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倏忽一甲子——細讀星雲大師行程日記有感 | 人間福報

倏忽一甲子——細讀星雲大師行程日記有感

THE MERIT TIMES
文/靜慈
字級
收藏文章
27觀看次
訪問期間於新加坡女子佛學院前合影。圖/佛光山提供
文/靜慈

2023年癸卯正月元宵,正值人間月圓,當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代高僧星雲大師安詳圓寂,全球各地佛教界乃至華人社會無不感到震動,一時之間寄託了無限哀思和感懷的資訊、文章,通過網絡及媒體平台被廣泛傳閱,令人對大師的豐功偉績充滿崇敬與緬懷。

翻開星雲大師在1963年親自撰寫、隨同中華民國佛教代表團參訪新加坡時寫下的日記(後輯成《海天遊踪》,佛光文化出版),雖然已經倏忽一甲子,是六十年前的「前塵」回憶,但因為那些是熟悉的地名及先賢前輩的名字,尤其大師字裡行間的真性情流露,就像大師寫「一筆字」書法常說的,「不要看我的字,要看我的心」,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大師的日記,而是在聽大師敞開心扉的談心,讓人感受到大師的心跡和心意,感覺大師離我們那麼的近,因緣是那麼的深,這真是一段獨特的閱讀體驗。

之所以選擇這篇行程日記來閱讀,也是想追溯大師與新加坡最早的因緣。

事實上,早在1950年代初,新馬已經廣泛流傳大師的著作。大師所著《釋迦牟尼佛傳》,受到各地華人佛教徒的熱烈追捧,尤其在新馬,反應熱烈的程度超過台灣。後來大師另有一本《玉琳國師》,同樣受到讀者的喜愛。

換言之,大師人未至,著作已經飄洋過海,一紙風行。大師曾說過,自己「雖未正式入學堂讀書,但與生俱有愛好文學的性格。」很難想像,一個從未正式在學堂受教育的人,後來會成為著作等身、留下三百九十五本著作,多達三千多萬字(《星雲大師全集》)的「法師大作家」。而大師與新馬的緣分正是因為「文字初結法緣」,「更是讓新馬佛教的同道,彼此有了文字、思想、信仰上的緣分。」

參訪星洲

當年,中華民國佛教代表團包括白聖法師、淨心法師、賢頓法師和星雲法師,還有兩位居士劉梅生、朱斐,一行共六人。他們從台灣出發,前往印度、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再續程往菲律賓,整個行程長達兩個月之久,才回到台灣。其中,在新加坡的行程是在1963年8月3日至10日間。

大師當年才三十六歲,可謂意氣風發,壯志昂揚。雖然每天行程緊湊,席不暇暖,馬不停蹄,甚至連走馬觀花都稱不上,比跑馬觀花還快,不間斷地奔波、參訪、交流、聯誼、演講,但就在這緊張忙碌的行程之餘,大師還是擠出時間來寫日記,於是就有了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這篇長達二萬多字的「新加坡訪問紀實」。

1963年8月3日,新加坡行程日記的開篇這樣寫道,「我們今天從馬來西亞到新加坡。在日前馬來西亞是一個國家,新加坡也是一個國家。聽說從8月31日起,馬來亞、新加坡、北婆羅州、砂勞越將會組一個聯邦政府,印尼怕這大馬來亞聯邦的團結,正在阻止這一新聯邦的產生。」大師短短幾行字就把當時的時空社會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這是大師行程日記的特色,不但記錄行程和佛門掌故,也非常注重當地的社會新聞。

把每日密集行程記錄下來,並且保持詳實記錄,這本身就是非常令人欽佩的事情。也許有人會認為那個時代的人都有寫日記的習慣,又或者認為他們此行意義重大,在當年交通和通訊都極為不便的情況之下,能夠安排如此殊勝的行程,沿途受到隆重的接待,其間亦有種種不同於尋常的見識,理應要做一些記錄。

我想,固然這一切都很重要,但要犧牲時間把每日行程要言不煩的記錄下來,終究還是一件非常令人敬佩、深具挑戰的事情。

因此,在相隔幾十年之後,再去讀這些文字,會感覺像是進入到歷史紀錄片中一樣,當年的每日行程,參訪、交流、拜會、演講,那些人、那些事,都在大師的筆下變得鮮活生動,栩栩如生,這或許也是日記體文字的獨特之處,就是很有鏡頭感,讓時光在文字中定格,讓歷史在文字中重現;同時也因為大師的坦率真誠,追隨大師的文字,感覺像在聽大師侃侃而談、娓娓道來,有一種靠近聆聽的歡喜,讓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性情及風釆,同時也能夠通過字裡行間,感受到屬於那個時代的脈動。

閱讀隨感

訪問團八天的行程非常密集,早上出門參訪、中午午餐、下午繼續參訪,晚上有時候還安排佛學演講,幾乎完全沒有休閒放鬆的時候。字裡行間能夠感受到當年台灣佛教界渴望了解海外華人社會及佛教界發展概況。同樣的,新加坡佛教界對來自台灣的訪問團也非常重視,雙方都非常樂於交流,增進了解。

書中記載,當年星雲大師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新加坡、馬來西亞兩地的法師、居士們會通過通信的方式與台灣交流讀後感,以及出資贊助出版,促進流通發行,這是屬於那個時代的互動方式。當有機會見面時,感覺特別親切,日記中提到,歡迎、歡送宴會都是數百人聚會,諸山長老到齊,場面盛大。此外也能感受到那時候本地寺廟及長老們特別團結,聯繫緊密,一呼百應。

佛門雖然肅穆莊嚴,但從日記中能夠感受到當時社會,法師之間、僧俗之間的互動交流特別有人情味。他們注重禮儀,很多活動充滿儀式感。印象深刻的是文章中多次提到的拍集體合影,雖然烈日當空,揮汗如雨,拍一張照片耗時良久,但也因為儀式感令人心生恭敬,為後人留下寶貴的影像資料。

事實上,日記要有內容可寫,首先還是要做一個有心人。大師是一位做事認真,態度真誠的人,他把行程作為參學考察,注重觀察、對比分析和強化思考,從而獲得啟發;並且大師也是一位非常真誠的人,把觀察與發現坦率與對方交流,體現了大師愛護佛教,護持三寶的悲心。

尤其大師的思考,流露到筆端,很多內容很有前瞻性,乃至今天讀來依然深具意義。例如,在參訪由法樂比丘住持的英文佛教會後,大師提出,「可見今後在國際上弘揚佛教,外文的訓練非常重要。在台灣偶爾也有訓練佛教佈教人才的機會。我想對於英語這方面,應該特別注重。」進而又說,「有志弘揚佛法的人們,趕快學外文吧,佛教今後是國際性的,唯有通曉英文的人,今後才能向世界上弘揚佛教。」

通過星雲大師的文字,我們也了解到,新加坡佛教界早年重視佛教文化和教育,一些長老、居士,更是身體力行,親自參與,發揮影響力,各有特色。例如,廣洽法師對弘一大師以及佛教藝術的珍愛珍藏;李俊承居士對經書印制流通的重視;本道老和尚對經書流通的慈悲喜捨之心;以及南洋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早已廣泛收集佛教書籍作為館藏等。這些史實不僅給當年的星雲大師以啟發,也令今天的我們多一些反思。

結語

跟隨著星雲大師六十年前的日記,走了一趟密集的參訪旅程,日記中所提到的法師們、居士們,雖然都已作古,但我的心裡並不傷感,相反更有親切感。有一天,能度法師在課上說到星雲大師的圓寂,他說,最好的紀念就是去讀星雲大師的著作。誠如斯言!

(節錄轉載自新加坡《佛友》第409期「星雲大師紀念特輯」,2023年5月)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