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遊藝筆記】端午即景 | 人間福報

【遊藝筆記】端午即景

THE MERIT TIMES
文/陳牧雨
字級
收藏文章
31觀看次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端午節一般定為每年農曆五月五日,是夏季驅除瘟疫、避凶趨吉的節日。同時也是紀念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的日子,因此又被稱為「詩人節」。因此,端午節的許多傳統活動,都是圍繞著這兩個主題發展出來的。

端午節是華人圈以及所有漢字文化圈,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朝鮮半島、越南等地的的重要傳統節日,與春節、中秋並稱為三節。

雖然眾所皆知,紀念屈原是端午節的重要緣由,但事實上,端午節有許多活動早在屈原之前就盛行於中國。

傳統上,因為農曆五月正值仲夏,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溽暑疫厲盛行,五月被稱為「惡月」。因此,古人便在這個月分實施當時認為可以禳毒驅疫的措施。

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夏小正》記載,上古時,人們五月有以蘭草沐浴以及煮豆湯消暑的習俗,所以端午也有「浴蘭節」的稱謂。

《禮記‧月令》也記載,當時提倡在五月齋戒節欲。而據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介紹中國古代荊楚地區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文集《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在當時俗稱「惡日」,有許多禁忌,如忌晒晾床、草蓆等用品,也忌蓋屋等等。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需要避邪。

到了晉代,人們認為艾草、菖蒲其葉形似利劍,能斬妖除魔,因此在端午這天,開始盛行將艾草、菖蒲懸掛於門口;後來因為有石榴的根部可驅蟲、蒜頭濃烈的氣味可驅邪的說法,再加上龍船花,並稱為「天中五瑞」,一起掛在門口。

也有人會將艾草紮剪成虎形,在端午節時佩戴。後來又發展出,把香草和雄黃、硃砂,甚至加上有濃郁芳香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香藥,製成各種形狀的香囊佩戴在身上。也有母親會用五色花布製成各式各樣精緻的小玩物,如小辣椒、胖娃娃、小紗燈、小粽子等,讓孩子戴在身上。據說,這些都有避邪的效果。

古人還會在端午節採菖蒲泡酒,以及喝雄黃酒,焚燒艾草、白芷、蒼朮等草藥,無一不是希望藉此驅除瘟疫、保健養身。不過,現代醫學認定雄黃酒會致癌,喝了傷身,是極不健康的飲料,現代已少人喝了!

另外端午這天,古人也會在家裡懸掛鍾馗的畫像。這也是因為傳說鍾馗能吃鬼怪,懸掛其畫像自然有驅魔的作用。

端午節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的活動,就是划龍舟及吃粽子。

根據近代作家聞一多所著《神話與詩》中的〈端午考〉一文,認為划龍舟其實源自迎濤神祭龍圖騰的習俗。

相傳古代吳越人自認為是龍的傳人,而且每年五月都會舉行祭龍的圖騰儀式,除了划獨木舟之外,還會把食物裹以樹葉裝在竹筒中,投入江中祭龍,後來就演變成划龍舟及包粽子的習俗。

至於現在大家熟知的端午節與屈原的關係,其實最早記載於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

書中記載,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楚人為哀悼屈原,就以竹筒貯米投進水中祭屈原;唐代的《襄陽風俗記》也指出,以竹和五色絲包粽子,是為了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龍吃掉。

這種放在竹筒中的粽子,稱為「筒粽」。後來,筒粽與北方用蘆葉裹高粱米做成的角狀祭品「角黍」逐漸合而為一,成為現在我們吃的粽子。

「角黍」也就這樣,成了粽子的另一代名詞。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