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憶師恩 ──大師的三不朽人生 | 人間福報

憶師恩 ──大師的三不朽人生

THE MERIT TIMES
文/心定和尚(佛光山泰華寺住持)
字級
收藏文章
36觀看次
1995年,大師傳法予心定和尚。圖/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文/心定和尚(佛光山泰華寺住持)

我很有福報,1967年佛光山開山之際,就有機會跟隨師父上人,參與了人間佛教的推動,也見證了師父上人無盡的慈心悲願。

和師父的因緣,可以遠溯到我1964年在東沙群島當兵時,閱讀了《覺世》旬刊、《佛教故事大全》,裡面有很多因果故事,很吸引我,也從《覺世》旬刊知道高雄有一間壽山寺,隔年我被調回高雄服兵役,周末有空,就常常去壽山寺參加活動。

1965年壽山寺已經開始辦壽山佛學院,第一、二屆的同學們每星期六都有佈教實習,我也會參加,雖大多聽不懂,但還是很歡喜參與。在壽山寺,看了師父的《海天遊踪》、《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無聲息的歌唱》,心裡覺得蠻歡喜的。

歡喜出家 人生充滿希望

1968年農曆正月初九(2月7日),壽山寺剛舉行過供佛齋天,我下午抵達後,見到師父上人就直接向他請求:「我要來出家。」師父也很爽快的回我:「好!好!好!出家很好!」說完就把我交付給心平和尚。心平和尚正好奉師父的指示要到彰化田尾的「胡改良農藝場」挑選一些佛光山要栽種的花苗、樹苗,我就跟著心平和尚去了田尾。

隔了兩天,農曆正月十一日回到佛光山,白天就跟平和尚在佛學院的工地幫忙。晚上做完晚課, 我就摸黑走回現在山下停車場,滿香園旁邊的一個草寮睡覺,沒有電燈。隔天早上四點多又摸黑起床走到東方佛教學院懷恩堂參加早課,接著就是一整天投入開山的工程。

後來,覺得跟師父出家,一來可以讀書,二來可以做慈善,對未來應該會充滿了希望!同年農曆二月十九日(國曆3月17日),我就正式依止師父出家了。

同年9月,佛學院開學,承蒙師父上人慈悲,讓我就讀東方佛教學院,那個時候師父邀請許多教界法師、居士大德來授課,佛學、世間學都包含,例如,淨空法師教授《禮記》,屏東萬巒普門講堂的會性法師教授《天台四教儀》,楊白衣老師教《俱舍論》、戴麒老師教我們思想史,陸軍官校的陳義明老師教「英文」,閻路教授教「自然科學」,還有一位基督教徒孫輝老師教「生理衛生」。以前當過海軍軍艦艦長的方倫老師教我們《大乘起信論》,唐一玄老師教授《法華經》,唐老師在上課時曾說:「星雲大師有很多優點,其中有一個優點,就叫『舉重若輕』。」師父為我們開了很多課,來授課的老師都是一時之選。

其中,師父教授《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內容,我是最喜歡、最受用的,師父用十六個字來說明《金剛經》:「無住生活,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得而修。」對我後來修行幫助很大。1980年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開設印度文化研究所,敦請師父兼任大學董事及所長。蒙師父厚愛,我有幸被師父推選去報考就讀,在師父的栽培之下,圓了我讀書的夢想。

在佛學院,每天下午三點半下課後,師父上人會帶著所有的老師和學生一起投入工程,出坡搬土、挖土、運土等;那時,佛光山的經濟狀況並不好,但沒錢就做沒錢的事情。工程快完成時,二樓寶藏堂的外觀要裝潢,師父設計了二幅佛陀的浮雕,我們這一班的男眾同學在美術課張青老師指導下,先把鐵皮做成菩提樹葉子的紋脈,上面弄個洞用水泥抹平它,水泥乾了之後,把鐵皮拿掉,再用鋼釘把樹葉打上去。我們還做了釋迦牟尼佛的形狀、牧羊女以跪姿供養佛。就這樣,以最克難的方式做成,到現在仍保留著,成為佛光山開山到現在很有歷史意義的一幅壁畫。

從做中學 建設人間淨土

師父在建設工程、規畫空間時,常常都是想到「人要的」,人要歡喜、希望、光明;相對的,給人障礙、給人恐懼、害怕,人們不需要的,這些就不是我們要做的。

像「淨土洞窟」位於不二門兩旁的山澗之地,整體呈現「ㄇ」字型洞窟,從東面進西面出。一般寺院都是做十八層地獄的洞窟或雕像,用恐嚇、畏懼的方式,警醒人們要懂因果,要行善,做壞事會墮落地獄。但是師父推動人間佛教,倡導正面積極、光明希望的人生,因此建設淨土洞窟,讓人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殊勝,大家生歡喜心,修淨土法門,淨化三業,就能往生淨土。

我參與淨土洞窟的工程時,不只做硬體建設的監工,還要處理文書工作。師父交代我把十六羅漢、四大菩薩,還有九品洞裡,九品往生每一品的文字說明,都要書寫出來,每一則不得超過一百個字。我努力找資料,字斟句酌把它完成。所以說,做佛光山的工程要文武雙全,我也是邊做邊學,慢慢完成起來。

師父弘法重視「人要的」,很早就有互動性的展示手法。像在洞窟後半段,設立許多電動花燈,我記得在出口處有一扇門,一打開,會有一個出家人出來問訊,再退回去,門再關起來,表達了佛光山「來時歡迎,去時相送」的精神。也有一些動態的花、鳥,讓人感到整個極樂世界的梵音繚繞,不斷提醒大家要念佛、念法、念僧。現在看起來,那些裝置好像沒什麼特別,但回到四十多年前那個時代,師父有這樣的想法設計真的很前瞻、很前衛。

佛學院剛建好,師父就在二樓「寶藏堂」三十坪的空間裡,擺設佛像、文物,供人參觀。之後,師父就想建一座美術館,一來可以保存佛教歷史文物,二來能度化喜歡藝術的人士,起到弘法教化的功能。

有一天下午,師父跟我講他建設佛教文物陳列館的構想,希望建在淨土洞窟上面再設一個陳列館,未來可以展示各種佛像、佛教文物,包括1963年師父到印度帶回來的佛陀舍利、金剛沙、磚塊等,可以特別闢一個殿堂供人禮拜及展示這些聖物。

聽完後,我連夜將師父的構想、展覽動線等,繪製規畫設計圖,我想到陳列館以後,甚至還可以做叢林學院藝術學系教學的地方。那天做到凌晨二、三點鐘,終於完成了,心裡很歡喜,早上就拿去向師父報告。在師父指導下,館內畫分為佛像藝術再現區、華藏世界、佛教二千五百年弘傳史、佛教徒的流布、亞洲地區佛教遺跡分布圖、中國佛教名剎分布圖、佛陀舍利殿等等。

那時候,有些已經發包給蕭頂順居士的工程,為了節省經費,師父也會把它「包回來」由我們自己施作。師父對空間計算很敏銳,地基要挖多深、要鋪多少鋼筋、灌多少水泥要花多少錢……都很清楚。為了趕工,佛學院同學也會投入一起做。

像現在麻竹園那塊地土,原本是個深溝,是填了五千輛卡車的級配沙土,才將深溝填平,有塊地可以蓋房子。我還記得,那時工人用「鐵牛犁阿卡」(鐵牛車)載沙土過來,這些鐵牛車載的土量不多,車子「卟-卟-卟-卟」往上爬到麻竹園。有一次師父站在東禪樓走廊往下看,見到有一車的土裝不到一半,大聲的說:「這樣也算一車啊?」因為每一車都是錢啊!早年開山,經濟能力差,尤其開山的最初十幾年,經常是多項工程一起進行,光是工程人員就一百多人,平均每日支出就十萬元左右,工程浩大而艱鉅,非一般人能力所及,但師父從來不退縮,一心一意帶領大家去完成。

我很佩服師父對空間的規畫運用,完全可以稱得上「空間大師」。他對整個地形極盡其用,能「搶救空間」,甚至「無中生有」。例如,東山的腹地本來就比較窄長,面向台29線公路這一側就像懸崖峭壁一樣,但師父在下面興建萬壽園、七寶塔,層層而上,煞是好看。

又好比雲居樓的起建,看見師父的格局和魄力。不但蓋起這棟一千坪的建築物,一樓和二樓,中間有四十幾米的跨距,中間竟然沒有一根柱子,樓上還有四層樓的寮房。一進到雲居樓一樓的齋堂就有開闊的視野,讓人感受心包太虛的器量。師父總是能「無中生有」。

大雄寶殿供奉的三寶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是高雄陳明吉在現場形塑的,師父經常就在殿內指導佛像的容顏、角度,希望讓所有人進到大殿,一見到三尊佛都能心生歡喜,感受到佛陀的慈悲。

考慮大殿內的空氣要流通,師父特別在四周牆面下留了通風口。我想這洞口如果讓它鏤空,容易讓蛇鼠等小動物爬竄進去。於是我請人做成卍字型的孔蓋,裝上去後既實用又美觀。我真的很幸運,能夠在佛光山開山最艱難的時候,跟著師父開山建設,聆聽師父的教導。

之後, 我也做過普賢寺、普門寺、美國西來寺等各別分院的住持,1995年平和尚往生後,我接任第五任、第六任宗長,退居之後,一直在世界各地弘揚人間佛教。

赴泰建寺 融和南北傳佛教

2012年11月16日師父上人再度赴泰國弘法,在曼谷蒙天河畔飯店(Montien Hotel)舉行弘講大會。就在那場弘法大會中,師父向大眾布達我為「泰華寺」首任住持。

隔天,師父上人到還是一片空地的泰華寺現場視察指導。我記得師父坐著輪椅,指導在這裡建什麼殿,在那裡可建什麼殿,將來還可以在泰華寺辦大乘佛教學院。我笑問師父說:「這裡要辦佛學院,那我蓋好了,如果再當一任住持三年,不就要調回本山了嗎?」

師父說:「給你十年、二十年夠吧!」

所謂「人生七十歲才開始」,我非常感恩師父上人的慈悲,讓我在年近七十歲的時候還有因緣到泰國去建寺。唯有秉持師父上人尊重與包容的精神,把南北傳佛教融和的理念真正落實下去,就是我的使命,這才不辜負師父的一片苦心。

師父一生致力推動人間佛教,對人類社會的付出,已經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在時間上,無量壽,代代相傳、學習他的慈悲智慧;在空間上,無量光,溫暖大地,普照五洲。

2023年2月13日師父的告別式圓滿,我在萬壽園跟大家說:「師父留給我們的《星雲大師全集》如同大師的法身舍利,大家要細細研讀,繼續傳承大師『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願心,大師的光輝將永遠照耀大眾。」

只要我們想念師父,師父就在我們的心裡;只要我們奉行人間佛教,師父就永遠與我們同在。(轉載自《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45期)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