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 ㊴】言語道斷 | 人間福報

【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 ㊴】言語道斷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要維持生命的存在,必須能夠忍受種種境界考驗。圖/資料照片
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佛教講「言語道斷」,禪宗更主張「不立文字」。然而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佛教留有三藏十二部經、一百多卷的大藏經傳世;乃至禪宗的語錄、公案,也是不計其數。這豈非矛盾?

其實,一點也不矛盾,一點也沒有衝突。所謂「言語道斷」,主要是佛教有一些第一義諦的義理,尤其是關於證悟的境界,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必須透過自己親證,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不是語言所能形容的。而禪宗的「不立文字」,也不是說不要文字,只是叫人不要執著於文字。因為語言文字只是「標月指」,是指引我們見到月亮的方便,但手指畢竟不是月亮,因此佛陀及古德們才要苦口婆心的叮嚀,深怕我們「因指忘月」。

只不過語言文字雖然不究竟,所謂「一落言筌,便成謬誤;一經道破,已非真實」。然而佛法還是要透過語言文字的傳播,才能流傳後世,所以藏經被視為法寶,無比珍貴。

甚至不只學佛需要語言文字為方便,就是日常生活裡的待人接物,也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思想、溝通意見。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我們的一生,時時刻刻都需要依賴語言文字,才能與人互動,才能不斷學習、成長;沒有了語言文字,我們可能就會束手無策,寸步難行。

尤其,語言文字的力量很大,所謂「一言令人生,一言令人死」、「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語言如果運用得體,則處世潤洽,和合無諍;表達不當,就容易引起誤會,傷人又不利己。

不過,語言文字雖然重要,但有些時候卻是話說得愈少愈好。像佛教徒做什麼事都喜歡說「阿彌陀佛」;打招呼,「阿彌陀佛」;表示感謝,「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走了,也「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勝過千言萬語。

另外還有一種語言,叫作「無言」,也有一種聲音,稱為「無聲」;當語言文字都無法傳達心聲,無法表情達意的時候,只好「無聲勝有聲、無言勝有言」,「無」就成了最好的語言。無言的抗議、無言的關懷、無言的教化、無言的說法……「無」比「有」,境界更高,力量更強。

因此,靈山會上,佛陀「拈花示眾」,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涅槃妙心,於焉咐囑;維摩居士「一默一聲雷」,一個沉默,如雷貫耳,千古傳響。都在說明,無上妙道,不可以言說,不可以文詮;超越語言文字的限制,看見「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時,就能進入真理的智慧之門。

禪宗語錄裡,常常可見禪師之間,不按牌理出牌,似乎沒有邏輯可言。例如:丹霞禪師「燒佛取暖」、石屋禪師「教人偷心」、文遠禪師「在大便中乘涼」、洞山禪師「往熱處去避暑」……乃至祖師們棒喝責罵、逼問話頭等,都是為了打斷我們的分別,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看見「道」在自己心裡,不在妄想分別中。

不過,究竟真理固然不可說,一說即不中;但是對於一般人如果不說,豈不是永遠無門可入了嗎?這就好比還沒有過河,哪裡能捨船呢?一旦過了河、上了岸,當然就不需要把船背著走。因此,語言文字雖然只是方便善巧,你能善用它,而不執著它,能可以藉此了悟心性,那又何愁大道不辦呢?



生死事小

在佛教裡,很多的大德長老,平時在跟出家弟子或在家信徒開示時,經常都會提到「生死事大」這句話,好像世間上什麼事都不重要,就是忙著「了生脫死」最為重要。甚至一般人來跟我談佛法,問他為什麼學佛?大部分也都是說因為「生死事大」、因為要「了生脫死」等等。我認為,期期不可以有這種觀念。

生死,是自然的法則,既然修道了,對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還放不下嗎?生死隨緣,當死就死,當活就活,生了要死,死了要生,這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今生修行不成,還有來生;過去多少諸佛菩薩的成就,不是都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功嗎?

所以,生也好,死也好,是無須過於著意的。我覺得修道的人,應該視生死事小,度眾事大;要有佛教興隆事大、弘法利生事大的想法。如果你天天掛念著生死,對於現在的度生、度眾都不去講究,只望自己能了生脫死,你不覺得自己太自私了嗎?你把它看得那麼重要,太過重視生死,太過分渲染,其他事都不用做了嗎?你過於強調生死事大,那世間上什麼才是小事呢?這是很隨順人間的事情,為什麼要高喊「生死事大」呢?

你以為你不度眾、不結緣,自我修行就能了生脫死嗎?如果每一個修道者,都不要把自己的生死看得那麼嚴重,而能多做一點福利社會的工作,多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業,多辦一些人間佛教宣揚的佛事,讓佛法傳遍三千大千世界,讓人人都能接受佛法,人人都能知曉真理,大家共同修行、共同成就;也就是說,要了生脫死,應該是你成就我,我成就你,彼此互相成為助緣。我想,這樣比較能了生脫死。

甚至說到「了生脫死」,現在我要請問各位修行者,你了生脫死以後,你住在哪裡?你了生脫死以後,你做什麼事業?你了生脫死以後,你還要修行嗎?你了生脫死以後,你還要工作嗎?

所謂「了生」,是讓世間上的人,沒有生活的悲苦、沒有生活的艱難,能生活得很平安自在,如此,你不但替他了生,你自己也了生了。

假如他的世緣已了,要辭別世間,你也幫他處理後事,讓他安安詳詳的、無牽無掛的放下,等於出國,移民到他方去,讓他放心,這就是讓他「脫死」了。

生死是一貫的,就像旅行一樣,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去,所以叫「往生」。只不過往生後到哪裡去?大抵要往生有三個條件:隨重、隨習、隨念。我們要想往生後有好的去處,平常生活中就要多做好事、多說好話、多存好心。我主張要「先生活,後生死」,只要平常活的有意義、有價值,往生時,自然可以安然自在,生死解脫。

所以,在人間你就可以「了生脫死」了,不然,你了生脫死以後,你又做什麼呢?難道你要做無業遊民嗎?假如真的讓你沒有生死了,好比沒有靈魂了,沒有依歸了,你知道那是什麼滋味嗎?現在,你在世間這個階段還有工作,還有活動,還有生存的意義,你為什麼要討厭生死呢?

生命,無限的循環,無限的希望,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