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星雲大師全集2】六祖壇經講話 定慧品第四 問題講解4 | 人間福報

【星雲大師全集2】六祖壇經講話 定慧品第四 問題講解4

THE MERIT TIMES
文/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30觀看次
駱子寬等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 東魏武定元年/美國麻州波士頓美術館藏。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圖/新華社
文/星雲大師

﹙七﹚何謂「頓漸利鈍」?

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所說法,本無頓漸,但因眾生根機有利鈍,因此佛陀不得不敷設八萬四千法門,用以觀機逗教,普度眾生。

說到「頓漸利鈍」,所謂「頓」,就是沒有「時間」、沒有「過程」,是一種「突然」的、「迅速」的、「直接」的,好像石火電光,是在剎那之間立刻轉「迷」為「悟」的頓超法門。

所謂「漸」,就是逐漸、逐漸的,是有「次序」性、有「連續」性,如同時鐘從一分、五分、十分,漸次往前行,這就叫做「漸修」。

所謂「頓根」,就是「根機」很利,能夠「聞一知十,觸類旁通」;「漸根」則是「根性」比較緩慢、遲鈍,它是慢慢地、按部就班地修行,直到覺悟。

「頓漸利鈍」要如何判別?當初佛陀的侍者阿難尊者,雖然很聰明,但是「聰明」並不是「頓根」,因為阿難尊者「多聞第一」,但卻不開悟,他的「根機」並不算很「利」;反而是在《楞嚴經》裡迷惑阿難尊者的摩登伽女,他本來是首陀羅的一個卑賤女子,但是一經皈依佛門,馬上在很短的時間內開悟了,這就是「利根」。神會禪師曾經說過:「先頓而後漸,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裡常迷悶。」意思是說,眾生根機有頓有漸,有的人先「頓悟」,然後「漸修」;有的人先「漸修」,而後「頓悟」。但是,不管「頓漸利鈍」,只要發心正直,精進修行,終能見道,怕只怕不能明白「頓」、「漸」,心裡迷悶。

禪宗針對眾生的「頓漸」根性,有「南頓北漸」之分。「南宗」的惠能大師提倡「頓超法門」,主張「立地成佛」;和六祖大師同門同時的神秀大師,他的「北宗」則主張「漸修」。「南頓北漸」,「頓漸之爭」,千百年來一直未曾停止過。

其實,六祖惠能大師說過:「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法」就是「禪」,「禪」的本身沒有「頓」或「漸」,因為眾生修學、覺悟的過程有長短,因此才有「利鈍」之分。正如「三鳥飛空,『空』無遠近,『跡』有遠近」。又如「三獸渡河,『水』無深淺,『跡』有深淺」。「真理」就像「虛空」,沒有遠近;亦如「河水」,不論深淺。

我們在「真理」裡修行,無論是「利根」或「鈍根」,即使開悟後仍然要證,仍然要修。關於修行開悟的頓漸,有四種說法:

●漸修頓悟:漸漸修學,一旦功行圓成,頓時開悟。如同樵夫伐木,片片漸砍,一斧頓倒;又如旅人遠行,步步漸行,一步即到,這就叫做「漸修頓悟」。

●頓悟漸修:如人學射箭,「頓悟」的人一學,就射中了;但是,雖然射中了,功力還不夠,還要慢慢地練,以便純熟。又如嬰兒出生,當下手、腳、眼睛、鼻子等四肢五官皆具足,但是,氣力要漸漸地養成。所以,「頓悟」雖然「悟」了,還要「漸修」才成。

●頓悟頓修:有的人一聞,開悟了,這是上上至利根性,立刻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所有煩惱一時消除,即「悟」即「證」,猶如剪一絲,萬條頓斷;丟布於染缸,一時變色。這是屬於「頓悟」的根性。

●漸修漸悟:逐漸地修行,也逐漸地覺悟,如登九層之塔,逐漸登高,所見漸遠,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時候我們煮飯、燒菜,燒了很多的木柴,到了最後一根木柴,終於把飯菜煮熟了;並不是最後的一根木柴把飯菜煮熟的,而是前面的好多木柴漸漸燃燒,逐漸累積而成,這就叫做「漸修漸悟」。

《楞伽經》云:「譬如菴摩羅果,漸次成熟。」菴摩羅果不是一時、一下就開花結果,而是漸次成熟的;又如大地生諸樹林,也是漸次增長;再如一個人學唱歌、學跳舞、學寫字、學繪畫,都是漸次而解,漸次而成。所以,學佛不必操之過急,所謂「羅馬不是一天造就的」。有的人一學佛,就急著要「閉關」,要「住山」修行;但是在佛法裡有謂:「不開悟不住山,不破參不閉關。」也就是說,「覺悟」了以後,再到山裡修證;「破參」了以後,再閉關印證。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在「理」上頓悟以後,還要在「事」上精修。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立刻長大、成熟。因此,不管「頓」也好,「漸」也好,都是需要時間累積,一旦功行圓成,自然水到渠成。

﹙八﹚何謂「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所謂「善分別」,就是以般若智慧如實認識、了解諸法實相,還以「本來面目」,而非妄想分別,更非被「虛假」蒙蔽所做的錯誤認識。「善分別」就如明鏡照人,不論高、矮、胖、瘦,長、短、方、圓,鏡子總是不假分別的如「實」呈現。「善分別」又如日月之光,不論高山深谷,它總是不假揀擇的無私遍照。

在世間上,如果一個人的知識、經驗、智慧、思想、技術,達到「專家」、「行家」的水準,對於專業領域的問題有獨到的見解,這也可以叫做「善分別」。修道的人證悟「真理」,用「真理」來看世間,就是「善分別」。所以,能夠契合「真理」,能夠證悟「真實」,這就叫做「善分別」。

經云:「但莫做作,只是平常。」「善分別」是一種平常心,一切用「平常心」,不矯揉造作,如此才能和「真理」契合。

什麼是「平常心」?如何才能如實的認識世間真相?我提出幾點說明:

●從凡夫「差別」的世界到聖賢「平等」的世界。凡夫所認識的世間是千差萬別的;反之,聖賢看世間,一切皆平等,所謂「生佛平等、自他平等、有無平等、聖凡平等」,能用「平等心」看待世間,誠所謂「願將佛手雙垂下,摸得人心一樣平」。「平等」的世界,是最美好而真實的世界!

●從凡夫「動亂」的世界到聖賢「寂靜」的世界。凡夫的世界因為有物欲塵勞,因此擾攘不安,「動盪」不已;相反的,聖賢追求的是禪悅法喜,是「寂靜」無嘩的生活。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寂靜」裡,就能真實認識世間。

●從凡夫「生滅」的世界到聖賢「涅槃」的世界。凡夫世間,生滅無常,不但有情世間有「生老病死」,器世間也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如果我們能「善分別」聖賢的「涅槃」世界,亦即滅絕「時空」對待、「人我」對待、「生死」對待,所謂「不生不滅」的真如世界,也就能認識諸法實相。

●從凡夫「垢穢」的世界到聖賢「清淨」的世界。娑婆世界是個「五濁惡世」,充滿殺盜淫妄。如果我們能身行「不亂殺」、「不偷盜」、「不邪淫」;口說「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意想「不貪欲」、「不瞋毒」、「不愚痴」,就能從凡夫「垢穢」的世界,到聖賢「清淨」的世界,這才是真實的世界。

●從凡夫「缺陷」的世界到聖賢「圓滿」的世界。凡夫世間,白天一半,夜晚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壞人一半;佛一半,魔一半。凡夫世界充滿缺陷,如果我們能夠「做人」圓滿,「福慧」圓滿,「修行」圓滿,就能進入聖賢「常樂我淨」的圓滿世界。

●從凡夫「苦惱」的世界到聖賢「安樂」的世界。凡夫世間,充滿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各種憂悲苦惱,如果我們能證悟真如佛性,就能與聖賢同登「禪悅法喜」的「安樂」世界。

《華嚴經》云:「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善分別」主要就是讓我們安住在「第一義」而不動心。

怎樣在「第一義」而不動心呢?第一、不為「財」動;第二、不為「情」動;第三、不為「名」動;第四、不為「謗」動;第五、不為「苦」動;第六、不為「難」動;第七、不為「利」動;第八、不為「氣」動。儘管世界上「好好壞壞」,只要我「不動心」,一切就沒事了。所以,要緊的是,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寂靜」的「禪定」之中,過著「禪者」的生活,這才是最安樂的生活。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