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十大弟子傳 羅睺羅密行第一4 | 人間福報

十大弟子傳 羅睺羅密行第一4

THE MERIT TIMES
星雲大師
字級
收藏文章
83觀看次
明清水陸畫──羅怙(睺)羅尊者、耶迦犀尊者。圖/佛光山提供
韓國慶州石窟庵十大弟子像。圖/佛光山提供
韓國慶州石窟庵十大弟子像。圖/佛光山提供
文/星雲大師

悟的歷程

羅睺羅對占去他房間的比丘,自願讓步;在路上被惡漢打破頭,他能忍辱;僅僅這樣的修養,距離開悟還有一段歷程。

聰明乖巧的羅睺羅,對於修行非常精進,歡喜和人開玩笑的沙彌,現在一變而成為有莊嚴儀表的比丘,就在他年滿二十歲的那年,佛陀允許他受具足比丘戒。

年輕的羅睺羅,在僧團中不見得活躍,他好像很老成持重,公共的集會裡,不容易見到他參加,總是默默的用功修行。

可是,不管羅睺羅怎樣用功,他還沒有開悟是真的。最大的原因,大概他榮耀的念頭不容易斷除。不管怎樣,他總是佛陀的愛子,是淨飯王的王孫,除了教團中上首的弟子以外,其他的比丘有不少都在敬重他、羨慕他、讚美他,動聽的美言,很容易打動年輕修道者的心,讚美的言詞,像是可怕的惡魔,使用功精進的羅睺羅不能開悟。

甚至有些比丘,為了羅睺羅的開悟問題,請問佛陀道:「佛陀!羅睺羅比丘嚴持戒律,精進修道,小罪都不犯,為了求開悟,他好像什麼都不掛在心上,但是,為什麼他還不能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呢?」

佛陀堅決的回答道:「持戒淨心,持身端正,一定可以漸漸證道!」

佛陀對羅睺羅能否覺悟的問題,沒有掛在心上,佛陀滿懷著信心,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好幾次,羅睺羅像是開悟的樣子,但他仍沒有開悟,他把自己修行的心得向佛陀報告,佛陀總是說他不行,並教他以後常和人講說此身為五蘊和合假相的道理,並要他自己思惟我慢、無我、苦樂等法。

有一天早上,佛陀和羅睺羅一同到舍衛城的大街小巷行乞,在路上,佛陀回顧羅睺羅說道:

「羅睺羅!你要觀色是無常的,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的;你對人的身體和心念,以及世間上的一切森羅萬象的事物,都應作無常之想,不要執著。」

羅睺羅聽到佛陀這幾句話後,心地好像恍然開朗了,他告別佛陀,中止行乞,一個人獨自的回到精舍,結跏趺坐,一心思惟這深刻的意義,他又用慈悲觀除去瞋恚的心,用不淨觀拋掉貪欲的心,用數息觀平息散慢的心,用智慧觀對治愚痴的心,羅睺羅深入禪定,機緣成熟的時候,他就開悟了。

佛陀行乞歸來,走到羅睺羅坐禪的地方,佛陀又對他說道:「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來對人對事,心量就可以擴大起來;把一切眾生容納在心中,就可以滅惡;數息觀心,可以獲得解脫。」

羅睺羅隨即起座,頂禮佛陀說道:「佛陀!我的煩惱已盡,我已證悟了。」

佛陀此時的歡喜,更甚過羅睺羅,佛陀讚歎他說:「在我的弟子中,羅睺羅比丘是密行第一了。」

所謂密行,就是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羅睺羅都能了知,都能奉行。

想到當初羅睺羅向佛陀要遺產,現在他的開悟,就是佛陀給他的無盡法財!想到他當初很小就進入教團,不知有多少地方讓佛陀煩心,現在他捨離了世間虛假的欲樂,而獲得真正的法樂,算是羅睺羅的幸福,也算是佛陀對世間人情的交代,我們應該給羅睺羅恭喜,更應該給佛陀讚美!

贈送精舍的制度

羅睺羅開悟以後,在教團裡的地位更加地提高,尤其在家的信徒,對他更是另眼相看,不容否認的,在比丘中,要以羅睺羅所受的供養最多。

本來供養多了,物質生活過得豐富,反而障礙修道,不過,羅睺羅現在是覺悟的聖者,身外之物拖累不了他,凡是有雙份的東西,他總是轉贈給別人。

有一次,佛陀在迦毗羅衛國一個聚落說法的時候,有一位長者皈依了,這位長者和羅睺羅很投緣,或許這位長者還有地域觀念吧,他要為羅睺羅發心護法,凡是羅睺羅有所需要,他總是為他做到。

後來,長者特地建築了一座精舍供養給羅睺羅,羅睺羅也就在此安住下來。因為那時行腳的比丘很多,羅睺羅住的精舍裡就常有比丘掛單,可是那位長者以為精舍是他布施的,總喜歡干涉精舍裡的事,羅睺羅後來報告佛陀,請問佛陀怎麼辦?佛陀告訴他道:

「羅睺羅!在我的法中,僧團中的事,在家信徒是不可以管的。在家信徒發心布施精舍,不可因為是他布施的就橫加干涉,你可告訴那位長者,問他供養精舍的目的何在?如果是施僧,施出去的東西就不是自己所有的,如果他要管理,告訴他精舍不是商店,精舍由出家人住持,信眾護法是可以的,管理則不可以。」

羅睺羅把佛陀的話告訴長者,可是,沒有深解佛法的人,往往會被權勢沖昏頭,或是過分熱心而執著,要教這位長者不過問精舍,他實在不能完全放下,就這樣,他和羅睺羅的感情有了芥蒂,過去是他尊敬的羅睺羅,現在反而成為他的眼中釘。

有一天,當羅睺羅有事到舍衛城,剛好那位長者來訪視羅睺羅,一見無人,屋子裡是空空的,於是,乘羅睺羅不在,便將精舍再供養給其他的比丘。

在家信徒,出爾反爾的分別心,實在是違背法則的,所以當羅睺羅把事情辦完回來的時候,精舍已為別的比丘所住,他就再回到祇園精舍裡,佛陀問他為什麼很快又回來精舍?羅睺羅如實的把情形告訴佛陀。佛陀聽了以後,非常不高興那位長者的作風,佛陀慨嘆不能深切了解佛法的人,要他忠實的奉行佛法,實在很難!

佛陀馬上召集諸比丘說:「曾經一度布施給人的東西,即使施主要再送給你,你也不應該接受。」

這不是佛陀護著羅睺羅,教團的法則,都是為了免去未來的糾紛,不幸的是佛陀的話言中了,今日佛教中寺產的爭執,大都就是為了這個原因。

羅睺羅在做沙彌的時候,房間被人占去了,他躲到廁所裡避風雨,為了住也不和人爭,現在他是開悟的比丘了,一度贈送給他的精舍,又再贈送給別人,在闊達如海的聖者胸中,一點也沒有不平的波瀾興起,倒是佛陀所定的贈送精舍制,我們今日有再重視的必要。

可讚美的入滅

在僧團中,成為龍象人物的是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難陀等,而不是羅睺羅。一個嚴肅於密行持戒的人,他只是默默無聲的修道,默默無聲的與世無爭,或者,因為羅睺羅是佛子的關係,佛陀對他有特別多的限制,我們知道羅睺羅有柔順的性格,有堅強的秉賦,但我們也知道他的比丘生活,並不是怎樣的活躍!

所以,關於他熱心說法,以及與外道議論的事蹟,在經典裡都不見記載,也不見流傳。正如佛陀所說的,羅睺羅是一個嚴於禁戒細行的人,是一個密行第一的人!

關於羅睺羅什麼時候入滅,這正如他的出生,有兩種說法,有的說佛陀十九歲時,生子羅睺羅;有的說,佛陀二十五歲時生子羅睺羅。說到入滅,也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在佛陀涅槃數年前就已入滅;一是說佛陀涅槃時,他還服侍在佛陀的座前。

印度是一個不重史實事蹟的國家,我們中國也有不少喜誇大的翻譯者。在經典裡零星記載著的佛陀及聖弟子們的事蹟,實在需要有一番剪裁的工夫!

根據經裡可靠的記事,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比丘尼是七十八歲入滅的,而羅睺羅的入滅還要較早些。那是一天晚上,耶輸陀羅想著很多事情,她想:「憍曇彌、蓮華色都已入滅,愛子羅睺羅也進入涅槃,我是和佛陀同年出生,今年已經七十八歲的高齡,聽說佛陀八十歲那年將涅槃,本想和他同日入滅,雖然現在對佛陀只有法情而沒有私情,可是這仍大不尊敬,還是早些入滅好。」

耶輸陀羅獲得佛陀的允許,向佛陀頂禮感謝之後,現神通騰空而去,當夜於自己的房中,在定中入滅。

依據耶輸陀羅入滅的記事,羅睺羅是早在父母涅槃之前就已入滅,照這樣來說,羅睺羅入滅的年齡應該不會超過六十歲,大概只活了五十歲左右而已。

當然,覺悟的聖者對死的看法,無論遲早,都視之是很平常的。捨去虛幻不實的色身,把生命安住於法性理體之內,這不但不必悲哀,反而是很幸運的事!修道者的證悟解脫,就是要把生命棲息於安穩的住處!

羅睺羅的入滅,並不是「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羅睺羅在他二十歲那年就覺悟證果,人生最大的目的,他已經達到了,所以他安心微笑著入滅。

讓羅睺羅的天真、溫和、忍讓、堅強、沉著等的美德和風範,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吧!讓我們對這天下第一的幸福兒,表達最虔敬的讚禮吧! (全文完)

《十大弟子傳》於今日全文刊載完畢,本版自下周起,周一至周五將連載星雲大師於1963年,隨「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前往東南亞交流訪問,期間所撰寫彙編的《海天遊》。全文收錄於《星雲大師全集》第252-253冊【日記類】,敬請期待。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

- 支持福報,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

前往支持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喜歡

Favorite

作者其他文章

Writer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