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pre_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160

Warning: file_exists():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layoutv3/render.php)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home/merittimes/.composer:/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rivate:/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shtml:/home/merittimes/tmp:/tmp:/var/www/html:/bin:/usr/bin:/usr/local/bin:/usr/share:/opt) in /home/merittimes/web/merit-times.com/public_html/parent/_page.php on line 322
【勸世寓言】都是貪字惹的禍 | 人間福報

【勸世寓言】都是貪字惹的禍

THE MERIT TIMES
文/趙爽
字級
收藏文章
34觀看次
《西遊妖物志》,時報出版
孫行者(孫悟空)凡事要爭個高下的脾氣,是另外一種「貪」,貪圖的是「贏」,以及「贏」帶來的「名聲」和心理滿足。圖/123RF
文/趙爽

提起貪念,故事開篇的觀音院金池長老,更有代表性。金池長老的「修煉」水準不能算低。近旁住著黑熊怪這樣的鄰居,還是很得實惠的,「那黑大王修成人道,常來寺裡與我師父講經,他傳了我師父些養神服氣之術」,所以老和尚活到了二百七十歲。可惜,活了那麼多年,「侍奉」觀音菩薩這麼多年,「貪」字卻沒有戒除。

唐僧師徒來到這荒山野嶺孤寺借宿,發現這兒的和尚們生活真是有品質:喝茶的器具是「一個羊脂玉的盤兒,有三個法藍鑲金的茶鐘,又一童,提一把白銅壺兒,斟了三杯香茶。真個是色欺榴蕊豔,味勝桂花香」。

招待遠方來客,備上美食美器、喝點好茶還算是盡地主之誼,就算是炫耀也還有限。單說這位老和尚,出家二百五六十年居然攢了七八百件袈裟,一件一件從櫃子裡拿出來掛在衣架上,真個「滿堂綺繡,四壁綾羅」。

夠氣派,但也很可笑。人,尤其是男人,和尚,又不是衣服架子,要這許多袈裟做什麼呢?

話說袈裟這物,本是和佛教一起從印度傳過來的。印度的和尚之所以要披袈裟,是因為印度地處熱帶,一般人都以白衣為主,出家人為了在身分上區別於俗人,才披上了這種「雜色」的袈裟。早期的袈裟以樸素為主,而且必須是多塊碎布拼接而成的。中土佛教中的袈裟類似於一種禮服,一般在重要場合穿著,材質上自然會講究一些。只是出家人本該以修行自律為主,反觀擁有十二大櫃子、七八百件錦繡絲羅袈裟的金池長老,哪裡還是修行的和尚,明明是喜歡炫富的土財主、守財奴。

孫行者看不慣金池長老的嘚瑟樣,一定要展示一下自家的錦斕袈裟,唐僧則不同意:「莫要與人鬥富」。小說中的唐長老,和真實版的玄奘已經很不一樣了,是個有不少缺點的「凡人」,不過他在觀音院說的這一番話,卻很有水準,洞察人心極其透徹:「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見貪婪奸偽之人。』倘若一經人目,必動其心;既動其心,必生其計。如是個畏禍的,索之而必應其求,可也;不然,則殞身滅命,皆起於此,事不小矣。」

看著有點眼熟不?孫悟空的「授業恩師」︱︱菩提祖師也說過類似的話。想當年在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孫悟空剛剛學會了「七十二變」,禁不得師兄弟們攛掇,當場就變了一棵樹給大家看,結果被菩提祖師一通教訓:「我問你弄什麼精神,變什麼松樹?這個工夫,可好在人前賣弄?假如你見別人有,不要求他?別人見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禍,卻要傳他;若不傳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這件事的後果可不僅僅是「徒弟」被「師父」臭罵了一頓,還被趕下了山!

不得不說猴子是真不長記性啊,上一次是「七十二變」,這一次是「錦斕袈裟」,起因都是猴子的「賣弄」之心。而前後兩位「師父」,教訓的也都是同一個道理︱︱高調、賣弄容易招禍。其實孫行者這種凡事要爭個高下的脾氣,是另外一種「貪」,貪圖的是「贏」,以及「贏」帶來的「名聲」和心理滿足。

偷雞不成蝕把米

唐僧的直覺是準確的,果然,一見袈裟,金池長老就起了歹心,想要不顧一切占為己有。一九八六年版電視劇《西遊記》中,表演藝術家程之先生將金池長老的「貪」演繹得淋漓盡致。很多人都熟悉這個段落。老和尚先是藉口燈光昏暗,要借袈裟一個晚上回去細看。唐僧不願意但又不好意思說,孫悟空要顯示大方,還是借給了他。然後,老和尚回到禪房對著袈裟直哭到二更。眾僧詢問再三,他才說,袈裟光看不過癮,要是能穿上一天,「死也閉眼︱︱也是我來陽世間為僧一場!」可惜眾多徒子徒孫,都沒聽明白「師公」的弦外之音,還出主意說可以多留唐僧幾天,就能多穿幾天了。其實呢,「師公」心裡想的壓根兒是另外一回事:「縱然留他住了半載,也只穿得半載,到底也不得氣長。他要去時,只得與他去,怎生留得長遠?」

接下來「師公」和「徒孫」的對話,基本上是策畫犯罪:

小和尚「廣智」出主意殺了唐僧師徒滅口,可是︱︱雖然並不了解孫行者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大家卻都已經看出那「毛臉雷公嘴」不好惹,未必殺得成;另一個小和尚「廣謀」又提出了第二方案︱︱火燒比刀砍要強。於是,全寺和尚半夜起床,一起搬柴火準備火燒唐僧。

果然如唐僧所說,「既動其心,必生其計」,貪念一起,觀音院瞬間變成強盜窩。不過,老和尚和小和尚都沒想到,他們遇到的是不惹事就會死的孫行者。發現和尚們要放火,猴子就上天去找廣目天王借來了「避火罩兒」,罩住了唐僧住的禪房,又在房檐上助了點兒風,觀音院整個被燒。火光又招來了黑熊怪,順手牽羊帶走了袈裟。經營了二百多年的「家當」沒了,挖空心思想占有的袈裟也沒了,對於視財如命的金池長老來說,「命」已經沒了,再加上害怕孫行者來索要,只有一頭碰死。

(摘自《西遊妖物志》,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趙爽

1972年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電視一級導演。研究明、清小說和近代文學,製作農業科普節目,文史、科普時有交叉。主編過大型科普叢書《農業十萬個為什麼》,製作過《紅茶的故事》、《麋鹿爭霸》等獲獎節目。著有《人文草木:十六種植物的起源、馴化與崇拜》、《西風東漸:衣食住行的近代變遷》、《中國近代十九個迷案》等。
加人間福報LINE好友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熱門文章

Most read
看更多 看更多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