但病勢來得洶洶,他知道大限已到。

病重的李遵勗勉強地吩咐僕人備妥紙筆,他揣度自己的時日無多,貴為駙馬高臣又何為?功名如漚、浮生似夢、聲色若幻,看著榮華正好,怎知無常倏忽到來,拖這一身的病痛,豪宅芳苑無用於己,妻妾僕傭也無法代受病苦,真是孑然一人獨生獨死、獨來獨往。對這些塵世間的幻相,李遵勗是已經開悟的「鐵漢」,他早已拋開一切,在這生死大限時,他唯一的心願,就是再見石雙楚圓禪師一面,這時的楚圓正在潭州的興化寺。

重病中的李遵勗,掙扎著寫了兩封信,一封寫給潭州的官長,請求官長敦請楚圓禪師一見。一封寫給楚圓禪師,信是這樣寫的:「海內法友,唯師與楊大年,大年棄我而先,僕年來頓覺衰落,忍死以一見公。」這是一封情濃詞悲的信,他臨終最後的願望是能跟楚圓禪師一聚。他把兩封信封好,交給一名使者,接下來的就是病枕上苦捱著的等待。

楚圓禪師接到書信後大驚,匆匆的交代好寺務,和使者一起坐船趕赴京城,潭州到開封有三千餘里,浩浩江水,雲山飄渺,他知道李遵勗在等著他,楚圓在既心痛且急切中,寫了一首〈舟中作偈〉:「長江行不盡,帝里到何時。既得涼風便,休將艫棹施。」

好不容易,楚圓禪師終於來到了京師,舊友相見,又在生死催逼之際,兩人無盡的感觸。李遵勗放下了所有,他坦然面對生死,他是開悟的「鐵漢」,他參透了生命的實相,身為明心者,他知道本無生死的道理,兩人相聚間,依舊談禪論道。轉眼一個多月過去,李遵勗病情加劇,膈胃燥熱不已。臨終前,除了楚圓禪師,還有一位名為道堅的女尼師在旁。

「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都尉切宜照顧主人翁。」道堅尼師在一旁說。

「大師與我煎一服藥來。」李遵勗語出機鋒,尼師無法回對。

「這師姑藥也不會煎得。」李遵勗說完後,他畫一圓相,又作一首臨終偈獻給楚圓禪師。

「如何是本來佛性?」楚圓立即問他。

「今日熱如昨日。」李遵勗說。然後反問楚圓:「臨行一句作麼生道?」

「本來無罣礙,隨處任方圓。」楚圓說。

這時李遵勗感到疲倦:「晚來困倦」,便不答話。楚圓惕勉李遵勗要「無佛處作佛。」說完後,李遵勗便泊然而逝。

李遵勗與楚圓禪師、道堅尼師之間的談話,所含有的禪機,都直指自性的實相。

李遵勗所做的臨終偈曰:「世界無依,山河匪礙。大海微塵,須彌納芥。拈起幞頭,解下腰帶。若覓生死,問取皮袋。」

浮生若夢,多少達官貴冑極盡榮華,而福履至盛也不過是黃粱南柯,瞬眼煙華。李遵勗的故事寫在︽燈錄︾,是宋代禪師中少數開悟的士者之一,他的後代也篤信佛教,到了他的第五代孫,更出現了一位不得了的高僧,他就是家喻戶曉的濟公和尚,凡是有關濟公的傳述,都免不了連帶介紹他的高祖,這位在富貴中參禪的鐵漢──李遵勗。♣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