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 ㊹】加持和救護 | 人間福報

【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 ㊹】加持和救護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22觀看次
自己要加持自己,不能只要求佛菩薩賜給。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一般佛教徒誦經、拜佛,都希望獲得佛菩薩的加持。所謂「加持」,就是心靈上的力量、心靈上的感受,有了這種力量、感受,就是加持。例如:小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負了,媽媽給他一個擁抱、安慰,那就是加持;到寺院禮佛、聽聞善知識的勉勵,恐怖感消失,就是得到加持;發生災難了,政府派員前來救護,把受災民眾送到安全的地方,保證其生命安全,有了這種幫助、因緣,就是得到了加持。

所以,心性怯懦的眾生,力量不夠,就需要信仰,需要他人的力量、思想、慈悲、精神力的加持,如我們禮拜、信仰佛菩薩,他會給我們指導,會給我們加持,幫助我們安定身心,提振我們的信心、力量,給我們智慧,給我們自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信仰佛教的信徒們,對於佛陀、菩薩禮拜恭敬,想要得到他的感應、護佑,不可以有過分的要求,佛菩薩不是人間的刑事警察、不是檢察官,他不參與賞罰,不執行法令。不參與賞罰,這點我們要給佛菩薩超然的地位。我們在人間所做的惡行,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就是佛菩薩也不能干預;佛菩薩既然是真理的體現,他必定順從真理,不能違背真理。

加持最主要的,要從他力(佛菩薩)加持,到自我加持;自己的信仰、慈悲、智慧、忍耐、修行,都能自己加持自己。所以佛經裡面,佛菩薩講說那麼多的道理,都是叫我們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己的業力、善惡、好壞,都要自己承受;佛菩薩只是指示我們、告訴我們,我們聽了以後要能信受奉行,但是不可以要求佛菩薩,不能什麼事都要依靠他來賞賜我們,那世間就沒有善惡因果了。

因此,大家應該信受諸佛菩薩的加持力,但不可以要求佛菩薩給予我們過度違背因果的保護,那是錯誤的想法,也是不當的要求。

疑問與戲論

從小到大,我們都有很多的疑問,會問很多的「為什麼」,可以說,知識的累積,都是從「為什麼」激發而來的。父母、師長、善知識等,常常告訴我們「為什麼」;坊間也有許多書籍,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生活當下,處處都有「為什麼」,勇於發問,問出竅門,就能增長知識,開闊思想。

世間法如此,出世法更是如此。尤其,佛教並非一昧的只是要人相信,而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藉由疑情,迷惑解除了,信仰就會堅固;信仰一旦堅固不移,就能獲得利益,這樣的宗教也才是我們所要選擇的,是值得我們信仰的宗教。

像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還是太子時,遊歷四城門,困惑人間何以會有生老病死,因而出家尋道,終於證悟成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問遍天下善知識,最後證入無生法忍;妙慧童女八問佛陀,震驚四座,連文殊菩薩都來頂禮……疑問正是開悟的契機,甚至簡單的問題,能連續問三個「為什麼」,就會成為很大的學問。

不過,佛教雖然鼓勵大家發問,但是形而上的戲論,佛陀卻置之不理、默然不答;《中阿含經》裡著名的「十四問難」即是此例。佛教重視實踐,其中縱有高妙哲理,也是為了契入真理,方便實踐用的;凡是不著邊際、不切實際的討論,無益於人生問題的解決,都為佛陀所喝斥;佛陀甚至還引「毒箭」為喻,表明談玄說妙、偏離生活,皆非究竟。

因此,佛教是重視人間性的,離開了人間的佛教,既不能指導我們人生的方向,又不能充實我們生活的內涵,那樣的佛教是沒有存在意義的。我們學佛,可以懷疑,但要避免無謂的戲論,藉由虛心請教,將疑心昇華為信心,讓自己每天都有一悟,累積許多的小悟,就會有將來的大徹大悟;如果只是以文字遊戲為滿足,不僅徒勞無益,只怕與道相去更遠,那就得不償失了。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