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131】隨堂開示錄 51 禪無所不包 7-7 大師與于丹教授對談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131】隨堂開示錄 51 禪無所不包 7-7 大師與于丹教授對談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7觀看次
于丹教授:師父!這是所有中國人最期待看到的遠景。其實天堂就在我們的心裡,所以最後我們還是得回歸到修好自己的這一顆心。我看到您和劉長樂主席對談的那兩本書,第一本是《包容的智慧》,是在講人怎麼用這個心。第二本《修好這顆心》,其實才是講怎麼養這顆心,養好了自己的心,心量大了才能夠包容。 圖/資料照片
佛光山不二門。圖/人間社記者林靖敏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14

禪無所不包 7-7

大師與于丹教授對談
時間:2012年7月23日
地點:佛光山電視中心攝影棚

于丹教授:師父!這是所有中國人最期待看到的遠景。其實天堂就在我們的心裡,所以最後我們還是得回歸到修好自己的這一顆心。我看到您和劉長樂主席對談的那兩本書,第一本是《包容的智慧》,是在講人怎麼用這個心。第二本《修好這顆心》,其實才是講怎麼養這顆心,養好了自己的心,心量大了才能夠包容。
現在有很多人寫博客文章抱怨,都說現在這個世道怎麼不好,怎麼還能用心去包容呢?其實我在大陸講的很多課程,也有很多人不同意,更有人質問我:「你說要從心理求得安寧,當城管來強拆我的房子,你還讓我從心裡找答案嗎?這個社會很多制度都不好,你全都讓我從心靈上找答案嗎?」很多人都這樣問我。


大師:心裡面不能只有理,要有理有事,甚至光講自己的片面之理也不行,理是要全面的。國有國法,房子被拆了,你不能怪公安,不能怪什麼人,這一定是因為國家需要、大眾需要。所以,事相上雖有差別,但理是平等的。現在一般的社會大眾,都只是講個人的理,個人的理就是無理、私理,是不能擺到檯面上講的理;真正的理是平等的、大家共尊的。
現在的人很難明理,一般都是為了個人的理由,比方剛才說不要拆房子、不要徵稅……這都是維護自我的理由,是無理。中國也很可憐,國家這麼大,事情這麼多,人民有時無理要求,官員們就要為他解決,問題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牽連的事情很多,為了你一個人,房子不要拆,路不要修,橋梁不要做,大眾就得跟著不方便,這個不行呀!所以,全中國的人要以國家為重,國家第一,自己第二;大眾第一,自己第二;法制第一,自己第二,在這當中找到一點平衡。


于丹教授:中國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當中,開始出現了社會階層的差別。六、七○年代的時候,雖然整體很貧困,但是人和人生活的差別是不大的。比如那個時候,大家都是福利分房子,雖然住的都很破爛,但是都沒有意見,大家心裡都在平均的底限上,這就是中國傳統的不患貧、患不均。


大師:這就是人能共貧窮,不能共安樂。現在大家安穩了,富有了,發展了,開始就是個麻煩了。但是人間佛教的教育,就不一樣,像我常常出國,買一點紀念品回來,山上的人眾這麼多,我給哪一個?如果是一般人,隨緣給眼前的人,讓其他人知道了,就會不高興:為什麼只給他不給我呢?不過佛光山的徒眾不會這麼想,他們會想:這一次給了他,大概下次就輪到我了,有個先後,有個層次。因此,不必著急,不必一下就沉不住氣,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那樣豁出去,實在划不來!冷靜一點,反求諸己,那麼一切就太平。
 很多人看著遠處的人,還不覺得怎麼樣,最怕是看見近處的人,與之相比較。小時候同班同學,那個人學習成績比我差很多,現在做生意發財了。當初成績好的這個男孩子,讀完書反成了窮知識分子,心裡就不平衡了。人有好多的差別,都是看著身邊的人,最初不如自己的,突然比自己好,就沉不住氣了。


大師:所謂「願將佛手雙垂下,摸得人心一樣平」,人心要平很難,不過還是要教育:儘管這個世界千差萬別,我的心要能平。別人的富有,我也能沾光、我也能享有,不一定要占有、不一定要擁有。像國家建設高速公路,我可以行駛;建設公園我可以去玩;你建大樓,雖然不是我的,但我可以到你大樓下面躲個雨;你買了電視,坐在那裡看,我站到旁邊看,沾光沾光,一樣可以享有。所以中國的社會大眾,人人要抱著一種享有中國的心,不一定要擁有中國,擁有中國就會有一點霸權。享有,我能可以享受一點,就可以告慰自己,很寬心。


于丹教授:其實您說的這個享有和擁有,就是我們怎麼看待「有」與「無」。人「有」我「無」的時候,就容易不平衡,人「無」我「有」的時候,有時候人也做不好,這就叫「嫉人有、笑人無」。怎麼才能從無處找到自己的安頓?


大師:其實別人享受「有」,我來享受「無」,無,也是一種享受啊!這就要從修養上來做到。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貧窮不是一定苦,這個世間上,物質的富有與缺乏是比較來的。比如,我有一部腳踏車,已經是比走路快了;但是有了腳踏車,仍然感覺太慢,還要摩托車;有了摩托車,又覺得不安全,就想要一部小汽車;有了小汽車,國產車不夠快,效能不彰,就想要國外進口的車。所以,欲望永遠不能滿足,一直往前奔馳發展,欲望愈來愈大,就是苦的來源。
中國有兩句老話:「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假如我們能可以滿足於現有的物質,想到能擁有的不容易,想到國家人口這麼多,自己能享受到這麼多,就會感到滿足了。可是對於發展思想,對於貢獻社會,那就要是無限的。


于丹教授:您說到發心,現在有的人在發心之後,把握不住分寸;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理想,但是把握不好的話,理想就變成了妄想,不切實際地想要不勞而獲,甚至是屬於別人的東西。一個年輕人常常在奮鬥過程中,特別是在現今大眾傳媒的鼓勵下,就分不清理想和妄想的界線。


大師:妄想是不能成為事實的,理想是事實之因。有理想不怕,不要有妄想,妄想就產生煩惱,理想未來會實現。
于丹教授:但是很多人把握不住這個分寸,一不小心就從理想滑到了妄想。
大師:要教育,要說明,要講清楚、說明白。專制的帝王時代,尚且要三令五申,現在還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說明。教育就是這樣,要反復地、慢慢地教。


于丹教授:這也是從內心、從當下,一點一滴地去做。(待續)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